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的孩子被分流去职校?
真相有时候会骗人
上周写了一篇梳理“双减”政策的文章:
有好几个评论都提到担忧,觉得减负就意味着孩子就此被分流,甚至于有2岁群里妈妈开始研究一对一补课。 
我看到好多次这种说法了,不知道最先是哪里传出来的,但不得不说这种逻辑里,有不少说不通的地方。后来又收到一位朋友的留言,也是担心分流问题,导致孩子上不了普高。

我能感受到这些焦虑和担忧,这篇再顺着这些留言,跟大家讨论讨论。
01

一对一真的那么神?
一些人之前寄希望于辅导班,辅导班被限制后,又转而寄托于一对一,其实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这些也许会有用,但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孩子自身。
想想看,1个老师大班课或许可以一次性教20个学生,但一对一就是1个人,老师的个人时间是有限的,注定不可能服务得了太多人,要说名师那就更少了。1对1之所以贵,主要在于时间的稀缺性,而并非是跟教育质量完全成正比的


要说请学校大学生来1对1那种,很多人可能当年读书的时候,自己也做过家教,效果其实差异挺大。
说句扎心的,只要学会学习,哪怕是看网上的不要钱免费视频都照样可以学的,说真的有些网上讲得好的视频,1对1老师都不见得比得过。

补课可能会有点用,但
真的没必要神话这种效果。迷信补课未尝不是被铺天盖地宣传影响而形成的观念,现在或许也到了破除的时候了。
02

50%分流是真的吗?
分流50%的说法流传很广,也让很多人为之焦虑、烦恼。按照这种说法,只有50%的孩子能上高中,剩下的只能上中职学校。
教育部官方的文件确实有强调“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这并不是新鲜事,只不过我们大部分人、周围的朋友都顺利读到了本科,有着幸存者偏差。
可能很多人都默默算过,自己小区里多少孩子,这些孩子按比例一半上不了高中,想着想着就觉得都近在身边,越想越慌。
其实即便是真实的数据,也是会“骗人”的,并不能随意把大范围的数据,直接跟小群体一一对应。
比如,说100个人去考试,只有50个人能及格,那有50%的人不及格,听起来好可怕的。
但如果细分一下看,这100个参加考试的人里面,可能50个是压根没复习裸考的,那这一下你再看及格率就完全不一样了,剔除掉裸考的,剩下50个复习的全及格了,及格率应该是100%。
再比如,一个0分和一个100分,平均分只有50,有50%0分概率。


50%是假数据吗?
不是。
但50%能说明全部的问题吗?
不能。
所以我们看数据,不能只看结论,更要看这个样本是怎么取的,样本里又包含什么样的数据。即便是同样的平均值,数据的分布也可能完全不同,我们不能只盯着最后的结论,而是要关注样本数数据的分布特征是什么,离散程度如何

就像我们能在这里交流育儿问题,表达这种担忧,提前预计到这种压力的家长,很可能
已经是人群中的少数派了
基于这个前提,在重视孩子教育,持续关注孩子心理学习状态,不断改进方式方法的家长中,我相信绝无可能是50%分流。
我不是为了宽慰大家才说这话,只是想说,我们不能否认孩子升学的巨大压力,但也不用盲目悲观被吓唬住。
“年轻人,你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03

实际是什么情况?
那么真正家长很上心,小孩也努力,却被50%分流卡住的情况到底有多少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在微博发了帖子向在初中任教的老师们询问,也跟好几位不同地区的老师一对一聊。
几位老师有的上海、东北、福建、江苏,其中有好学校也有相对差一些的学校。关于能不能上高中,大家的回复是这样的,从各个不同角度,也还原出事情的原貌:
“特别努力但考不上高中的,基本上我没有见到过。

“家长上心小孩努力但凡占一样,不至于到考不上高中的境地。”
“有强烈继续读书欲望,又因为读书读得不好被卡住,这种情况算下来总体不到10%。”
家里很重视很少考不上高中的,除非真是智商所限,真的不是学习学科知识的料,这样的孩子上了高中也是受罪。考不上高中的,一种是自己不认真学,甚至不想学,家里想管也管不住了的,一种是自己学得吃力,家里不管,慢慢就越差越多了。
“50%分流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外地留沪子女,这部分是没有参加中考的资格,只能进入中专或职校。”
“好学校和差学校差别特别大。”
“农村的中学连50%也上不了。”
说真的当还能在这里看文章的家长,大概率不属于被分流的对象。上面这些是一线教师观察到的实际情况,下面是数据层面找到的信息。
《2019年度上海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提到:
“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2018年,全市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总数达到3.34万人,普通高中招生5.23万人,普职比为6:4 ” 
实际录取的学生之中,来沪人员随迁子女招生占比18%,外省市招生(普招)占比11%,对口支援招生占比7%,这样算来本地户籍的实际普职比差不多是 8:2
全市范围内的6:4也被称为大体相当,可见“大体相当”不等于严格的对半开。
实际也是如此,这个“大体相当”,细化到全国各地,各个不同的学校,情况是有很大区别的,好学校的老师会说,几乎完100%上高中,而农村地区,却可能连50%的高中率都没有。
这就再次印证了只看总数是没有意义的,还是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020年度徐汇区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中提到,2020年徐汇区的普职比是8:2。
教育部的网站上也能够查到各个地区不同的地区,我这里就不罗列数据了,大多城市地区都是高于50%的。
04

