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叨叨:可能很多人都或多或少感受过,孩子不自觉,总要催。之前讨论过一些自驱力的话题,当时有很多朋友有兴趣,今天这个主题有点有感而发,跟大家一起探讨下。
不自觉总要催
做梦都想要个「自推娃」
我上周发完蛋蛋写字的吐槽(链接),评论里都在教育我这种事情,就应该早点报班。他一年级的时候我们还在租房子住,觉得要搬家,不稳定,加上那时候各种课太多,所以没报。
后来呢,总觉得既然都已经扛了这么久,就别向兴趣班投降了,不然也太没面子了。但是人到中年,该认怂时需认怂,被大家一通批评劝告,我周末带他去家附近试听了一家,试听课结束,就给他报名了(学费一分钱也没打折,名字不说了,不帮他们打广告)。
原本是要回家的,但是隔了半个小时刚好有节课,我报着试试看的心态,问他要不要留下来写,没想到蛋蛋居然同意了......更神奇的是,昨天晚上练字回家,他居然问我,妈妈我能不能每天都去练字?听得我都傻了,这是我那个总要催的儿子说出来的话嘛🤦‍♀️......
01
自己想要就容易了
平时总要三催四催的他,突然这么说,给我的触动还挺大。他这么一说,我才惊觉,其实他写得不好,不完全是态度问题,他自己也着急的。
他上次这么着急,还是一年级有次听写0分的时候,那天他回家时候,反常的“乖”,我就觉得不对劲,打开本子一看,每个字都写了,但是要么多笔画,要么少笔画,10个词居然每个都有错,得了0分。
原本我很生气,但我很快就偷着乐了,为什么呢?
因为我发现他比我还着急
以前,他得了80分回来,让他继续努力,他振振有词,不当回事:“唉呀,我已经很好了,为什么非要人人都100分?总有人要得最后一名的呀,要是我得了第1名,那第2名的人,不是会伤心吗?” 把我噎得死死的。
0分后的那几天,他明显夹着尾巴做人,没有平时那种骄傲的感觉。以前总觉得有人替他着急,受过教训之后,开始主动的去复习,而要是搁在以前,你让他复习,他就觉得,我看过一次了,我会的,不要再让我浪费时间了。
后来他默写拿了全对回到家,简直是又唱又跳,开心得不行。
我跟他说,你看,努力付出的过程,是有点辛苦,但收获的快乐是发自内心,如果你什么都不做,没有努力过,就不会有机会感受这种快乐。
02
自驱力其实一直在那儿
稍加观察,我们会发现孩子最早的自驱力,可能来自于天性。 
刚学会翻身,半夜醒了迷迷糊糊都在练;
刚会匍匐,肚子都还没能抬起来的时候,就为了点有响动的东西,奋力往前挪;
学走的时候也是,一步一崴,颤颤巍巍地都要往前走;

......
再到,一岁多,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那时候孩子的内驱力,会明显的展现为对自主性的要求
比如,想下来自己走,不要抱;
要自己拿东西,不要扶;
想自己算答案,不要剧透;
想自己穿衣服不要帮忙;
想自己吃饭抢勺子.....
孩子的自驱力还来自于好奇心,就像定定我在吃饭的时候,会跑过来,站在我旁边指着我的碗问,妈妈这个用英文怎么说。蛋蛋前阵子对股票感兴趣,也一路吵着让我各种给他讲。
到了孩子更大一些,走入校园,开始集体生活,你会发现自驱力也来自于好胜心,他们希望:我行我可以我厉害。 
很多事情,催不动,于是我们会觉得娃太不天使,但反思一下,是否很多时候,又是我们自己忽视了这样一种力量
当我们觉得他做得不好,没耐心等他自己做,总替他做时;
当我们害怕他们面对压力和挫折,总试图回避问题时;
当我们忽视好奇心的小火苗,只回复小孩子不用问那么多,没有及时输入时;
当我们只空洞聚焦于他的弱项,缺乏具体可行的方法时;
......

