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孙志健
我无需做太多,或许作为建筑师的任务就是保持足够的理智不去肆意毁坏或画蛇添足,只需保持建筑本身的力量。
我们很少用计算机渲染,而是做足够大的实物模型放置在太阳光或人造光下进行拍照,遵循的规则就是保证不超过20%的Photoshop处理。
如果你研究结构(anatomy)就会发现它们针对不同功能而产生变化——有时无比纤薄,有时又颇为厚重。
我对事务所的那些年轻建筑师们一直颇有微词——他们总是喜欢画平面图,从来不关注剖面。
今天如果你问城市规划师或市民,他们一定会说“要与城市联系”,但有时我觉得“不联系”反而更好,要学会“保留”个体的独特性。
本文为全球知识雷锋第149篇讲座。
本文整理自2017年6月13日瑞士建筑大师Peter Zumthor于布鲁塞尔Bozar艺术中心举行的题为《De Meelfabriek, A Project of Redevelopment and Urban Renewal》的讲座。讲座由孙志健记录整理。
记录者:孙志健
知识雷锋副主编,东南大学建筑学学士,八千八百八十八线写手
主讲人: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瑞士建筑大师,2009年普利兹克奖得主,曾获1998年密斯·凡德罗奖,2008年世界文化奖和2013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金奖
正文共8508字156图,阅读完需要10分钟
导语
晚上好!我会用英文作介绍,这样卒姆托就能听懂我是怎么评价他的了。像卒姆托这样丰碑式的建筑大师,你们当然都了解他的作品,也都知道他是2009年普奖得主,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从他1985年首次发表作品以来,卒姆托对形体(shape)的把玩使我们很轻易地将他划归为极简主义(minimalist),而他对细部和精确(precision)的坚定追求似乎更证实了这一点,但这种理解明显是偏颇的——因为卒姆托的作品完全不能用这种大而无当且僵化单一的(monolithic)态度来概括。
Paul Dujardin,布鲁塞尔Bozar艺术中心总监,艺术史学家
恰恰相反,他的态度是将自己置身于建筑实践的对抗冲突(confrontation)甚至矛盾(contradiction)之中,我记得一位好友从瓦尔斯温泉浴场回来无比激动地向我描述这座建筑材质的复杂性——不同尺度、用途和施工的材料自然浑成,巧夺天工,可见卒姆托对实践的高妙熟稔的驾驭——这也是因为他希望建筑在场地上被人们如此表达和理解。我印象颇深的是他最近做的位于德国科隆的柯伦巴艺术博物馆(Kolumba Museum)——既关注博物馆的形式,又将内在空间与城市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所以说卒姆托的作品从不简单,它们往往有着高度的复杂性,今晚他将给我们展示面临的现代社会的挑战。让我们欢迎伟大的建筑师彼得·卒姆托!
柯伦巴艺术博物馆,德国
讲座正文
很高兴来到这里,今晚我要讲一个七八年前做的设计——这个项目需要另一个七年乃至十四年才能完工,你们可以看出这些都不是容易的事。我为什么要做它?为什么我要在荷兰设计这个面粉厂(荷兰语De Meelfabriek即Flour Mill)?因为这是我的一个兴趣,例如十年前我和学生们去米兰郊外调研城市周边所有的工厂,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这些近半个世纪以来建造的工厂?因为我个人很喜欢工程性建筑的结构——你会感觉完全不存在建筑师,只有一位土木工程师做出富有逻辑性的结构——我很崇拜这些建筑,因为它们充满力量。我称之为“结构(anatomy)*”,就像人体的骨架——建筑物固然有表皮和美丽的双眸以及人体的所有特征,但它也有内在的结构,这就是我喜爱的建筑——工业建筑当然不只思考了内部结构,而结构也绝不是流于浅表的事物——它终将会被包裹或覆盖(clad),这就是我的第一个兴趣点。
注:anatomy指身体或动植物的骨骼和结构,侧重解剖学中的身体结构。
