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姜色],在今年上海电影节拿下了评委会大奖和最佳编剧,也被提名了最佳影片;
然而上周五公映后,院线排片率还不到百分之一。
我当天去看的时候,毫不意外地包场了。
怎么,这么冷的吗。
导演松太加的藏语新作,笔墨不减
藏族电影的主题,多多少少呢,总也离不开信仰
对普遍藏族人民来说,信仰是生活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许许多多的同类影视作品中,也出现过无数次关于藏传佛教的讨论。
比如去年的[冈仁波齐],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与[阿拉姜色]也形成很好的对比
[冈仁波齐]中,以偏向纪实的形式,讲了一队形形色色人物,一路磕头朝圣的故事,是以“朝圣”本身为主线;
[阿拉姜色],以信仰营造了电影的氛围,但拥有一个饱满的故事和更加具体的主题:
朝圣的路上,三位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结与爱,汇聚成了本片的核心。
磕头去朝圣的场景,我们也很熟悉了
朝圣路上的藏民们,每走三步一叩头,如这张[冈仁波齐]剧照所示——
他们合掌三次,然后下跪;
“五体投地”的姿势完成每一次朝拜,起身后继续下一个来回。
往往是几千里的路程,要走上数月甚至经年,才能到达圣地
“阿拉姜色”这个片名,来自一首藏族民歌
“阿拉姜色”是藏语音译,是藏族的祝酒词,意为“请您干了这杯美酒”
这个被广泛传诵的歌谣,在片中也成为家庭关系的重要交融。
关于“信仰”和“爱”这两个宏大主题中,一切可以反映在单个人物和单个家庭上的元素,在[阿拉姜色]中,都被娓娓道来。
矛盾的和解,夙愿的达成,信仰与爱有多柔软,人类就有多坚韧。
Ala Changso
阿拉姜色
2018
解毒指数:7.5/10
导演: 松太加
类型: 剧情 / 家庭
主演: 容中尔甲 / 尼玛颂宋 / 赛却加 /
01
父与子
总是不易
俄玛的启程,原因就很简单——
她梦见了已逝的前夫,呼唤她一同去拉萨
惊醒后,她决定踏上朝圣之路。
这对她来说无比神圣,又无比私人
电影的起点,便是因为这个家庭
她对前任丈夫尚未消逝的眷恋,以及冥冥之中的召唤,形成了她眼下的使命;
患有重病的她,所剩时日不多,于是以追随信仰的形式,使命带着她出发。
一切都为了完成秘密的心愿——
驱使着她动身,她相信,佛则可以拓宽她前行的路。
她选择独自前往,仍不忘安顿好家事
最开始,这种使命胜过了对家人的依赖;
但血脉分隔,爱却是砍不断的——
起初,现任丈夫不表态度,儿子持反抗情绪;
但最终,两人还是加入了俄玛的旅程
让我想起[内布拉斯加]
一家子,不就是这样运转的么——一路吵吵闹闹,但总在照看着彼此。
[内布拉斯加]中,男主角的父亲一把年纪了还要跨越数州、执意兑换一个没来头的彩票;
一家人都在反对,当儿子同样不理解,但为了父亲的安全,并照顾到父亲的心情,虽觉得荒诞,也跟着上了路。
[阿拉姜色]里,俄玛没告诉家人自己上路的原因,但儿子和丈夫,虽弄不明白意图,仍然不由分说地跟来了。
三人一同出发的一刻起,矛盾就开始化解
儿子年龄增长,开始明白事儿了,亲生父亲的死,使他和母亲的隔阂越来越大。
从开头一见到母亲扭头就跑,到这里死死不肯跟随叔叔离去,诺尔吾和母亲的关系缓和了。
罗尔基和诺尔吾这么些年来并不亲近;比如他以“提耳朵”的游戏、试图逗乐诺尔吾,却激怒了孩子——
但这一举动,成为了触发两人关系转折点的关键。
转折点出现在火旁的祝酒仪式
“阿拉姜色”这个标题,出现在了夫妻俩的歌声里——
通过这句藏语传统的祝酒词,整个民族的灵魂,此刻都折射在了这个家庭里:
“请你饮下这杯美酒吧,不能够不喝”;
他们把生活的美好唱进了歌里,歌声也进入诺尔吾的心里。
借用一句[穿越大吉岭]的台词
[穿越大吉岭]中的故事也有些类似,本来亲密的一家子兄弟,因为变故,渐行渐远
总要有人主动尝试,久违的联结才会被慢慢寻找回来。
而对于[阿拉姜色]中的这个重组家庭来说,他们经历了太多的变故。
本片中“新的东西”,就是在这个伤痕累累的阶段,三个人重新拾起家人间的温暖
俄玛病危之时,儿子诺尔吾才解开这段心结
俄玛的生命被带走,按照教法,是进入了下一个“轮回”
而罗尔基则要带着诺尔吾继续她的旅途,直到抵达拉萨。
