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叨叨:周末的时候看到新闻说,家庭教育促进法表决通过,有朋友留言说希望能谈一谈。
我去看了相关新闻,法规里强调的很多事情,都是我们公号老读者早就在践行的,尤其在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方面,比如:
【1】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
【2】共同参与,发挥父母双方的作用;
【3】相机而教,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
【4】潜移默化,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5】严慈相济,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并重;
【6】尊重差异,根据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引导;
【7】平等交流,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励;
【8】相互促进,父母与子女共同成长等等。
今天这篇的作者是杨锦绵,她任教于复旦大学心理系,让我们一起跟随她专业的角度,理清一些育儿路上常见的一些迷思。 
“我不想给孩子太大压力!”
—可这个度在哪?
正文共: 4617字 7图
预计阅读时间: 12分钟
by杨锦绵
不久前我跟一个朋友聊天,谈起现在的孩子要经受的各种压力。朋友问:“你希望孩子没有压力吗?”
这句话还蛮有代表性的,反映了一部分家长的矛盾心情,到底要保护孩子免受压力,还是要放手让他们经受压力呢?
 01 
我们的文化
在我们的文化里,我们强调的是“梅花香自苦寒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好像要获取成功,就必须要先吃一番苦,如孟子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斯人也必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历史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有伟大成就的人,都是经受艰难困苦的考验,如《史记》记载,文王拘于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时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赋有《离骚》……而《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也是在坚忍和屈辱中,写下了这“史家之绝唱”。
但是,另一方面,现代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告诉我们,童年时遭受长期压力的孩子,如被虐待、被遗弃、或是被父母管教过分严厉的孩子,他们的大脑的结构会发生改变,即前额皮质和杏仁核体积会缩小(这两个结构在情绪调节以及焦虑和抑郁的发生中扮演关键作用)。
比起在正常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这些孩子的认知能力(反映在词汇量和学校成绩上)和非认知技能(如延迟满足的能力和冲突抑制的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要讨论压力到底能让人成长,还是会造成伤害,从而决定是否要让孩子承受压力,我们需要了解压力的不同类型。
 02 
压力的类型
美国国家儿童发展科学委员会将压力分为三类:正向压力、可承受压力和毒性压力。
正向压力,即能促进孩子(和成年人)成长的、让他们能够承担风险并表现得更出色的压力。
例如,老师让孩子完成一个对他们稍有挑战性的作业,这些事情开始会使他们感到紧张,但是这种压力通常会使孩子表现得更好(升高他们的唤醒水平),并且,当孩子成功完成这些任务后,会收获满满的成就感/自豪感。孩子往往能够独立面对正向压力
可承受压力,相比正向压力,给孩子带来的心理体验更强烈,但是,它只在相对短暂的时间里出现,并且有成年人在旁边提供支持,孩子也有足够的时间来应对这些压力和恢复元气,这样,孩子也能从可承受压力中获得成长,对抗挫折的能力增强。
例如,有些孩子可能被同伴欺负,或是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如果这个事情没有经常发生,孩子还获得来自成年人的支持,孩子有时间恢复和有办法对抗,这就属于可承担压力。
毒性压力,是指在缺乏支持的情况下,孩子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打击,如遭受虐待或严重伤害;又或是遭受的打击虽然没有那么强烈,但这样的事件却长期存在,如父母长期吵架,家庭冲突严重,孩子整天提心吊胆,应激系统被频繁或长期激活,压力水平很高。
研究者在老鼠身上观察到毒性压力带来的危害。他们把年幼的大鼠从它们母亲身边带走,每天长达三小时,再放回去。幼鼠在这三小时里,体验到极大的压力,以至于回到母亲身边后,都不会和母鼠有互动。后来的观察发现,这些老鼠的应激系统被长期激活,在余生都会更容易受到压力的困扰。
更多信息,可参考Center on the Developing Child Harvard University,网页https://developingchild.harvard.edu/resources/wp3/
 03 
毒性压力和习得性无助
由压力分类得知,我们要保护孩子免受毒性压力的伤害(更不要成为毒性压力的来源)。这种压力不会使孩子变得强大,反而会从根本上改变孩子面对压力的方式,带来长期的危害。

道理容易理解,关键是,我们需要辨认什么是毒性压力。除了负性程度非常高的事件(如虐待、犯罪),长期存在的失败或挑战也会带来毒性压力。此外,由于孩子对挫折承受能力的不同,“毒性”的程度对每个孩子来说也是不一样的。
我见过一个孩子,上一年级时学拼音遇到了困难,跟不上班级授课的节奏。老师跟家长沟通,孩子妈妈拒绝给儿子提供帮助,她认为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他应该自己想办法克服。妈妈对着班主任甚至还流下了眼泪,说我很心痛,但是他的事情要自己面对。
这个妈妈的做法并不恰当,孩子开始跟不上,慢慢变成了班里的“差生”。他并没有如他妈妈期待的那样,克服了困难,变得更独立和强大;相反,他丧失了对学习的信心,产生了“习得性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感”是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提出的概念。他发现,当给狗施加无法逃脱的电击,多次重复后(相当于给狗施加了“毒性压力”),即使改变了笼子的设置,狗可以跳出笼子,它们也不会有任何行动来躲开电击,而是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
类似的,当人们处于困境中无法改变,也会形成无助感,从而丧失了应对困难/挑战的能力。
 04 
没有压力更好?
毒性压力显然是不可取的,但是,如果没有压力,是否更有利于个体的成长?研究者继续在老鼠的研究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他们把年幼的大鼠从它们母亲身边带走,15分钟后再放回去。母鼠会舔舔幼鼠的身体,给它们理理毛,安抚它们。这相当于人类的孩子在受到压力后,得到成年人的支持,属于上述压力分类的第二种,可承受压力
研究者想知道,跟出生后没有离开过母亲身边的老鼠相比,这种离开母亲15分后被送回去的老鼠,将来应对压力的能力时更好还是更差?结果发现是更好!这些老鼠可能是经历了这样的压力情景,大脑能调节到应对压力的状态,为后来的抗压奠定了基础。

