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张进
按照“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疗模式,对抑郁积极疗愈路径的探寻之旅,终于进入心理治疗这个环节了。
前些年,心理咨询在中国还是新生事物,近年来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很多人有了困扰,身边就会有人建议:去做做心理咨询吧?
但是,心理咨询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心理咨询到底有没有用?如何做心理咨询?选择什么样的心理咨询师?多数人对此是模糊的。
我也一样。2012年患病之初,出于对药物治疗的恐惧,我选择了心理治疗。那时,和许多人一样,我盲目地期盼心理咨询会有某种神奇的力量,不用打针吃药,做上一两次心理咨询就能治好抑郁症。
回过头看,当时的我太无知了。既不懂心理咨询的原理,也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更不知道如何去找适合自己咨询师。白花了很多钱和时间,无效还更加沮丧,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心理咨询是怀疑和排斥的。
再后来,通过学习心理学,接触了大量案例,我认识到心理咨询确实有用,甚至是不可缺少的,只是其产生效果,需要非常严格的限定条件。
一 
首先看心理咨询的原理。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很复杂。目前,占主流地位的神经递质假说认为,抑郁症和大脑内神经递质失衡相关,因此药物治疗的原理,就是用药物强行改变大脑内神经递质的浓度来改善情绪。但是,神经递质仅是整个大脑神经环路的中下游,不是全部;而大脑的皮层、灰质、白质,则属于上游。药物疗法只是从下游解决神经递质失衡,带动感知变化,进而影响上游;而心理治疗则通过直接改变认知,通过中枢层面的干预,以此来调节神经递质等,改变下游。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相当一部患者通过药物治疗改善了情绪,但认知模式没有改变,心理冲突依然存在,日后疾病还有可能复发。而心理治疗是帮助患者解决内心冲突,改善情绪,求得身心统一。由此看,心理咨询应该比药物治疗更彻底。
还有一些患者,他的气质就是忧郁和悲观的,易于产生抑郁情绪。打一个比喻:他的内心环境好比一个温床,杂草滋生其间;抗抑郁药物就像除草剂,虽然除掉了杂草,但温床还在,一遇到合适的环境,依然会杂草丛生。
再举一个例子:抑郁症患者的症状,好比海面上的大风大浪,而其根本原因是海底有火山在爆发。药物干预只是抚平海面上的风浪,更彻底的办法是找到并填上海底的火山口,后者就属于心理层面的干预。
那么,心理咨询是如何抚平内心冲突的?我由浅入深列举几项:
首先,宣泄。很多来访者各种负面情绪积郁,有话没处说,也不敢说。找到咨询师,尽情倾诉。咨询师不用说一句话,只是倾听,来访者就能舒服很多。
其次,咨询师可以为来访者释疑解惑。很多来访者有很多现实问题难以解决,例如生老死病、学业、婚恋、家庭、职场等,咨询师旁观者清,给来访者一些指点,往往能帮他解决现实问题,从而解决心理问题。
第三,解决应激障碍。人生在世,难免会遭遇一些重大创伤事件,天灾、人祸、失学、失业、失恋、事业挫折,等等。身边的人只能安慰、劝解,咨询师则可以用专业技术帮助来访者摆脱悲哀消极沮丧的情绪。
第四,认知调整。咨询师像一面镜子,映照来访者,帮助他发现自己的问题,扭转认知偏差。
第五,潜意识修复。很多人的心理问题并不在现实生活中。表面上看,他一帆风顺,事业有成,家庭和睦,但潜意识深处可能危机四伏。恰当的心理咨询或许可以找到来访者沉睡的早年创伤,有的放矢,去除病根。
第六,人格成长。长期的心理咨询可以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接纳自己,重建自己与世界的联系,触发和释放个体内在的能量。
二 
接下来,心理咨询如何一步步起到作用?
