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主席 20220222
1.2021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官方表述
2.房地产行业的问题
3.“房住不炒”与“长效机制”
4.“十八大”以来的思路
5.房地产新的发展模式里的业务、业态
    1)“租购并举”
    2)“租赁住房”
    3)“保障性住房”
    4)城市更新/改造
    5)老旧小区改造及社区养老
    6)住宅物业管理及生活服务
6.退一步思考:究竟什么是“房地产”?“房地产”狭义化带来的问题
7.“住宅地产”的“新的发展模式” vs “大地产行业”的“新的发展模式”
8.房企留下的“木马”——通过住宅物业,触达更广泛的居住服务市场
9.围绕不同的资产/空间/业态发展垂直能力
    1)从资产导向到服务导向转型的典例:酒店管理行业
    2)租赁住房/长租公寓——不动产/金融 及 服务 属性同等重要
    3)购物中心——满足生活消费需求的物理平台
    4)写字楼——包袱重重的业态及如何依托写字楼空间纵深发展
    5)仓储物流——由单纯的仓库到物流及供应链解决方案提供商
    6)主题公园——运营极度复杂的行业,迭代需要IP
    7)冰雪——探寻不那么依赖IP的赛道
    8)产业园——最有能力打造“双资本循环”的产业
10、转向“轻资产模式”
      1)何为“轻资产”
    2)从“重资产”到“中资产”到“轻资产”
    3)不同业务内涵的“轻资产模式”
第一类:资本管理/金融资产的管理与服务(“基金化资产管理”)《轻资产之路:“基金化”与“资产管理”——房地产“新发展模式”探讨(15
第二类:围绕不动产资产的开发及运营提供的管理服务(从“代建”到“商业运营”)
房地产企业“轻资产模式”的第二类,即在不动产及固定资产的建造形成及后续运营中,为资产的所有者/业主提供的服务。
取几类比较典型,且人们比较熟知的业务。
——酒店管理(2B)。酒店管理公司/品牌集团为酒店资产所有者(“业主”)提供管理服务,并收受品牌及服务费用。业主是重资产的,要承担酒店资产的开发建设投入,并持有资产,还需背负酒店日常运营的基础人力与开支;酒店管理公司是轻资产的,负责引入建造标准、管理标准、管理流程、软硬基础设施、品牌及会员体系、各类垂直或上下游“增值服务”等。
在本系列业态分析的第一节“从资产导向到服务导向转型的典例:酒店管理行业”酒店——一个值得其他业态借鉴的行业:房地产“新发展模式”探讨(六)即已介绍。酒店行业企业是不动产领域里最早完成由“重资产”向“轻资产”模式迭代转型的细分行业。
不特如此,一些公司还实现了资产管理与运营管理完全、彻底的分离,甚至分家。以喜达屋(Starwood)为例,“资产端”有Starwood Capital(喜达屋资本)——一个专事不动产资产投资的PE;“服务端”则为Starwood Hotels and Resorts Worldwide Inc(喜达屋酒店及度假酒店国际集团),专事酒店管理服务。两者股权分离,并且后者(喜达屋酒店)在2016年售予Marriott International(万豪国际)。
在酒店行业已经发展成熟的模式,也可以逐步推广至其他行业,例如购物中心/奥特莱斯、租赁住房、仓储物流、旅游地产等,以及住宅物业等。
许多房地产背景的轻资产公司(例如商管/物管公司)都在致力于对外拓展第三方管理能力。
——住宅物业管理(2C)。房地产开发商投资建造了住宅项目,将物业项目散售予小业主,并在之后持续对住在小区提供物业管理服务,并对业主收取一定的物业费作为报酬,就是物业管理业务。这是房地产开发商最熟知、最“古老”的一种“轻资产模式。只不过在早期,开发商多将优异的物业服务(以及高性价比的物业费)作为一种促销手段,但没有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业务、赛道、模式。一些开发商甚至直接将物业外包,还有把物业板块整个出售的。这种情况直至2019年末至2020年初物业管理行业受到国家政策鼓励及资本市场追捧后才发生改变,房地产企业发现:住宅物业管理是他们留下的一个“后门”,可以帮助他们链接新经济、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这两年的变化是,1)并购”:一些房企因为困境和出险,将物业管理出售予其他同行企业;2)“外拓”;一些房企旗下的物业管理公司经营不善,导致“丢盘”,所管理的小区转选其他物业公司前来管理。这就使得房企旗下物业公司得以管理其他开发商开发的物业。过去两年,行业处在快速的集中通道中。住宅物管——房企留下的“木马”:房地产“新发展模式”探讨(五)
