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人欺负你吗?”
正文共:4107字 19
预计阅读时间:11分钟
前几天,我在微博说起要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收到一个留言,说“担心孩子太善良,会被欺负”。还有另一个留言提到:“有的爷爷奶奶从幼儿园接到孩子,第一句就是,今天有人欺负你吗?”
我经常看到有家长有这样的担心,关于“被欺负”,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今天就跟大家一起聊聊。
 01 被欺负”的心理暗示
咱们先来想一想,如果孩子放学,被问的第一句话总是:“今天有人欺负你没?”
孩子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换位思考一下,不难感受到,孩子可能会得到一种暗示:学校只会发生不好的事情、同学都很容易欺负人。
这就像有人一见面就问咱:“你今天又倒霉了吗?” 
你心里也会想:“会不会说话啊,怎么这么问嘛,难道我就不配遇到点好事了?”
关心孩子的确很重要,但要留意,别因为自己的担忧,而把负面的心理暗示传递给孩子。如果孩子总担忧被欺负,就会一直要处于防卫状态,很难放松,消耗掉很多本来能用来成长和发展的能量,这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
我并不是说,永远不可以提“被欺负”这三个字,而是指不要总反复提醒。如果我们的话语更多一些正面强化, 孩子就不容易被负面情绪所攻占。
如果真的想知道学校里发生了什么,换成中性一些的问题:“今天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了?”“有什么事情想跟爸爸妈妈分享的?” 或许不那么容易陷入先入为主。
(看看被问话的人像不像自己做错事了?)
 02 被欺负”的潜台词
“被欺负”不止有负面的心理暗示,往往还容易夹杂一些潜台词:
是太善良才被欺负;
是太软弱才被欺负;
是不够强悍才被欺负;
是不懂得自卫才被欺负;
是不懂得反抗才被欺负;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受到这其中的共同点?
对,那就是:是因为“你”做得不够好,所以才招来了“被欺负”这个后果。
总要孩子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就仿佛在问孩子:“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呢?”
认为受害者之所以被害,是因为其自身存在问题,这是受害者有罪论
总要被欺负的孩子做些什么,又何尝没有这样一种意味呢。 
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做错了什么,只是遇上了不懂得如何恰当待人接物的人,这个人对待别人也会是如此,孩子没做错什么,只是刚巧遇上,仅此而已。
别看这好像说的是同一个意思,其实这两种表达,聚焦主体是不一样的
“被欺负”聚焦在这个“被”的对象,这对“被欺负”的对象来讲,也是一种心理压力,而客观地描述和解读事情,则会把目光聚焦在事情本身,我们更容易关注到发生了什么,如何解决,下次如何避免。
所以,别总要求孩子做这个做那个,才能不被欺负,而是要恰当地解读事情本身,帮助他走出困境。别人的错,别让孩子来背。
 03 可以做哪些
前面说了挺多,可能有人会说,做家长也太难了,那遇到这种情况,可怎么办啊?不管了吗?绝对不是的。
“被欺负”也分情况:
一种是正常的社交冲突,对方未必是带着恶意的,那么比较容易就过去了。
小矛盾小冲突也是孩子社交生活的一部分,很难完全规避。大家可能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孩子一分钟前还在吵闹,一分钟后又屁颠儿屁颠儿玩到一起了。
孩子自己都未必放在心上,而且也有化解的能力,大人上纲上线,反而扩大矛盾了。如果动不动贴被欺负的标签,并不利于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
第二种,是孩子的确遇到了“被欺负”的情况。
如果真的发生了一些严重的事情,家长的介入和帮助是必须的。但我们得小心,别越帮越忙,说一些会起反作用的话。
比如,下面这些追责和问话,看似是在关心,其实只会让孩子更觉得负疚,更不自信:
“你怎么又被欺负了?”
“你怎么不告诉老师呢?”
“你怎么不知道打回去呢?”

“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不要跟TA玩,你非要玩,你看,又被欺负了吧。”