所以当我接到竞赛组委会的电话时,我觉得可以用一年时间来处理工业和结构,于是决定参加这场竞赛——他们邀请建筑师去现场参观场地,但令人失望的是连绵的雨季使他们不得不把我安置在酒店,我当时就说:这辈子我再也不会来这个地方了。如果某人在假期把我安排在酒店,那他真是一点也不了解我——因为这是极其违背我的意愿的。第二天一早我就和同事去考察场地上的建筑群,不得不承认我内心的消极情绪逐渐被妙趣横生的景观消解了——我对这片场地愈加感兴趣了。他们安排了两小时的行程遍览所有建筑,我们大概看完了八九座房子,奇怪的事情突然发生了——我们在一座80年代就停业废弃的厂房的顶楼结束了这段行程,此时我的西班牙人助理说道:“快看那里”,只见远处的垃圾堆里有个类似挂历的东西,封面是张美丽的图片。我的助理跑过去将它取来,这本挂历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你能看到工人们在日历上勾划掉每个日期,直到工厂停业的最后一天他们全部失去了工作。然后我们惊喜地看到挂历上的图片正是瑞士的山脉和村庄,此时大家都心照不宣了:我们事务所会赢得竞赛。
面粉厂,一个重建与城市更新项目(De Meelfabriek, A Project of Redevelopment and Urban Renewal)
历史(History),废弃的工业遗产(Industrial heritage out of use),保护的概念(Concept of preservation),城市分析(Urban analysis),重建策略(Redevelopment strategy),重建建筑(Redevelopment buildings),公共空间激发场所精神(Public space, generating sense of place)
历史
这是我今天演讲的脉络,首先是历史,你们从荷兰西部城市莱顿(Leiden)的地图上能看到防御工事像指环一样围绕着城市,这些防御工事(fortification)和城墙堡垒(bastion)*蔚为壮观,在堡垒上有不少风车(windmill),这些当然不只是用来战争和防御的。
注:这座11世纪的堡垒(莱顿堡)坐落在一座12米高的土墩上,这座小山是为了防洪而建,曾经被直径35米的围墙,两条运河和一条运河保护着。
所以在传统时期我们的城市有防御工事和堡垒城墙,到了19世纪工业革命席卷而来,漫山遍野的烟雾废气是预示新时代来临的积极讯号,人们开始建造第一座建筑——面粉厂,谷粒先被浸泡在水中,然后通过谷物升运器(grain elevator)输送到厂房顶层进行加工,这是无比迷人的。
我研究了很多工厂建筑,因为大家都知道工厂是一定涉及重力的——你需要将物体运上去加工生产然后再运下来,这也是(用于加工生产而非储藏的)旧厂房建筑总有许多木质楼板的原因,又因为他们需要经常更换管道的位置——例如要混合不同的谷物来生产面粉,所以木楼板上充满洞口,所以面粉厂总是变化万千,动人心魄。
此后建筑群扩张了——人们又建造了一座船用锚厂(anchor factory)以生产大型金属锚——现在你们能看到面粉厂在船用锚厂后面,谷物升运器依然在上下运输。如今一些建筑师会去意大利深造然后学到一点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皮毛后回国,当然这也是很棒的。
这里是Anker Park,我们能看到船用锚厂仍在扩张蔓延,可见它的产业效益不错——我认为看着这些建筑此消彼长是非常有趣的。
你需要什么功能所以就建造什么建筑,无需向什么委员会申请然后等七年半得到批准,如果要盖新房子就拆除旧的,仅仅因为你不再需要这个功能了——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去不返的黄金时代啊,但我要说它美中不足的是给我们留下了太少遗迹。
远处是棉花厂(cotton factory),你能看到巨大的建筑群和砖结构的复杂细节(maze),后面就是颇具纪念性的船用锚厂,当你观赏它们时会觉得美不胜收,但如果你是在这生活的工人就不会感觉如此美好了。我们可以从与日俱增的建筑群中看到棉花厂、船用锚厂和工人宿舍,最让我惊奇的是工人们竟然就住在工业建筑旁边。
过了不久这座城市的人们就说:“我们不再需要工业了,这些工厂不合时宜,让我们将它们拆除,重建城市周边的绿化地带,清除这些糟糕的厂房”。最终他们也拆除了工人宿舍,但也留下了贻祸至今的问题——因为他们新造的建筑质量很差,缺乏基础设施,所以如今这片区域成了城市中最荒芜凋零的部分——因为这里没有公共生活,我认为与大拆大建和缺乏明智的(哪怕表面上看起来是明智的)城市规划脱不了干系。
你会看到棉花厂和面粉厂今天依然屹立于此,它们或许还能工作,但早已“物是人非事事休”了,当我看到这张图片就能瞬间听到工厂的声响和机器的轰鸣,你能听到吗?
