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叨叨:今天高考,每年这时候,总是要关注一下作文题。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被语文支配的恐惧,还没忘光。 
小伙伴莫愁高考语文考了140分,是她们市的文科状元,我问她怎么做到的,她说,其实没有你想得那么难,如果你早点知道,你也可以多考20分。
她后来半夜发了这篇稿子给我,看完很有感触,但我是回不去了,至少孩子还有机会,不至于像我们当年学得那么辛苦而不得法。大家跟我一起看看这篇吧。 
by莫愁
语文这样的科目,考很差不容易,但考到高分也不容易。所以,听到我高考语文的分数,很多人会表示很惊讶。
本来这都已经是前尘往事了,但如今我家娃夏天快4岁了,我开始花功夫研究了一下幼儿语文启蒙,才发现原来自己当年误打误撞,用对了方法
那些模糊的经验,跟当下的语文课改需求是很契合的。这篇古为今用”,说说学语文的核心点
01  
被低估的语文
那个年代流行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毕业多年后回望,才深深觉得:语文的作用被严重低估了
不管什么人,
要学习新知提高水平,而不是“每个字都认识,但不明白说什么”,这靠语文; 
要跟同事交流合作,让事情顺利推进,而不是“鸡同鸭讲,障碍重重”,这靠语文;
就连流量明星,如果访谈说个什么错字,都会被全网群嘲,觉得她没文化。
咱们谁的生活能完全抛开语文呢?
就像段子里说的,
看到美景,有人只能想到 握草,好多鸟,好好看!
有人能够想起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就是语文水平的差别。
语文并不是一门考完就可以丢掉的学科,不管从事什么工作,语文是一项基础技能。钟南山就曾经在接受南都采访时强调语文的重要性👇
经过七十几年的学习,我觉得最大的体会,第一就是学好基本功,最基本的知识有了以后,才能往上走。而在基本功里面,学好语文是最重要的,学好了语文才懂得,如何对事情进行分析,进行总结和综合。
一开始在网上遇到杠精,总特别生气,后来发现有些人不是故意抬杠,是阅读理解能力不好。在网上能气人一时,但是工作生活中,有阅读障碍,最终吃亏的还是他自己啊。
(图片来自网络)
02  
学语文的转折
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过这种感受:
作文题总觉得没话说,800字要靠凑;
学语文不知道该往哪儿使劲,投入很多,但分数不见得有什么大区别;
不至于拖后腿,但是也好不到哪儿去,同样时间还不如花在数学上,多做对几道题。
这个问题曾经困扰过我,后来是如何现实转折的呢?
我无意间窥探到了语文的奥秘:阅读
当年,阅读材料很有限:只有语文课本,语文选修课本,学校小阅览室的一些书籍报刊。但仅仅这些书,当我开始真正地去”它们,就已经感觉开启了一扇窗。
高质量深入的阅读,大量广泛的阅读,才是摸到语文门槛的关键一步。
阅读帮助我从传统的对课本支离破碎的暴力式解读中挣脱了出来,也从应付类似《黄冈密卷》这样的题海中,解脱了出来。
告别了生词、句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放飞了自我,回归到语文阅读本身。
03 
阅读能给人什么样的帮助
首先,
是精神上的滋养,阅读摒弃了学语文的枯燥和功利,带我发现了汉语之美。
在阅读的过程中,
我开始明白了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自然也不那么容易被旁人世俗所左右;
明白了他的慎独
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可以表现出面对众人时一致的样子,
当然也就不再害怕众人;
体会到庄子的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汪洋恣肆;
看明白了荀子善辩中的逻辑策略……
文以载道,
当这些文章不再是死气沉沉来考验我的题目,而是我跟作者对话的载体时,学习也不再是一件苦差事。
母语是一个人的精神河床。
当我领悟到了母语的魅力,产生了好感后,从心理上开始亲近语文。
其次,
字词、语法、修辞、文言文等基础知识,在阅读中,融会贯通。
之前,我和同学一样觉得,数学可以靠练习,但语感不可捉摸。但实际上,字、词、标点、段落是有章法的,是可以意会,也可以言传的。
这个言传,靠的并不是大量做题。做再多的题目,换个样子出来,下次还会犯同样的错误,效率很低下。
言传是靠阅读,在阅读中领会语法和基础知识。能明白出题者到底想考察什么,那么无论怎么换考试题目,万变不离其宗,都能解答。
第三,
读通之后,背诵变得易如反掌。
对背诵,人们似乎有天然的反感,最常见的形容是死记硬背
一个一个,一听就给人一种很不高级的感觉。
但你听我换个词,再感受一下:
如果说“学语文需要刻意练习,是不是立马就显得高大上了?
