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代悲白头翁》,唐,刘希夷
        这首诗是初唐诗人刘希夷的作品。关于刘希夷的生平我们知道的很少,只知道他很年轻就去世了。因为宋之问是他的舅舅,又因为宋之问的人品被人鄙夷(讲《渡汉江》的时候我们说过一点儿),所以唐人编故事说,宋之问为了抢夺这首诗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一句,杀死了刘希夷。其实宋之问当时颇有名气,诗写得也很好,这两句诗当时也没有像现在这样被很多人欣赏。但是这个故事流传太广,不得不提一下,听听就算了,不能当真。


        《代悲白头翁》这个题目,意思是代白头的老人表达悲伤的心情。白头翁在中文里可以指一种鸟,可以指一种紫色的花,也可以就是字面意思,白头发的老人。这是一首感慨人生易老的诗,文意浅白,虽然是七言歌行,但是很多联句子都是对仗的,读起来很上口。
白头翁(鸟)
白头翁(植物)
        诗的开篇八句,先写花,由花引发了“洛阳女儿”的感慨。“桃李花”,并不是特指桃花和李花。古人的植物学常识有限,我总结就是桃李并提,杨柳不分。所以古诗里提到桃李、杨柳,都不能太较真。


        “松柏摧为薪”,牵涉到古人丧葬的习俗,喜欢在墓葬旁边种植松柏,论语里说:“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讲的也是祭拜先人的风俗。中国人最重视祖先、传承,当一座古墓被摧毁、松柏被当成柴火焚烧,那一定是已经过去很久了,久到这座墓的后人都不在了。“桑田变成海”,就是沧海桑田这个成语的典故,传说中有个女神仙叫麻姑,她给人献寿的时候说自己来自东海,已经看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了。这两个典故都是在讲时间的跨度,时间的流逝可以带来很多不可思议的结果。


        接下来四句,“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讲的是人与花同样经历时间,而花给人带来思考。古人看花、今人还看花;花去年开放、今年还开放。这样大自然与人之间交融带来的哲理思考非常精妙,所以被人一再书写。东汉人写“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旁”;南朝人写“故年花落今复新,新年一故成故人”。刘希夷把这种感慨总结得很好,在他之后,岑参又写过“今年花似去年好,去年人到今年老。”到了红楼梦,曹雪芹写葬花词:“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读过的人就更多了。其实面对月亮人们也有同样的感慨,将来讲《春江花月夜》可以再细说。这首诗一直到这里还是在写花和人,从这一句之后就是纯写人了。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我觉得这一联是全诗最精彩处,因为有了这一联和其后的阐发,这首诗才摆脱了肤浅的伤春悲秋。感慨花和人、时间和变迁的诗句数不胜数,刘希夷却指出了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他人,现在我们管这种能力叫做“同理心”,empathy。我们怎么去理解他人?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相通的,当我们看到这相通之处的时候,理解就变得顺理成章。为了说明“红颜子”和“白头翁”的命运是相通的,刘希夷举了很多例子,伊昔少年,清歌妙舞,锦绣神仙。这里光禄和将军也用了典,但是不了解这些典故也不妨碍诗句表达。


        在极力描摹了白头翁年轻时的快乐生活后,他笔锋一转,“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写出了白头翁生涯由盛转衰,也写出了世故人情的冷漠。接下来,“宛转蛾眉”,稍微解释了一下,找了一张蚕蛾的触须照片给孩子们看,确实很像眉毛的形状。“须臾鹤发”,在很短的时间内,他的头发就白了,变成了白头翁。


        诗的最后,“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再一次感慨时间的流逝,让一切繁华都变成灰烬。几只鸟雀穿梭其间,说明人烟散去已经很久了,更衬托出曾经的歌舞地的凄凉。


        古人这一类伤怀诗,往往需要一点人生阅历才能读明白,对于小朋友来说,读完后对老年人的处境能多一分同情和理解,我觉得就够了。
(全部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请戳:
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了解/订阅北美儿童中文杂志《小枇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