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谢刚,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硕士, Temple University学校心理学博士,从2000年起任职加州弗里蒙特市(Fremont)联合校区学校心理学家, 从事学前儿童到高中生的教育心理測評及咨詢、行为管理、教育方案的设计等工作,同时兼任Sofia大学研究生院积极心理学讲师, 《少年时》心理专栏作者。

其专著《我在美国做学校心理学家-走进真实的美国中小学生活》,入围2016年影响教师的100本书。
1. 作弊事件
2003年,学业成绩傲人的美国加州萨拉托加(Saratoga) 高中连续发生了三起学生作弊事件。当事学生打破作弊者是差生的原型,成绩本来就都良好,但还是想投机取巧而被抓。
很快,邻近的库市(Cupertino) 初中学生又爆出要烧毁学校的计划。
几次事件都是亚裔孩子所为,为社区敲响警钟。当年三月七日《世界日报》专题报导,《南湾两所学校亡羊,社区讨论如何补牢》。
这些事件让亚裔父母百思不得其解:当事学生成绩都不差,阅读理解、数理推理能力都很强,为什么在实际生活中的判断和自控能力这么弱,做出这样不聪明的事儿呢?
原因在于我们在讨论两种不同的能力:认知能力和情绪智能。
2. 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包括词汇量、语言理解及表达、逻辑推理、记忆力等理性能力,也是我们传统意义上常说的智力。智商 (IQ - Intelligence Quotient) 是标准智力测试得出的分数,往往被认为是聪明程度的指标。
孩子会背多少首唐诗、会做多难的数学题等是认知能力的体现,容易量化,是教育中被关心的重点。
从1917年美国第一个标准智力测试(斯坦福 - 比奈智力量表: Stanford-Binet Intelligence Scale)诞生,传统的智力就被划分为两类:语言类能力(包括词汇量、理解、语言推理等) 和非语言类能力(偏向数学推理、图像分析、视动统合等)。
之后80多年间陆续出现的智力测试大多保留了这个基本框架。
3. 情绪智能
与之相反,感性的情绪发展,虽然同样每时每刻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却很少引起注意。
虽然早在1920年,美国心理学奠基人之一桑代克博士(Dr. E. L. Thorndike)就发现传统智力无法预测人在实际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他提出的“社交智能”4概念在几十年间并未受到重视。
1983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博士 (Dr. Harvard Gardner) 在多年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中发现传统的语言及非语言能力已经远远不能囊括人的智力发育,推出多元智能理论5,其中“人际智能”和“内省智能”两种概念,开始得到心理学界及公众重视。
人际智能指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包括对脸部表情、声音和动作的敏感性,辨别不同人际关系的暗示以及对这些暗示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总体来讲,就是与人相处的能力。
内省智能指个人自我了解、分析省思的能力,是建构正确自我概念的能力。对自己的价值敏感、有良好的自我认知,会自我激励、懂得设定目标并完成。总体而言,就是了解自我,认识自己的情绪、动机、兴趣和愿望,以及自尊、自省、自主等的能力。
真正把对情绪智能的关注推向顶峰的是1995年丹尼尔·戈尔曼博士 (Dr. Daniel Goleman) 《情商:为何比智商更重要》6一书。
戈尔曼博士总结了脑科学研究,指出外界刺激由丘脑接受后,一部分先直接传到对情绪反应起主导作用的杏仁体7,比到达理性大脑早几毫秒。如果海马体8的经历记录让杏仁体看到一个和记忆中匹配的刺激,这几毫秒会导致人被强烈的情绪绑架,产生不理智的言行。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4. IQ和EQ
戈尔曼博士首次让公众清楚地了解到 “情感大脑” (emotional brain) 9的重要性,综合多项研究指出,对人生的成功与幸福来讲,情绪智能比传统智力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它是人类掌握并应用社交常识,调节情绪,积极应对生活中意想不到的变化,并与人交往的能力。
它主要体现在待人接物中所需要的自我意识、情绪的调控、移情(理解他人)、社交能力、挫折承受力等。
戈尔曼博士清楚地写道: “家庭生活是我们情商学习的第一个学校”。
智商 (IQ - Intellectual Quotient) 和情商 (EQ - Emotional Quotient) 有许多不同。
比如 IQ受先天的因素影响多,后天改变比较难,上下浮动不超过25%。
情绪智能的发展也有相当的基因成分。乐观与悲观、紧张与放松、敏感与否等人格特性在孩子出生时就有一定倾向,但后天的引导及培养对情绪智能的影响可达50%左右。
另外,传统的认知能力,如记忆力等,在二十岁后逐渐减弱,而情绪智能在四十岁末五十岁初才达到顶峰,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情绪智能随生活阅历可以不断得到提高。