废弃的工业遗产
有个荷兰人在80年代去往纽约看到很多LOFT*,他发现美国人正在将LOFT改造成公寓,随后回到荷兰他对大家说:“我要购买砖块建造LOFT”,注意这是80年代的事。
注:LOFT指由旧工厂或仓库改造而成的少有内墙隔断的高挑开敞空间。
他也是唯一至今为此建筑抗争的人——因为那时城市当局想要拆除它,而他刚好是我的甲方。但他虽然拥有它,却很难进行维护保养,如今时过境迁,这座房子成了工业遗产,想要改建分毫都需要征求无数人的意见,我们当然承认它是遗产,但仔细想来确实很有意思——一个人当初违抗权威做了“违建”,而现在权威反过来保护它了。
所以我们看着这座令人赞叹的不朽的(monumental)但已停产关闭的建筑,发现它美丽的立面上的砖砌并不起结构作用,就像一只包裹着纤细玻璃薄膜(membrane)的方盒子从内向外悬挂出一片片砖块——它堪称完美的建造,你能看到悬挂在内部的钢结构上。
如果你开始研究这些建筑的结构(anatomies)就会发现它们针对不同功能而产生变化——有时无比纤薄有时又颇为厚重,这些筒仓和其下的漏斗使整个空间看起来就像大教堂——你从这些门洞中穿梭时一定不由自主地想到科尔多瓦(Cordoba)和西班牙的大教堂——哥特式(Gothic)和摩尔式(Moorish)的。
这座建筑正是通过蘑菇状的八边形柱和楼板来负载重物,而这架精妙绝伦的双螺旋(double helix)楼梯是用来输送谷物的。
这就是我的业主在纽约看到的LOFT建筑,它是我们此次设计灵感的来源。
保护的概念
几年后竞赛组委会征集一个建筑保护的概念,那时他们建造了这些精美的钢结构,我在瑞士曾为遗址遗迹部门工作过十年,对建筑保护略知一二,所以当我看到竞赛项目时就说:“这确实很美,但如果我要在新的隔热法规下重建它的话必然要做双层或三层窗,它的美就会被破坏殆尽,所以我不能重建它,我只好保留它,但我当然也不能保留它。”
此时我们的竞赛概念便横空出世了:摒弃所有的立面,因为立面是很难维护的,所以我们就去除所有立面,但保留原始结构。在竞赛中,我们对所有荷兰人阐述了自己的构想:完整保留所有建筑的一切结构骨架,不做丝毫改动,但我们会为每座建筑设计一个全新的立面。
我们还制作了结构模型,通过模型你可以看到去除了立面以后这些体量都是典型的工业建筑形式——钢结构框架、蘑菇状八边形柱和楼板,请注意这些柱子从下到上逐渐收细的变化——想象一下这座建筑需要运输并承载数吨的面粉。
这些只是竞赛入选阶段的模型,并未实际建造,我们做这些模型正是为了拍摄照片并加以研究,你能看到这座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老式建筑,它是现场唯一一座传统的贝壳形建筑(shell building)——带有小孔洞窗(puncture window)和穹窿(vault),而其它建筑的骨架都是更现代的形式。
如果能依照这张动人的平面图造出一座建筑,那我会非常骄傲,你能从图面上看出惊人的构成感和张力,其中每一组空间都是容纳不同谷物的筒仓。这张是首层平面图,这些如森林般密布的柱网使我想起若隐若现的钢结构框架建筑。
这是建筑的剖面图,我对事务所的那些年轻合作者们一直颇有微词——他们总是喜欢画平面图,从来不做剖面,有一天我突然跟他们说:“给我做一张剖面图吧,因为我觉得剖面很美”,每当我看到这类图纸时便有一种作为建筑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无需做太多,或许我的任务就是保持足够的理智不去肆意毁坏或画蛇添足,只要保持建筑本身的力量
剥离立面以后就只剩下这堆建筑群,然后我们开始添加新的立面,这些新立面模型通过灯光照亮,强调出建筑的结构骨架。你能看出我们没设计任何立面,只是用灯光对它加以强调。
它更像预示着希望(promise),然而项目远没有结束——这种希望促使我们做出新立面,而筒仓也需要进行处理,因为它已经被完全关闭了,所以我们将它用穿孔板包裹起来。令人惊讶的是我们竟然赢得了竞赛,荷兰的遗址保护部门也非常喜爱我们的方案并愿意将它分享给大众——保留建筑内部的形体并做出新空间是很有价值的。
城市分析
这座面粉厂就像莱顿城镇中的教堂般充满纪念性和神圣性的建筑,它总能让我瞬间想起意大利的宫殿(palazzo),当你到意大利城镇时一定会远眺古城堡(Castelo),面粉厂就是这样的存在。
就像所有的城市纪念性建筑一样——如果你远观会觉得它很有纪念性,但走近就发现无法抵达,因为它被围栏隔开并完全锁住,仿佛并不是城市的一部分,而围栏附近即有活动空地又有停车场——它们没有完全融入城市。
