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8月25日,四川德阳安姓女医生自杀了。
她35岁,是一位家庭幸福,工作顺利的儿科医生。
吃了500片安眠药,
决绝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事情的起因大家大概都知道了,
之前,安医生和丈夫去游泳,
在泳池里,两个13岁男孩冒犯了安医生,
安医生的丈夫将该男生按入水中并打了一巴掌。
之后经警察调解,安医生丈夫向男孩及其家长致歉。
第二天,

男孩家人找到安医生和其丈夫所在单位,
要求单位开除安医生和丈夫党籍、公职。
随后,泳池内冲突的视频被剪辑过后在网上传播。
安医生夫妻俩“公务员”“医生”身份被强调,
引发网友形成“无赖公务员殴打男童”的印象。

传播者利用网友们对公务员和医生群体的敌意
通过舆论给安医生施压。




随后,很多网络大V转发相关视频,
微博大号“一手video”、
“德阳爆料王”、
“华西都市报”、
“全球热门资讯头条”、
“山西晚报”、
“澎湃视频”等皆转发
网友开始人肉搜索,
安医生和丈夫的个人信息被曝光。

男孩家长对医院的施压,
网友们谩骂,
安医生和丈夫进入舆论漩涡,
安医生自杀了。
随后,网络舆论向另一个方向发展。
安医生从加害人变成受害人,
与安医生发生冲突的男孩和亲属遭到人肉搜索。
他们利用舆论施压的过程也被揭露。
为安医生说话的声音开始被听见了,
大家为安医生惋惜,
但已经晚了!
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舆论战。
安医生输了,她失去生命。

她的家人输了。丈夫失去妻子,女儿失去母亲,父母失去女儿。
网友们也输了。我国儿科医生本来就紧缺。根据2017年5月发布的《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显示,中国儿科医生总数仅为10万人左右,缺口已经超过20万,平均一名医生要服务两千多名儿童。安医生没了,给孩子看病的医生又少了一名。
事件中的男孩及家人赢了吗?此后,他们的过去,他们的工作,他们的关系密切的亲戚朋友,都将被暴露在阳光之下,他们的一切将被人评价,甚至被人唾骂?
2
这场多输的结局中,大家做错了什么?
一位知情人士愤怒地质问那些想为男孩一家“伸张正义”的网友:“你们核实了事情真相吗?警方的结论没出,你们就张口胡说八道,你们对吗?……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安医生的朋友通过新浪微博呼吁大家停止人肉搜索,她说,“虽然很开心看到那么多为安医生打抱不平的朋友们,但是还是坚持拒绝人肉搜索,走正常的司法程序!”
“希望网友们,冷静理智对待,我相信,安医生不会想要看到悲剧重演。”
拒绝人肉搜索,希望走司法程序,他们求的不是毁灭谁,而是事情的合法与公正。
也许答案就在安医生朋友的希望里。
3
人肉搜索是很多人主持正义,表达情绪的便捷途径。

既然安医生已经获得大家的同情和支持,为什么她的朋友拒绝人肉搜索呢?
也许,正是这份主持正义的急切,和表达情绪的便捷,让人有顾虑。
原本热血比冷血好,有正义感比麻木不仁好,但基本前提是,大家掌握的信息需真实、全面。
网络信息的传播太方便,太快,信息太多了,大家没有太多精力深入了解一件事,能轻易知道一鳞半爪,而不知全貌。如果,情绪被有限的信息调动,再被别有用心的人撩拨,主持正义的热心可能就变成了“借刀杀人”的故事。
即使大家对事件认识较全面,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汉姆雷特”,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标准,可能就是没有标准。
另外,哪些是属于道德评价领域,哪些只是和自己不同,也容易被混淆。
比如,大家对狗的态度,喜欢还是不喜欢,亲近还是害怕,这只是人与人的差别,而无是非标准,不适合放到道德评价体系中。但无端虐狗或狗伤了人,还袒护狗的人,则违背社会公序良俗,伤害社会公正情感和利益,这时就涉及到是与非。
人的情绪容易走极端,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在强烈的情绪中,保持冷静,区分事情只是不同还是可以辨是非,并守住惩罚的适度性,对很多人来说并非易事。
所以,道德不能代替法律。人肉搜索,道德羞辱也会影响一个人,也可起到奖惩效果,但没有法庭审判的谨慎和适度。