退一万步讲,职高是怎样的?
本章节来自于任教于天津市某公立中学,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杨老师。
以天津为例,中考志愿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普通高中+各类中职学校
重点解释中职学校,分为两类
第一大类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包括 五年制高职、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类学校及专业学历为大专学历。
第二大类是“其它各类中职学校”,包括普通中专类和技工学校类,这才是大家常说的中专和技校学历为中专学历
部分五年制高职专业录取分数线,会出现比个别私立高中还要高的情况,比如学前教育、护理等专业也有学生填报设有春考班的普通中专类学校通过春季高考考上了大专,甚至本科
选择高中还是职校,还有一方面,是家长们也担心孩子三年后可能也与本科无缘,毕竟上了高中也不是100%本科。
有的家长担心念中职学校会 “学坏”,这是因人而异的。以我的工作经验来看,学生的品质和分数并无相关性
总的来说,分流到中职学校没有那么可怕,虽然多数家长更希望孩子能念高中,但妖魔化中职学校也没有必要。
以上是杨老师分享的内容,我在跟其它老师聊的时候,也询问了这类学生的出路。
老师们或多或少提到过,如果真的连高中都考不上,即便上了高中一般学业上也是比较吃力的,分流不完全是坏事。有的人专升本考了事业编,也有自己做生意,收入不错的,还有的做了护士等等。

说实话我们都享受着这个时代的红利,只要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自身是努力积极向上,不放弃自己的,即便退一万步读了中专或者大专,人生也不可能就此灰暗。
05

对我们有什么启迪?
有一个我很关心的问题,也是我觉得能够对我们有启发的点,就是那些考不上高中的孩子一般是什么情况(家庭,自身,未来)?
下面这位2位老师说的很有代表性:
“不能一概而论。有的是家长对子女非常的失望,恨铁不成钢,平时对待孩子的态度比较恶劣,造成孩子没有学习的动力。
有的是家长文化素养比较低,没有办法给学生学习上面足够的帮助。也有家长没有把学生的各方面习惯塑造好。”
“一般考不上高中的原因都是自身,没有明确的动力和目标,甚至可能是条件过于优越,不付出就可以获得一切,显然就不懂为什么要好好学习了。”
总体而言,孩子的成长是靠自身努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三者相辅相成,形成合力的。
其实,蛋蛋定定的升学问题我也焦虑过,但随着蛋蛋年龄的增长,这种焦虑消退了不少,只要他心地善良
,能够辩证思考问题,对未知有好奇,肯努力,即便他真的没有好的学历,我相信他也能够有一个好的人生,做一个能感知幸福的人。

人生路上,真正要补的不是各种各样的课,而是这些软实力,它们包括:
1 成长型思维:相信努力、成长的力量;

2 逆商:能用积极的心态看待挫折;

3 同理心:沟通、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

4 内驱力:找到生活的目标和动力;

5 思辨能力:有见解,想法不极端;

6 责任感:自控力,价值感的来源之一;
没有什么比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更重要。孩子在身边,能够被影响的时间,数数也不过就几年了,我想的就是,多往亲子关系的储蓄罐里存一点,至少他以后遇到了艰难的时刻,能够想起,还有家人无条件的支持他,可以陪着他。
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一直的观念是,人品重于学识坚持努力,但不是硬推,而要因材施教,做好脚手架,不断反思共同成长
回到开篇的分流问题,50%某种程度上是真相,但这个数字后背,还有很多隐藏的事实,有家庭的状况,有自身的努力,有人生的际遇,有时代的变迁......
很多事情我们注定得不到一个确定的答案,但穿透表象,你又会发现,所有答案,早已写就。
点击以下关键字,跳转历史文章:
目前在团的还有套绘本首发,养育女孩一定别错过这套书,给孩子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的勇气:
请帮忙点赞,分享给更多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