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相忘于江湖,不如点击上方蓝字“小叶子妈妈的自留地”关注后续更新
小叶子两三个月的时候我和李先生就开始陪她看绘本了,开始很多都是没有故事性的纸板书,就是培养一下习惯。每次奶奶来或者外婆来都会背很多中文书,有些是本来就很有口碑的,有些是我自己在网上看着觉得有趣的,还有些是群里妈妈推荐的。想写绘本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然后某天被Xin在妈妈群里晒的给儿子小满打造的小图书馆震撼到了,按她的话说“3岁前应该都不用再买书了”。和她一合计,就有了今天这篇重磅分享,主笔是Xin,我补充了一些想法和推荐的绘本,算下来数量已经远超百本。欢迎大家留言你的绘本分享,也欢迎大家分享这篇文章。
以下是正文:
本文完全出自我迄今为止的个人经验,小满是我的第一个孩子,刚满一岁,未来会怎样还不清楚,所以文中如有理念和诸位不同的地方请自行判断。
买书还是借书
美国图书馆其实资源很丰富,不光是英文绘本,中文绘本也有不少,但是首先我家离图书馆并不近,去的不是很多,其次孩子还小,还处于口欲期,图书馆的公共资源不能保证卫生,所以在自己家里为他单独打造图书馆。也许年纪大一点,会开始去图书馆借书的。
小叶子妈妈补充
图书馆的资源确实很丰富,建议大家利用起来。我给小叶子看的很多英文绘本都来自图书馆,遇到她特别喜欢的,我会再去买一本。不过如果你特别在意卫生,确实要考虑到口欲期孩子啃书的问题。
中文绘本还是英文绘本
我和满爹希望孩子虽然是在美国长大,但是有点中国归属感吧,所以会尽量增加中文词汇输入,我们自己觉得以后英文还有很多机会可以学习。这个问题争议很大,很多父母也觉得英文更重要一点,毕竟孩子以后在美国生活,需要融入,另外英文绘本也很朗朗上口孩子更容易喜欢,这就见仁见智了。
小叶子妈妈补充
在学习中文的问题上,我相信居住在海外的家长都有一致的想法,希望孩子能够讲一口流利的中文,能了解和传承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但具体到家庭教育,可能会有不同的侧重。我们给小叶子读的绘本也是以中文为主,但是会带她参加图书馆的英文故事会,然后就会借一些英文绘本来读。所以最后的推荐里我列了一些英文绘本,只是数量少一些。
什么时候开始读绘本
小满大约从3个月大开始,可以靠在我身上坐着了,我就开始经常给他读绘本了。慢慢的他可以自己坐稳,开始用手翻书,开始自己爬去书架拿出书来翻了,是需要有一个和书熟悉起来的过程的。
小叶子妈妈补充
开始读绘本的时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但是尽量要在孩子一岁之前能够开始带领Ta读绘本,帮助Ta建立阅读的习惯。已经有研究结果表明父母坚持给孩子读绘本,对Ta的大脑发育和语言发展有明显的正面影响。关于对语言的影响,大家也可以参看这篇语言学家告诉你,一岁前孩子的语言发展要如何引导,读绘本的过程会和孩子有非常多的互动,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帮助Ta们学习和理解词语。
撕书揉书啃书怎么办
最开始书都是放在小满拿不到的地方,在我给他读书的时候,只要他做出撕揉啃的动作,我就会坚定的制止他,告诉他“书是用来看的,需要温柔对待”。等他可以坐着自己翻书了,我就给他一些硬纸板书,在边上陪着他翻,或者是软纸质书我拿着陪他看,反复制止他撕揉啃并且说同样的话。小满可以爬之后,先把所有软纸质书收在他不容易取到的地方,他看硬纸板书的时候我就不会一直在边上坐着了,只是会稍微盯着点,这个时候他已经有书不可以撕揉啃的概念了,偶尔忍不住我会马上过去制止并且继续反复说。现在小满基本上很少会撕揉啃书,软纸质的书我也对他开放了,也不会一直盯着了,不过万一的万一他撕坏了,还是会严肃继续说他的……
小叶子妈妈补充
在小叶子6个月前,大部分时候都是我拿着书给她看,她自己直接拿的机会不多。6个月后开始逐渐自己翻书,有时候会想要啃撕揉,我也会像Xin那样告诉她书是用来看的,不是用来吃的,慢慢的她就理解了。对于口欲期的孩子,完全制止孩子啃书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建议提供硬纸板书,布书或者塑料书给孩子。
