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象限》最新一期做了一个大数据分析,发现北京和上海在房地产命名上,北京偏爱中国古风,上海偏爱国际经典情。
不仅仅是上海,在很多城市,尤其中国的三四线城市,楼盘的国际风命名比比皆是,随处可见“普罗旺斯”,“莱茵湖畔”,“罗马假日”,“林肯公园”……这样的舶来词。买房者把国际风当国际化,开发商也顺水推舟。
去年,我加了一个小学同学微信群,十几年不见的一个男同学,大家问起他现在在哪里,做什么,他答,我现在就是多伦多扛把子。我心心想,这厮混得不错。后来才知道,他们家小区就叫“多伦多”,他现在是整个小区保安头儿,确实也是扛把子不假。
名字经常带给我们错觉,其实,脸也一样。
我很喜欢的一部纪录片《Dream Empire》(梦想帝国)就从一个美国人的视角,记录了“中国人就好国际风这一口”背后,各个行业对租赁老外这件事的热衷,处处都是黑色幽默。
1. 
老外租赁中介”这门中国才有的生意,顾名思义,中介通过像星探一样挖掘外国人,雇佣他们,将他们打造成外籍演员、模特、教授、医生、音乐家、工程师、卫兵,甚至某个国家的外交官……再同青睐外国人尤其是白人的房地产、公司、走秀活动合作,从中获利。
市场反馈:“老外往那里一站,所有事情都不一样”。
这些供人挑选和租赁的老外,在这一行,有一个专门的称呼——“白猴子”,顾名思义,有着白人的面孔,幕后有经纪人操作,像耍猴一样。
漂在成都的西方人,相互之间也拿“白猴子(white monkey)”这个词自黑调侃:“哎,我今天做了‘白猴子’演出。”
扮演工程师的“白猴子”
扮演商业精英的“白猴子”
在美容机构扮演医生的“白猴子”
这部纪录片的导演David Borenstein,中文名小博也是众多“白猴子”中的一个。“白猴子”大多由留学生和游客组成。他们“接活儿”的主要原因,无非都是为了赚快钱。
所有的活动都是看脸而已,他们也深谙此道,“在中国,你没有文化,甚至没受过教育都没关系,你依然什么都可以演。因为这一切都是假的。我们要做的无非是让人们看到这里有张白人面孔。”
2.
纪录片拍摄的20122014年间,对“白猴子”站台表演需求最多的是房地产。2011年和2012年,中国两年的水泥产量超过了美国整个20世纪。
三四线城市和二线城市新区的房地产项目尤其喜欢租赁外国人站台,中介有时候要带着这些“白猴子”坐10多个小时车才能到达项目地。在新开发的楼盘前,他们有时是卫兵、歌手、商人、音乐家,有时办成普通的住户和居民。
房地产开发商希望通过这些外籍面孔的加入,让客户看到这里即使现在周围一片荒凉,未来打造完成之后就是高端的国际化社区。
而越是很少见到外国人的小地方,这种“国际化”的包装,就越成为当地人购房的重要考量因素。
“只有他们,能够拯救中国的鬼城(Only they can save China’s ghost towns.
按照“外国人多就是高档”的逻辑,有一次,西安一家房地产开发商希望导演小博扮成美国领事馆的官员。
客户要求他西装革履上台发言,表示当时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很支持这一开发项目。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这场秀流产了。
小博说,这是他白猴子生涯里“最危险的一次”。
3. 
纪录片主角,资深老外租赁中介Yana来自新疆,英语水平可以日常交流,一个人在重庆成都两地打拼,凭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做起了外国人经纪人的生意。
为了发掘“白猴子”,Yana摸索出一套固定话术和材料。每当夜色降临,她就像寻宝一样到酒吧去扩充自己的老外租赁名单。
对方有兴趣后,她再掏出一个小本子记下对方的外貌特点和会的特长,肤色、长相、身材、特长,比如“很漂亮”、“身材很好”,以便日后查找。
这个生意简单粗暴,Yanna负责拉生意,并从中抽取佣金。无论对什么客户,她都会不厌其烦的重复强调,“老外往那里一站,所有事情都不一样。”
每一行有每一行的规矩,Yanna跟客户解释,这一行里,外籍演艺人员分白人和黑人。“用白人的话,价格贵是贵了,但档次一下就提升起来了。”
客户预算有限,面露难色,Yanna说:“实在出不起钱,又想达到吸引人、国际化的效果,建议还是用黑人。”
她接着列举了一堆黑人的优势,性格热情奔放,和观众打成一片。当然,最重要,黑人比白人便宜。
客户问:“印度人会不会便宜些?”显然这个问题Yanna并没有想到,毕竟这个市场决定了对肤色和国籍的喜好和价格,她只好打太极,“你有需要我可以帮你找,至于价格跟黑人差不多”。 
而这张脸值多少钱,不仅仅和肤色有关,怎么进行人设包装,也至关重要。包装得越好,越有人为这些价格不菲的脸买单。
比如一个来自刚果的黑人小伙子“prince”,虽然试镜的时候强调了两次自己是来自刚果,但在Yanna和她的合伙人的包装下,这位唱功平平的黑人“prince”成了来自法国的著名Rap歌手。
他像个真正的巨星一样,戴着黑超和鸭舌帽,用并不专业也不悦耳的唱腔唱着Rap,在房地产商的活动里,自如地享受着周围的鲜花和掌声。
除了提供老外租赁服务,Yanna和她的合伙人还希望通过造星老外,在这波经济大潮里淘到真正的第一桶金。于是他们投资当起了监制,从这些老外里挑选了几个组建了一支名叫TNT乐队,甚至投放了户外广告牌。
3.
就在老外租赁中介生意蒸蒸日上的时候,2014年,中国房地产市场风云突变,各项指标高位回落,全国主要城市房价出现集体下跌,因过度开发导致很多房地产项目滞销,变成了鬼城,一排排高耸的豪华建筑空置、特别是在内陆的三四线城市。
寄生于这个行业的“白猴子”租赁服务,也因此一落千丈。同时受挫的,还有Yanna的野心和三观。
比起空房和鬼城,这场危机里更严重的是房地产商的欺骗和谎言,这让购房者愤怒。“广告说这里是高端国际社区,很多外国人都住在这里。”“现在我们觉得自己上当了。”
面对购房者的愤怒和惨境,在这场骗局里为虎作伥的Yanna开始对自己所作所为产生怀疑。自己旗下的演员们演得越真,越容易给购房者产生错觉。
对于自己的野心,她也反思,“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成为富人?”
最终,Yanna把公司股份卖给了合伙人。
最后一幕,Yanna坐在出租车里给父亲打电话,担心她生活困难,父亲劝她回新疆,她却不服输的说外面的世界还没看够。
伴着夜晚的霓虹,片子在Yanna的眼泪里戛然而止。
4. 
2015年,导演小博把这部纪录片剪出一部七分钟的短片《租个老外帮忙卖楼(Rent-a-Foreigner in China)》,发布于《纽约时报》网站。而完整的纪录片《梦想帝国》获得了塞萨洛尼基纪录片金奖。
中国人好国际风这一口,不过是这几十年的事。这本不是坏事,大门打开,任君自采。
但在烈火烹油般发展起来的城市化进程中,洞察商机的老外租赁中介;靠自己种族、肤色、外形、特长各种定制化角色扮演来带动房地产销售的老外;以及像参观动物园一样来参观老外的购房者们……
这光怪陆离的众生相,恰似中国式的魔幻现实主义剧场。

嘿!不要跑
要不留个言
我们聊两句
不要又做
沉默的大多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