提到科学家,有多少人只能想到爱因斯坦?
图片来源:www.jfdaily.com

“媒体”泛化的当今,骂媒体的门槛更低。那些抖着“我爱科学”的幌子骂记者的人,恰恰是最没有科学精神的,也是最油滑世故的。他们甩给记者的锅……对对对,把锅拿来,都怪我,好不好?
△ 记者的“原罪”
在网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质疑:“唱歌的XXX出现在机场,这有啥好拍的,记者怎么老是追着这种东西?
一般他们还会接着问一句,“科学家XXX去世了,作出这么大贡献的人不在了,记者哪去了,怎么不去报道报道?
某些公号批判记者的10万+文章
这种文章时不时就冒出来,尺度不一,口味不同。激烈的言辞处处透露着对媒体的鄙视,核心思想就是“社会搞不好,都赖你都赖你”
应该关注科学家还是流量明星的讨论,简直比豆沙枣泥之争还要惊心动魄。但是,关注科学家还是流量明星,差别真的很大吗?科学家似乎不受关注,这是不是媒体的错啊?
用流量指标对比明星和科学家,这科学吗?
用流量评价科学家本就是评判体系的错位
跟一个科学家谈流量,简直是对他们的“侮辱”。科学家以追逐学术巅峰、造福人类、开拓学术疆域为己任。对他们来说,流量变不成实验结果,要它何用?更何况,他们成就感的来源是论文的被引数和发表数,他们所在意的是引力波和青蒿素。
公众流量比他们做实验用的小白鼠还不如,你的打call对他们又有多少影响?你可以参加诺贝尔评奖的短信投票吗?人家发一篇文章在Nature、Science、Cell上,全微博找不出一个人看得懂,so what?
明星则不同,是否引流则是判断其商业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流量小花”、“流量明星”的称谓也佐证了这一点,所以,人家的评价体系里就有流量这一条,你却阻止明星追逐流量,不让粉丝关注爱豆,岂不是断人生路?
只看两眼网帖标题,就要为人打call?
当然,关注科学家没错,但大众口中对科学家的“关注”,大多集中于可供茶余饭后聊天的八卦。
不是看不起大家,对不起,大众的基本知识水平就在那。你说杨振宁有名气,来,你谈谈他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做出的贡献。说杨绛先生有名气,来,你来说说她在翻译、文学和戏剧上的造诣。
这还是德高望重、著作等身、可一不可二的重量级学者。
还有海量的在学术前沿开垦的学者,又能说出几个?知道大家想追逐科学家,可是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凭什么追呢?九年义务教育吗?
这可不是一首歌、一部电影这样的低门槛大众艺术,人家科研工作者几十年辛辛苦苦做出一点点成就,你看两篇网帖、瞅几眼百度就想冲过去给人打call了吗?
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引力波的发现者巴里什和索恩(右)
图片来源:南方周末
当然有人会说,这一定怪你们记者不介绍给我认识认识!记者咋介绍呢?把科研成果改成百家讲坛之“千古风云之高分子材料”“人类历史之谜脱氧核糖核酸”吗?
根据2015年教育部的数据,我国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28年。大多数人一辈子认真学习的时间连十年都不到,可这对于科研来说算什么?七八年才能博士毕业的一抓一大把。
记者、科研人员也是有尊严的,不能把千千万万几十年的科研成果,为了凑合平均智商,改成人人能看懂的东西吧?
再说了,媒体真的没有关注科学家吗?
从广义来说,媒体的含义是很广泛的,媒体对学术的敬畏比大众想的要多多。
大学内有学报,主流媒体也有理论版,出版发行的学术期刊更是数不胜数;大量文献和最新研究在互联网触手可及,各地图书馆馆藏应有尽有;如果真的热爱学术,SCI随你搜索。
可这些聚焦前沿的媒介产品,落灰的落灰、丢弃的丢弃,该无人问津还是无人问津。说好的要一起追求真理、关注科学呢?
喜欢道德绑架的人,不妨扪心自问一下,主流媒体的理论版,看过吗?学报期刊,知道哪有吗?中国知网,充过值吗?海量的数据资源,知道网址吗?
总不能扫了一眼大路货的新闻app,发现没你认识的科学家,就说这个社会没人看科学家了吧?不是没人看,而是你不看。
说实话,逼大家关注科学家的人,比关注科学家的多。那些动辄炮制所谓“科学家去世还不如戏子一场婚礼”的网帖,动辄就是十万加,轻松站上道德高地。下次若碰到作者,不妨问问他三个问题:这个科学家,百度之前你认识么?中国两院院士,说得出3个以上么?学术论文,这辈子写过么?
天眼之父“南仁东”去世
却很少有人说得出“天眼”是什么
顺带说一句,钟南山院士2017年4月发表在《医学与哲学》上的一篇《医学人文要在与临床结合上下功夫》,中国知网下载量:92。一篇篇科学家的文章、著作、访谈,你为什么不转在朋友圈啊?
看那些粗制滥造的“十万加”,个个义愤填膺;真要讲点科学,躲得比谁都远。
△ 追不上科学家,不丢人
但是,看不懂文献、只关注八卦的你,其实也没什么问题,我也看不懂,我也不是学术圈的。
科学家毕竟是少数群体,是站在学术金字塔塔尖的人,又因为领域不同,“隔行如隔山”,更是拉大了与普通大众的距离。对陌生群体的不了解,才是常态。
科学家无需脑残粉,流量明星也不应受到鄙视,不同的群体承载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为大众贡献着不同的价值,无需道德绑架、捧高踩低。
angelababy
图片来源:sohu.com
对知识的追求理应受到推崇,但不需要上纲上线到人人都成为科学家的程度。生活的本质永远是严谨科学“回答不了”的柴米油盐和万家灯火——人们劳累一天下班回家围着锅台,听着孩子的笑闹声,在饭桌上闲唠几句家常,伴着电视的沙沙声进入梦乡。国家的安宁和平,就在这一蔬一食、一呼一吸之间,俯拾皆是点滴幸福。
批判记者,其实就是忽略了
媒介传播自有其规律,大众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有媒体如流量明星,紧跟潮流热点,篇篇10万+,追捧者无数;也有媒体如科学家默默记录着时代,留待历史评说。二者无对错之分,无高低之别,各自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贡献着自身的一份光明。
科学家和流量明星,亦如是。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看看明星,调剂生活,放松身心,怎么就不堪了呢?只看到有人在机场堵爱豆,殊不知深山老林还有埋头发奋的科研工作者呢。
大家看几个明星,不过是因为看得懂罢了。这也是现代大众传媒发展的必然产物,人们自然会把注意力投向这些光彩照人的形象上。但这没什么,毕竟在明星身上投射自己的一点生活期待,才是多数人的常态。
我们不过是普通的人,学术圈永远是一小小撮人的高端游戏,大众怎么参与呢?
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