观察建筑群随着时间的变化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这三座建筑经历了无数轮的辞旧迎新——我们可以向它学习,还可以对建筑进行拆除、保留甚至添加。
让我们来细看1978年的图纸,这也是当前有趣的建筑现状——围栏中既有廉价平庸、乏善可陈的建筑,也有两座美丽的行政办公楼,旁边是自行车棚(bicycle shed)——行政办公楼不是工业建筑形式,场地上还有一座毫无特色的(nondescript)学生宿舍和一些商铺以及停车场——这就是我们提交给荷兰遗迹保护部门的议案。
重建策略
使Meelfabriek建筑群与城市环境产生联系
首先是使Meelfabriek建筑群与城市环境产生联系,这是最简单的部分——我们只需将建筑群在这三个方向对城市打开,从而通过公共空间与城市环境发生关系。
保留工业建筑,拆除次要建筑
其次是保留工业建筑,拆除次要建筑——不符合工业建筑形式的当然要拆除,但我们很难说服遗址保护部门的人们,因为行政办公楼和自行车棚也是建筑群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的说辞是:“我们希望保留工业建筑,需要一些空间来构建新与旧之间的对话,来使城市与市民发生关联”,当然从经济层面考虑也确实需要造一些新建筑来增加收入,使方案在财政上变得可行,所以标示黄色的部分就是要拆除的建筑。
但这只是纸上谈兵,实际上这些建筑依旧存在——或许讲座结束有些人就会过来抗议,你们要小心(笑声),如此留下来的就是七座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业建筑,我们需要通过操作(intervention)这些形体和开放空间使这片区域激发全新的城市活力——连接片区与城市,使纪念性建筑重焕新生,所以这就是我们的重建策略——从模型上可以看出我们想要保留的部分:蓝色的代表厚重的混凝土建筑,而白色是轻盈的钢结构建筑。
引入公共基础设施
现在来谈引入公共基础设施,图中展示的是我们花费数月绘制的地图,但我要说这也是七年的设计工作的结晶,因为在这里设计了两处公园——Anker Park和Katoen Park,它们如今就是这个名称——彼时此处还只是一片完全乏善可陈的绿地,后来我们的方案打动了莱顿的城市管理者,他们非常迫切地希望建造两片市民公园,所以委员会很快批准并从苏黎世请来景观设计师与我们进行合作,最终设计了这两片公园使场地与城市发生联系。
我们与莱顿市当局反复磋商——我的业主是项目经理,其实长期以来莱顿的城市管理者并不完全信任我们,因为他们觉得我们只有三四个人在做项目,而通常都会有20几位专家顾问坐在一起进行研究,所以构建相互的信任着实费了一番功夫,或许他们认为我是一个满口声称想要修复(restore)旧建筑并幻想自己已得到批准建造新建筑的人,而如今他们已经信任我的业主,我猜也信任我了吧,这也是我们目前能一起共事的原因——与合资公司(joint venture)一起设计这些市民公园。
城市当局说:“我们想要一片连绵的公园环绕着城市周边的防御工事”,我不能说自己喜欢这个项目,但我理解它,因为如今如果你咨询城市规划师或市民,他们一定会说“要连接”,但有时我觉得“不连接”反而更好,要学会“保留”个体的独特性,而有时我们需要新的桥梁进行连接——这就是我们为莱顿市提出的方案。
然后我们凭借场地已有的水系为地块引入了新的运河,创造出Meelfabriek港口——从此处可以乘船顺流抵达城市各个角落,或从城市坐船来到港口,这是很新颖的体验。所以人们可以从城市火车站乘船抵达场地,我的业主提议我们可以打造一只面粉厂的船——我记得报纸上曾有访谈讲过人们对出租船(taxi-boat)很感兴趣,因此这是一个很接地气的主意——既能与城市产生联系,你又可以走水路便捷地抵达我们场地。
我认为桥梁真是伟大的创造,并不在于它设计得多好,而是它能为我们的场地带来某种连接——汽车由此进入场地然后去往地下车库,而整片区域将是步行街区,此时连接体系便应运而生了——水路联系、机动车联系和桥梁。
引入新建筑创造公共空间
下面是引入新建筑创造公共空间,这或许是最困难的——如今我们有了桥梁和水系,需要设计新建筑了,既然这些工业建筑原先就是被设计用来负载数吨面粉等重物的,那它们一定能承载更多的重量——这个模型只是示意,我们可以添加更多的楼层——称之为“加冕(crown)”,所以我们可以在所有旧工业建筑上增加体量,而钢结构建筑因其结构限制不能进行这种操作。
我们在防御工事和城市轴线之间添加了新体量——我不得不承认这在事务所里引起了不少讨论,大家都在犹豫这样做的正确性,此时一位才华横溢的新建筑师来到我们事务所说:“这里的空间关系应该与周边相似,为什么是开敞的?”