——代建(2B/2G)。如果你是一个非地产企业——比方说互联网企业、高科技企业、金融企业……在自主需求或政府政策鼓励与支持下,获得了一块土地,可以用于建造总部大楼,那应该怎么办?你是需要从房地产企业招聘一大堆人,成立一个事业部去做这件事么?或者,假如你是一个政府或事业单位,需要建造一个公建项目(例如体育场馆、会议中心、办公楼宇),或者建造人才宿舍……你需要从房地产企业招聘一大堆人,专门成立一个单位去做这件事情么?没有必要。委托一个房企做就可以了:房企可以帮你对接、管理、管控庞大的供应商群体及复杂流程,完成从设计到建造的全部复杂工作。最后,你会根据项目的规模、复杂性、完成度,对房企支付一定比例的费用。对房企而言,这就是所谓的“代建业务”。当前,许多地方政府都将土地售予企业而非开发商,希望他们建造全国或区域总部,创造税收与就业,同时弱化项目与住宅地产的绑定;同时,在大环境下,房地产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也在着力探索“轻资产模式”,希望系统性地减少业务对自由资金及资产负债表的依赖,寻求对业主输出自己的执行经验及管理能力。这就是使得“代建”成为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模式。一些房地产企业甚至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业务板块及产业,推动其分拆上市。在笔者看来,代建只不过是“轻资产模式”的一种;从轻(0)和重(1)的划分维度上,它偏重于轻(0);在不动产的生命周期里,它处在早期——房地产/不动产的开发、建设期。正如合资、“小股操盘”、“基金化”都只是投融资的解决方案,而非独立的“板块”或“细分行业”一样,“代建”也不是一个独特的“板块”或“细分行业”——它只是房企在房地产开发阶段中采用的一种“轻资产”的模式,一种应对未来的经营模式。对于管理能力、人力资源、金融能力较弱的民营房地产企业而言,代建是应对未来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模式。
我们可以将上述几个典型的、易于理解的模式“串起来”:轻资产模式可以如何运作。当然我们这里只讨论理论上的可能性:
——一个互联网企业在某一线城市以较低价格拿了一块综合用地,地方政府的用意是将项目用于企业的总部建设,但为了带动周边发展,也为项目配备了少量的住宅(人才公寓)和部分的配套商业;
——该互联网企业研判,自身没有能力开发这样的复杂项目,遂选择某大型房企,委托其从事代建业务。房企需制定整体设计方案,对接建筑单位及其他供应商,负责配套商业的规划、招商运营,以及整个项目后续的整体维护及运营,特别是住宅(人才公寓)部分
首先,该房企已经承担了“代建”功能,需要完成项目的物理空间营造(盖房子)
其次,该房企需要(或可以)对企业的总部办公、住宅(人才公寓)、配套商业提供从初始到持续运营所需要的全部服务。
所谓“全部服务”,范围非常之广,包括总部的办公解决方案;住宅/人才公寓的物业管理、到家服务及其他“增值服务”;配套商业的招商及后续维护,等等。
代建并不是一个“板块”,它只是房地产开发阶段中,房企所采用的一种“轻资产模式”。它是“一次性”(one-off)、非持续的(non-recurring),因为房子建造完毕后,不再需要重复建造,也不需要反复大额投入加以维护。代建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场景,帮助引入其他持续性业务。
房企可以从“代建”(或“空间营造”)业务开始,切入不动产空间运营的所有环节。可以把“代建”看作一个切入点,一个“流量”入口,一个“场景”入口。
又因为“代建”涉关建筑物理空间的营造,房企是有一定先天优势的。房企可以通过“代建”业务,与资产及空间建立“亲密”、持续的联系。基于此,房企可以谋求“流量变现”,建立一些痛点、刚需能力,为所管理的资产与空间内的机构及个人提供其所需的服务。
从“代建”到后续的运营及服务,一切皆可贯通——他们所反映的,只是空间的业主及空间使用者,在空间的不同发展阶段里,围绕空间所产生的不同诉求。
以上,为我们总结的轻资产模式的“第二类”——“围绕不动产资产的开发及运营提供的管理服务”
如果说,第一类轻资产模式(“基金化”、“资产管理”)的对标企业是国际PE(例如黑石、Cohen Steers)及资产管理类企业(如ESR/“易商红木”)的话,则本文所述之第二类可以对标酒店管理企业(从国际酒店集团到华住集团)。
第一类企业更偏重不动产与金融,也更加传统,第二类企业则可以理解更广大的经济体,可以整合房地产企业所服务与管理的不同业态及赛道,可以促成各种协同,同时更偏重消费。在中国的大环境下,笔者必然相对更加看好第二类轻模式的企业。
(未完待续:其他的“轻资产模式”;在不同的资产类别与空间构建垂直领域能力;由资本主导转向服务主导或科技主导的企业;会员体系与打破物理空间隔阂的能力;生态体系构建者;何为“良性循环”、国企与民企的关系等)
 #中国房地产#系列文章链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