.......
我们要做的,更多是耐心倾听,用言语和行动告诉孩子:
“你没错,你不需要害怕。”
“把经历的事情告诉爸爸妈妈是安全的。”
“爸爸妈妈会保护你的。”
“你不需要自责,不需要不好意思。”
孩子感到害怕,他很可能会觉得,跟父母说是一件很有压力的事情,逐渐不想再跟父母倾诉了。我们跟孩子沟通的时候,要避免让孩子感觉,发生这样的事情,对自己来说是可耻的。
我们要让孩子相信,父母是可以理解他的,不需要对父母隐瞒什么,得让他知道,懂得求助是必要手段,向身边的人尤其是亲人求助,是值得被鼓励的做法。 
否则,每当孩子告诉家人他在学校里的遭遇时,家长都如临大敌,一脸严肃,孩子很容易感受到:“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是不是我不应该说出来?早知道不说就好了。”
寄希望于像看爽剧那样,靠打回去解决一切问题,也是不现实的。有时候强求打回去,还会让孩子更加陷入自己无能的恐惧中。
《小舍得》里有一段比较写实的剧情,欢欢的妈妈总拿学霸米桃的事迹来刺激欢欢努力,结果欢欢把这种愤怒转移到了米桃身上,在学校孤立米桃,欺负米桃。
米桃还担心,如果别的同学被欢欢影响,自己被欺负的情况会进一步恶化,她的担心不是杞人忧天,很多严重的校园霸凌,正是从不起眼的小事开始的。
可当米桃把这件事说给父母听的时候,他的父母劝她,不要多心,要跟同学搞好关系,这样才不会被欺负,明明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回家却得到一通数落,这绝对是经典的错误示范。
虽然米桃爸妈很爱她,但在这个问题上,却让米桃更加伤心。米桃留下了委屈的泪水和控诉,看得人心都跟着揪起来。
如果日常在家里,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的担忧不仅没有被接住,反而被裹着责怪加块石头抛回来,孩子就很难保护自己的自信心和对家人的信任。 
 04 人际交往的气场
小孩子的社交,其实有点微妙的,体能的强弱是一方面,气场的强弱又是另一回事。
正如越是觉得自己容易被欺负,就会把越来越多的事情解读为被欺负,然后就真的是容易被欺负的体质了。总觉得自己是容易被欺负的孩子,气场会是防御气场,没有那么坦然和轻松,反而就容易落了下风。
就拿我家来说,老大比老二大4岁,体能上老大是绝对占优势的,但是两人发生冲突时,老二常常理直气壮,气场不输,吃不了大亏。 
孩子受年龄限制,不可能总体能上占优,要保护自己,常常靠的就是这种无形之中的气场。
气场从哪里来呢?我们不妨想想什么事会让人泄气?
没错,就是当觉得自己做错事的时候!那时候,人会不由自主地说话声音都小了,还会低下头。
如果孩子不因为“被欺负”受指责,就不容易把自己带入弱者身份,仿佛自己不是被欺负,而是做错了事。
同样的,他就不容易被霸凌者的气场震慑更不会觉得谁能欺负人谁就是强者。没有弱者心态,就反而有“错不在我”“我不畏惧”那种气场。
总说被欺负,很容易让孩子觉得欺负他的人更强大,其实那不是强大,那是个错做事的人,就这么简单
很多习惯了欺负人的孩子,是没有得到好的引导,看似不可一世,却往往色厉内荏,外强中干。又或者,当他们还小的时候,他们从人际冲突中,只学到了以暴制暴,谁力气大谁有理,而没有学到正确的是非观。甚至于当自己受了气时,反而去欺凌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找平衡。
人,尤其是恶人,会很容易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欺负人的人往往也容易觉得自己是正义一方,他会有很多的理由:你就是挺讨厌的,就是让人看着不顺眼,xx先惹的我。
而当欺负人的人,觉得自己理亏的时候,他的行为就不会那么理直气壮,气势上的强很容易就泄掉。
所以,我们要让孩子也让对方明白:“欺负人的行为是不对的。” 如果孩子还没有能力说出来,我们不要给他压力,要及时站出来,示范多了,孩子才会慢慢懂得如何应对。
 05 信心和勇气的孩子
其实不光是“被欺负”这件事,实际上,人的一生,本来就是一个许多许多因果事件和意外事件的叠加。
只要你愿意,是可以无限的自我归因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件不幸的事情,你都多多少少可以从当事人自己的身上找到原因,然后陷入自我否定和怀疑的漩涡。
而对于“欺负人”,这种责任主要在别人以外因为主的事情,花很多精力在自我修正上,其实是得不偿失的。
我们反对给孩子“贴标签”,因为我们知道,世界和人都是复杂的,而贴标签,就是一种将复杂的事情简单粗暴的处理方法。小孩子是一张白纸,贴标签容易,撕掉却难。
小朋友正常的恐惧不意味着“胆小”;
孩子有物权意识,还不懂分享,不代表“自私”;
执拗期难搞,不代表“永远的强迫症”
......
同样的,小朋友没有很多处理人际冲突的技巧,恰好遇到一个不那么好相处的小孩,在冲突中处于下风,这也不是“容易被欺负”。
与其总担心孩子被欺负,不如我们多把注意力放在给孩子支持和信心上。
当一个孩子有勇气有自信,即便遇到不公的对待,或者遇到无法左右的不开心,他的想法也不会是怨天尤人,把自己封闭起来。
不会故意表现得强势,来掩盖自己内心的不安和脆弱,不会紧张得随时要竖起身上的刺准备投入战斗状态,更不会欺凌弱小以泄愤。

当运气不好,他想的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当条件不好,他想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当面对挫折,他想的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当被人误解,他想的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当被埋没,他想的会是,天生我材必有用。
这个世上永远不缺恶意,即便再完美的人,也是躲不过的,好在我们还可以有强大的内心,去守护自己。
如此,才有机会感受到,这世间同样永不缺席的善意。 
拓展阅读
各种养育思考相关
更多好文,请关注标星公众号,输入关键词,或搜索历史记录提取

号里发过很多文章,大家可以从历史推送里搜索关键词找到,另外历年的目录在这里,也可以直接点击:

🔥《2020年的数百篇好文》👇
有需要也可以购买我写的《婴幼儿睡眠全书》《妈妈有力量》扫码进页面可以找到
正在团|
点击小程序进入店铺
欢迎大家在评论里交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