绘本推荐
为了大家查阅方便,我把Xin的推荐和我的推荐按照月份整理在了一起,我给每个阶段的绘本做了一个总结。从书的介绍中你可以知道来自谁的推荐。虽然说是按月份的,但其实并不严格,提前读也是可以的。
0~6个月
这个月龄的宝宝视觉还在发育中,推荐选择硬纸板书,没有文字,有大的图案,颜色对比度也高的绘本。或者选择有比较多互动的绘本,比如有洞洞,有镜子,有不同材质可以触摸等等。
书名:婴儿视觉启智绘本系列
这套书基本算是小叶子的第一套书,完全没有文字,每页都是图案。图案也都是由饱和颜色或者各种曲线和形状组成。硬纸板的材质也非常适合这个月龄的孩子。这个系列是小叶子半岁前的最爱。
书名:布书
这本严格意义上其实不算书,没有任何文字,每页有一个小机关可以让宝宝探索。只是做成了书的样子,可以让宝宝翻看,小叶子留了不少口水在上面。还有一本叫<what do you see>的布书也非常好,有标签、镜子等机关,非常适合小月龄的宝宝,因为被蹂躏的太厉害,我就不放实物图了。
书名: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
棕色的熊这本应该基本人手一册了。虽然我一开始拿到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殊,但是小叶子真的非常喜欢,看见每一页的动物就会“嗯,嗯,嗯”的喊。这本书融合了颜色,动物,韵律以及预测几种概念,不同月龄的孩子看会有不同的收获,真的是经典绘本。我买的这本是英文硬纸板版本,还有大开本,双语版等等,大家按需选择。
6个月~1岁
这个月龄的宝宝视觉和精细运动都在进一步发展,大部分宝宝也在这个阶段发出了Ta人生的第一个词,宝宝对父母阅读绘本的声音也开始产生回应。这个阶段的绘本仍然推荐硬纸板材质,书中以颜色丰富的图案为主。阅读的时候应该配合声音,表情和动作,让孩子感受到一些情境,每读完一页,留出时间让宝宝回应,这也是之前在语言发展文章中提到的“Joint Attention”。
书名:偷偷看里面系列
这一套绘本的原著是英国Usborne出版社出版的<Peep inside>,一共两辑8本,色彩鲜艳,集合洞洞书和翻翻书一体。我在小满9个月时候拿到手,刚开始的时候很担心他撕掉翻翻书翻开的部分,所以只买了第一辑试探性的陪读,没想到小满给出了相当高的热情,瞬间变成所有绘本中的最爱,没有之一,于是迅速购入第二辑。
书名:宝宝的第一本躲猫猫游戏书.猜猜我是谁系列
这套书引入的比较早,大概六个月刚会坐的时候小满就开始看这一套了。也是一共两辑8本,中英双语,同时这一套在美国也能买到,英文是<Peek-a-who>系列。这一套书既适合小朋友自己翻看,也适合大人陪读,是一套很全面的绘本。以洞洞书为主,每一页都是一个谜语,配文简单,英文明显比中文朗朗上口,这也是中译绘本的一个缺点。小朋友很容易被洞洞吸引,如果再配上大人的语气和动作,轻易就能被逗的哈哈大笑。而自己玩的时候书页大小厚度都合适,百翻不厌,至今为止小满除了有两本最后一页是抽拉机关而不会用以外,其他部分都很喜欢,这么久了还保持着热情。
书名:米菲认知洞洞书系列
小满在7个月左右开始对洞洞书有特别的爱好,这套也算是看的时间比较长的了。米菲系列开本比较小,小朋友的手拿起来比较方便。大约是因为有一个主角,米菲系列稍有一定的故事性,每一本缪缪几句写一个简单的小故事,都是生活相关,大人讲起故事来也比较容易,娱乐性强。
书名:挖孔认知绘本捉迷藏系列
这套也是洞洞书的形式。这个系列的书比米菲认知洞洞书大一点,多数是放地上让小满翻来翻去。这个系列是认知卡片风格的,每一页教认识事物和颜色。画风很温和,画的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随时可以和小朋友每天的活动联系在一起,但是也并不幼稚,之后可读性也很高。
书名:我的第一套认知礼物书.小百科系列
这是一套很适合小朋友自己翻看的书,每一页都非常厚(大概一页有4~5mm厚度),页边也很圆润,很难撕坏不会伤手。牛皮纸的色彩倒不会特别鲜艳,但是内容很明确,页数不多,适合坐不住的小朋友们。每一本的主题都比较简单,比如“家”主题就画了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叔叔阿姨,“数数”就是一到十用动物来表示,“颜色”“形状”等等都比较适合1~2岁小朋友寓教于乐。好像还有另一套动物系列,我本人觉得一套也就够了,没打算买全。