法庭上能最大程度地还原事实,保证事实的全面呈现。
控辩双方充分的陈述和辩论,能避免信息被断章取义或夸大其词。而网络信息在时间上的持续性,空间上的多点传播,极大地限制了控辩双方的有效互动。不辨真伪的信息才能大肆流传,使民意被操控。
法庭讲究量刑适度。大家面对的是同一套可以预期的法律体系。情绪是波动的,变化的,因人而异的,个人的价值观也千差万别,所以,网络上的道德审判可能过,也可能不及,很难做到适度。
4
正因为网络审判的先天不足,造成了很多热点事件的反转和悲剧。
如南京江宁摔狗事件。
2018年6月,南京网友发帖称一男子当街摔死泰迪狗,“场面血腥”。该男子随后被全国各地爱狗人士24小时打电话、发短信威胁、侮辱,还有人公布其孩子隐私,发出死亡威胁。使男子一家被迫转让店铺,孩子妈妈割腕自杀,所幸及时救治,但出院后,依然需要看心理医生。
据记者调查,此事因泰迪狗先咬伤男子两岁幼儿,狗主人答应赔偿后又反口,男子一怒之下摔死小狗。事件虽已平息,但该男子一家深受网络暴力之苦。

又如河南“小凤雅”事件。
2017年,河南太康3岁女童王凤雅患上一种名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癌症。王凤雅父母通过网络募捐平台向社会求助,并得到了网友的慷慨相助。后有人曝料称,王凤雅父母用募得的15万元善款为儿子治疗兔唇,却放任女儿的眼病恶化。该消息经网络传播后,网友纷纷指责王凤雅的父母涉嫌诈捐。
后经警方调查,证实王凤雅家属实际筹集资金为35689元,而非网传的15万元。钱也基本用在了女儿王凤雅的治疗上,还结余1301元。王凤雅的爷爷将剩余的1301元善款交到了太康县慈善会。公益组织嫣然天使基金会也侧面证实,王风雅弟弟治疗兔唇的费用该基金会承担。
又如近日的安医生事件。
网络如海,可风平浪静,一有契机也可掀起惊涛骇浪。
网络时代个人隐私无处躲藏。人肉搜索会打破地域限制,网络会拉长对人类行为历史痕迹的记忆时间。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很容易被翻得底朝天。谁能保证一辈子不犯错呢?
网络工具的便捷性是一把双刃剑,能提高人类搜集信息的效率,也能增强整个群体的意志共振,使破坏和成就都在瞬间发生。
所以,有迅速蹿红的网络红人,有被众筹救济的求助者,也有被压垮的安医生。
网络是重器,使用要慎重!雪崩之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上网之时,我们的每一句话都在往某个方向积攒力量。
所以,当我们下结论前,祭出手中的道德法器时,不妨审视自身,保持一点怀疑:
我已经掌握了基本事实吗?
我对当事人的过去、现在的心路和动机了解了吗?
我的行为合度吗?
当事人自己能处理好吗?
我的行为可能引发什么后果?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网络时代,不知道哪一天被人翻得底朝天,那我今天的行为经得起历史的审视吗?
心理学上的人际交往法则是:我想让别人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待别人。我不想别人怎么对我,我就不要怎么对别人。
既然网络时代无处可藏,不知道哪个浪会打到自己身上,就要遵守网络道德,不要让网络成为自己泄愤的工具。大家都遵守规则,才能受到规则的保护。

同时,为了避免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善良的人也要学一点自保的技能。比如,能把事情表达清楚的口才和文笔,一颗不屈不挠的强大的心脏,遇事冷静的头脑等。
有人说,因为江湖太险,古龙的小说强调的是冷静的热血。或许,今天的网络江湖中,也同样适用!
• end • 
  我想,下面这些你也会喜欢——

观点流
有价值的观点在流动中聚合
 微信ID:Guandianliu  

观点 · 聚合 · 价值
主编 | 刘  昆
副主编 | 龚孟关  
撰文 | 光明芝芝
 责编 | 侯楠楠
※本号内容专属于光明日报 · 观澜工作室
转载请联系后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