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欢迎关注我们,谢谢!
作者身为香港保险销售业的旁观者,而同时又是香港保险行业的当局者,所提出的观点自然更加犀利、深刻,值得大家思考。
「香港保险“现形记”」共分上、下篇,首发于财新网(原文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作者明宏义为财新网专栏作家,「精算师联萌」创始人,北美精算师,居于香港,因此对最近几年香港保险发展的理解颇为深刻,本文也是业内专业人士评价相当高的一篇好文。
「香港保险“现形记”」以2017年1月1日香港保监局施行GN16要求香港各大寿险公司公布红利实现率为契机,批判了香港保险过去一段时间“只谈(非保证)收益,不谈风险”的浮躁现象,也以中国第17届精算师年会上精算师陈谦先生《香港分红产品研究与思考》专题演讲中的内容肯定了香港重疾险的优势,预测了香港保险未来的发展形势,基于香港保险的两面性给读者以启发,引起业内思考。
不过,这篇文章在未经作者明宏义先生授权的情况下,被无良公众号“人民精算师”擅自修改后发布,删掉文章中对香港保险优势的肯定,仅留下对香港保险的批判,且对部分文字用粗体加黑,断章取义,完全偏离了原作者的本意。对于如此无良的公众媒体,科普君除了鄙视,还有唾弃(截至本文发布时,“人精”所修改发布的“现形记”下篇已经被举报删除)。
科普君有幸获得明宏义先生的许可,以自己的浅见薄识对这篇文章的精华内容做一下点评,也顺便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文章原文的内容将会以灰色背景展示,由于篇幅有限,无法通篇点评,还请谅解)。


【财新网】(专栏作家 明宏义)开篇明义,以免被曲解或断章取义:根据香港保险公司近期正式披露的分红实现率数据、香港保监处的统计数据,和国内资深精算师的精算建模分析,火爆已久的香港保险市场终于开始露出了清晰的轮廓。
为了防止被曲解或断章取义,文章开篇就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不是为了黑港险,也不是为了褒奖港险,而是为了说明问题。在2016年9月上海召开的中国第17届精算师年会上,精算师陈谦先生做了《香港分红产品研究与思考》的专题演讲,这个演讲从香港保险的发生率、定价利率、费用率等方面全面剖析了香港保险,从精算的层面展示了香港保险的真实样貌,点明了香港保险的诸多优势(这些我在后面会详细介绍),也指出了香港保险“演示收益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风险。那时,由于香港各大公司红利实现率等数据尚未公布,因此对于“香港保险到底是不是真的好”这个问题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结论:全盘拼图仅差“红利实现率”这最后一块
终于,2017年1月1日,GN16正式实施,香港各大公司必须在其官网披露历史红利实现率,“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香港保险的真正轮廓才变得清晰:国寿海外、友邦、FWD等公司大部分产品的分红实现率接近100%;安盛、宏利的美元保单分红实现率尚可,超过85%;汇丰、保诚的实现率较差,部分市场主流产品如「隽升」的实现率仅有50%左右。
那些一味地说香港保险好或一味地“黑”香港保险的极端声音,那些以往随意评论却缺乏数据支持的所谓“保险专家”、“高校教授”的声音,那些为了自身销售利益而竭力误导客户的声音,在这些实打实的数据和事实面前,都应该有所警醒和收敛,回归理性和常识。事情的真相往往是复杂而多元的。一个市场规模过千亿的保险市场中,肯定有好产品,也必然会有坏产品;肯定有专业服务,也必然会有销售误导。
这一段有几个字很重要:“回归理性和常识”。香港保险到底好还是不好?大批内地旅客打飞的到香港买保险到底是理性还是跟风?这些问题都需要大家冷静思考。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无论是在内地,还是香港,保险销售的误导都比比皆是,在香港不一定真的能买到好产品,在内地买到的产品不一定真的差,最后全看带你了解保险的人到底是真的够专业,还是打着幌子的“伪专业”(如某号称为人民代言的“人民精算师”,就完全是个打着“精算师”旗号招摇撞骗的江湖骗子)。
GN16的核心条款之一是要求保险公司披露“分红产品的非保证红利的实现率”,以及“万能险的过往派息率”,目的就是希望解决香港保险市场中长期为人诟病的顽疾:产品端分红历史完全不透明,销售端保险公司通过提高演示的“非保证”分红率以抢占市场,这些行为严重而明显地对客户“有失公允”。
在科普君看来,最先通过提高演示“非保证”分红率抢占市场的公司,不止是对客户“有失公允”,对整个香港保险行业都带来的很大负面影响。做生意的人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在同一个市场上做生意,大家都要遵守这个市场的“游戏规则”,如果有第一个人敢越界跨出危险的一步,那么早晚有一天大家都没饭吃。英国保诚就是从「隽升」开始,一步步摧毁了众多投保人对于香港英式分红保单的信心。
而英国保诚掐在2017年1月1日GN16实施期限的最后一天公布其分红实现率,也的确给市场带来了重大扰动,一方面其过往“分红实现率”普遍低于100%,有些年份的产品的分红实现率只有50%左右的水平;另一方面,英国保诚的官网上还同时公布了一组“总现金价值履行比率”的数据,其数值比50%高但也普遍低于100%。
……
可想而知,“总现金价值履行比率”这一非监管披露要求的模糊指标引发了市场普遍质疑。因为,按照汉语常识和GN16关于要求披露“分红产品的非保证红利的实现率”的原意可知,GN16的目的就是希望防止保险公司把“演示的”“非保证”红利吹嘘得过高,就是要通过提高客户的知情权来减少销售误导的情况,因此,既然“总现金价值”中依然包括“非保证的元素”,那又何谈“履行比率”一说呢?
