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这几年网络的戾气越来越重?
是啊,随便点开一条新闻,底下基本都是吵成一片。也经常有朋友跟我说,只是路过发表了一些看法,结果就被喷子追着骂。 
网上的人还可以拉黑,但如果是家人,怎么办呢?今天就跟大家一起聊聊。
莫名被怼很郁闷,
这招管用!
正文共:428425
预计阅读时间:11分钟
网络上遇到那种纯粹发泄情绪的人,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关掉网页,因为不管说什么,也许对方都听不进去。
你要是在网上说,苹果挺好吃的。
就会有人来说,你凭什么不提香蕉,香蕉不也挺好吗?
——其实并没有说香蕉好吃还是不好吃啊。
你说,水果真好吃。

他说,光吃水果不吃蔬菜不行。
你说,学好数学挺重要。

他说,难道语文不重要吗?
你说,男主角演得真好 。
他说,你的意思是女主角演得不好吗?
——其实并没有说蔬菜不好吃,或者语文就不重要,也没有拉踩女主啊,在不断被曲解中,感觉胸口都要堵起来了。但能用回避解决的问题还不算最大的,也不值得为了杠精浪费时间,这篇不做重点说了。
被怼的日常
网上被怼可以骂回去,或者干脆拉黑,但如果对方是长辈呢?
比如,我跟我妈,是从来吵不赢的,因为她只要一句话,就把我怼背过气,不管讨论什么主题,总能落脚在这些话上。
“你懂什么?你又不是专家”
“你想翻天了!”
“你人都是我生的!”
“我辛辛苦苦把你养大。”
“你读了点书,了不起啊~”

“你不要以为你懂的多。”
“要么听你的,要么听我的!”
“你小时候不都听我的吗?”
“你现在就这样了,以后还得了?”
“妈妈的话以后都不用听了是吧?”
“你想气死我啊。”
(来自母上大人)
我当时发在微博,好多人说这些太熟悉,不但熟悉,还补充了几个:
更有一位战斗力爆表的朋友,贴出了全部回怼:
上面这个对话,我想如果真的拿出实力回怼,我们大部分人都会,也真的会很爽很痛快。但怼不起,避不开的时候怎么办呢?心里的憋屈又该如何排解?
作为父母婚姻状态的深度观察员,我听过最难听的话都来父母互怼,有时候我妈的确能吵赢,但她确实不幸福,是的,在不断升级的争吵中,哪里有赢家?
话里话外的逻辑谬误
一开始我听到那些话,总会特别难过,这是一种很难自拔的情绪
“她为什么要这么说,她明明知道我不是那样的啊。”
“她为什么不能理解我呢。”
“她怎么这么想呢,我只是想好好沟通而已,为什么要这么误解我呢。”
后来次数多了,我从情绪中抽离出来,发现这些话,其实包含着常见的逻辑谬误。
“你懂什么?你又不是专家”
——诉诸人身的谬误:你不是专家,所以你说的就不对。
“你想翻天了!”
——诉诸人身的谬误:你不听话就是想翻天,所以你说的不对。
“你人都是我生的!”
——因人废言型诉诸人身谬误:你是我生的,所以什么都要听我的。
“你读了点书,了不起啊~”
——诉诸人身谬误:不在讨论问题,而转而讨论语气和态度。
“要么听你的,要么听我的!”
——虚假两难的谬误:把有中间道路的问题缩减为只有两个选项,只能两个里选,非黑即白,没有灰。
“你小时候不都听我的吗?”
——自相矛盾型诉诸人身:以前听现在不听,所以现在不对。
“你现在就这样了,以后还得了?”
——滑坡谬误:这件事你不听我的,以后不管什么事你都不会听我的。
“妈妈的话以后都不用听了是吧?”
——稻草人谬误: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等于对所有问题的不认同。
“你想气死我啊。”
——诉诸情感:你不同意我就要被气死了,你一定要听我的。
“我辛辛苦苦把你养大。”
——诉诸情感:我对你好,你一定要听我的。
她未必是有意为之,但运用非常自如,可能也是因为日常中大家都是这么说话的,反正,只要不断地切换问题讨论范围或者诉诸情感,总能立于不败之地。
和长辈的沟通
和长辈的沟通是很难的,我觉得天底下最难的莫过于此了。但我后来想通一点,这些话背后,也藏着她希望得到认可,希望能有成就感和掌控感的渴望
当我把注意力,从她表面的话语,转移到她隐藏的情绪和渴望时,也就没有那么容易被气到了。要想自己不过于难过,就得不纠结于对方的话如何扎心,这样有助于冷静下来
看到情绪,并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始终抓住问题本身,一旦被带偏,及时察觉,并掰回来。跟我妈,我没有想吵赢,但是能冷静地,不卑不亢的把道理说完,好歹自己心里没有那么委屈。
我上次发在微博,好多人说跟家里长辈沟通的时候,就常常被怼。 
比如,

你建议别给孩子吃太多糖。
长辈会说,那我以后再也不买糖了!
你建议,烧菜不要太油太咸。
长辈说:没油没盐的菜谁吃得下?
——其实这些都是稻草人谬误,没有要求永远不能买糖的意思,只是如果天天吃好几块又不刷牙,确实比较容易蛀。也不是说完全不放油盐,而是说避免重油重盐。
讨论的命题被悄悄换掉了,但也许双方都没有察觉到,跟着话里话外的情绪,一场布满硝烟的战争就临近了。
我一开始跟婆婆说话,也经常没轻没重,惹得她不开心。
后来我就发现,说建议的时候,语气更温和一点会好很多。比如:“上次体检,医生说看到小孩有蛀牙了,建议一周最多吃一根棒棒糖。” 这样说,既明确了“太多”的定义,也表明了建议的来龙去脉,不会那么命令式,相对来说好接受一些。
放油的例子,同样可以进行具体描述,以家里的菜为例子,哪些算过咸,哪些算正好,也说说这么建议的原因,比如对健康方面的考虑之类
另外对菜的感受,每个人是不同的,说的时候,也可以强调一下是个人感受,让对方感受到你在表达观点,这比单纯的下事实性结论,冒犯感低。
比如,“菜太咸”——换成:“我感觉xx菜有点咸。”
有些话说出来,可能比较容易让对方误会,我觉得提前补充一句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有时候我们想表达的,跟对方感受到的,真的会不一样。
比如:
“我不是怪你们给孩子买糖,我知道有时候小孩特别想吃,确实很难拒绝。”

