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去世了。
第一眼看到,我以为是谣言。毕竟隔三差五就会有,习惯了。然而没过一会儿,朋友圈越来越多,密集到难以想象。
此刻,我觉得在某个地方,应该有几个服务器已经炸了,应该有社交平台瘫了,金庸先生,有这个功力。
如果说有谁的文学作品,可以有席卷八荒的本事,那只能是金庸。读过他的书的人,可能比读过课本的都多。一个人可以不学习,但不可能不看金庸,不信就想想当年班里的熊孩子,或者想想自己。
部分金庸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
无论地位、阶层、收入、南北、性别、三观、生辰八字等等,再大的差距,相亲时毫无共同点的双方,有一个话题应该都是可以说上两句的——金庸。即便没看过书,也不可能没看过影视剧,也不可能没在各种场合看到过,也不可能说不出几个金庸创造的几个成语:笑傲江湖、武林至尊、盖世神功、倚天屠龙、欲练此功必先自宫等等。
金庸曾给自己设计了一个墓志铭:
这里躺着一个人。在20世纪、21世纪,他写过十几部武侠小说。他的小说有几亿人喜欢……
几亿?我觉得他太谦虚了。
在华人世界,金庸就是独孤求败一般的存在。他无比硕大,无所不在,如果没有他,现代汉语可能改写,我们说话方式可能改变,有一块几乎全体华人共享的文化背景,坍塌了。
我第一次看金庸,是在小学的时候,第一部是《天龙八部》。给我最大的震撼,倒不是剧情,而是段誉和王夫人谈茶花的一段。
在这一段描写里,他们絮絮叨叨谈了十八学士、十三太保、八仙过海、七仙女、风尘三侠、二乔、八宝妆、倚栏娇、抓破美人脸等等茶花品种。我当时就想,一个人得博学到什么程度,才能把这种农业生产知识点讲得这么详细?
在以后的阅读中,这种知识上的碾压随处都有,压着压着就习惯了。最后一次震撼,是读到《鹿鼎记》里韦小宝和俄罗斯公主苏菲亚跑到莫斯科,在俄罗斯帝国搞事情,当中俩人还有“露水情缘”。
我又震撼了,一个人,他的知识储备得是什么样,才可以上天入地冲出亚洲?跨文化写作是最大胆的,我曾以为大才如金庸,也只敢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穿梭。然而不是,无知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举两个例子,就可知金庸营造了一个怎样广阔无边、渊深如海的武侠世界。这个世界无比广阔,无论你什么阅读层次、欣赏水平,历史、文化、人性、武打、男欢女爱、冷僻知识点,都能找得到。他的作品,还可以养活无数人,从导演、学者、写手到卖玩具的。
有的时候看完金庸小说,再看别的武侠小说,会觉得没劲,太单薄了。这也是为什么写武侠小说的那么多,能笼盖四野的只有金庸,因为他的武侠世界,大到像是一个宇宙。至今很多作品,不过是在这个宇宙里孵化的小星星,遵循着这个宇宙的定律,借一点能量罢了。
金庸的作品,如果只说是武侠小说,实在是委屈了。
金庸作品所改编影视剧中部分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
金庸这个人,也很传奇。
一个作家,亲身而又深度的介入一个民族的历史进程,很少见了。
他在香港创办《明报》,写下无数社论,始终关怀两岸三地的命运前途。他似乎像一个古代知识分子,文学写作,不过是功名余事,他真正的抱负,就是深沉地凝视脚下这片土地,稍微能为历史的走向施加一点点作用力。
“我办《明报》的时候,就是希望能够主持公正,把真相告诉给读者。”——金庸
后来,他穿梭于两岸三地,见过数位领导人,可谓令人仰止。后来,他又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一个曾写下侠肝义胆的文人笔,又在这样一个历史关口,写下没有风花雪月却事关黎元苍生的字句。
一个作家,出世可以如此渺远,入世又可以身荷千钧,当真不可思议。
邓小平与金庸
后来,他封笔了。如大侠归隐,离开了江湖,江湖却总有他的传说。在香港,在杭州,在剑桥,偶有一丝仙袂飘过,就是惊呼无数。
今天,金庸先生走了。但他留下的是一个在可见的历史范围内,会一直深深浸染中文世界的武侠江湖。
于个体来说,他留下的是无数你我普普通通个体的回忆。或是欲罢不能、一不小心就看到天亮的段落,或是一两句哼了几十年的歌词,或是看了一遍又一遍的老片子。金庸走了,记忆永存,文化印记永存。
大侠来时,惊涛骇浪;大侠远去,天下同伤。

 • end • 
  我想,下面这些你也会喜欢——

观点流
有价值的观点在流动中聚合
 微信ID:Guandianliu  

观点 · 聚合 · 价值
主编 | 刘  昆
副主编 | 龚孟关
  撰文 | 易  之  
 责编 | 侯楠楠
※本号内容专属于光明日报 · 观澜工作室
转载请联系后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