EQ和IQ并不对立,全面发展可以让孩子锦上添花。相反,即使IQ再高,如果不重视EQ的发展,也会影响到IQ的正常发挥,甚至因情绪失控而做错事情。
5. 情绪教练
2007年被誉为美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心理治疗师的约翰·高特曼博士 (Dr. John Gottman) 对119个家庭的两项研究中,观察父母和孩子在情绪化的情况下如何反应,发现父母有两类:一类留意去辅导训练孩子的情绪发展,另一类并不关心。
在他的畅销书《培养高情商的孩子》10中,高特曼博士把重视孩子情绪发展的父母叫做“情绪教练”。他们不压抑也不忽视孩子负面的情绪,比如愤怒、悲伤或恐惧,而是接受负面情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并抓住机会教孩子策略来应对生活中的跌宕起伏,同时建立更密切的亲子关系。
高特曼博士发现成功的亲子交流中教练情绪有五步:
1. 意识到孩子的情绪;
2. 认识到情绪是教导的好机会;
3.认真倾听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感到被理解;
4.帮助孩子用语言为自己的情绪贴标签
5.在设定界限的同时,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情绪教练需要持久的耐心,这和任何其他教练没什么两样。如果家长想要孩子足球踢得好,就得经常去球场里和他一起练; 同样,如果家长想看到孩子能应付压力、有健康的社交能力,就得在他有消极情绪时提供正确的指导。
对119个家庭的孩子从四岁到青春期的跟踪调查显示,父母一致地运用这五步情绪教练的家庭,孩子不但身体更健康、成绩更高,而且和同伴相处更好、行为问题少、情绪更积极。
高特曼博士发现“情绪教练”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在困难的情况下照样会有悲伤、愤怒或恐惧的时候,但他们能很快地安抚自己,从困扰中反弹,有效地处理问题。换句话说,他们更有韧性,情商更高。
另一个重要发现是,重视情绪表达和处理方式的父亲对孩子的情商发展有极为积极的影响,相反,一个冷漠、苛刻并忽视情绪反应的父亲,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也更为深刻。
6. 父母的缺失
近二十年间情商的培养从学校到职场开展地如火如荼,我却在工作中常常碰到对情绪智能的缺失仍然不以为是的父母。
2010年我工作的高中一位九年级的华裔资优生(Gifted - 智商130以上) 常常表现出压抑的愤怒,有一天课间失控,把自己的拳头在墙上连续打到出血,老师拦都拦不住。
学校按加州5150号法案12规定报警。这位同学被警察带走后,副校长马上打电话通知家长。他妈妈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不是说他就不能继续上荣誉课了?”
事后副校长和我讲述时说,他当时惊得半天说不出话来。孩子被警察带走了,妈妈不问他的安危,先担心选课对将来申请大学的影响。
这种情绪状态,孩子能不能完成高中学业都难说,怎么父母还无视情绪健康的重要性呢?
很多情绪问题来自孩子内心的不安全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提醒自己多看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多夸他们付出的努力,不要用成绩的高低来决定自己对孩子的态度,打击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曾有一位9年级的华裔学生一大早就在教室里不住地流眼泪,完全没有办法听讲。被老师送到咨询办公室后才发现,妈妈早上开车送她到学校的路上,越谈她头一天代数课上得的B-越生气,大骂一顿后把她赶出车,自己扬长而去,孩子一路哭着走到学校。
在这样的情绪状态下怎么能奢望一个14岁的孩子去集中精力学习呢?校方差一点给儿童保护服务中心(CPS-Children's Protective Service) 打电话把她带走,因为这可以算作精神折磨 (emotional abuse),在西方法律上和生理折磨 (physical abuse) 一视同仁,不管伤疤是留在身上还是心里。
7. 情绪的重要
情绪对儿童的学习、人际关系及行为等方面的发展都起着关键作用。相似的智力下,对自己的情绪调整力强的孩子自尊也尊重他人,困难压力下不失信心与目标。
相反,缺乏积极的自我概念、一有压力就紧张、冲突时容易冲动会给孩子在学校及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潜能造成负面影响。严重的情绪障碍影响到身体健康,甚至造成悲剧。
几次枪击事件的凶犯,无一不是在校期间被形容为“孤僻”,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后来发展到焦虑等情绪障碍。
采取暴力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恨,智力和成绩再好又有什么用呢?一样是教育的失败。
更多文章,都是原创!
Orenda年轻人辅导青少年分享:
家长分享:
采访实录:
阿朵随笔:
学生分享
旅游世界:
《北美养娃那些事儿》
立足硅谷,放眼世界。《北美养娃那些事儿》由北美家长分享养儿育女,申请大学,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的真实故事。
关注《北美养娃那些事儿》, 扫码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