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和蛋定兄弟一起成长,请记得标星啊
小土叨叨好久不见啊,五一长假,不知道大家去哪里玩了?我跟队友带着两娃回了趟老家,累得连晒图都没啥力气了。这篇来说说带娃出门体会颇深的秩序敏感期吧。
秩序敏感期的娃
可真太难伺候了
我们回老家的高铁上,定定让我给他剥橘子,老母亲我麻溜地就剥好了,熟练地掰了一瓣送到他嘴边,等着他尝到甜头美滋滋的感谢我呢。
没想到点了炸药包了......
前一秒还和颜悦色甜心小可爱的他,瞬间就变了脸,嘴角下撇,一副哭腔:
“我要整个的!”
妈呀,整个的才是橘子,掰开的就不是了?!
我又好气又好笑:这怎么就不是嘛,你放嘴里不也是碎的嘛。”
“不行!~~~”
 定定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坚决的摇头,眼看着就要眼泪汪汪了。

他非让我复原,这怎么可能嘛~~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啊。
别看他平时挺好说话,气头上,可讲不通道理的,满满一车人,闹大了可麻烦了。为娘我只好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重新剥了一个。
没想到运气不好,这橘子有点干巴了,任凭我怎么个小心翼翼,它还是散了架,那橘子瓣就像不倒翁似的,扶起又倒下,我无奈地咽了咽口水,真是恨不得能找到个胶水给他粘好啊。

没办法啊,这个是先天不足,怪不得我啊:“有本事你自己剥嘛,你倒是剥一个证明一下它就是整的啊!”
好家伙,就像是往那小祖宗的油锅里泼了瓢水。小祖宗非常无辜的表示,他自己不会, 自己不会也就算了,还一口咬定:我不会,但妈妈肯定可以。
天杀的橘子啊,这也太难了。
形势比人强,高铁这环境它不允许我据理力争硬杠。

最后没办法,我又像剥生鸡蛋壳那么陪着小心剥了一次,手捧的这仿佛不是一枚橘子,乃是3岁小孩齐齐整整的世界观啊。
终于,可算遇到个整的了,活似赶在就差那么一寸的时候,把炸弹的火捻子给掐了,这才深深地舒了口气。

我想起之前有一次也是,出门吃饭,套餐里有根挺粗的香肠,我怕他噎住,用勺子切了一下,这下好了,捅了马蜂窝了,非要我把香肠变回去!
别说橘子香肠了,平时还有馒头啊、包子啊、香蕉啊,饼干啊,没事千万别随便掰。 带小孩出门不容易,带执拗期的孩子出门,那真是如履薄冰,简直太不容易了啊。
如果这一幕被人拍了,弹幕里肯定很多这样的评论:这就是惯的,这就是欠揍吧!
真是这样吗?
其实,这个现象在1岁半到2岁半期间,比较常见的,有的甚至持续到3-4岁。蒙特梭利称之为秩序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 for Order ),也有翻译为执拗期人们常说可怕的两岁T2(terrible two)就是这类事情集中爆发。
关于秩序感的类型,《童年的秘密》中这样说:
“儿童具有两种秩序感,一种是外部秩序感,它与外部环境体验有关,另一种秩序感是内部秩序感,它可以使儿童意识到自己身体不同部分及其相对位置,也可称为“内部定位”。儿童对于秩序的敏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敏感性,这种秩序敏感在生命的第一年就开始出现了,有时婴儿甚至在出生后的一两个月就能看到。”
在这个阶段,你可能会遇到:
1 自主意识变强:事情要自己做,坚持自己想法
2 对事件的顺序,秩序、规则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
3 有时候会表现得很固执、不听话:不、不要、不行成为口头禅。
4 情绪容易崩溃,处理不好的话,哭到天崩地裂。
During the sensitive periods, a child will have an inner need for consistency and repetition, and passionate love for established routines.
在这个敏感期,孩子对一致性和重复性会有一种内在需求,也渴望稳定的日常规律。

