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思想的鸟巢第 44篇原创文章
思想的鸟巢 | 生命因为遇见变得开阔
遇见有缘人是心灵的摆渡,遇见书籍是灵魂的破晓
沉潜在思想的暖流
文|刺猬
最近到处在“限电”,越发觉得光明的可贵。这样紧锣密鼓的光阴,不读书不自省,简直就是罪过。在这个日渐撕裂的世界,到处都是纷争,看不到真相,也没法表达真正的内心。唯有在读书的时候,心里不再凄惶。继续读书,沉潜在思想的暖流里,做一尾保持初心的鱼。
这是最近三个月的读书笔记,读国内作家的书多些,对身边的生活更有共鸣,也希望真正静下去,多读读本源的书。
每一本书都是一块岁月的琥珀。如果你也曾经将它们握在手心,那么,我们的心就是相通的。
1.【被讨厌的勇气】 岸见一郎,古贺史健(日)
《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迄今为止最激起我心灵能量的书。
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用对话录的形式,对阿德勒心理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诠释和讲解,生动,深刻,又充满辩论的机巧,就像是打开了每个人内心最隐秘的角落,让它可以被阳光所照耀,被清风所吹拂,被自己所洞见,从而去释放内心瘀堵的情绪,释放自己,认识自己,不去讨好,也不怕被人讨厌。这本书,真是特别优秀的心理学解读,建议每个人都找来读读。
2.【上海往事】 毕飞宇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阿娇的歌声多么纯真,可是,她不过是重复小金宝的命运。刀光剑影的上海滩,只有男人的勾心斗角,女人的命运,太过凄惨。毕飞宇的对人物的深层挖掘,让小金宝活灵活现地在故事里嚣张,暗淡,直至消亡,她的悲剧令人唏嘘。
3.【故里三陈】 汪曾祺
老爷子写植物写美食写的生动有趣,写起人物来,寥寥几笔,就将这个人的性格特征呈现在读者面前,活灵活现,让人过目不忘。这本书里,我对他在西南联大的那个偷了文嫂三只鸡的同学印象深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这个人太贪心,太吝啬,又特别自以为是,还很有心机盘算。


那些人那些事,这么多年过去,老爷子竟然记得那么清楚,好像都在书里排着队,一个个眉目清晰地站在我们面前。更难得的是,老爷子对他们都无点评,无好恶,只是娓娓道来,就让他们的品格抖落了出来,在历史的长河里各自鲜明地活,寂寞地死。
4. 【三王】 阿城
阿城三部小说的主人公,让人印象深刻。


《棋王》中的王一生,痴迷围棋,到处找人下棋。他把自己的生命,变成一盘棋,只有在与人博弈中,才显得有价值。他家境贫寒,志向不凡,既是天才,也是疯子。但不疯魔,不成活。


《树王》中的肖疙瘩,将树木的生命等同于他本身。他热爱林场,不明白好好的树为什么要被砍掉,换成有用的树。那些几百年形成的大树,如同自然本身,具有神性。所以当那棵大树最终被李立他们砍到,他的生命也立即枯竭。人定胜天,这种想当然的口号,真是害死人。


《孩子王》中的王福,聪明好学,因为父亲是个哑巴,他便发奋要认识所有的字,帮助父亲说话。这个孩子,每天坚持抄新华字典,他小小的身体里,住着一个强大的灵魂。
5. 【钟鼓楼】 刘心武
本文选取1982年12月12日这一天,北京钟鼓楼附近一条胡同,一个四合院里的9户居民,从早晨5时到下午5时,12个小时的日常生活,如同一幅市井生活图,将每户人家的喜怒哀乐浓缩体现,构思巧妙,每个人物性格分明,同时加入作者对文革的反思和新思潮的欢欣,非常具有时代气息。

书中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生活烦恼:

薛大娘一家给小儿子娶亲,在家里大摆筵席招待宾客,薛永全解放前当过喇嘛,社会地位低下,解放后一家人勤劳致富,生活蒸蒸日上,在喜庆的气氛里,忽然发现他们给新娘子准备的小金表却被偷了,陷入尴尬境地 ……

京剧女演员澹台智珠文革时被迫离开舞台,嫁给了毫无共同语言的工人丈夫,文革结束后重返舞台,她的表演事业炉火纯青,但她不被丈夫理解,有些无奈和忧郁,而且她的舞台事业也面临搭档被师姐撬走的考验 ……