经过两天的激烈讨论,我们重新思考出一套更开放的系统,而不是19世纪的古典城市街区形式——我们将体量跨过水系,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又设计了一条Meelfabriek通道穿过这些建筑群,一路绵延向下直至Katoen公园。
我希望临水放置一个体量,然后通过它与其它两座建筑进行围合延伸到住宅区,因为我们不希望空间氛围过于纪念性,我们想要的是周边市民都能感到亲切,使场地融入城市生活。我们将这块广场称为“白杨广场(Aspen Square)”,但广场上的白杨树看起来不是很好。这是增添广场之后的实物模型,我们能感受到截然不同的空间氛围,它应该更工业化和本土化——它背后的逻辑就是要创造一系列紧密连接的独树一帜的城市空间。
建筑与公共空间的使用
最后是建筑与公共空间的使用,这有点像社会工程学(social engineering)——因为面粉厂的场地原先就是住宅区,所以它并没有办公空间的基础,它是从居住功能发展起来的——我们想吸引学生、年轻人、专业工作者、单身者、家庭和老年人前来居住,其次我们建造事务所和个人工作室供富有创造力的专业工作者们使用,还有容纳公共活动和交往的公共建筑,最后还有为外地访客设计的酒店建筑......然后我们思考应该有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建筑使它们更符合当地人的兴趣,还要有吸引外地游客的城市元素创造城市趣味和场所精神,应该有酒店和独特的健身和按摩房——我的业主在外地经营健身房也很成功,所以我们想做四种操作——Anker公园、Katoen公园、meelfabriek港口和咖啡厅。我们深知每座旧建筑的功能和结构的潜质,这张图是建筑上层的使用功能分类,它远不止区分了居住、办公、个人工作室和事务所等功能,还有公寓——如果你的儿子到了20岁想要搬出公寓独居,他依然能很方便地照料住在底层的年迈父母——这听起来似乎和建筑学无关,但它非常关键——我们能从中发掘出每种建筑功能对城市产生的宏观作用,它远不止居住功能这么简单。
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创造公共空间,这是场地首层的功能分类——首层更需要均衡的功能与入口分布,正是这些功能的混合体(mixture)使场地变得更宜居。
图中每个箭头都代表入口,此时你就能想象出日常发生的生活图景和市井百态——黄色的部分是咖啡厅和饭馆,我们有Meelfabriek咖啡厅、Caffe Trieste咖啡厅和学生公寓中的学生咖啡厅,蓝色部分代表建筑的门厅、建筑入口和你们停放自行车的地方,或许里面还会有James——他会帮你浇灌植物、遛狗甚至提供机场免费交通服务(airport transfer),而这些Greenhouse公寓需要改变入口位置。红色部分是零售店,它不是大型购物商场只能提供人们类似美容美发和购买报纸的服务,还有一些带有书店的工作坊建筑——我们花了数年时间搜集并归纳市民们的这些需求和兴趣。
重建建筑
现在来讲重建建筑,很抱歉之前的内容让大家感到如此乏味——但这就是生活的真面目(笑声)。首先是Silogebouw(Meelfabriek酒店)的接待处,这些图片都是我们的模型照片——我们很少用计算机渲染,而是做足够大的实物模型放置在太阳光或人造光下进行拍照,遵循的规则就是不超过20%的Photoshop处理。
这是酒店的门厅,其实此次设计并不难做——我们利用了很多现存的构件,你看到的多数场景都是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元素——当然这些图片都比我们真正的实物模型好看多了。
接下来是Meelmagazijn(Meelfabrie健身房与按摩中心),顶层的健身房与按摩功能需要大空间与大跨度,而整座厂房都是密布的柱网结构并不能提供大跨空间,所以我们将其置入屋顶新增的体量内——游泳池水和所有建筑体块加起来也没有面粉重。