由于英国保诚分红实现率不达标,对于公布红利实现率这件事遮遮掩掩(一开始在其官网上都找不到公布实现率的网页链接,必须靠Google搜索才能找到),还公布一个“总现金价值履行比率”来混淆视听,这点是让包括科普君在内的众多保险专业人士所不齿的。最后香港保监处责令要求保诚删掉“总现金价值履行比率”,并且把信息公布放在网页显眼的位置。至今,部分“专业人士”仍以“「隽升」作为一款长期投资产品,不应仅看短期收益率”来为其辩护。科普君只想说,如果各位“专业人士”真的理解归原红利的累积方法,就知道对于这种英式分红产品,如果前期的投资基础都没打好,后面想要“力挽狂澜”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同时,明宏义先生还告诉我,保诚旧版「危疾保」与「加倍保」首十年的保额提升,最初在销售中被描述为“免费”赠送,同样属于“销售误导”,因为这些保险责任都已经在产品开发时被算入了保费中,何来“免费”一说?明宏义通过渠道向保诚内部反映此事,最终在新版的「危疾保」与「加倍保」中,“免费”字样被改为“额外”
注:上图为旧版「加倍保」计划书样本
就我看到的一些香港投资型英式分红险的市场宣传材料,无论是在香港的、还是流传在内地的,往往都充斥着赤裸裸的片面宣传、虚假宣传和销售误导内容,令人愤慨。这种稍具金融常识就能看穿的“唬人”把戏,居然在市场上大行其道,可见销售误导之普遍,也可见国人金融素养(financial literacy)之普遍低下。
X年后、你100岁时的“非保证”的事能实现吗?我并不知道答案。我知道的是:2016年底GN16全面实施之前,香港的英国保诚和友邦等保险巨头都纷纷下调了其所出售的投资型英式分红险的演示“非保证”分红率。这些产品的期限都非常长(终身),而超长期的投资收益预期本不应该被短期市场行情波动所显著影响,那为什么这些公司都要在GN16全面实施之前大幅下调投资型分红险的演示“非保证”分红率呢?根据披露的数据,分红实现率低于100%的情况保险公司内部应该早在2010年起就知道了,为什么一直要等到2016年底才调低演示“非保证”分红率呢?其中的缘由,我相信,“你懂的”。
这一段就解释了究竟什么样的人是“跟风”来香港买保险的:真的希望抱着一张保单做个“富三代”的美梦?快醒醒吧!所有幻想“不劳而获”而被坑被骗的钱,都可以看作是为自己金融知识不足而交的“智商税”。同时,科普君也同意明宏义先生所讲,既然「隽升」2010年就已经知道产品的红利实现有问题了,公司为什么还在拼命夸大宣传,一直到2016年才调低演示分红?回头来看,真的有些不厚道。
根据香港保监处统计数据(如下图),2007年以来的10年间,香港人身保险市场最为显著的两大结构性改变,一是投连险市场占比从2007年的74%下降到2016年9月的3%,二是内地访客的市场重要性逐年上升,市场份额从2007年的7%增长到2016年9月的37%。
为什么投连险曾经在香港如此风光,现在却如此落寞呢?是哪种产品替代了投连险所满足的长期储蓄或投资需求?这“一降一升”的行业剧变,其实都和上文提到的最火爆的“投资型英式分红保险”相关,也和香港保险监管改革紧密相关。
……
GN15旨在规范投连险产品、治理投连险销售误导情况,GN16旨在规范分红险万能险、治理分红险万能险的销售误导情况,我要为这些监管规定的出台点赞。因为,这些监管规定都旨在提高市场的透明度(transparency)和公平性(fairness),保障客户利益,促进保险行业“公平待客”。而公平,以及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也正是我写作此文的动力与目的。
其实,我们只要反过来想就会看得非常清楚,无论是以前市场占比74%的投连险,还是当前最热销的投资型英式分红险,香港保险市场对客户而言从来都难言“公平”。如果香港保险真得如同广大香港保险销售人员所说得那样好的话,香港保监处还需要出台GN15和GN16吗?GN15和GN16还会对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吗?
