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
建立睡前仪式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入睡习惯,每个家庭都可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睡前仪式。一岁前的小叶子睡前仪式就是喝奶,洗澡,擦牙齿,听故事,换睡袋;一岁时我们去看了儿童牙医,开始把擦牙齿进阶为正式的刷牙,今天就来仔细说说。文中内容基于美国儿童牙科协会(AAPD),儿科协会(AAP)的说明,以及小叶子牙医的建议,家长可以酌情采纳。
什么时候开始需要刷牙?
AAPD和AAP都建议,当孩子长出第一颗牙齿的时候,就要开始刷牙,而在此之前,也应该每天用湿纱布清洁孩子的牙龈和舌头。这个可能和一些老观念是有出入的,比如我爸就在我给小叶子刷牙的时候嘀咕,人家都是6,7岁才开始刷,现在的牙都是乳牙,刷了也要掉,何必呢。
事实上,刷牙不仅清洁孩子的口腔,还能帮助孩子清楚的发音。而乳牙的好坏也影响着恒牙的发育,乳牙就像灯塔,引导恒牙以健康的状态在正确的位置萌出。如果乳牙蛀了,下方的恒牙胚也极有可能发育不良。所以,孩子的口腔健康从出生时就应该开始重视。
什么时候应该带孩子见儿童牙医?
AAPD建议当孩子的第一颗乳牙萌出的时候,或者不晚于一岁,就应该带孩子去见儿童牙医。这样的检查主要是防患于未然,牙医会检查乳牙的生长情况,是否有龋齿隐患等,还会告诉你如何清洁孩子的牙齿,哪些坏习惯该戒掉等等。比如我带小叶子去见牙医的时候她已经有9颗牙齿了,但我还在用指套牙刷清洁,牙医立刻建议该换成牙刷了,同时表扬了小叶子不喝夜奶是非常好的习惯。
有些家长问是不是可以带孩子去见家庭牙医,在美国,儿童牙医持有专门的执照,拿到这个执照需要学习儿童口腔相关的专业知识。如果家庭牙医有这个执照,当然可以全家去看一个牙医,否则需要再为孩子找一个儿童牙医。
选择什么样的牙膏,牙刷和牙线?
AAPD建议孩子出牙后每天刷牙两次,每次刷够两分钟,如果有两颗牙齿相邻,就应该每天使用一次牙线辅助清理牙缝。
1
牙膏的选择
最快速的方法是选择标记有ADA(美国牙科协会)认证的含氟儿童牙膏。含氟是为了有效防止蛀牙和牙菌斑,而成人牙膏的膏体磨料一般都粗糙很多,会损害孩子的牙釉质。另外可以选择孩子喜欢的味道,孩子们通常不会喜欢薄荷或者绿茶味的牙膏,而水果味的牙膏可能更容易让Ta们接收。
使用含氟牙膏时一定要注意使用量,虽然氟有助于预防龋齿,过多的氟也可能导致氟斑牙和其他危害(这篇文章枕秃要补钙,身子瘦要补铁,脑子要聪明得补DHA,营养补剂到底该怎么补?有具体讨论)。AAPD的建议都是3岁前使用米粒大小,3岁到6岁使用豌豆大小。下图是我给小叶子刷牙时用的牙膏量。这个量即使吞咽了也是安全的,3岁后就应该教会孩子吐出牙膏泡沫。
2
牙刷的选择
和选择牙膏类似,最快速的方法就是选择标记有ADA认证的儿童牙刷。这样的牙刷都是针对儿童口腔大小设计的,并且是细软毛,不会损伤孩子的牙釉质。这里有一个ADA认证的牙刷品牌列表给大家参考:http://www.ada.org/en/science-research/ada-seal-of-acceptance/ada-seal-products/product-category?category=Toothbrush+-+Manual。至于电动牙刷和手动牙刷,因为都是大人操作,从去除牙菌斑的结果来说是差不多的,只不过电动牙刷的效率可能更高一些,如何选择就看各家需求了。
ADA建议孩子6岁或者7岁以前都是需要家长帮助孩子完成刷牙这件事的,因为此前孩子的力量和灵活性都还不足够有效去除牙菌斑*,当孩子能够自己系鞋带或者写清楚自己的名字时,基本上具备了自己刷牙的能力,但是技术上还是需要家长指导。帮助孩子刷牙并不是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当她的精细运动发展的比较好了,家长可以多陪孩子练习,为之后独立刷牙做准备。
3
牙线的选择
对于我及我父母来说,并没有使用牙线的习惯。搬来美国后,牙医建议我每天使用牙线,才发现这个真的是让牙齿干净的神器,食物残渣,牙齿相邻面的牙菌斑都能被有效清洁。带小叶子去看牙医的时候,他推荐了一种儿童牙线,牙线本身含氟,并且是水果口味,手柄设计也很好操作。目前我还没有每天给她用牙线,但是如果当天有吃块状肉,整块菜叶等,我就会给她清理一下。从小使用牙线有助于孩子良好护理口腔习惯的形成。

家长怎么帮助孩子刷牙?