孩子也在逐渐丧失这种,天然的,原始又浑厚的驱动力。
03
自驱型成长
周末聊天的时候,有个朋友问我,想把蛋蛋定定培养成什么样的孩子,我当时大言不惭地说,能像我这样,我就满足了。 我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就是一个自驱型的人。 
高中的时候。每天学习到很晚,我妈睡着了,起来上洗手间,发现我还没睡,都会催我,学习太辛苦了,就早点睡觉吧,不再需要说,你怎么不学习啊?你快点学习啊,那个时候我已经完全自驱了。 
我说现在每天5:00起床,很多朋友觉得不可思议,其实自驱也是一种习惯,是很多历练,才累积而成的。 
人要实现自驱成长,总要想清楚:
自己想要什么?
自己喜欢什么?
自己擅长什么?
有什么样的使命?
如此,才能去热爱挑战,有坚持的动力。
04
我们能怎么做?
临床神经心理学家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博士的著作《自驱型成长》中有提到很多培养自驱力的有效办法,我第一遍看的时候,总觉得写得有点乱,有点空洞,但是这回再看,感触更深一些,尤其是健康的控制感自我激励
第一,正确区分和看待压力
《自驱型成长》中提到,压力有三种:
1  正向压力(有成就感的事)
2 可承受压力(短暂出现,有支持应对)
3 毒性压力(缺乏支持长期激活的应激系统)
完全隔离压力,其实对于增强适应性没有益处,因为过度保护,遇到了困难放弃,是没有办法增强掌控感的。轻微的压力情境,反而可以促进孩子成长。所以要区分情况,而不是一味回避。
我记得那个时候送托班,一开始定定会哭闹,我觉得缓解的办法,是增加在家里的心理疏导,跟老师沟通,想办法帮助他适应幼儿园。但当时爷爷奶奶的看法就是,消除压力源,不送幼儿园就没事了。
孩子面对困难,努力想办法解决,最后成功克服困难,下次他会更有信心去应对,拓展能力的边界。总做逃兵,就只能原地踏步。
第二, 懂得放手,增强控制感
尤其是老人带娃的家庭,不要一边不让孩子自己事情自己做,一面又埋怨孩子缺乏自主性,缺乏自律 。不事事包办,多给孩子提供自主的机会, 给孩子切实的鼓励和信心,才能提升孩子的掌控感,成就自律。
蛋蛋以前的口头禅就是,我的书包在哪里呀?我的作业在哪里,有没有帮我放好?现在我就很明确地跟他说,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要自己为这个负责。
学校要每天填当天体温,没有签字的体温,是进不了学校的。以前这是他爸做的,这几天他爸不在家,我跟他说,我记不住这些,你必须要提醒我。昨天晚上,我还真把这事儿忘了个精光,没想到,他自己拿那个体温记录,过来找我签字。
下一次,当我们再想要插手孩子的事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这是谁的事?”“谁要对此负责?”
第三,做顾问型父母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展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根据“要求”和“响应”这两个维度,把父母教养类型分为4类,而其中的权威型(authoritative parenting)也称顾问型父母,是最有助于孩子找到掌控感,培养孩子自律的父母类型。

不要做放任型,有求必应,不敢提出要求;

不要做忽视型,对孩子的一切不闻不问的;

不要做控制型,不给孩子自主权;

而是给孩子支持, “帮助孩子让他自己做” ,做顾问型父母。

我们陪作业不是为了替孩子完成,而是提供切实得支持,确保在这个过程中,他建立起能解决问题的信心。

第四,考虑孩子的意愿

 “强扭的瓜不甜” 要想孩子能够自觉主动,首先这件事必须是孩子认可的。
拿蛋蛋来举例子,他大班到小学一年级上半年曾经学了1年多钢琴,但后来每次练琴都颇为费劲,我虽然觉得钢琴对他音乐启蒙有帮助,也能够锻炼他的毅力,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因为在这件事情上看不到他的热情,感受不到他自己想要的那种愿望。
当时我分享了这段经历时,收到了不少批评声音,觉得好像让孩子半途而废了,但我觉得,我们要做顾问型父母,给他提供条件,给他提供建议,但最终还要看他到底有没有内在驱动,去喜欢这件事。
如果不考虑他本身的内在驱动,只是逼他咬牙学下去,违背了当初让他了解和热爱音乐的初衷,最终他也很难有内在的动力,自觉主动的练琴。
第五,设立目标找到内在动力
多跟孩子沟通,问问有什么事让孩子感到“真的很开心,”多听听孩子看法。了解他们的喜好,并深入探讨喜好的缘由。他觉得自己擅长什么?能够作出什么样的贡献?想要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
我记得蛋蛋从小各门学科里面,最喜欢的是数学。有时候经常缠着我给他出题,比如说:“妈妈,你给我出道题嘛”“数学真的太好玩了!”
他大班时,6岁多一点,幼儿园老师让同学们做一个来纪念大班100天的“项目”,蛋蛋采用的是“100种得到100的方式。”这可能是他人生第一次那么有耐心,不停的想不停的写,不知不觉2小时就过去了,写到最后,他说:“我手酸了,但是还能坚持。”
我们可以鼓励孩子,把自己目标写下来, 提供好的环境,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有挑战的事情,在困难面前引导并塑造孩子对挑战与坚持的热爱,激发他的心流体验。
05
写在最后
纪伯伦的诗中这样写道,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灵魂。
就像书里看到的那句话:“孩子,这是你自己的事,这是你自己的生活,而你自己现在的付出,决定了你自己的将来。”
写到这里,写了这么多的方法,我依然觉得,自推、自驱型成长,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更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不过好在,我们有了方向,不妨放下焦虑,安心前行。 

历史文章
之前我们推送过不少学科类启蒙
文章:

历史推送里其实还有很多精华文章,大家可以扫描我公号的二维码,然后就能找到搜索历史文章的地方了。
只花半秒的一个“在看”
对作者却是很大的鼓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