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相忘于江湖,不如点击上方“小叶子妈妈的自留地”关注后续更新。
小叶子一岁后迅速进入了尖叫期,好吧,我知道大家已经听各种期都快听的耳朵出茧子了。但相信我,孩子们都会经历这个时期,无关教养。好消息是大部分孩子都会随着年龄增长不再尖叫,坏消息是如果家长的应对策略形成了负反馈,尖叫期可能会伴随孩子很久,变成要挟大人的手段。这时就不是Ta的问题,而是你的问题了。

一般来说,一岁半前的孩子或者说还不能说话的孩子处于有所需求的尖叫期。早期的时候孩子甚至是不能控制自己的声带,并不知道Ta们发出了多大的声音,通过不断练习,比如喃喃自语,比如大声嘶吼,来慢慢掌控声带肌肉。当Ta们发现当自己发出这样的声音会吸引大人的关注,而且还不会通过说话来表达自己,就会时不时的用这招。
尖叫的场景包括但不局限于:1. 对周围环境刺激的反应;2. 对想要得到某个东西的表达;3. 对不愿意做某些事情的表达;4. 身体不适;等等。那么,到底要怎么对待当下孩子的尖叫呢?最错误的回应是完全忽略和用更大的声音喊回去。前者只会让孩子更加激烈的尖叫或者尝试其他方式引起你的关注,而后者则是给孩子传递“谁声音大谁获胜”的讯息。
有些时候孩子尖叫并不是Ta们的问题,而可能是家长的安排和预期不太现实。所以,在解决孩子尖叫之前,我们需要先排除是不是我们给孩子设置了太多障碍(当然,最先要排除的是身体不适)。比如:
我们是不是没有考虑到孩子的作息,而让Ta来迁就我们。在Ta该吃饭或者该喝奶的时间陪我们social和逛街,带着还不能有效沟通的Ta去吃有礼节要求的餐厅。
我们是不是聊的/玩的太兴起而忽略了Ta的存在,孩子觉得无聊而不得不用尖叫阻止我们。或者我们对孩子玩玩具/吃饭的时间有错误的预期,期待Ta能陪我们一起坐到饭店打烊。
排除这些原因,我们来聊聊到底要怎样帮助孩子管理声音。大人发愁孩子尖叫,大部分时候是因为在公共场合大声尖叫打扰到了别人。这里其实隐含了家里(内)和公共场合(外)的概念,而孩子是不知道的,Ta们只是在她们想发出声音的时候发出来。所以,我们得教会Ta们知道根据场合用不同的音量。
当大家在室内聊天或者吃饭的时候,孩子因为兴奋或者高兴而大声尖叫,你可以先用手势做出嘘的姿势,然后用稍微低一些的声音告诉Ta:“我们现在在室内,要小声说话,不能尖叫。”要用Ta必须安静下来才能听到的声音来说,并且鼓励Ta用同样音量的声音回应。而陪Ta在室外玩耍时,相同的情况则可以不必强求,毕竟孩子也需要表达自己的情绪。另外最重要的是正向反馈,当孩子在室内合理的表达了自己的情绪,我们要主动鼓励Ta,告诉Ta做的非常好。这样的练习可以帮助孩子控制自己的声音,学习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音量。
即使孩子已经知道室内和室外应该用不同大小的声音,现实和理想也总是相去甚远。这时如果还在尖叫,我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
呼唤关注时
这时的尖叫一般都不会太久,达到目的就会停止,只是偶尔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不能自拨。这时我会用强调的口气对着她的眼睛重复说“妈妈知道你想要买绿豆(某本书)”几遍,基本都会立刻奏效。因为她知道她的呼唤得到了认真的响应。
表达情绪时
虽然尖叫在大人看来是打扰到我们/别人的行为,但我还是想保护孩子的情绪。情绪不是只有欢乐和大笑,也会有沮丧和发怒,我不想让孩子无法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所以,最重要的是告诉孩子哪里可以完全释放。当她想通过尖叫释放这些情绪,没问题,如果太过打扰别人,我会把她抱开,在家里就抱到她的房间,在外面就抱到车上或者僻静的环境,等尖叫结束再抱抱她,鼓励她下次用其他方式表达,再抱回来。
不愿意配合时
最常见的场景是她玩的正high但该吃饭了/该回家了或者她非要某个她不能玩的东西(比如剪刀)。这时候我通常会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让她跳出之前的上下文,比如用她最喜欢的玩具引导,或者用正在发生的事引起她的注意(比如有人路过等等)。如果依然不能停止,我会抱她离开当下的环境,去自己的房间/车上/僻静的环境,陪她平静下来,但是不会妥协她之前的要求。平静后再和她说一遍刚才发生的事情,告诉她为什么刚才妈妈要抱她离开或者不能给她危险的东西,再告诉她可以有什么选择(吃完再玩或者玩自己最爱的玩具)。
一岁以后的小孩真的是越来越有智能,有一种跟她说什么都懂,只是说不出来的感觉。她们有越来越多的想法去探索这个世界,但是需要我们帮助她们知道界限在哪里。世界这么大,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1
END
1
刚意识到苹果公司4月份就去掉了微信公众号的赞赏功能,所以iPhone手机看不到赞赏的按钮。所以如果有用iPhone的读者喜欢这篇文章并想赞赏,可以扫下面的二维码(长按或者扫描),并请留言给我,感谢鼓励!
猜你还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睡眠作息
吃喝
旅游
健康
文体
教育
欢迎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