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张进
本专栏第六篇,我分析了抑郁症的自限性特征,并指出抑郁症状时起时伏、周期发作、循环往复的根源,是抑郁背后生命能量的消涨演变。
这一篇,我将由此展开,提出抑郁“能量耗竭说”,从而得出一个结论:抑郁是人体对于耗竭的消极自我调整。
一 
这个结论有三个关键词:“耗竭”、“自我调整”、“消极”。
先说“耗竭”。
我对抑郁认知框架的搭建,是从研究抑郁最表层的现象——症状起步的。这些年,我接触过许许多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患者,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是容易累。
比如抑郁青少年,按理应该是生龙活虎的年纪,却逐渐变得萎靡不振。一开始是不能学习,一做题就喊累;后来不能出门,再往后甚至连个人卫生都不愿打理,几个月不洗澡不洗头。当母亲责怪儿子“懒”的时候,儿子委屈地说:“妈妈,你知道我有多累吗?” 
早上不能起床,往往是抑郁青少年的共性表现,很多家长对此不能理解。受家长委托,渡过专门在青少年社区做过调研,问孩子们一个问题:为什么早上不能起床?是不想起还是不能起?
孩子们回答:确实起不来,因为实在太累了。有一个孩子还具体描述说:这种累,不是那种体力消耗后的累,而是感到浑身瘫软,骨骼、肌肉不属于自己,“不能发力”——我后来把这种状况命名为“瘫痪性疲劳”。 
仔细观察,我们能够发现,抑郁的各种症状中,疲劳往往出现最早(即“先兆症状”),消失最晚(即“残留症状”),又频繁起伏(即“反复症状”)——我据此认为,抑郁的核心症状是疲劳。
这样非同寻常、深刻的疲劳——“瘫痪性疲劳”,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你的生命能量不够了。 
一辆汽车,汽油用完了,车就开不动了;一盏油灯,油烧光了,灯就灭了;一个人,生命能量不够了,就抑郁了。打个比方:抑郁就是“电灯没电”、“汽车没油”、“油尽灯枯”。 
这就是“抑郁耗竭说”——什么是抑郁?抑郁就是生命能量被消耗,以至于不能维持日常的精神和体力活动,由此引发各种症状。
抑郁也是一个过程。生命能量总是一边被消耗,一边在补充。只有当消耗大于补充,长期入不敷出,才表现为抑郁。
为什么会耗竭?这用常识就可以回答:体力和心力的消耗。在当今时代,随着科技进步,人们的体力消耗越来越小,更多、更普遍、更严重的,是心力消耗。形态各异的内心冲突,是消耗能量的罪魁祸首,比如:早年创伤、内疚、自责、恐慌、怨恨、愤懑、委屈、压抑……
这些情绪对人的伤害是深重的。因为这是自我攻击而非外在攻击;因为自己更了解自己,所以这种自我攻击才最具杀伤力。好比一把匕首,可以直接捅向自己最脆弱和致命的所在。
二 
再说第二个关键词,“自我调整”。
当生命能量耗竭,为何会抑郁?抑郁的功能是什么?抑郁是天降灾难,还是也有其内在的价值? 
