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跟老公一起追剧《小舍得》,激发了一些关于育儿的讨论。一边看剧一边感叹国内令人窒息的鸡娃内卷环境,同时也难免联想到身边的鸡娃氛围。硅谷是个精英群聚的地方,高智商的孩子遍地都是,不论族裔,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值也很高,竞争的激烈程度跟北京上海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好在美国的教育大环境还是很多元化的,鸡娃虎妈一类的教育方式只是众多育儿方式中的一种;择校也是如此,美国的学校百花齐放,风格各异可以可取所需。做为一代移民家长,其实有很多学习和思考的机会来建立自己的教育理念。
然而,在硅谷我所在的一代移民华人圈子,仍然会看到大量的“军备竞赛”型的虎妈狼爸,把“内卷”风和“凡尔赛”风也带来了美国。毕竟,美国大学入取种族是一个考量因素,存在一定程度上亚裔跟亚裔之间的同类竞争,如果身边亚裔家长多是虎妈型,难免会造成“剧场效应”,跟风效应,不知不觉地卷了起来。
华裔内卷直接的影响是当所有的华裔都eg.数学好,钢琴10级分数高。大学招生官看到这样的华裔已经毫无感觉,认为这是基础标配。最后所有华裔想上好大学都更难。
同是在硅谷,很多美国本地父母的育儿方式却跟一代华裔不大相同,有很多可借鉴之处。为什么很多在美国长大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与快乐?独立、有主见又成熟?为什么他们健康、阳光又富于创造力?这也许与美国父母的养育方式和学校的教学方式息息相关。

我们该跟美国父母学些什么吗?平时我会偶尔跟身边做父母的美国同事聊天,了解她们的所思所想。最近我也跟硅谷Joyful Parenting Coach的Elisabeth Stitt聊到东西方育儿文化的差异,Elisabeth是硅谷有名的父母导师,也是一位退休教师,她所描述的美国父母的育儿理念和方式的确跟我所见到的吻合,这篇整理出来把我的所闻分享给大家。
1
清单式育儿的大流行

“我孩子4岁,就会三位数加法了,会乘除法了“ “我孩子才6岁,就能读长篇小说读哈利波特” etc. 类似这样的“xx岁就会xx了“的文体朋友圈和讨论是不是很常见?我身边的华人父母圈子最常见的就是拿孩子的学业进度说事,似乎提前会了什么就能证明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聪明更优越。这在亚裔父母社区中创造了一种“超前学习”的文化,谁会超纲知识谁就厉害,恨不得学前把小学课学完,小学把初中知识掌握,初中把高中学分修了 etc.

那些喜欢“凡尔赛”秀娃超前的家长不知不觉中成了内卷下的“施卷者”。如果孩子的学术没有领先于本年级水平,或者比不上圈子里别人家的孩子,父母就会非常焦虑孩子是不是落后了,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内卷下的“受卷者”,敦促孩子跟上超前的节奏。

Elizabeth管这个叫“Checklist Parenting” (清单式育儿),现在非常流行,尤其在硅谷。
亚裔父母在超前教育方面绝对在美国处于领衔地位,很多美国父母都受其影响成群结队地跟随。但这种“Checklist Parenting” 最主要的问题是,孩子被当作产品对待,而他们的父母更像是产品经理。当父母与孩子的互动主要集中在他们的学业和成就上时,孩子们会觉得他们承载着父母的成功和幸福。
压力过大的孩子不再是拥有自己的思想、感受、希望、意见和兴趣的人,他们变成了机器人,他们的“成功”意味着成就他们的父母,让父母满意,为一系列评判标准而活。其结果是美国患有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孩子急剧增加。根据美国药物滥用和心理健康服务管理局的年度调查,在一年中至少经历过一次严重抑郁发作的美国青少年比例在 2018 年上升到 14.4%,这几乎是 2006 年 7.9% 的两倍,自杀率也持续上升。

New York Times记者调查的一组数据表明,在硅谷有竞争力的几所高中里,80%的学生有中度到重度的焦虑,54%的学生有中度到重度的抑郁症。据WHO Fact Sheet on Depression, 抑郁症已是世界上导致残疾或自杀的最大原因之一。
适当给孩子规划安排,教导孩子有效利用时间是必要的,但这个度要把握好,时间点要掌握好。其实童年最珍贵的事,就是无所事事,有大把的时间和空间自己安排,这样才能让孩子发展出自己的兴趣和自我管理能力。清单式的童年与父母的过度养育,会让孩子习惯了被安排的人生,没有机会去自主探索,思考,规划,行动,试错,体验,剥夺了孩子自我建构的机会。