但没有离开过母亲身边的老鼠,它们对压力情境毫无经验,成熟后面对压力也很难应对。
至此,可以部分回答开篇提出的问题,我们不希望孩子承受毒性压力,但是我们要给他们努力营造的,也不是毫无压力的生活。孩子们不是温室的花朵,他们需要接受可承受压力,从中获得成长,将来能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挑战。
 05 
可承受压力与掌控感
可承受压力和毒性压力下个体的反应不同,其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们需要了解史提夫迈尔的老鼠实验。
这个实验和塞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助”实验的设计几乎相同,不过对象是老鼠(而不是狗),这些老鼠5周大,在老鼠生命周期里相当于青春期。一组老鼠接受电击,但它们可以通过转动一个小轮子来关闭电击;第二组老鼠接收到和第一组完全等量的电击,但它们无法控制电击的持续时间。
5周后,这些老鼠已经成年,实验者对老鼠进行再评估:对这两组老鼠同时进行不可控的电击,然后再观察它们在一个探索实验中的表现。
结果发现,在青春期经历了不可控压力的老鼠,会表现得胆小怕事,处于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但是,那些在青春期经历了可控压力的老鼠,相同不可控的电击并不会让它们产生习得性无助。
这说明,当老鼠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控制事情的发展时,它们会在此后的生活中变得更强大。换而言之,当我们碰到压力的时候,控制感是非常重要的。
正如塞利格曼的学生Angela Duckworth (中文名:李惠安)在《坚毅》一书所说:
“导致绝望的不是痛苦本身,而是你认为自己无法控制痛苦”
“当人在经历逆境同时又体验到掌控感的时候,他的大脑正向的改变就产生了。
由此可见,单纯的压力并不会让孩子获得更强的抗压能力,孩子成长的原因,是他们获得了在压力面前的控制感
 06 
如何帮助孩子获得掌控感?
教育心理学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最近发展区”。俗话叫跳一跳,摘桃子,孩子站着摘桃子是现有的状态,推动孩子的发展,就是想要他摘到更高的桃子。孩子不能一下子跳很高,太高够不着,跳一跳的状态就是合适的。
父母帮助孩子达到“跳一跳”的状态,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剥夺孩子的主体感。比较好的状态是,孩子发起“需要”,父母给予帮助,像上文提到的学拼音遇到困难的孩子,父母可以和他一起,多多练习,甚至可以用记忆联想的方法来帮助孩子记忆。

这些情况下,父母的角色就像建房子用的
脚手架,虽然必不可少,但主体始终是房子本身
用非专业术语来说,要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最好的方法是让孩子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体验到“我能行”。但是,回到现实中,我们该如何在决策中结合该理论?
举一个具有普遍性的例子,对幼升小的孩子,家长是否要做幼小衔接,提前让孩子学习拼音或练习写字呢?很多家长会有顾虑,担心孩子开学后跟不上,打击太大,小学的开头没有开好,后面就会困难重重。当然也有些家长顺其自然,让孩子正式上学后再学。类似的情况,大家会怎么选呢?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选择取决于家长对孩子的了解程度和对孩子的支持程度。如果担心孩子语数英三科都是0基础上去,压力太大,可以提早学习部分的内容。就我所知,完全0基础入学的小学生很少,至少会学过英文和识字,甚至把拼音也学过一遍。但是,要把小学低年级的知识都牢牢掌握,甚至入学时,写字就能达到考级的水平,大可不必。
如果靠课外的提前学习来使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变得轻松,这相当于上述老鼠实验中的“无压力组”。这些孩子在学校早期的正式学习中,没有经受过在群体中学习的压力和挑战,也没有机会得到克服困难后的掌控感;他们将来面对类似压力的情况下,应对能力也会较弱。
这个例子不是不让家长提前为孩子做准备,而是不要人为扫除所有可能的挑战和压力。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用惧怕孩子面对非毒性的压力,而应该做好准备,支持孩子应对压力。当孩子克服困难,完成挑战,这些成功给他们带来的信心,绝对不是我们用言语鼓励孩子“要自信、要勇敢、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等”能相比的。
但是,我们也不要走到另一个反面,人为地给孩子增加压力,即使是正性或是他们能承受的压力也不例外。父母的主要职责是“爱”、“关怀”和“支持”,如果故意制造压力,孩子一定能够感受到,这是故意为难,对情绪的冲击更大,伤害了亲子感情,得不偿失。
总之,本文的主旨是帮父母区分孩子生活中不同类的压力,以能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支持。用辨证的方法看问题非常重要,在压力对孩子影响的问题上不能一刀切。
我们也应该对孩子有足够的了解:
什么是他们能自主能承受的?
什么是需要帮助和支持才能承受的压力?
我们还要有能力帮助孩子卸掉毒性的压力。
当孩子克服逆境后,他们的大脑就会改变了,会让他们在下一次的逆境中,能更有勇气和力量去面对。
点击以下关键字,跳转历史文章:
逆商】【2020目录
周二跟大家推荐的是少年得到的上下五千年广播剧特价,是挺好的文史启蒙,目前仍然在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戳下图(链接)👇
觉得对你有帮助的话,请顺手点个赞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