一定量的记忆积累势是需的,只有记住了,才能存在大脑里随意调用。
年纪轻轻一个人,只要生活习惯好,早睡早起,不被电子屏幕分心,记住必背篇目,能有多难呢?
我们看大师,博闻强记,会佩服大师渊博,但自己去背诵经典,为什么内心要如此抗拒呢?
背不丢人,我们不必凹姿态,显示自己毫不费力在学习。不费力的天才是有的,但实在是凤毛麟角。
对我们来说,努力程度之低,还轮不上拼天赋
第四,
阅读拓宽了我的视野,给作文提供了素材和灵感。
作文不是套路,是自我表达的途径。
比如,我印象很深刻的史铁生《我与地坛》。我当时就想,如果作家可以这样表达自己,那我也可以这样表达我。
作文的前提是有思辨的能力,有自己的观点,用精准的句子,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文采,有自然更好,没有的话,不必舍本逐末。
高中语文不是培养文人作家的(连大学的中文系都不是),先做到文从字顺,结构和逻辑合理,能够清晰地表达观点,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04   
新课改的大方向
进大学后,我听到的第一场讲座,就是新版的中小学语文部编教材的主编,温儒敏教授做的。
最近又特意看了他的《语文讲习录》,他一再强调,语文的阅读量要加大。提升写作能力,最重要的是扩大阅读面,加上适当的思维训练和文字训练。
他认为,多读能不断增加信息量,改变知识结构,拓展视野,丰富想象力,提高分析概括能力,下笔时思维就更加活跃,比单纯的多写效果更好。
著名教育家、北京十一学校联盟总校校长李希贵,也在他的书中讲过一个案例:
杭州某顶尖重点高中曾让高一刚入学的学生做一份语文高考试卷,三年后,拿高考语文成绩一比,平均提高了3分。语文教学低效,非常挫伤师生的积极性。

于是,他干脆放手一搏,语文每周只用两课时完成教材规定的学习任务,四个课时到自修室读书,最后取得了出乎意料的好效果。
今天的高考语文,基本上只剩下了阅读和写作两种题型。
阅读本来就占了一大半,剩下的写作还是靠阅读打底,所以,这么一算,今日的语文高考,阅读的作用比当年只增不减。
所以说前面说的这些,并不是我个体的不可复制的经验。而是符合新课改的大方向,也符合我们实际工作的需求。
05  
写在最后
说回初心,之所以今天研究高考语文,是因为我的孩子离高考也就5000多天了  是想追本溯源,从国家层面,从教育的中下游,乃至工作中的实际需求,看明白语文教育的期待和定位,从而知道,孩子的语文启蒙怎么做。
大家看这句话,可能觉得有些宏大,但一旦我们返璞归真,回归到语文的根本,那么反而不太容易被各种焦虑营销所左右。
不少家长现在很重视阅读,买了不少绘本,但家里老人可能会觉得,读绘本没有什么用,或是期待绘本一定“要说道理”,要“治病”。其实我们早期阅读的目的,是让阅读成为孩子相伴终身的习惯。
不能因为中文是我们的母语,就误以为语文是不用学的,或者是拿出应试的套路把语文学成了刷题、背模板。母语是终生都要学习的,而且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语文启蒙,各种新概念层出不穷,让人摸不着头脑。
但其实大道至简,阅读才是不显山不露水的内功。
无用之用,乃大用也。
点击以下关键字,跳转历史文章:
【睡眠】【辅食】【如厕】【沟通】【亲子游】
【早教】【绘本】【游戏力】【桌游】【学习】
【玩具】【拼图】【儿歌】【自然教育】
【幼儿园】【音频资源】【情绪】【心理学】
【英语启蒙】【识字】【数学】【火花思维】
【拼音】【写字】【艺术启蒙】【钢琴】【国际象棋】
【二胎】【养育男孩】【化妆】【重疾】【自闭症】【过敏】【性教育】
【社交【冲突】
【妈妈有力量】新书上市
土味魔都妈妈,家有两个男孩蛋蛋定定,蛋蛋7岁,定定2岁半。

上海交通大学本硕,写过《婴幼儿睡眠全书》《妈妈有力量》两本书。
这是6年老号,关注我,和百万妈妈一起,启蒙和教育问题上共同成长,变得更有力量。
转发这篇
让孩子学语文
别再那么辛苦而不得法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