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看[幼儿园教师]的名字和内容……还真的隐约以为讲的是恋童癖。
误会了误会了。
其实看片的全过程中,情节的推进也让人一直都不由得会去想
是不是最终会引向这方面……
就连海报中的人物状态,都和之前儿童性侵题材的[信笺故事]有点像
还真不是。
不过,总感觉电影本身,是确实想塑造出这样一个氛围,有意引导观众往逾界犯罪话题去猜。
但本片包裹的主题,要比恶毒的犯罪要复杂得多——
电影的切入点,也与多数涉及儿童的题材中、由儿童出发的视角,有所不同。
以成年女主角入手,她是整个事件的实施者
小男主角吉米只是故事的立足点之一,他的存在是女主角心理状态的投射甚至对比;
女主角混乱的内心被身边各种人或物加以外化,推动着故事朝着不明晰的方向前进。
丽莎是个幼儿园教师,是个普普通通的女人,是个温柔的妻子,是两个青春期少年的母亲。
粗略一看,她和大多数中年女性没什么两样。
班上一个五岁男孩引起了她的注意
她偶然发现这个叫吉米的男孩是个诗歌天才——而除了她,大概没人意识到这一点。
同样热爱写诗,却怎么也走不出瓶颈的她,仿佛找到了救命稻草
她几乎把所有的关注都倾倒在了这个男孩的身上——
她越来越痴迷男孩,一门心思、不择手段要保护他的天赋
她逐渐走上危险又绝望的道路
虽然故事总体相对平和,电影仍是颇有些心理惊悚的意味;
女主角越绕越远,最后无法自拔,到了几乎有些癫狂的程度。
以静为主导,引向最后女主角濒临崩溃时的波澜——
旁人看来,她大概是走火入魔了;可这,究竟是怎么发生的,真的是她的错吗?
The Kindergarten Teacher
幼儿园教师
2018
解毒指数:7.5/10
导演: 萨拉·科朗吉洛
类型: 剧情
主演: 玛吉·吉伦哈尔 / 罗莎·萨拉查 / 盖尔·加西亚·贝纳尔 / 安娜·巴瑞辛尼科夫 / 迈克尔·切鲁斯 /
01
中年危机
遇上天才儿童
电影的最后一场戏长达近二十分钟,描绘了丽莎与小男孩吉米相处的最后一天——
也是理智与情感爆发的一天。
丽莎瞒着所有人,带吉米来到湖边游玩,试图激活他写诗的思维。
但结局与她预想的不大一样。
又或者,她早已为这样的结局做好了准备?
潜移默化地,她从一个拥有平凡家庭、平凡生活的平凡女性,走向了歇斯底里
在这一天,她打包好行李箱,一声不吭地从家出来,开车跟踪吉米到了他玩耍的地方。
没有人知道她的前来,没有人知道她会带着男孩去往哪里。
观众从头到尾,可能都很难摸清她的意图,到了此处,更是模糊。
在此之前,吉米的离开成为了最后一根稻草
但对于她一厢情愿对于这名儿童的引导,并不是导致她失去平衡的全部原因;
作为现代女性,来自家庭、工作、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所有压力,都一并担在了她身上。
这一切,都可以往前追溯。
毕竟整个故事发生的周期并不长。
她例行参加诗歌学习的课程
她报课,学写诗,无非是因为自己就热爱诗歌、热爱艺术
但课堂上的分享效果并不好——她一直就希望写出美好的诗篇,却一直难以做到;
梦想的淡化和消逝,是触发她“保护天才少年天赋”行为和导致她中年危机的根本来由。
与此同时,她生活中的庸碌感,也使她意识到自己和艺术追求之路的渐行渐远。
丈夫支持她,但无法理解她
班上的孩子们,基本也和大多数孩子别无两样
自己的孩子,也离她的期许甚远
所以最后的离开,与其说是她心态崩塌,不如说她终于下定了决心
她亲吻丈夫,是因为她还热爱这个家庭
但打包离开,是因为她再也无法忍受自己平庸的生活
吉米被带走后,她内心对艺术守护最后的一点依托也已远离,于是她没有什么可顾虑和留恋的了。
之前的一顿晚餐,说明了家庭的貌合神离,对于丽莎来说,看似完美的家庭已经坍塌了。
自己梦想的彻底崩塌,也发生在吉米离开之前
除了家庭状况难以和解,她的诗歌创作之路也跌向深渊。
她决定让吉米上台念诗的时候,便接受了自己注定无法有这般成就的命运
与诗歌老师互相迷恋的这段关系,也迅速恶化
梦想,和梦想道路上遇到的知己,都转身离去了。
所以在最后一次记下美丽的诗篇时,她无法抑制地哭了
她不仅为诗作本身而感动,大概也在唏嘘自己人生意义的迷失吧。
家庭的疏远,梦想的倾覆,除了这些,让丽莎的执念被如此放大化的,正是身边人
不仅是她身边的人,更是男孩吉米身边的人。
