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动物双城记第53篇文章
最近每一年,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新闻:过去的一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今年也不例外。
今年的例外是,除了像猫姐这样生活在南北球的同学,大部分生活在北半球的人都亲身体会到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的含义。
在北京,我已经经历了连绵数天不见好转的高温烤肉模式。而麻省理工大学最新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份研究更得出两个结论:
1. 因为气候变化,华北地区以后这样的高温天气是常态,而且会越来越热。
2. 如果不采取应对措施,在2070年到2100年间,华北地区将不再适合人类居住。(Research has shown thatbeyond a certain threshold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a person cannot surviveunprotected in the open for extended periods。)
在英国,许多人开始把破纪录的高温同1976年英国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夏天做对比。
那个夏天的酷热又被一些人戏称为“巧克力饼干危机”,因为太过炎热,饼干工厂生产线上的巧克力饼干都融化了。
在葡萄牙和西班牙,最高温度已经超过了45.2摄氏度,而且这个周末天气预报温度还会超过欧洲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温度48摄氏度。
而在北极圈,大家这两天看到的许多文章都是北极出现超过30℃高温。虽然这样的高温不是出现在北极点(如果是这样的,那地球和我们应该已经完蛋了)。
但北极圈内的挪威确确实实在7月31日出现了33摄氏度的最高温度,北极点附近也在冬季出现过0摄氏度的“高温”。
一直以来,针对“气候变化是一场阴谋论”的阴谋论都甚嚣尘上,大家也都觉得每年兴师动众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好像只是政客之间刷存在感的场合。
而今年夏天大家亲身经历的以上种种,从积极的方面来说就是,终于让大家能够切身体会到气候变化究竟是什么,和自己究竟有什么关系;但从悲观的角度来说就是,这一切似乎无法逆转了。
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自从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以来,地球平均温度已经超过了1摄氏度。
图:NASA数据图显示,工业革命以来地球表面平均温度超过1℃。https://earthobservatory.nasa.gov/WorldOfChange/decadaltemp.php
不要小看这平均气温升温1℃,因为在科学界、气候能源圈的研究共识是只有努力把地表升温控制在1.5-2摄氏度,我们所居住的地球环境才是安全的。
每一年联合国气候大会为什么各国大家挣得你死我活寸步不让,就是关于怎么去分配各国的减排任务,怎么去守住2℃这个安全阈值。
2015年11月,美国一家叫Climate Central的NGO和艺术家Nickolay Lamm一起,用一组视觉图片来展现了当地表平均升温超过2℃和4℃时,世界上一些有名的沿海城市会变成什么样子。
上海升温4℃以后的浦东:

纽约升温4℃以后的华尔街:
悉尼升温4℃以后的歌剧院:
以上GIF图引用自微信公众号“能源大嘴”
第二,即使在现在,每年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还在上升。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的趋势很难被逆转。
这几天,《纽约时报》和《经济学人》分别发文,角度都是我们就认命吧!已经没有办法阻止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
《纽约时报杂志》的这篇长文,讲述的是在1979-1989年间,我们怎么错过了最好的阻止气候变化灾难的机会,也是我在《纽约时报》上见过的最长的文章。感兴趣的可以一读,有很多有趣的细节。
《经济学人》最新的一期封面报道也很直接:阻止气候变化这场战役,我们反正是输了。
文章中列举了几个理由,包括能源需求居高不下、化石能源(煤炭)需求重新上升、新能源补贴和投资减少、经济和政治惰性阻碍了许多国家向低碳能源转型以及占全球碳排放量一半以上的钢铁,水泥,农业,运输和其他形式的经济活动积重难返
看完这两篇文章,心情难免郁闷,不过在这个问题上,我还是保留了一点乐观,认为还是可以努力挽救一下的。
抛开更宏大的政治、经济、能源结构的议题,从个体来说,能做的就是在保证日常生活必需的情况下,过一种低碳的生活——
延长更换手机的周期、下班随手关空调关电脑、控制过度消费的欲望、多搭乘新能源汽车和交通工具、少用塑料吸管和塑料袋等等。
我已经坚持这样的习惯有一段时间了,每当想起下面这个一分钟视频里,国家地理的摄影师记录下来的这只因为温度上升、冰面减少无法觅食、饿到皮包骨头的北极熊,这种坚持就变得很容易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