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后来的我们》中,男主林见清问了女主方小晓一个所有分手情侣都想问的问题,这些年你过得好吗?方小晓回答,就要出国嫁人了。
仍是个谎言。多年以后,方小晓依然租住在老小区里,而林见清过上了他们曾经想要的生活,有房有车,出差也坐上了商务舱。
很多人从中看到爱情的无奈,但影片深处更为坚硬的现实内核是,理科宅男林见清终究闯出了一条阶层跃升之路,但没人知道告别了青春的方小晓,将如何安放余生。
若将故事背景放在当下轰轰烈烈的“新一线城市”抢人大战中,林见清和方小晓注定站在不一样的起点。
拿着正规大学的毕业证,林见清根本不必蜗居在小黑屋里当蚁族,他不光能轻松落户,还有机会领到生活补贴,说不定还能拿到政府赞助的创业启动资金。
而没读过大学的方小晓,恐怕并不属于抢人大战的争取对象。没有被视作“低端”被排挤出去,大概就是方小晓们的幸运了。
所以,或许从一开始起,就不会有“我们”。
△ 抢人大战策源地在哪里
对于“新一线城市”之间爆发的抢人大战,很多人习惯的一个理解思路是:新兴城市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需要大量人力,而这些城市自然流入的人力,已无法满足现阶段发展的需求。
这个说法当然没有问题。不过同样不能忽视的一个大背景是,正是在传统一线城市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背景下,人才发生溢出效应,才为“新一线城市”抢人大战提供了可能。
这场抢人大战,爆发地在所谓“新一线城市”,策源地在传统一线城市。
在这场抢人大战中“先天条件”较为薄弱、表现又最为热诚的西安,就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到目前为止,西安放出的最大招就是在今春赴京高端人才引进推介活动中,宣布面向全国开放在校大学生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完成在线落户。据报道,相应的高端人才招聘会,分别在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2018年1月10日,西安举办“百万大学生留西安”招聘活动
如果说10年前我刚上大学的时候,毕业留京还是一个在预期范围内的选择项但话,那么对于如今的大学生来说,能拿到留京指标,越来越成为少数人的光环。
因为留京指标压缩,很多传统上的体制内单位也不再打包票为新进大学生解决户口了。而北京市最近公布的积分落户规则,更提出了连续缴纳社保7年等要求,对于已经长期在北京居留的资深北漂或许是新的希望,但对于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积分入户近乎“遥遥无期”。
人离开了传统一线城市,产业也有了发生转移的趋势。传统制造业的转移已成既定事实,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新兴产业的动态。
杭州有马云和阿里巴巴,自然不用多说;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王者荣耀》是由腾讯在成都的团队研发的;包括苹果在内的很多IT公司,更是把数据中心建在了贵阳的山里。原本人们以为一线城市稳操胜券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似乎更容易喜新厌旧。
传统一线城市有没有感到危机感?我认为有。从危机感转化为行动需要时间,但留给“新一线城市”的时间窗口,可能并不会太多。
△ “新一线城市”的人才观需要更新
这一切欣欣向荣的变化,无不让“新一线城市”们平添了抢人的底气。记得前些年杭州某家媒体集团进京做校园招聘时还是小心翼翼,抱着“招不到一流人才就当做一回广告”的心态,最后引进的多半是本省籍子弟;如今俨然志在必得,与京城一片哀鸿的传统媒体形成对照。
然而,目前“新一线城市”构想的发展模式,或者说是人才观,很大程度上是传统一线城市的翻版。在种种抢人大战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十几二十多年前北上广的影子。
那时,北京毕业的大学生顺利被在京单位录用,落户不需要运气,分房也只是时间问题。而现在,“新一线城市”抢人大战的关键词,最抢眼的无非也是户口和住房两大指标。
时代在变,又没有变。政府调动公共资源主导的人才政策,经常遇到短期性和局限性的内在问题。
“新一线城市”要复制传统一线城市的发展之路,想法很好,但时与势均失去了先机。就户口而言,“新一线城市”的居民身份本身就没有太大的红利,很难成为毕业生选择时重点考虑的指标;而就住房而言,落实到个体的补助往往有限,而对政府来说却是沉重的负担,能否成为一项长期政策显然是个问题。
“新一线城市”还忽视的是,当前,人才和劳动力(人口)的界限已不那么分明。过去十几年的高校扩招虽然为部分教育者所诟病,却在极短的时间内,培养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为我国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人力储备。刻意地以学历区分人才,不仅没有必要,也违背最基本的政治伦理。
城市发展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前些年,一些“空城”的荒诞现实,留下的便是忽视人口规律的错误发展经验。同样,不对所有人一致开放的抢人大战,也会让抢人的效果如断梗飘萍。从世界上看,也很少存在只有所谓“高端人才”的大城市,一个合理的人口结构,才是城市兴旺繁荣的根本。
△ “新一线”不能走“传统一线”的老路
传统一线城市发生人才溢出,不是因为这几个地方不需要人了,而是当地的环境、住宅、交通、医疗、教育、基础设施等无法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换言之,这种人才溢出是被动的,也是依赖强大的行政调控来实现的。
人们爱举深圳的例子,深圳确实是一个成功吸引外来人口的范本。深圳的发展高度依赖外来人口,直到现在,深圳依然在为建设本土一流高校而努力。深圳的成功,不在于政府在引人上作了多大的投入,而是因为开风气之先的各项开放政策。
产业的开放,市场的开放,格局的开放,为深圳五湖四海的人口集聚奠定了基础。去深圳是一种市场引领的自发行为,“下海”闯一闯,冲着未来的丰富可能性。而现在的“新一线城市”,过早地为年轻人提供了一分稳定,却未必能够满足与之匹配的想象力。
为了更好地迎接人口增长,“新一线城市”目前更需要的是总结经验,避开传统一线城市已经遭遇的弯路。比如,在教育资源分配方面能否做得更好?能否在人口增长以后避免特大城市存在的就医难问题,确保最基本的公平正义?前不久,西安市教育局在当地电视问政节目中获得了很不堪的低分,足以说明“新一线城市”在打好基础方面还有很多要做的地方。
曼哈顿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容纳世界级大都市的数量是有限的,中国的人口多一些,可能会有更多的大都市诞生,但无论如何也不会突破社会发展的规律。“新一线城市”也许不需要追求面面俱到的发展,结合自身的既有特点,找到合适的突破方向,才是最重要的。
政策竞争在吸引人口方面固然很重要,但落实到个体的选择,其需求和愿望注定是多样化的。与其为短时间的政策投入伤透脑筋,不如作好更长远的规划。
就像《后来的我们》一样,讲的不仅是一个青春爱情故事,也是个城市与人口互动的故事,所以才让那么多有类似遭遇的观众在电影院里男默女泪。后来的“新一线城市”,要摘掉“新”的帽子,可能还需要很多根本性的命题要解决。
 • end • 
  我想,下面这些你也会喜欢——

观点流
有价值的观点在流动中聚合
 微信ID:Guandianliu  

观点 · 聚合 · 价值
主编 | 刘  昆
副主编 | 龚孟关  
 撰文 | 王钟的
 责编 | 侯楠楠
※本号内容专属于光明日报 · 观澜工作室
转载请联系后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