我把这段经历发在微博,有留言问,那这种情况只能先顺着他,没办法讲道理?有没有别的方法了?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和尊重孩子在这个阶段的需求,也就是尊重他们对事物的秩序、对自主权、掌控感的需求,反而会比较平稳的度过
如果总是不打打招呼,擅作主张或者直接代劳,孩子就比较容易炸毛。
类似这样的事情,剥橘子只是没办法的救急下策,如果事前先问一下这个能不能切啊,要不要自己剥,会好很多。就是把如何处理的主动权,交到他手里,询问过意见,孩子也是讲得通道理的。
只能这样吗?
我们不是孩子肚里的蛔虫,有时候踩雷也是避无可避的,但有一种情况,不但不能大事化小,还会火上浇油越描越黑,比如:
“这有什么啦~”
“再闹就回家!”
“都是惯的!”
“再闹揍你啦!”
试试换成这样的共情言语:
“你特别喜欢完整的。”
“你希望吃整个的。”
“你想自己来切。”
“你想自己来做。”
不用太高深的技巧,只要真的读懂孩子的情绪,理解了他的感受,把他的想法描述出来,就能灭火。
懂他,他就不闹。
有时候陷在情绪里出不来,我们可以试试转移注意力,换换场景,不要硬碰硬。减少生活中的突然变化,有情况提前打好招呼。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多听听他们的想法,不要事事包办
特殊时期尊重孩子的秩序感,不等于“溺爱”孩子。
还有什么吗?
说实话,出门在外,平常忙起来,尤其是出门在外,大人精力不够,顾忌也比较多,真是很难一直高度耐心,很多事情,是需要彼此体谅的
这类事情上,我觉得事后复盘同样重要,做真实的父母意味着,我们要向孩子坦诚自己的感受,比如被定定挑剔的时候,我也觉得挺委屈,乃至于有点生气。
对于孩子来说,在维护自己需求的同时,意识到对别人情绪的影响,学着换位思考,体谅他人同样重要。
后来我们上了车,定定突然扯过我的手,好像是要闻,最后亲了下,随后还把小脸靠在我胳膊上蹭来蹭去,我不禁笑了:“是不是你也觉得,下午对妈妈太凶了,不好意思?” 定定腼腆地笑着点点头。 
回想当年他哥哥这个年纪,也有过一阵子特别执拗的时候,看啥都不顺眼,这个不要那个不要,这个太冷了、太热了、太甜了、太咸了、太多了、太少了。。。简直一言难尽,不过现在早已经过了“恶婆婆”那种阶段了。
也许正因为蛋蛋也经历过,又回归平静,对定定这样的表现,我有一种老娘早已看透一切的感觉。孩子的认知是需要不断成长和完善的,我们不能期待两三岁的孩子,能像成人一样思考问题。
这个道理可能说起来,人人都能理解。可是到了真实世界的熊孩子面前,才发现知易行难。
当我在火车上问定定“你是不是特别想要一个完整的橘子”,定定眼里噙着泪,下巴皱起猛力地点头。
我想,小孩子面对未知的世界,内心也是孤独的,他不理解很多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不明白为什么这样行,而那样不行。他和我们一样,当发现事情跟期待的不一样时,会感到焦虑和惶恐。
当孩子的秩序感被破坏时,不难看出,他不只是生气或者伤心这么简单,事实上,其中甚至有一种莫名的痛苦,这也是为什么,一揍了之,只会越闹越大的原因。
理解孩子,与其说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屈服,不如说是基于深刻的同理心。
这个广大的世界,有太多新鲜和变化,这些都让孩子感到不安和无力,他们于是需要通过这些日常的小事,来感受到掌控感,体验自己可以主宰和支配的感觉,获得内心的安定。
这个时候,需要的不是我们站在他对面,指责他,告诉他“应该怎样”;而是需要我们站在他背后,拍拍他,告诉他“嗯,你不开心了”。
执拗的阶段不会永远存在,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会更容易接受环境和事情的变化,不再强迫症似的追求秩序,来获取安全感。
是非对错诚然重要,但是,理解和信任,才是亲子关系的基石。一个紧密坚韧的亲子关系,才能保证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和要求,有一个牢固不摧的锚。
拓展阅读
情绪和沟通
更多好文,请关注标星公众号,输入关键词,或搜索历史记录提取

号里发过很多文章,大家可以从历史推送里搜索关键词找到,另外历年的目录在这里,也可以直接点击:

🔥《2020年的数百篇好文》👇
有需要也可以购买我写的《婴幼儿睡眠全书》《妈妈有力量》扫码进页面可以找到

觉得有帮助,
请分享给更多人,
你的分享对我很重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