图片来源:新华网
放眼古今中外,即便有些人再不爽,在可预见的未来,可能都看不到在舆论场上,科学家的关注度能整体超过明星的那一天。不要难过,这根本不是同一个维度上的,非要跟刘翔比跑步、跟姚明比身高,何必呢?
至于痛心疾首的人,最好也消消气。这么容易就把风气带坏了?说实话,“你只能看这个,不能看那个”的道德绑架才是最坏的风气。
追逐科学家还是流量明星并不重要,更偏爱哪一个也并非罪过,不要让道德绑架占据了生活的全部,人各有志、各得其所的社会才是人人向往的美好社会;人人有根据自己的口味喜好选择关注什么的权利,才有美好生活。
不信你放眼世界,一般来说,你能说出几个明星的国家,科学都不太差。这是因为,一个人人各得其所、各尽其用的社会,才是科学真正能够产生的社会。
毕竟厉害如牛顿,也需要一个农民给他种一颗苹果树。
牛顿大大带着他的苹果镇楼
图片来源:ishuo.cn
我想,下面这些你也会喜欢——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可提取观点流所有文章链接~

观点流
有价值的观点在流动中聚合
 微信ID:Guandianliu  

观点 · 聚合 · 价值
主编 | 刘  昆
副主编 | 龚孟关  
 撰文 | 郝文慧
 责编 | 侯楠楠
※本微信号内容专属于
光明日报 · 观澜工作室
转载请联系授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