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思想的鸟巢第 54篇原创文章
思想的鸟巢 | 生命因为遇见变得开阔
遇见有缘人是心灵的摆渡,遇见书籍是灵魂的破晓。
追寻感动
文/沉香
人的生命如果缺乏感动,绝对是贫血的生命。
                                                          ——-题记
二OOO年二月六日,大年初二的凌晨,我那八十六岁高龄的奶奶,在听过了龙年的鞭炮声后,在等来了大多数儿孙的呼唤后,永远地合上了眼睛。
当我风尘仆仆地从车站赶到医院,只看到她如婴儿般安详的面容。在亲人们震天的哭喊声中,我没有一滴眼泪,只觉得奶奶鲜活的生命就在眼前,我只是一个远行的游子,在等待久别重逢后她的拥抱;然而当我回到家里,一个人走进奶奶的房间,看到空荡荡的床铺和那些我早已熟悉的旧家具,童年细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不禁泪如泉涌。
奶奶活了将近一个世纪,她平凡如小草一样的生命经历了太多的风雨,她以自己的生命经历着二十世纪的历史,却不能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去概括它,致使我只能从教科书中去把握奶奶生活时代的脉搏,去聆听历史跌宕的回声。而奶奶于我,则只剩下祖孙二人生命中的一段交集,只剩一些童年的记忆,虽不足为外人道,却拨动我心灵深处最敏感如丝的一个角落,串成一串串感动的珍珠,维系了我对她的思念,照亮了我童年的幸福。
回首往事,我们会发现,一个人对他人的依恋,往往是感动的结晶。人的生命往往是由一串串感动连缀起来的,而一个人的历史也往往是以自己的编年排序的。就如每个人几乎都会清晰地记得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的惊喜,记得初恋的苦涩与甜蜜,却未必清晰地记得每个新年有如何复杂的心情。个人的编年史上,感动往往是醒目的界碑,总结一段历史,开创一段未来。
记得大学毕业前夕,同学们都已陆陆续续地离校,只有我一个人留守在满目狼藉的宿舍里,夜不能寐。盛夏的夜晚,楼下传来毕业班男孩子们高亢嘶哑的吉他弹唱,倾诉着他们的青春、爱情和忧伤。一首首耳熟能详的老歌以一种凄凉的方式飘进我的窗口,楼上外语系的女孩子们在欢呼声中把撕碎的纸片抛向他们。那些碎片如雪花一样从我面前徐徐飘落,仿佛美丽缤纷的泪雨。那一刻,我亦不能自持,泪流满面。那一刻,意味着我生命中象牙塔般美丽忧伤的一段青春的结束,意味着一种繁华喧嚣的新生活的开始。那些歌,那些纸片,成了我生命中永远的感动。
有感动的季节,是丰富的,充实的,令生命丰盈有韵味,它在如今这样忙碌单调的生活中,已越来越弥足珍贵。今天,生活节奏的加快,外界环境的躁动不安,已使人们越来越少地审视自己,剖析自己,越来越不容易被感动。
没有感动的日子,时光被残酷地压缩了,挥发了,了无踪迹。在奋力的盲目的奔跑过后,当我们蓦然驻足,却发现生命已然走了那样一大截,在心灵深处,有许多空白让人惊出一身冷汗。我们是怎样平淡盲目地走进这个世纪的,这让我痛心疾首。生命丢失了一截,却跳跃着进入了一个应该成熟而没有成熟的年龄,应该负责任而又负不起责任的年龄,这让人感到时间引发的尴尬和无所适从。
当我们屏心静气,回首前尘,才发现年少时令人激动不已的梦想有一些已经无可挽回地破灭了,如成为一位科学家;有一些已毫无诗意地实现了,如嫁了一个与白马王子大相径庭的人;还有一些希望和梦想却仍然不可救药地让人感动着,如要成为一个真正了解世界本质的人,如要与自己的爱人“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携手共度黄昏的美丽愿望。
懊悔是毫无意义的,重要的是未来的路。《圣经》中说:“你们中的年轻人将见到天国,而你们中的老人则只能做梦”。有一位犹太牧师解释说,上帝认为青年比老年更接近他,因为希望总比梦幻切实一些。好在我们还年轻,好在我们还有希望,真实地对待每一天,留心生命中每一次感动和感悟,“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生命才会如一杯佳酿,有质量,有味道,美丽而丰富。
作者简介:
沉香,曾是从事金融的女文青,喜欢阅读、写字、时政、育儿。现从事文学评论。
欢迎新朋友飞入鸟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