热心人詹丽颖性格直爽,总是热情地帮助别人,却有时候帮了倒忙,她一生就吃亏在总不能及时体察出这一点,忽然得知她在外地的丈夫患病,她心急如焚……

在偏院儿住着的修鞋匠荀师傅,手艺精湛,正直厚道,即使在文革闹 "读书无用论 " 时,他也教育自己的儿子 "不管它什么年代,我的儿子就得正正经经像个人样 ",在荀师傅的教育下,儿子荀磊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去国外留学,并进入令人羡慕的外事部门工作的佼佼者。他有志同道合的女朋友,但也被另外两个女孩子喜欢着……

在薛家喜宴上担当厨师的路喜纯,父母早逝,他阳光正派,积极钻研厨艺。在他的生活道路上,有两个关心他的人,一个是他初中的嵇老师,一个是他工作的小饭馆里私下收他为徒,教他做菜的何师傅。他们为路喜纯指出一条正路,帮助他成为一名心地纯正,力求上进的好青年 。他想学红案,但不被重用,而且他没有女朋友,孤独寂寞……

张局长一家马上要搬到新的两单元新房去,但张局长的女儿不舍得离开四合院,尤其是她暗恋的荀磊,她心事重重……

追求女性个体自由的慕樱,先是离开自己的英雄丈夫,等到她遇到自己动心的男人,她又离开第二任丈夫,勇敢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这样一个充满争议的女性,美丽自信。

书中其它角色也很有特点:痞子习性的卢宝森 ,偷了金表的小流氓姚向东,谨小慎微的编辑韩一潭……长篇小说中三四十个人物先后登场,各有经历和性格特色,在作者笔下栩栩如生。

本书充满了老北京特色,老北京的街道,老北京的胡同,老北京的住宅 ---四合院,老北京的吃食,还有老北京的方言……刘心武写得精彩纷呈。
6.【我心归处是敦煌】 樊锦诗
“在樊锦诗的身上,呈现着一种少有的气质,单纯中的深厚,宁静中的高贵,深沉中的甜美。当我这样感觉她的神气的时候,我发现,这正是我面对敦煌壁画时候的关于美的体验。”这是撰写作者顾春芳对樊锦诗老师的评价,也是我的感觉。这本书读得人心潮澎湃,钦佩不已。


浏览“数字敦煌”网站,确实如樊锦诗老师所说,资料非常丰富,可以对洞窟进行720度细部观看,图像非常清晰,而且文字介绍也非常详实。这一切的实现,是多少人倾注心血共同合作的结果,太伟大了。在时间的侵蚀之下,在影像技术的有限之下,壁画艺术的保护和资料留存,真是困难重重。


日本学者平山郁夫先生对莫高窟的文化传播和保护,鞠躬尽瘁,让人感佩。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对莫高窟的保护,真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敦煌虽然在中国,但关于敦煌莫高窟的研究,西方比我们起步早,这是历史的心痛之处。藏经洞被发现时,正处于清政府内忧外患之时,无暇顾及西北这偏僻之地的一个小洞窟,致使莫高窟大量经卷壁画佛像被掠走,被倒卖,被私藏,哎,千古一叹啊。
7.【遥远的向日葵地】李娟
在那片向日葵地里,认识了李娟的母亲。从来没有一个普通的女人,能够如此生动地出现在文学作品里。当以妈妈的身份出现时,女人不是被美化得有点面目模糊,就是会被丑化得不像一个真实的人,但李娟笔下的妈妈,太立体形象了。这是一种白描般的观察和描写,平视的角度,带着一种调侃,一种崇拜,一种感动,一种理解,甚至一种抽离。


在向日葵地里,有一个女人一直在和自然和命运默默地抗争,这就是李娟的妈妈。她是个特别务实的人,倔强,热情,圆滑,嘴里说着“老子”,身板和脾气也硬朗得像“老子”。她像自己种下的向日葵一样,努力抬着头,咧着嘴笑,展示生活最光鲜的一部分。但李娟看到了她的孤独,脆弱和痛苦,她感同身受,所以两个孤独的女人互相陪伴,也就不是那么孤单。


比起知道祖先的蒙古人,我们的生活是潦草,不问来处,也不知归处,在人群中随着大流往前走。这是种悲观的视角。但李娟的妈妈,却又在这种潦草中,顽强地种植向日葵,养鸡养鸭又养兔,努力将孤单的日子过得热闹。这又是一种乐观的视角。我们,就是在这种貌似矛盾的生活里沉浮。视角不同,观感不同。所以,中国人才分外珍惜大自然的馈赠,用了所有的智慧来烹制食材。这是一种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对自己的犒赏,也是一种最容易把握的改变。