“我知道做饭很辛苦的,不是嫌弃菜不好吃,那天的排骨味道就很好,小孩都吃完了。”
我不是鼓励大家一味回避问题,而是在面对带情绪的话语时,别先被情绪控制住,自己先气得上头或者很委屈,思路就乱掉,话就没法说了。
先把对方的点给接住,把自己意思表达和解释清楚,始终就事论事,只说事不论人。
我跟小伙伴分享过今天这些观点,她后来跟我说了她的亲身经历:
周末她跟妈说土豆咸了,她妈回她——“反正我做啥你都看不上!”
她说以往她就会吵起来,但是那天她想起来我说过的观点,她说:“没有妈,我现在就说的是这土豆,其它的没有说。而且我觉得你另一道菜也做得不咸。”
她妈妈出乎意料地平静接受了。
眼看着要吵起来
其实有时候,话语中的逻辑谬误,并不是都是人们有意为之。
大部分人没有受过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有时候只是下意识反应,习惯于这样说话和沟通。不单是老人容易这样,在和队友的对话中,也容易出现。
比如,有次队友对蛋蛋没耐心了,我刚好在旁边,就劝他说“你好好说话。”这句话,一下子把他点着了,他有点生气地说:“行行行,我以后什么都不管了。”
其实一开始听到这种话,我会蛮生气的:我就是叫你好好说话,怎么就变成啥都不许你管了呢,你这人怎么这么小气呢。
后来我意识到,其实“好好说话”这个要求,给对方带来的感受是很强烈的可能在这之前,他已经尝试过很久,也耐心过很久,只是最后承受不了爆发了,却被我站着说话不腰疼,这么来一句,抹杀掉之前所有的耐心:“你怎么知道我没有试过好好说话”,他的气不是觉得不应该好好说话,而是觉得被否定了
看到这种情绪,我意识到,问题不是他一个人的,我自己说话也有问题,我及时道歉,他也为自己的话道歉了。后来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多解释几句,也尽量不贸然去给建议。
我的经验是,当着力于解决问题,而不是火上浇油的时候,尽量要避免反问句(比如,你怎么不怎样怎样,你为什么总是怎样怎样,你从来都怎样怎样)。如果对话都被情绪主导,那就有理也说不清了。
跟孩子的沟通
和小孩的对话,就更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了,只不过我们对孩子的容忍度更高一些。
暑假要结束的时候,我嘱咐蛋蛋补点功课的时候,跟他说:字写认真点。
结果他有点气鼓鼓得马上回我:
你的意思,是让我每个字都要写到100分?
我当时猛一听,愣住了,
甚至于我都怀疑自己了,对孩子要求这么高,是不是过分了?
还好我以丰富的斗争经验,反应过来了~这不就是稻草人谬误嘛!
我赶紧解释说:“我并没有让你每个都写到100分的意思,如果能写到80分就挺好,你觉得是让你写100分,这确实特别难做到,让你觉得不想配合,但我确实不是这个意思。”
蛋蛋原先真的误解了我的意思。听了解释自知理亏,也就没有那么气了。 我也反思了一下,其实我应该把“认真”的定义说得更具体,减少理解的模糊地带
我以前跟蛋蛋说:放学了赶紧做作业。
他就理解为:难道我哪天想先玩一下都不可以吗?
如果是以前,我会觉得这小孩好会挑刺啊,现在我会耐心跟他解释,你看这两个要求是不一样的,没有一次也不许破例的意思。
最近我也在陆续跟他讲一些逻辑谬误的例子,我想能把这些理理顺,他至少不容易成为一个胡搅蛮缠的人,也不那么容易误解别人,自己给自己添堵。
写在最后
很多人时候,人跟人最后吵起来,就是因为各说各的,我说东,你说西,并没有就事论事,最后就是谁先生气谁赢。 吵到后面上情绪了,没有办法理智思考,明明知道那话就是哪里不对劲,但想不到如何反驳。
还是那句话,就事论事,不要被带偏
讨论问题的范畴越具体越明确,事情才越有可能解决。不然对方觉得你有个靶子,你也觉得对方有个靶子,相互就永远在扯皮。 
总之,即便对方抛过来的球不太善意,不要轻易被带起,控制情绪,才不会一下子被怼噎住,就事论事,及时把命题给掰回来。 
实在不行的时候,闭嘴。
这个办法很怂,但是很管用。
点击以下关键字,跳转历史文章:
逆商】【2020目录
白泽科普动画第三季福利开更:
另外今天还有个通知,为了感谢大家的一路支持,这周末会有之前预告过的积分兑换福利活动公布。
由于有赞系统的设置原因,今年的订单系统自动记录积分,但是之前的订单需要手动补录。为了避免等待时间过长,大家可以提前进店,联系客服小伙伴确认自己的积分是否完整,实付的每一元都对应一个积分。喜欢的朋友,周末记得留意哈。
进店联系客服
觉得有用,请转发给更多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