正因为远非“公平”,所以才需要出台旨在推动“公平待客”的GN15和GN16,这就是常识。而目前公开披露的相关数据印证了这一常识。
这一段的数据论证特别精彩,也点明了一点:“误导销售”在香港保险业中从未真正消失过,之前是投连险,然后是英式分红险,未来呢?目前还不得而知。香港保监处分别出台了GN15与GN16来规范两种类型产品的销售,但是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守规矩的游戏玩家总能搞出点“新名堂”。在科普君看来,要切实保障到消费者的权益,一方面要依靠监管部门强有力的政策(如香港即将成立的独立保监局,及施行更加先进的偿付能力体系RBC,即Risk-Based Capital Requirement),另一方面就是消费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金融素养,以保证自己不受误导销售的困扰。
“坏话”之后,也要说点有根据的“好话”。对我自己而言,这些都不过是基于我对香港保险市场长期观察之上的“实话”。“实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话”,所以我尽量摆事实、列数据,帮助读者自行判断吧。
2016年中国第17届精算师年会上,国内资深精算师陈谦先生做了题为《香港分红产品研究与思考》的专题演讲。其内容在我看来客观公允,十分专业。最为精彩之处,在我看来,是利用类似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的方式,对比研究了内地和香港保险市场中的终身重大疾病保险。
通过对死亡率、重疾发生率、轻症发生率、定价利率、费用率等精算假设的模拟定价测算,陈谦先生得出来了“从费率看,(香港)危疾终身保的费率水平大约为内地类似产品的60%”的结论。我认可这个结论,而这个结论也揭示了香港保险好的一面:香港终身重大疾病保险还是不错的,就如同香港的一些保障型高端医疗保险依凭香港的私立医疗资源显得挺好一样。
文章犀利的批评过半,明宏义先生自然还是要实话实说:虽然空谈非保证预期收益为香港保险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但香港保险还是有其有优势的一面。而且,相比于香港保险市场,内地保险销售的的误导现象有过之而无不及。
陈谦先生在中国第17届精算师年会上的《香港分红产品研究与思考》专题演讲内容丰富详实,科普君认为随后写一篇文章来专门介绍都很值得。不过,由于涉及很多精算专业知识,也无法在这里详细展开,仅在这里列举陈谦先生在演讲中所提到的关键点:
  • 从身故发生率看—香港生命表约为内地生命表的70%
  • 从重疾发生率看—香港非吸烟重疾表约为内地行业表的70%
  • 从附加费用来看—香港产品佣金更高,维持成本更大,定价费用与内地相当
  • 从费率看—危疾终身保的费率水平大约为内地类似产品的60%
  • 危疾终身保分红演示和内地产品相比,具有前低后高的特点—后期优势明显
  • 危疾终身保前期很长一段时间里的保证现金价值低于内地产品
  • 危疾终身保的演示对分红比例、投资收益的敏感性很高
  • 隽升储蓄保障计划演示利益远超内地产品,但存在不确定性
  • 香港热销储蓄保障计划的保证收益低,演示高,美元版可满足海外资产配置需求
  • 香港分红产品的演示高的主要原因是全差分红、90%的高分红比例及较高投资预期
  • 香港寿险监管的市场化程度更高,尤其是对价格、现金价值的监管较宽松,主要由市场竞争决定
  • 香港保险在税收上相对内地公司也有一定优势,且因为市场环境更为稳定,风险贴现率低于内地水平
  • 香港保险资金投资范围广,可全球配置,权益类配置高
  • 寿险保障型产品具有价格低、后期演示收益高、币种可选等优势,但也存在现金价值、新业务价值率低等情况
  • 理财型保险产品的保底水平不高,其竞争力主要体现为长期分红演示较高
当然这种“好”也只是相对内地类似产品而言的,与其说香港终身重大疾病保险便宜,不如说内地终身重大疾病保险太贵。并且,但凡是终身型保险,其所缴保费中的储蓄成分都是绝对大头,保障杠杆率(保额除以所交保费)并不高。而香港保险市场严重缺乏好的、更可负担大得起的、保障杠杆率高的寿险和重大疾病保险产品,在“保险姓保”前进道路上,香港和内地一样任重而道远。