吉米是真正的艺术家、天才儿童,对于她来说,是可以寄予厚望的人——但似乎只有她一个人理解这个想法。
保姆并不在意吉米的天赋,把他当怪小孩
作为文学启迪的叔叔,也无法为吉米做更多
吉米的父亲更是不愿意发展吉米的天赋
男孩的家庭生活状态,对于男孩的天赋,几乎起不到任何正面作用。
丽莎自己的梦想被各种原因搁置,她认为她有义务去保护这份天赋;
于是,便产生了愈来愈大的执念,最终无法回头。
在她的眼里,全世界都阻隔在吉米成为一名诗人的道路上,只有她还在坚持和维护。
最后她甚至进行跟踪,偷偷把男孩带走
从她的视角来说,她并没有做错什么——残忍的是这个世界,它不允许真正的诗人存在。
也许正是这个世界扼杀了她的梦想,所以她拼命要保护好吉米的特长。
不管是不是“单方面”,不管有没有“救世”心理的嫌疑,电影其实把“白人特权”以隐晦的方式展现在观众眼前——
比起丽莎的“嬉皮”家庭,吉米想要做自己想做的,难度会更大。
丽莎对于吉米总是关照有加
丽莎无疑是善良的人——
但她在想要“解救”的心情,和难以“解救”的愧疚感中,苦苦挣扎。
这样的挫败,时刻吞噬着她。
她失败了,现在吉米也失败了。
02
揠苗助长
心态不攻自破
在影片最后的高潮阶段,丽莎的一番话,也完整表达了她的心情——
吉米将她反锁在浴室,敌对情绪升起;
然而她仍想说服吉米,不是以企图洗清嫌疑的语气,而是仍不死心的执拗
但聪明的吉米报了警,让她彻底放弃了希望。
在她心里,世界上不会有艺术家的一席之地
她为想到吉米的未来痛苦,大概也在为自己的现在而痛苦。
想到吉米以后可能会和自己一样庸碌和闭塞,她终于崩溃了。
可能大多数人看着电影的走向,无非是甩一句:这女的疯了吧。
然而她看似“疯”了的理由,正是无人与她共享心境的结果。
她甚至指导吉米如何报警
丽莎并不想伤害吉米,本片也没有任何将话题引向“侵害”的倾向;
但她彻底失望了,她放弃了对保护男孩天赋的最后尝试——
让警察带走他吧,让他的家人带走他吧。
所有人都不信她那一套,而现在一直听话的吉米也弃她而去
终究,她是在为自己悲伤
她到底还是个不得志的中年女人,遇上了最复杂的中年危机;
她就像许许多多的父亲母亲,将未达成的梦想寄托在一个颇有潜力的孩子身上;
只不过她的梦想不是普通人会选择的,她想要培养的孩子也不是她自己的孩子。
她使用的方式,也因极端,背离了美好的初衷。
她全部的心理挣扎,全都在这场戏里
本片改编自2014年以色列电影[教师],原版在最后一场戏中的拍摄方法,与[幼儿园教师]有着明显的不同:
比如最后这段谈话,原版中并没有过多展现浴室中女主角的视角,而是以男孩在门外听的方式,有些“闷”地讲述出这些痛心的台词。
[幼儿园教师]中,镜头直接对准了跪在门前的丽莎的脸,让她把所有的心碎,都直接地表现出来。
玛吉·吉伦哈尔也以她微妙动人的演技,贴合了这种视角,放大了丽莎的心情。
女主角带男孩出行的地点设置也有所不同
本片中,比起原版,丽莎选择带吉米前往的这片湖,要僻静很多——
这在我看来,是为了电影的气氛烘托
这无疑给结局又蒙上了一层心理惊悚的色彩,我们本来就难以猜测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摸不清她的动机……
这个背景,就更让人生疑。
原版中呈现了警察到来时的场景,本片却没有
没有拍出女主角被警察带走,包括女主角乞求男孩证明她清白;
本片以此为观众留有空间,我们都猜得到会发生什么——但她的痛苦和绝望,大概已经不需要任何行为或语言的辩驳了。
原版中也讨论到了上文提到的人种元素——阶级问题无疑是这部电影埋下的暗线;
而女主角这牵扯多方的复杂中年危机,使影片一开始就让我们能感觉到,这是个无法避免的悲剧
高潮部分的最后一句台词,点睛作用极佳
这句话也是本片独有的亮点——男孩坐在警车里,虽然进行过了报警的行为,但心理上早已接受了丽莎的引导
然而现实将他们打败,听到这句话,让人心头一震,也让人慨叹不已。
女主角的举止是模糊不清的,导演的意图是模糊不清的,观众的理解也难免有些模糊不清;
但这个世界对于自我的苛责,对于温柔的诘难,对于人类的追求,不也是模糊不清的吗?
喜欢本文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
设星标,不迷路:
烂片的毒性太大?佳片解药来一发
本文所有图片、视频均来自网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