对于三岁以下的孩子,躺姿刷牙是比较推荐的方式,而且即使一个大人也容易固定,我给小叶子刷牙的时候基本就是下图这个姿势,同时李先生会在小叶子能看到地方和她一起刷。再大一些孩子的可以采用站姿刷牙,即家长站在孩子的后方让孩子半仰头来刷。
比较流行且有效的刷牙方法有三种,分别是巴氏(Bass),改良版巴氏(Modified Bass)和画圈(Rolling Stroke)刷牙法。前两者适合成年人,最后一种适合孩子。如果是大人帮助孩子刷牙,最建议采用改良版巴氏这是去除牙菌斑有效又不会伤害牙龈的方法。具体的做法就是使牙刷刷毛朝向根尖方向,部分接触牙龈,伸入牙龈沟内并与牙面呈45度角,用温和的力量,使刷毛在原位做大约10次的水平颤动,即前后方向的短距离移动,依次刷完所有牙齿及牙面,最后再用刷毛从牙齿根部向生长方向扫一遍(图片来自http://tube.medchrome.com/2013/04/brushing-technique-bass-and-modified.html)。画圈刷牙法顾名思义就是用刷毛在牙齿上画小圈,从牙龈沟开始依次清洁所有牙齿和牙面。
文字听起来好像挺复杂的,但是看了下面的视频应该会清楚很多:

实战经验分享
因为从出生起我就会给小叶子清理牙龈和舌头,这基本是她睡前必做的功课,所以开始她对刷牙没有很抗拒,但正式刷牙后每次要躺2分钟有时很难坚持下来。以下几种方式是我尝试过有点效果的方法,跟大家分享一下。如果你也有好方法分享,留言给我呀!
1. 最好在第一颗牙齿萌出之前就帮孩子清理口腔:用湿纱布擦牙龈和舌面。让孩子熟悉这件事。
2. 在给小叶子正式刷牙的前一个月,我就开始让她看我刷牙,这时正是她们非常乐于模仿的时期。所以当我给她开始刷牙时,感觉她特别愿意配合,估计一直想亲自体验一下呢。
3. 给小叶子刷牙的时候我通常会唱点歌,随便什么歌,也不一定要跟刷牙有关系,就是让她在刷牙的时候放松下来,不要觉得是一件很没意思的事。
4. 开始给小叶子正式刷牙后,我开始给她讲《小熊刷牙》的绘本,虽然她听起来还似懂非懂,但是潜移默化的熟悉了牙齿和刷牙。再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讲《牙齿大街的新鲜事》,也是很有意思的故事。
5. 陪孩子玩的时候,可以用Ta最喜欢的玩偶做模特,让孩子给玩偶刷牙。既可以帮孩子熟悉刷牙这件事,又可以慢慢教Ta刷牙的技巧。
哪些生活习惯需要注意?
之前在写如何选杯子(从奶瓶到杯子选择何其多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时候我有提到长期用奶瓶对牙齿的影响,除了奶瓶,还有一些生活习惯需要家长额外注意(控制孩子饮食中的添加糖就不说了,除了牙齿,对健康也没好处)。
1. 夜奶:大部分儿科专家的建议是在孩子6个月以后,没有生理不适,可以考虑给孩子戒夜奶,这个时间也是大部分孩子开始出牙的时间。如果夜奶太多,加上6个月以后辅食的加入,牙菌斑非常容易堆积。AAP的育儿指南[5]中也提到一岁以后如果亲喂次数每天等于或大于7次,得龋齿的风险就显著升高(原文是breastfeeding,我认为用奶瓶喂奶也是类似的)。
2. 吮吸手指和安抚奶嘴:孩子在2岁前,会通过吸吮来安抚自己和探索环境。大部分孩子频繁吃手指和安抚奶嘴会逐渐被其他事情分散,在2岁到4岁之间停止。2岁以后的频繁吃手指和安抚奶嘴和牙齿咬合不齐有直接关系。虽然没有官方标准一定要在几岁前戒掉,但是2岁后你觉得孩子还在频繁吃手和离不开奶嘴,就有必要和儿医还有牙医谈一谈。
3. 口呼吸:大部分人在感冒鼻塞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用嘴巴呼吸,这种身体恢复后会恢复正常的鼻呼吸。如果你发现孩子睡觉时长时间张着嘴巴呼吸,即使你帮Ta闭上嘴,不久后又自己张开,需要考虑是不是有腺样体肥大或者鼻炎等问题。长期口呼吸会导致上牙前突,唇外翻等,直接影响颜值。
结语
我和李先生的牙齿都不算太好,多多少少都有点不齐和龋齿问题。所以我还蛮重视小叶子口腔的护理,毕竟遗传对牙齿的影响也不小。相信能看到这里的爸爸妈妈也是非常重视孩子的口腔护理,希望每个孩子都有珍珠般璀璨的笑容!
1
END
1
参考文献:
*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1600-0765.1978.tb00193.x/abstract
[1] http://www.aapd.org/resources/frequently_asked_questions/
[2] http://www.aapd.org/media/policies_guidelines/g_infantoralhealthcare.pdf
[3] http://www.ada.org/~/media/ADA/Publications/Files/ForthePatient-0514.pdf?la=en
[4] http://www.mouthhealthy.org/en/az-topics/b/baby-teeth
[5] http://www.aapd.org/media/policies_guidelines/p_dietaryrec.pdf
刚意识到苹果公司4月份就去掉了微信公众号的赞赏功能,所以iPhone手机看不到赞赏的按钮。所以如果有用iPhone的读者喜欢这篇文章并想赞赏,可以扫下面的二维码(长按或者扫描),并请留言给我,感谢鼓励!
历史文章回顾
6个月到一岁的辅食分享:小叶子7~12月辅食分享
出生到8个月的游戏分享:和宝宝不用大眼瞪小眼,试试这几款亲子游戏吧!
夏季来临,亲子游泳怎么进行:游泳这件小事,不用太上纲上线。
欢迎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