书名:和小鸡球球一起玩系列
小鸡球球有两个系列,一套是我买的这个,还有一套叫小鸡球球成长系列,这两个系列都采用了互动式设计,比如加入洞洞,立体,翻页等元素,让小朋友爱上看书。每本书都讲了一件生活的小事,让小朋友能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快一岁的小叶子看<叽叽叽,是谁呀>这本,当我讲的时候指着小鸡球球问她“这是谁呀”,小叶子就会说“叽叽叽”。我还很喜欢这套书的颜色和图案,一查作者原来是个插画家,确实很有美感。
书名:小熊很忙系列
这套书一共有8本,但是因为太占空间(都是比较厚的硬纸板),我只买了一本来尝试。这套<Bizzy Bear>是英国著名童书作家Benji Davies的作品,他的童书画的都非常美,内容丰富但又井然有序。全系列通过Bizzy Bear的视角介绍了动物管理员、潜水员、消防员等不同的职业。而且每页都设计的很有趣,融入了推拉、旋转、翻翻等机关,英语或者双语版还有朗朗上口的童谣可以念。我看着都觉得非常有趣,不出意料小叶子也非常喜欢,我已经打算购入全册了。
书名:Toes, Ears&Nose!
这本书的作者Karen Katz是美国有名的绘本作家,这也是她出版的翻翻书系列中的一本。小朋友天生对人脸比较感兴趣,所以看到书里有个和她很像的娃娃,立刻产生了摸摸看看的兴趣,非常适合小宝宝学习认识自己的身体。小叶子就是通过这本书学会告诉我眼睛在哪里,耳朵在哪里等等。
书名:我妈妈 + 我爸爸
我妈妈和我爸爸这两本书都是英国绘本大师安东尼•布朗的作品,他曾经拿过安徒生童书奖和格林纳威童书奖,特别有名的大猩猩,动物园的一天也都出自于他。这两本书我给小叶子讲的时候自己都会情不自禁的代入,永远穿着格子衣服的爸爸和碎花袍子的妈妈,变身无所不能的超人,一心一意爱着孩子......每次念到最后,我都问小叶子,你爱不爱妈妈,从开始的没反应到现在的奶声奶气的说“爱”,你懂我的感受。
书名:好饿的毛毛虫
这本书最开始我是从图书馆借的英文版,小叶子经常能自己坐在booster上翻看半天,爱不释手,仔细一看,原来这本书的作者也是<棕色的熊>的作者,看来这个作者深谙小朋友的心理。相比前面的绘本,这本已经有了点故事性,讲述了一个毛毛虫变成蝴蝶的过程,书中的涉及到了时间,数量,水果等等概念,也是一本常看常新的绘本。
书名:Boynton Gift Set: Special 30th Anniversary Edition!
这个套装是小叶子的干妈送给她的,算英文绘本里小叶子比较喜欢的。作者Sandra Boynton是耶鲁大学毕业的儿童绘本作家,她有好几本作品都上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她的画风很容易识别,有点漫画的感觉。另外每一页都有朗朗上口的童谣可以说或者唱,据说配上摇篮曲效果非常不错。
1岁到2岁
一岁以后的绘本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因为孩子的智力和精细运动已经又进阶了,爸爸妈妈有时都会觉得“Ta怎么突然这么聪明了!”这个时期的绘本可以有认知性和故事性两类。讲绘本的时候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回答,比如“小蝌蚪在干什么呀?”孩子回答以后,你还可以在Ta的基础上再扩充一下答案,Ta的词汇量也会跟着增加起来。
书名:一园青菜成了精
这本也是最近很意外发现小满喜欢的,原因大概是因为里面的文字是童谣类型,非常有韵律朗朗上口,我读起来也很顺,小满听起来也摇头晃脑的附和。这是一本中国原创绘本,里面的图画都是水墨画风格,没有很鲜艳的颜色,可能没有那么吸引小朋友注意,但是文字的韵律弥补了这个缺点吧。大开本,软纸质,适合把小朋友放在怀里一起读。之前没有想到小满会喜欢这个类型,应该之后会再找一些类似的绘本尝试一下,也希望小满可以更多的接触一些这种中国传统文化。
书名:小宝宝翻翻书系列
我自己真的很喜欢这套绘本,画风可爱,颜色清新,有故事性,纸质厚实。但是…小满好像真的对这套没什么特别的爱好…每次翻来翻去两三遍也就丢一边去了,真是让妈妈心碎…希望过一段时间能有点改善吧,也许我给的太早了…