追求亮眼的成绩也许会给大家带来暂时的满足成就感,但对孩子长远发展未必有利。也许当我们把孩子的日程表安排的满满的,思考是不是应该让孩子多上一门课,少睡一个小时的时候,我们应该反思这样可能对娃造成的长久伤害和代价是什么。
2
美国父母的养育方式
Elizabeth说与亚裔父母看重成绩的教育方式比,很多美国父母的养育方式可能更多元化。在学术上表现出色固然很重要,但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参与学校各种活动和为社区服务也很重要,比如在学生会任职,或参加学校戏剧。

美国父母大多希望从老师那里了解到他们的孩子友善,外向,与他人相处融洽,她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乐于助人,善良。如果他们的孩子很有趣或很受欢迎,会让她们对自己的养育方式感觉良好。美国父母更有可能会在学期中请假带孩子去全家度假,除了学术外,她们非常重视孩子的全方位发展,包括性格,体魄,社交,眼界,自理能力等。

从育儿文化上讲,如果说亚裔妈妈们往往更“专制”,更看重孩子的出色表现而不是与孩子的亲密关系;美国妈妈们如果发觉自己对孩子的高期待可能会威胁到自己与孩子的亲密关系,那么美国妈妈们可能会牺牲掉自己的高要求。美国父母更多的是通过孩子的幸福程度来判断孩子是否成功。所以,如果她们和孩子认为对方是自己很好的朋友,那美国父母会觉得自己的养育是很成功的。
3
发掘兴趣,成为最好的自己
清单式育儿和家长的强控制欲下产生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孩子很容易找不到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比如,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我自己就是在被很好的“安排”下长大的,童年的记忆就是被逼着弹钢琴,很少有自己瞎玩的机会,从3年级开始全科补课,甚至大年三十还在上课,过年都不能休息,很少跟亲戚家的孩子玩。
现在的我几乎没有任何爱好,不清楚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参加工作以后,发现身边尽是有自己专长特长和passion的美国同事,非常羡慕,过去几年我持续寻找自己的兴趣几乎无果,至今迷茫。

可怕的是像我这样的人很多,我周围很多华人朋友都是如此,没有兴趣爱好,事业更多是为了养家糊口,问自己对什么最有激情,不知道。即使表面上事业很成功的人,实则缺乏幸福感,满足感。

我常说,中式教育是让孩子成为最好的别人,而美式教育是让孩子认识并成为最好的自己。

能够找到孩子们真正的兴趣所在和长项,我认为是意义深远的。孩子的一生和未来的职业也许是生来注定的,因为孩子的兴趣,性格,强项与生俱来,大多数特征都很难后天改变,但我们却可以帮孩子发掘。不想让孩子重蹈我的覆辙,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我的孩子可以了解并从事他真正感兴趣并擅长的工作。

那美国的父母是如何帮助孩子开发兴趣爱好的呢?一般美国出生的父母在选择孩子的课外活动时会给了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间和回旋余地。尽管加入一个巡回足球队可能很酷,但如果孩子真的不想,美国父母不太可能强迫他们继续。

给孩子选活动的方法更像是一个大杂烩,她们会鼓励孩子体验许多不同的活动,然后再让他们自己决定他们想要继续哪些。家长对一个爱好的“好坏”不会评判,没有什么功利心,更不会看别人家的孩子在学什么,我也要学什么。而是听从孩子的想法,往往孩子们自己会自然地选择一个方向或另一个方向发展,如果孩子想继续某个体育运动,但不想做任何音乐或艺术,完全没问题的!
这样,到了中学,孩子们通常会专注于那些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活动。家长的期望则更多的是鼓励孩子去尽情享受和满足,如果当孩子开始在某个领域取得好成绩时,父母才会开始考虑这个活动是不是会对大学申请有利。

但美国父母的一个挑战是由于她们不“推”,她们往往不知道怎么让孩子跨越无聊的部分走向精通(尤其比如在学习弹钢琴这种事上)。总的来说,她们更有可能尊崇孩子的决定,而不是通过让孩子强迫服从而伤害亲子关系。美国父母的假设是,如果孩子真的喜欢这项活动,即使短暂的放弃他们以后也终会自己捡回来的。毕竟,课外活动(实际上就是我们的生活)应该是充实和令人愉悦的,如果太功利性的做事,反而容易让孩子失去对生活的热情。