作者指出了,香港保险的“好”只是相对于内地保险而言,其实在保险保障方面的功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不含储蓄成分的定期寿险等,还是与一些成熟保险市场有一定的差距。明宏义先生最近还写过一篇文章《我为什么要去新加坡买定期寿险》,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下。科普君2016年底也去新加坡给自己买了定期寿险,不久之后也会写一篇文章来介绍。
2017年,香港保险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将来自两个方面。一,外汇政策收紧缩减了香港保险的“政策套利”操作空间,内地客户的钱出不来了,显然有可能影响香港保险业近年来迅猛发展的势头,行业有可能就此开始从“火”到“稳”的减速之旅。
二,内地客户的钱出不来了,续期保费可能难以缴纳,有可能会带来港媒所称的“断供潮”,而那些投资型英式分红险由于销售佣金高的缘故,一般前两年现金价值为零,回本期预计也要8-10年,如果由于无法缴费(断供)而导致保单失效,内地客户将面临巨大损失的风险。
央行严苛的外汇管制真的是给“火热”的香港保险泼了一盆凉水。最近几天,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也有恢复趋势,说明短期整个国际市场都认为央行的外汇管制会对资产外流起到有效的抑制,但由于长期来看美元依旧有加息的可能,因此长期是否要看涨美元不单单是人民币所决定的。
续期缴费确实变难了,但科普君认为,保险毕竟是涉及到投保人财产的问题,大家应该不会那么轻易就选择断供,毕竟方法还是有的,只不过之前选择了返佣而得不到保单后续服务的投保人会显得比较尴尬。更何况,长期的外汇管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很强的负面作用,科普君认为不会持续太久。
全球保险业都处于巨变的前夕,金融科技的发展必将深刻地改变全球保险业的面貌,香港保险业未来走向何方,也将取决于市场主体对数字化金融科技的运用和创新能力。即使短期内的变化看不清楚、难以预测,但就长期而言,我认为,香港保险市场严重依赖银行和销售中介人的情况终将发生改变。
总而言之,短期内,香港保险受到内地和香港两地相关监管政策收紧的影响,充满挑战。长期来看,保险业数字化巨变尚未在香港萌芽,但香港保险业在金融科技浪潮中绝不会独善其身,香港保险市场结构终将再次发生重大变革。唯希望香港保险越变越好,越来越公平,越来越“姓保”,实实在在地造福广大客户。
(完)
明宏义先生在文末表达了自己对于金融科技(FinTech)改变香港保险业未来走向的看法,以及保险销售渠道长期必将发生变革的预测。不过这些未来的变化终究还是要有一个本质基础,那就是:保险“姓保”
实际上,关注保险新闻的朋友可能已经知道,高瓴资本与腾讯已经悄然入股了香港英杰华(AVIVA)保险公司,泰康也正在申请香港寿险牌照……
香港保险业的未来格局,可真的让人越来越琢磨不透了。

免责声明:香港保险科普(本微信平台)为第三方保险知识科普平台,并非为任何保险公司的官方微信平台。本平台的任何有关保险及投资产品的介绍均为个人的专业知识及观点,并不代表任何组织或公司。所有由于不正当使用本公众号文章而引起的利益纠纷,本公众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往期回顾 
关注银联支付:
有关「香港保险科普」:
有关香港保险:
赴港投保准备:
有关重疾与癌症:
保险业要闻点评:
保险知识科普:
原创声明:本公众号之文章,除有特殊注明,均为原创(本人都是利用晚上与周末的休息时间来写文章)。最近发现有不少同业保险公众号未经授权,擅自剽窃我所写的文章,行为可耻,已投诉举报。希望大家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如欲转载,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将文章转载的授权与不含水印的文章配图一并提供,谢谢合作。

香港保险科普专业介绍香港保险知识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或添加微信账号tycope或wsword联系我们
高级理财顾问与精算师为您解答疑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