书名:幼儿认知小百科系列
我自己也很喜欢这套翻翻书,画风清新淡雅,故事简单但是很有逻辑性,翻页设计的也很容易打开。认知百科系列双语教学,日式画风可爱,内容丰富贴近生活。但是…小满对这套好像没什么特别的爱好。就在写完要发出的时候,他又开始喜欢这套书了,小朋友的兴趣真是不好琢磨。我觉得随着孩子不断长大,他们会对之前不爱的绘本慢慢产生兴趣,这也是成长吧。
书名:杜莱百变创意玩具书
这一套书是最近才开始打开玩的,出乎意料的很有意思,来自法国绘本大师Herve Tullet埃尔维·杜莱。除了这一套之外,我还买了他比较有名的《点点点》和《圆形小人》《方形小人》绘本呢。这一套书每一本的主题都很突出,也都很有创意,最初吸引我的是光线投影那一本,但是小满最爱的是《触摸想象大探险》这一本,用不同的材料在每一页勾画出了一条路,小满每次被我牵着小手指在书上滑动都不停的笑。这一套书与其说是一套书,不如说更像玩具一点,还有很多可以发掘的游戏点,大概可以折腾很久。杜莱的画风非常有想象力,颜色饱满有冲击力,夸张的表现手法让小朋友目不转睛。还有第二辑,应该之后还会购入。
书名:小熊宝宝绘本系列
小熊宝宝系列是蒲蒲兰绘本馆的超级畅销书,虽然没有各种洞洞,翻翻,推拉的机关,但是更有故事性,画面也很简洁,适合低龄宝宝。我这套是小熊宝宝绘本系列的第一辑,关于日常生活。还有第二辑是关于认知的,适合再大一点的宝宝。这里面的日常生活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比如之前我在刷牙的文章里提到的用绘本给宝宝“洗脑”,用的就是这个系列里面<刷牙>那本。
书名:噼里啪啦系列
这个系列和小熊宝宝系列的作者都是日本的佐佐木洋子,不过这个系列的颜色更丰富,场景更复杂一些,同时加入了藏页的设计,可能更吸引小朋友。讲述的内容也是和日常生活相关,比如我喜欢游泳,你好,车来了......也是一套帮助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绘本。
书名:猜猜我有多爱你
这本书也是在美国非常畅销的童书,获得过美国图书馆协会年度最佳童书奖。通过一大一小两只兔子互相描述谁更爱谁,告诉我们爱是什么。这本书的文字稍微多一些,所以对孩子的注意力要求比较高。我在小叶子一岁以后才开始读,目前她还没有产生太大的兴趣,估计要再培养培养感情。
书名:妈妈,买绿豆!
这本书是台湾信谊幼儿文学奖第一届的得奖作品。这本书的作者曾阳晴还写过一本<元元的发财梦>(适合5岁以上孩子阅读),得了很多国外童书大奖。我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很有趣,把买绿豆煮绿豆汤这件事描述的细致入微,画面色彩明亮,读起来非常舒服。因为文字不多,小叶子也非常喜欢,经常指着图案上每一个细节发出自己的火星语。而且因为细节丰富,虽然文字少,讲的时候也可以扩充出很多内容,非常适合亲子共读。
书名:神奇的生命立体书
这套书我刚到手就发了朋友圈,因为真的有惊艳到,想看内页立体图的网上搜搜或者私信我。她的作者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支专业的策划团队。看到内页颜值这么高,我还想着内容可别变成短板。看完以后终于放下了心,每本书的故事都很走心,内容简单又温馨。小叶子其实从十个月左右就开始翻了,但是难免折损内页,所以我后来又买了一套收藏。
书名:Press Here
这本书是认知类型的书,主要引入颜色,大小,数量等概念,作者是Herve Tullet,他还有<Mix it up>的书关于颜色混合也非常畅销。我是在图书馆先借到这本书,然后发现小叶子非常喜欢,于是就买了一本。后来和妈妈们交流才知道,这本书也是蒲蒲兰绘本馆的畅销书之一,中文名叫点点点。虽然并不是故事性的书,但非常有想象力,设计精巧,所以深受小朋友喜爱。等孩子能和大人互动后会更有意思。
书名:First 100 Board Book Box Set
非常直观的认知书套装,我买的硬纸板材质,时不时拿出来陪小叶子看看动物,形状,水果什么的,如果能和真实的物体对应着看,会更有意思。
2岁到3岁