喜欢李娟的描述,生动,精确,又荒凉。 如此的丰盛,又如此落败。好像拥有世间最空旷的自由,又被禁锢在一平方的土地深处无法动弹。干净幽默,也深邃忧伤。
8.【长恨歌】王安忆
王安忆的文字就像绵延的画卷,浓墨重彩,白描细述,将上海的风情万种展现得淋漓尽致。细碎,湿漉漉,华丽丽,又有点暧昧不清的味道,弥漫着一种迷人又伤感的气息。就像水拍打着水,浪拥挤着浪,簇拥着往前冲,到了悬崖也并不收敛,热情不减地往前渲染,摔落下去,就形成了瀑布,壮丽,泼洒,酣畅淋漓,让人止不住地心驰神往,赞叹不已。
9.【桃之夭夭】 王安忆
郁晓秋的故事,读着读着,读出了眼泪。一个无辜的女孩,因为出众的长相和热情的个性,一直被嫉妒,被排挤,被觊觎,也一直被忽视。她就像在极其恶劣的环境里顽强生长的野花,即使没人喝彩,也终究用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去努力绽放,一直温柔,一直友善,也一直委屈。


王安忆的文章,极具魅力。如果说《长恨歌》是绵长的对女性命运的叹息,《桃之夭夭》就是坚定的对女性命运的赞叹。
10.【一把刀,千个字】王安忆
据说本书的母亲原型是张志新,那么叙述她的文字里,那种欲语还休的隐晦感我就可以理解了。王安忆叙述一个人一件事,一向都是酣畅淋漓,纤毫毕露,可这次变了,故事采用倒叙,插叙,话说半句,事情也是点到为止,原来是用这种方式去表达那个年代的特定氛围。


一把刀,可以是厨师手里的菜刀,也可以插在陈诚的记忆里,永远都隐隐作痛。母亲消失的日子里,他与姐姐父亲各自强装的平静,从上海到天津,再到哈尔滨,又到纽约,这一路他的颠沛流离,在历史的长河里如此微渺,却又无比阔大。


欲语还休的千个字,字字惊心。
11.【追风筝的人】 卡勒德.胡赛尼 (美)
《追风筝的人》写得是两个男孩不同的命运和他们的友情,其中有背叛,有苦难,也有救赎。通过风筝这个游戏,对比塔利班统治前后阿富汗人民生活的巨变,尤其是哈桑的遭遇,让人愤怒,更加痛恨战争的残酷。阿米尔的忏悔虽然真诚,但他只能如同赎罪一般救出哈桑的儿子,也是自己的侄子,其实是非常虚弱的力量。


李继宏先生的翻译非常优美。如同他自己写的:在这本感人至深的小说里面,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
12.【灿烂千阳】卡勒德.胡赛尼 (美)
《灿烂千阳》关注的是女性的悲惨处境,玛丽雅姆和莱拉,如同杂草一般忍耐着命运的暴风骤雨,永不放弃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们逃离,她们反抗,她们互相支撑,互相救助,但即使有一千个太阳,也不能完全照耀到每个角落里那些忍辱负重的女性,也不能让这片土地变得光明温暖。
虽然在本书的结尾,莱拉获得了自由,和自己爱的人生活在一起,但想到这片土地又被塔利班重新统治,就对灿烂千阳这个美好的意愿,充满了悲怆。
13.【群山回唱】卡勒德.胡赛尼 (美)
胡赛尼的《群山回唱》有着令人心碎的情感力量,如同一圈圈的涟漪,在心灵层层回荡。一个家庭的骨肉分离,在大的国家动乱中,好似微不足道,但他们的情感维系和思念,持续了一辈子。
这部小说的结构非常精彩,通过每个章节不同主人公的讲述,串起一个完整的故事链条。在这个故事里,有整个国家的动荡起伏,有几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更有离家的阿富汗人永远的乡愁。
14.【被仰视与被遗忘的】 盖伊.特立斯 (美)
一部美国社会调查的好书。在美国,有些人一直被众人仰望,但他们也有很多孤独黑暗的时刻,不被人看到。有些人存在于世,一直被人遗忘,可他们也有自己的信念和光辉事迹,值得被看到。这就是这本书想要表达的主旨。

盖伊.特立斯作为意大利裔美籍作家,具有记者敏锐的社会责任感,他的视角深入美国社会,透视各级人群的细微生活,如同纪录片的叙述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美国。

各种不为人所熟知的职业被他详细进行介绍,被仰望的大人物,被遗忘的小人物,他们在他的笔下没有任何分别,都如此平等地展现,被读者看见。

15.【风雨故人来:钱理群谈读书】 钱理群
钱理群先生这本书,让我对读书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他说到的每个观点,都是真知灼见。对大师的书,只敢做笔记。我总结了一下,他在书中主要论述了以下几个问题:

(大学)
大学之大,在于可以让学生自由读书;大学之大,在于聚集了一群真性情的大师;大学之大,在于开创了一个宏大的生命境界。


**(读书)读书要读原著,读经典作品,要像孩童一样,以一种游戏的心态,带着兴趣和好奇心去读,读书就是为了好玩。读书要文理兼修,不要被专业所局限。要保持阅读的新鲜感,不带任何先入的主见、不做任何分析地去读,抓住阅读的第一感觉与感受,以感悟为基础。要读进去,也要能读出来,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质疑。阅读文学作品,其实就是在读人,作品的魅力根底上是作家其人的魅力。要阅读最本源的经典作品,也要关注社会现实。
***(生活)永远活出生命的诗意与尊严,人要有现实目标和理想目标。可以对社会失望,但对于根本的人性,要充满信任和自信。
****(鲁迅与胡适)胡适强调自上而下的改革,鲁迅则看重自下而上的变革。胡适是体制内的批判者,守住了自己的相对独立性与批判立场。鲁迅是体制外的批判者,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批判性。胡适是充满了自信与希望地批判,而鲁迅则是不怀希望地反抗绝望。胡适是外向的,鲁迅更趋于内向。
16.【树犹如此】白先勇
在这本白先勇先生写亲人的文集里,好像理解了他文章里时常隐含的孤寂和冷清,还有仿如飞蛾一样的勇烈和情痴。这种貌似矛盾的美学追求,也应该是白先生一生的审美意趣了。
要想了解白先勇先生的情感脉络,我以为这本书就是他打开的一个树洞,露出他柔软的内心。树犹如此,何况人乎。
17.【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周濂
个人觉得历史哲学类的书籍也可以写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让人读后意犹未尽,还想一读再读。
许倬云先生说历史,有种大浪淘沙的辽阔无垠。他对中西方文明史的精准描述,独特拣选,让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种辽阔,这种精准,这种拣选,真是唯有许先生才有的才学和境界。
张鸣老师的历史解读,总是带着真诚的憨厚,不偏颇,不评判,娓娓道来某个人的两三事,由作者去揣摩,实属难得。
刀尔登读历史,是少见的读进去也能读出来的人,大量的史实随手拈来,寥寥几句,颇有自己见地。又能脱离开固有定论,当得是读的有趣,写得有趣。
易中天先生的中华史,横向是西方文明史,纵向是中华文明史,纵横捭阖,洋洋洒洒几千年,高度概括和合理推断,文采斐然。对想系统了解中华文明,又不愿意掉入浩瀚的史料堆里,更不想看枯燥无味的叙述的我来说,的确是爱不释手。
但周濂似乎在掉书袋,而且表达似是而非,让人如坠云雾,我不是很喜欢这本书。当然,也许这只是我的偏见。
作者简介:
刺猬:自带软猬甲,不再羡黄蓉。在思想的鸟巢,乐得浮生半日闲。
昨天文章精彩留言选登
▲向上滑动
风吹沙@露台看云这散文好,你仔细读,用词可不像汪老,自有一股清丽,从白菜想到古人和我们吃的同样,我也经常这样想事情......然后一转身进了厨房,活灵活现的描写,写物转化成写心情,再回到物,“青菜,隐约是草长莺飞的江南。”写的开合特别大,喜欢。
般若小仙@露台看云:读尚老师的《白菜》时,品出一种人间烟火气,还泛着一丝古味来,却又不久远。忍不住读了一遍又一遍,对于散文,我少有反复阅读,但这篇文字,看似清淡,却有余味。就像一碗清清的白汤里散了一丝丝肉末,香气缭绕,却不浓郁。再读《腊肉》,鼻尖飘来了香味,眼前便漫出一条条油亮亮的腊肉挂在农家小院屋檐上的画面来,再看她“取下一方腊肉,盛在白瓷碗里,洒一捏姜末,点几粒青葱。“嘴巴不知觉地吧嗒吧嗒的咂起来,仿佛正含着她做的风味腊肉。尚老师将生活中的烟火在笔中炒、煎、蒸,却有生活的风趣,也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可反复回味。
若湘@露台看云:湖南也吃腊肉,多用稻谷壳子熏制,蒸熟后各种菜肴中均可加入。童年时疯玩回家,那烟火的香味可以慰藉空空的胃肠。每次吃到闻到那个味道,是满满的回忆。
欢迎新朋友飞入鸟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