总体上,心理咨询解决问题的步骤是:先找到刺激点;再疏导负面情绪;然后修复不良认知行为;最后培养积极思维和行动的习惯。
首先寻找刺激点。这需要来访者和咨询师能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无条件信任咨询师。咨询师也要恪守职业道德,保护来访者的隐私。双方平等相待,密切合作,觉察自身,找到引发来访者心理问题的外界因素。如果找错刺激点,接下来的治疗就会走偏。
其次疏导负面情绪。这就要认识情绪的规律,不要和情绪对着干。打一个比喻,情绪像洪水,可疏不可堵。不是要消灭情绪、战胜情绪,而是顺应情绪,把情绪疏导到可控制的方向,甚至让情绪在你的人生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这方面,森田疗法总结出情绪的五大规律,非常实用:其一,情绪会自生自灭,只要你不加干预,随着时间的流逝,就会自然衰减;其二,情绪可以被适应;其三,情绪可以被宣泄;其四,情绪可以被满足;其五,如果对情绪硬加干预,不断添加新刺激,反而会蓄积成更大的破坏力量。
因此,可选择的办法是:顺应情绪的自然规律,或听任其随时间流逝,或任其反复出现而适应,或宣泄它,或满足它。
第三纠正不良认知。近年来,认知行为疗法(CBT)大行其道,其原理是:认知决定情绪,而非事实决定情绪。人的烦恼并非来源于实际问题,而是来源于看待问题的方式。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如果消极思维根深蒂固,形成条件反射,则成为惯性思维。认知、感受和行为将相互作用,形成一个不断循环的怪圈。认知行为疗法就是帮助来访者认清自己的痛苦感受,哪些是来自事实,哪些是由于思维误判?然后采取行动,用积极的认知替代错误的认知,提高情绪自我控制能力。
第四是培养积极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纠正不良认知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训练专注力和正向思维模式,从根本上扭转形成不良认知的思维习惯。这也属于人格成长的一个部分。
专注力的提升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入手,罗列自己最愿意参加的活动,当觉察到自己陷入负面认知时,主动尝试这些活动,慢慢延长从事这些活动的时间,着重关注它们带来的正面感受,从而一步步提升专注力;同时加强、重复、延长、分享、甚至夸大这些正面的感受,训练大脑自觉选择从正向角度做出判断和反应。
同时,还可以教患者做一些辅助性措施,比如物理疗法,体育运动、肌肉放松、调理呼吸、某项、正念、音乐疗法、眼动疗法,等等,也能获得良好效果。
三 
看到这里,也许有读者会想:心理治疗不但能治标,还能治本,又不担心副作用,是不是干脆就用心理治疗来代替药物治疗呢?
这不行。现实中,心理治疗虽好,却不那么容易获得,实现其效果,有着严格的限定条件。这不仅包括来访者的个人素质、能力,还包括其现实背景,如物质基础、家庭情况、社会支持系统,等等。
首先,心理治疗的本质是来访者的自我成长。要采用心理治疗,来访者一定要有积极求治的愿望。如果被迫而抵触,治疗就不可能有任何效果,甚至有害。这就需要他信任咨询师,与咨询师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而且要有一定的悟性,勇于自我剖析,能够长期坚持自我训练。
其次,咨询师的水平至关重要。他必须具备和来访者相匹配的专业能力,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能够和来访者共情,引导其自我探索,实现人格成长。
第三,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解决问题同样不可能立竿见影。心理治疗有“长程”、“短程”之说,即使“短程”,也需要三五个月,“长程”则往往耗时数年。这需要来访者有比较稳固的社会支持,包括财力和物力。
鉴于上述限制条件,心理治疗尽管有很多优点,却不那么容易实现。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量力而行。
具体落实到操作层面,我给大家一个建议:“以我为主”寻求心理治疗。
所谓“以我为主”,就是牢牢记住,自己是心理治疗的主体,要围绕自己的需求去寻找匹配的咨询师。我们都知道,躯体疾病分成许多科,如果你骨折了,你一定是去骨科,而不是去牙科;同理,心理治疗也是“分科”的,有300多种门派,并非随便找一个咨询师,就能解决你的困惑。不然只能是白花钱,买一堆高高在上的说教。
因此,如果我们下决心做心理治疗,首先要懂得心理学原理,找到自己的刺激点,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谨慎评估自己的条件,找到相匹配的咨询师,并积极配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