这张是从室外看Meelfabrie健身房与按摩中心的场景,底层是Caffe Trieste咖啡厅,上面的空间每晚都会举办探戈舞会。
这座钢结构建筑每层也很美,顶层空间我们同样尽量保留了现存的旧建筑元素——我觉得你们喜欢看这样的图片,其实我也不知道这些旧建筑构件的用途——例如这些庞大的锡质喇叭形物(trumpets of tin)。
这座公共建筑Ketelhuis工作坊是我们的虚拟设计,顶层可以用来放映电影,你可以看到旧结构和门厅入口,除了一两个窗户其它元素都是现存建筑的构件。
这座Riffellokaal(LOFT办公楼)为律师、牙医、建筑师和平面设计师服务,或许建筑师会嫌这个空间不够凌乱,我们在模型照片中放入一些尺度人和简单的家具便得到了这张图,作为建筑师我们十分清楚选取哪些空间角度——此时天花板并未被防火板材和设备装置面板覆盖,我们能保持空间的纯粹性——这就是花费我们七年时间的设计,然后是底层水果市场和从通道看向白杨广场的图片。
最后是Molengebouw(LOFT公寓楼),我可以重做这些图片来吸引潜在的买家和租客,同时也是给我们自己希望——留下美好的想象。
这是夜晚从室外看向House of design的场景。
公共空间激发场所精神
最后讲公共空间和场所精神,如果我们的项目可以激发场所感和独树一帜的空间体验,那将是无比荣幸的事,这是从Anker公园观看的场景。
这张更靠近我们新建的桥梁。
这是通道的场景,你从图片中看不到立面的细节——因为我们没做完(笑声),我们正准备为每座建筑都设计独一无二的立面而非商业化的立面,这些建筑群都亟需适用于使用功能的立面设计。
这张当然是Meelfabriek港口。
这是白杨广场的图片,可以看到桥梁。
这张你能依稀看到远处Meelfabriek酒店顶楼人们在游泳的场景。
这张是Caffe Trieste咖啡厅。
这张是从Katoen公园看向Meelfabriek建筑群。
这些图片都是我首次试图通过制作模型来感受空间的场所精神,它也给予我不少希望和信心——我知道我们那能够吸引别人来到这片场地。
我很欣慰这些图片能给你们带来身临其境的场所感。
这是白杨广场上的其它建筑——从长边上能看出这是家庭式公寓楼,远处是场地原有的桥梁,我要说这张图片不是实物模型而是计算机建模的,有时我内心也很挣扎——我们事务所很多年轻人都很擅长计算机,所以整天坐在电脑前用计算机进行建模和推敲设计,所以我请他们建了这些公寓和白杨广场以及狭长通道的计算机模型。
结语
最后介绍给我这次讲座提供帮助的同事们。
来自伦敦的Anna
来自杜塞尔多夫的Arnica
这位是荷兰人
来自巴黎的Kyle
这位还是荷兰人
来自意大利的Giacomo
来自智利的Giovanni
来自马萨诸塞州的Kevin
来自南德的Nikolai
来自瑞士的Philip
这位是来自柏林的Sarah,她已经离开了我们事务所,曾是我的网球球友
来自伦敦的Suzy,有点爱哭,前几周刚回家
以上,感谢你们!
讲座原址:https://youtu.be/N4QsGTZJwuA
END
推荐阅读
左:《Peter Zumthor》| Thomas Durisch, Peter Zumthor | 2013
右:《Peter Zumthor Works》 | Peter Zumthor, Helene Binet | 1999
知识星期,一周即焚
公众号后台回复“卒姆托”,获取部分推荐阅读文献与书籍的电子版资料~知识星期每周不定时更新,一周即焚,获取知识请勤奋!
作者介绍
孙志健
知识雷锋副主编,东南大学建筑学学士,八百八十八线写手
志健在雷锋的其他文章
雷锋福利
“德语区知识雷锋交流群”开放啦!!
本群邀请了小雷锋在德国、瑞士的作者们坐镇,由小雷锋前副主编春子主持,欢迎对德语区建筑文化感兴趣的朋友添加小雷锋入群交流~
小雷锋后台开通“往期盘点”啦!
从此可以非常方便地查阅历史文章啦!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卒姆托:我感知到建筑“神采”的七段经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