4
对创新和社会情感的注重
与美国父母相对开放,亲密,和尊重式教育相呼应,美国学校教育的亮点是注重孩子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老师们会邀请孩子积极构建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教学方式欢迎多种学习方法和开放式的信息探索。比如,在语言艺术课上,孩子们有很多机会写诗和原创故事。甚至在做文章的阅读理解时, 并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学生们更多地被鼓励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经验表达出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在社会学(Social Studies)课上,是否熟练掌握了知识点并没那么重要,更大的目标是让学生们对某门学科产生兴趣,并会按他们觉得有意义的方式来探索该学科。例如,在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学习中,一个学生可以选择研究舞蹈史,另一个学生可能会去研究弹射器等机械创新,并制作一个模型给同学们展示。重点是:美国老师认为只要让孩子觉得这些知识与他相关,产生了兴趣和好奇心,孩子就自然会记住所教给他的东西,不需要死记硬背。

另外,美国老师们也相对更注重孩子社会情感(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的发展,但Elizebeth说,过去30年对社会情感的重视已经偏离了。当Elizabeth在 90年代刚开始教书时,成绩单上还有一个“公民分数” (citizenship grade),即对小学生的倾听能力、礼貌行为规范和与他人相处的能力进行评分。然而过去十几年,成绩单越来越偏重学术技能的打分,同时对于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评估消失了不见了。
好在最近几年,慢慢地SEL(社会情感学习)再次成为教育主流的一部分,比如 YMCA 在圣克拉拉县的 Project Cornerstone 这样的项目是一个令人鼓舞的迹象,表明美国老师们认识到 EQ 对成人成功的影响与 IQ 至少一样多,甚至更多。
5
结语
中式教育和美式教育孰好孰坏不好评说,每个家长都有权选择自己认同的育儿方式,或主动或被动。但我看到的是更多的美国孩子眼里有光,更多的美国孩子独立思考,自信,乐观,有社会公民责任感,有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虽然很多孩子并没有很好的成绩。我希望我的孩子也能眼里有光。
要跳出内卷,看透躺平,笑对凡尔赛,不是一件容易事,需要对儿童发展和科学方法的认知,更需要一颗强大的内心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非常广,拒绝做“施卷者”和“受卷者”,远离使你焦虑的人和信息源,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帮助孩子顺其自然的成长做最舒服最好的自己,也许就是当下做父母最大的修行了。
作者
卡卡妈,坐标硅谷,Google全球总部市场营销经理,育有俩男宝。业余时间创立了养娃在硅谷公众号,分享育儿心得,与娃共成长
Co-Author
Elisabeth Stitt
一位母亲,作家、教育家、育儿导师、退休教师,创建了Joyful Parenting Coaching. 无论是对于可怕的两岁,疯狂的青少年,还是孩子们申请大学,Elizabeth都有丰富的经验和科学的引导方法。当了25年的老师,她知道当今社会给予父母的支持是很少的。她想通过自己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帮助父母,因为她知道该如何应对这个艰难的育儿世界。她可以提供一对一育儿咨询,教育workshop,和一些免费的讲座和活动,详情请见网站或点击阅读原文。 
Website:https://www.elisabethstitt.com/
养娃在硅谷读者福利
养娃在硅谷的读者用优惠码: JPC-CH 可获得Joyful Parenting Coaching任何育儿咨询服务的10% OFF。优惠码2021年有效。
【小调查】
我曾参加过Elisabeth的parenting workshop,受益匪浅。如果读者们感兴趣,卡卡妈可以邀请Elisabeth给我们做一个付费的线上parenting workshop(英文),大概1-2个小时。比如下面几个话题,如果你想参加workshop,请给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投票,并加入下面的养娃群获取一手活动信息。
养娃在硅谷建群喽!
为了更好的服务读者,养娃在硅谷发起北美K-12教育分享群,分享北美K-12教育相关信息和资源,帮助大家为孩子的教育做长远规划。欢迎扫码申请入群!
请+微信号63491039,拉你入群
您可能还错过了这些文章:
👉【疫情相关】
👉【热门文章】
👉【硅谷公私校盘点】
硅谷公立好学区盘点:
南湾  |  中半岛 |  东湾  |  三谷地区
👉【育儿相关】
👉硅谷本地生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