俄玛对两人的爱,仿佛涅槃成为联结“父子俩”越来越紧密的绳索;
信仰仍在领着一大一小前行——而两人对俄玛的,则支撑着他们迈出的每一步。
偶遇的小驴则是家庭情感的再一次具象化
“阿拉姜色”歌词一样,还有一个代表性的事件,就是诺尔吾失去母亲后不久,就偶遇了这头小驴——
小驴的母亲,也在小驴的身旁断了气。
诺尔吾看到了自己,年幼的男孩子立刻就和小驴产生了共鸣
两人带着小驴上路,同样也是通过这片土地上人们对生命的热爱与敬重,透出他们对自己家人的留恋
为了完成对俄玛的承诺,他们走了不知多久
最终,两人之间经年累月的冲突对峙,在历尽死亡、陪伴和春夏秋冬之后,总算化解
孩子还是那么倔,但对待罗尔基已经像儿子对待父亲的模样;
原生家庭的破裂使他们相聚,接着走过了无数怨恨……
而现在,他们带着俄玛来到了拉萨,在这片圣地,他们再次拥有了家人
02
情与理
永远难解
导演松太加的作品,向来都在宽广辽阔的神秘藏区中,埋下最朴素的故事
那些风光,那些教义,那些仪式,我们抱着景仰和好奇的心态,尚可以感受些许;
而更容易共感的,反而是那些微小、细腻的人物和生活——
我们看着这些电影,不仅能感受到宗教体系和藏族文化的庞大,还能明白,活在信仰里的藏区人民,同样是真实的、拥有快乐和苦难的。
家庭形态,别无二致
他们不是飘忽的生物——
藏族人民在通过宗教洗净灵魂的同时,也在家长里短、吃饱穿暖的问题上,如每一个人那样,苦苦挣扎着。
而每一个藏民的家庭,也有着同样的爱与联结
就像俄玛的家庭,经历过之前丈夫的死亡、孩子闹别扭、家人过得清贫、老人必须得到照顾……无一不是真实生活的写照
信仰和仪式,则作为更高的力量和形式出现
宗教仪式的进行,贯穿本片——
但故事的核心,仍在几人的关系上。
通过主要人物进行各种宗教仪式时的心理刻画,我们能清楚地看见每个人的偏执、失落、犹豫、伤感……
他们接受着佛的指导,与此同时是自己的一言一行,驱使他们前进和做出决定。
比如罗尔基去找活佛为俄玛超度
在寺庙超度的段落,贴照片这里尤其真实:
即使在佛的面前,罗尔基也没有宽心到能够目视俄玛和前夫的合照;
私心将照片撕开,从人物的角度来看,甚至有点有趣
这一瞬间,角色迅速立体了起来——他的痛苦和思念,想出主意的方式,只与夫妻俩之间的联结有关,就如天下无数眷侣一样。
两人路上接受了一家人的帮助
路上出现前来帮助的这家人,也是广大藏族人民的缩影之一——
男人年轻的时候不理解父亲为什么坚持要去朝圣,现在把完成神圣任务的愿望寄托在“父子俩”身上。
这也是以同样的形式:信仰包裹的外在行动之下,是这名男子对父亲的愧疚和怀念
家庭中的情感,融进了对宗教的追随。
就像松太加之前的作品[太阳总在左边]
[太阳总在左边]中,驱使主人公踏上朝圣之路的,同样是对祖辈的愧疚和难以消解的痛苦……
在这部电影里,也采取了公路与宗教的形式;
但片中的主题,都在故事和人物心理当中。
藏族人民世代的信仰,以及他们世代的苦难,都从冲突走向和解,对每个人来说皆是如此。
带走小驴,为诺尔吾治伤
看似一件一件的小事,接二连三地在这条路上发生;
如此庞大的主题之下,细碎的日常组成了化解矛盾的利器。
我看到后来,诺尔吾也像被罗尔基“提耳朵”那样去提小驴的耳朵,真是太感动了。
如父如子的转变——在他们离拉萨越来越近时,也与彼此越来越亲近。
有人说这又是一个“女人牺牲自己为家庭”的故事?
我不认为俄玛的举动应被称作“牺牲”。
俄玛的出行,是她自己的选择,家人安好的情况下,没有人可以阻拦她;
她心怀的,是对圣地的追随,是过去的那份戛然而止的——
她的死亡最终成为了罗尔基和诺尔吾和好的原因之一吗?这不假,但俄玛是坚守着“顺其自然”的信仰而去,她成为了“大爱”和“精神”的一部分,这比单纯的牺牲要复杂太多了。
他们有没有意识到,彼此已经无法分割
最终到达圣地边上,已形同父子的两人,用清洁面容的方式,掩盖着越来越错杂的情绪;
孩子最后看到母亲的照片,只背过脸去偷偷擦拭泪水,丈夫无奈地看着孩子,三个人之间的联结悄然无声地完整了——虽然曾经断裂,但爱永远会在一家人之间,形成千丝万缕
信仰,太大太大了,我们,却始终这么渺小;
而拉萨,那么远。
喜欢本文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
设星标,不迷路:
烂片的毒性太大?佳片解药来一发
本文所有图片、视频均来自网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