我大胆猜想:抑郁和许许多多生命现象一样,是对人体的保护。
比如疼痛。疼痛是一种痛苦体验,殊不知,它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疼痛让你知道处于不安全的情境,并迅速应对,避开危险。
又如恐惧。恐惧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情绪,但又是必不可少的“刺激-反应”模式,是物种得以在地球上生存的法宝。
以对蛇的恐惧为例。人类的早年是在丛林度过的,蛇是丛林的主宰,漫长的岁月里,人类对蛇的恐惧如影随形,渐渐成为基因,铭刻在大脑深处,驱使人遇到危险及时应对。假若没有恐惧,人类早就灭绝了。 
再如高血压。按照中医的思路,高血压不是病,而是人体的自救。我们的血压时刻都在变化,像潮水一样起落,高血压其实是身体通过加压的方式加速气血运行,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人体是一个非常精妙复杂的有机体,人的整个生命过程,我们至今无法描述;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人体具有神奇的自我调节机能,这个能力让人类能够在严酷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来,并不断繁衍、进化。 
由此我联想到,和“恐惧”、“疼痛”、“高血压”一样,“抑郁”也是人类的应对机制,是人体的自我保护措施。 
一个冬天的夜晚,我用手机拍照,光线不够时,闪光灯自动启用。拍着拍着,手机只剩下一格电,突然,手机屏幕上弹出一句提示语:“电量不足10%,闪光灯禁止使用。”
好似夜幕突然被一道闪电撕开,这一瞬间,我联想到了抑郁症;如醍醐灌顶,我茅塞顿开。
我想到:手机运行,需要有电;当电量消耗殆尽,某些高耗电程序如各种游戏、视频,就会自动关闭,只保留最基本功能如打电话、发信息,以维持低水平运转,等待充电。如果你强行使用,最后的结果只能电量耗尽,自动关机。
和手机一样,当一个人能量耗竭,他就不能顺畅地完成生命活动,应该休养生息。但现实中,很多人接受不了这一点,这时,诚实的身体就会越过大脑,以“抑郁”的方式迫使其减少活动,强制休息。
由此看,抑郁从表面上看,是人的生命功能的抑制,其实质则是取舍,是舍卒保车,目的是减少消耗,维持机体最基本的生命功能,等待“续命”。
我想起老子《道德经》中的一段话: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从这个意义上,人天然具有从抑郁中康复的能力,甚至可以说,抑郁就是人体机能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 
写到这里,我重复一下本文的结论——抑郁的本质是人体对于耗竭的消极自我调整,再分析第三个关键词:“消极”。 
这里的“消极”,是指抑郁并非人的主动选择,而是不得不接受的结果,并由此要承担各种症状的痛苦——这可能是造物主始料未及的。
前面提到手机电量不足,会直接关闭某些功能。人毕竟不是手机,而是比手机更为精妙复杂的生命体,当能量不足,其功能抑制是以神经递质为媒介完成的。
这是因为,人的本性是贪婪,当然也可称之为进取心、责任心。很多人即使心力交瘁,能量消耗殆尽,也不愿或不能停下奋斗的脚步,所谓“一息尚存,奋斗不止”。这时,为了避免彻底崩溃,神经递质调整机制就领命登场了。
我们知道,神经递质是脑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媒介。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情感、意志和行为,都依赖于神经递质主导的信息传递。神经递质有很多种,其基本功能是提供动力、产生欲望、传递快感;如果神经递质缺失,神经元接收到的信号微弱,这个人就会情绪低落,快感缺乏,兴趣寡淡,缺乏动力,表现为某些功能被抑制。
抑郁的深层逻辑应该是这样的:当一个人心力交瘁,人体便启动神经递质调节机制,强行阻断快感,抑制部分功能,从而减少活动,节约能量,休养生息,等待复元。
遗憾的是,当大自然为人类预设了这套调整机制时,却没有考虑到人类要为此付出巨大代价,承受各种痛苦——而这正是精神医学的使命所在。
四 
层层递进至此,读者也许能明白我的结论了:应对抑郁症,最基础的办法是四个字——休养生息。
更具体一些是:及时止损,减少消耗;修补漏洞,强化身心。
一台手机,如果没电了,我们第一个反应是赶紧充电,而不是强行使用,因为强行使用的结果是自动关机。
如果不能及时充电,我们会选择卸载一些不必要的app,尽量少处理信息,没事不刷屏,把所剩不多的电量节约使用,这样才能让手机坚持的时间长一些,运行流畅一些。
再就是不能漏电。如果手机出了故障,无论硬件故障还是软件故障,即使你什么也没做,也会平白无故消耗电量。这时就要赶紧修理手机。
以此相喻,抑郁症其实不是坏事,而是身体用抑郁提醒你:你的人生出了问题;赶紧停下来,及时调整和修复吧。
所以,抑郁症不仅仅是一个疾病现象,还是一个生命现象、社会现象、文化现象,是人的整体生活方式的问题。应对抑郁,需要采取药物、心理、运动、社会支持、价值实现等各种方法,对自己做全方位的调整和升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