我和Xin都囤了不少这个年龄段的绘本,但有些还没有到我们手上,所以用了网上的图。总体而言,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认知和阅读能力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绘本开始有故事性,变得越来越有趣了。
书名: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系列
日本漫画家宫西达也的《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系列,看上去画风很奇妙,但是说的都是很温馨的故事,我自己读起来会感动到想流泪,期待孩子能从里面读到什么。
书名:I Love系列
一套画风很可爱,内容也很可爱的双语绘本,期待可以通过这一套绘本教会小满如何表达自己对家人对朋友对喜欢事物的爱。
书名:小熊和最好的爸爸系列
嗯,我是故意买了这一套的,希望除了妈妈可以给孩子读绘本之外,爸爸也加入进来。其实这一套爸爸现在也有在读,不过小满好像不太买账啊哈哈~爸爸还要继续努力~
书名:看里面系列
这套书和前面的<peep inside>都是英国Usborne出版社出版的,这套适合的更大的孩子,是英国儿童科教图书排名前十的科普系列。这套书用翻翻书的形式,让小朋友在书中探索和发现事物的内在奥妙。
书名:小石狮
其实出自《绘本中国》系列,网上评价照片真的都很少,也不是很好买,价格也不便宜,同组的还有《年》,《灶王爷》,《兔儿爷》等几本。我看中了中国风格的画风,就只买了一本试试看,还是挺不错的,故事性很赞,很温馨,画的也不错,应该会找机会把剩下几本也买了。
书名:斯凯瑞金色童书
非常经典的童书系列,陪伴了美国几代孩子的成长,作者经常用善良可爱的动物形象来模拟人类的行为,揭示日常生活的秘密。这套书既可以作为认知性绘本又可以作为故事性绘本来阅读。
书名:可爱的鼠小弟系列
这套绘本被誉为“日本绘本史上不可逾越的巅峰”。这套书用简单的图案和文字讲述有趣的故事,非常适合刚开始学习社交的小朋友阅读。
书名:苏斯博士经典绘本系列
Dr.Seuss,也就是绘本作者,绝对是童书史上不可逾越的存在,先不论他的获奖纪录有多少,仅他的多部作品被美国教育部指定为重要阅读辅导读物就可见他的影响。以这套绘本里<The Cat in the Hat>(戴高帽子的猫)来说,他只使用了236个单词,这是根据美国六岁儿童可以阅读的单字数目所创作的,力图用最简单的语言讲述风趣幽默的故事,风靡数十年不是没有道理的。
书名:我爱幼儿园
这本书的作者Serge Bloch是法国著名童书作家,全书用简单的图案和儿童的视角表达出一个去上幼儿园的孩子的细腻感情,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有种看法国电影<Little Nicholas>的感觉,非常有意思。我打算在小叶子去幼儿园之前开始陪她一起读。
书名:肚子里有个火车站
这本书和下面牙齿大街的新鲜事都是德国经典的科普绘本。通过极具想象力的方式带领大家参观肚子火车站,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消化系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因为文字有点多,画面也稍微没那么清新,可能会有小朋友并不喜欢。
书名:牙齿大街的新鲜事
这个也是非常有趣的故事,通过拟人化的手法给小朋友介绍蛀牙是怎么产生的,如何才能赶走在我们牙齿里作威作福的蛀虫。我当时囤这本书就是想着可以用这本书给小叶子讲刷牙的道理。
书名:我们的身体
这本书是一位好友送给小叶子的,里面的内容设计非常有趣,加入了立体、转盘、推拉、触摸等机关,让孩子通过各种方式全面的认识自己的身体,非常适合作为科普的一本书。
结语
我们总说徜徉书海,所以仅凭今天这篇文章不可能穷举所有绘本,只是希望这篇总结能带给你一点灵感,有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就够了。最后,欢迎大家留言给我,推荐你觉得有意思或者你的孩子喜欢的绘本,好看的书永远不嫌多。
1
END
1
欢迎赞助我们的儿童图书馆事业:
猜你还想看我的历史文章:
睡眠作息
吃喝
旅游
健康
文体
教育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