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剧《三十而已》引发大家对年龄焦虑的热议。不管怎样,生活的规划可以慢慢来,但身体健康这样的头等大事可不能忽视和耽搁。高血压作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早已不仅仅是老年人才关心的问题,高血压的防控需要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与重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高血压和延缓并发症至关重要。以患者为中心的高血压全程管理,是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重要环节。
防治高血压,宜早不宜迟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多项研究结果提示,高血压的早期预防和治疗、高血压早期达标有助于减少心血管风险,这也在近期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的几项研究中再次得到验证。
今年6月《美国医学会杂志•心脏病学》(JAMA Cardi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1],在没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及其危险因素、血压正常(收缩压SBP:90mmHg~129mmHg)的人群中,SBP从90mmHg的水平开始,随着SBP的升高,传统ASCVD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钙化以及发生ASCVD的风险即呈逐步增加的趋势;SBP水平每升高10mmHg,发生ASCVD的风险增加53%(校正风险比aHR=1.53,95%CI 1.17-1.99)。该研究提示,对SBP水平升高和其他传统ASCVD危险因素的早期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即使是普通人群,也应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或延缓高血压的发生。
图1 收缩压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
高血压的发病近年来趋于年轻化,年轻人的高血压容易被忽视,但其危害甚至要超过老年人高血压。6月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杂志》(JACC)的一项来自中国的研究显示[2]高血压发病越早,其后发生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风险越高。该项前瞻性研究纳入了开滦研究的71245名既无高血压、也无心血管病(CVD)的成年人,随访期间共发现20221例新发高血压,1672例突发CVD事件,2008例死亡。
研究者发现,高血压与CVD和全因死亡风险升高相关,这种相关性在年轻人中更为显著;与同年龄段无高血压者相比,不到45岁就确诊高血压的患者突发心血管病事件和全因死亡风险分别增加1.26倍和1.59倍(HR分别为2.26倍和2.59);而在65岁以后出现高血压的患者,心血管病和全因死亡的风险增加则相对较低,分别增加33%和29%(HR分别为1.33倍和1.29)。
图2  各年龄段新发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和全因死亡的风险
对于确诊高血压患者,早期严格的血压控制获益更多。今年2月一项发表在JAMA Cardiology的研究[3]通过对SPRINT研究二次分析发现,相比于把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从50岁开始把血压控制到120mmHg以下,可延长2.9年预期寿命,而等到65岁或80岁再严格控制血压,就分别只能延长1.1年和0.8年的预期寿命。
注重高血压的筛查和规范化血压监测
由于一些高血压患者可能无症状,很容易被忽视而没有及时就医,因此血压筛查对提高高血压知晓率非常重要。《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4]指出,及时检出高血压是防治的第一步;无条件进行人群筛查可建立“首诊测血压”机制及提供其他机会性测血压的条件。近日,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也发布了一项建议声明草案[5],重申临床医生应该对所有成年人进行高血压筛查,以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A级推荐)。
血压测量是评估血压水平、诊断高血压以及观察降压疗效的根本手段和方法。作为诊室血压测量的重要补充,家庭血压监测可评估数日、数月、甚至数年的降压治疗效果和血压变异情况,有助于增强患者健康参与意识,改善治疗依从性,其重要性近年来不断提升。《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及新近发布的《2019中国家庭血压监测指南》[6]均强烈推荐家庭血压监测。
近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和美国医学会(AMA)也发布了有关家庭血压监测联合政策声明[7],声明写作组主席Daichi Shimbo表示,“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前往医疗机构就诊的患者明显减少,对于高血压高危人群和未控制的高血压患者来说,家庭血压监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不同国家家庭血压监测指南推荐的测量频次、时间、天数略有不同,《2019中国家庭血压监测指南》综合考虑各国指南建议,更加符合我国居民生活方式和国情,推荐意见如下[6]:家庭血压测量应每日早晚两次,早晨测量在起床1h内,在服用降压药前、早餐及剧烈运动之前;晚间测量在晚饭后、上床睡觉之前,以排除服药和进食对血压的影响,保证家庭血压测量的准确性;初诊患者,治疗早期或虽经治疗但血压尚未达标患者,应于就诊前连续测量5~7天;血压控制良好时,每周测量至少1天。
以患者为中心,助力血压尽早达标、持续达标
确诊高血压的患者,应通过早期干预和治疗,实现血压尽早达标、平稳达标、持续达标,以达到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根本目标。一项纳入123项研究、613815例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8],SBP每降低10mmHg,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20%,冠心病风险降低17%,卒中风险降低27%,心衰风险降低28%,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3%。中国高血压指南建议[4],一般高血压患者应降至<140/90mmHg(Ⅰ,A);能耐受者和部分高危及以上的患者可进一步降至<130/80mmHg(I,A)。
高血压作为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病,患者的依从性不容忽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治疗依从性差是导致血压控制不佳的重要原因;改善依从性可改善患者的心血管预后。建议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治疗,根据合并症的不同和药物疗效及耐受性,以及患者个人意愿等,选择适合患者的降压药物。指南推荐,优先使用长效降压药物,以有效控制24小时血压,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早期治疗、早期达标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提高依从性,避免停药等行为造成的疗效不佳和对预后的不良影响。
在五大类降压药物中,ARB强效降压,耐受性好,患者治疗依从性良好,在靶器官保护和心血管终点事件的预防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适用于伴多种合并症的高血压患者,获得国内外指南的一致推荐,有助于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最近国际高血压学会发布的高血压指南(ISH2020)[9],基于循证医学的证据,也推荐在高血压的治疗策略中,优选以ACEI/ARB为基础的治疗方案。
图3 常用降压药的强适应证,引自《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修订版》
结 语
高血压的管理是一个全面综合的过程,涉及高血压筛查、生活方式干预、危险因素管理、药物治疗、患者教育等方方面面,以患者为中心的系统化全程管理,有助于提升高血压达标率。从源头把高血压控制好,对于我国心血管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指导专家
李广平 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医学博士/博士后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所长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大内科主任、心脏科主任
天津市心血管病离子与分子重点实验室主任
天津市心血管病临床重点学(专)科学科带头人
天津市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
天津市心律学会主任委员等
往期推荐
【参考文献】
1. JAMA Cardiol. 2020 Jun 10: e201731. doi: 10.1001/ jamacardio. 2020.1731. Online ahead of print. JAMA Cardiol. 2020. 
2. J Am Coll Cardiol. 2020 Jun 16; 75(23): 2921-2930. doi: 10.1016/j.jacc.2020.04.038.
3. Vaduganathan M, et al. JAMA cardiology, 2020.
4.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修订版.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9; 19(1): 1-44.
5.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Issues Draft Recommendation Statement on Screening for Hypertension in Adults, www.uspreventiveservicestaskforce.org/
6. 中国高血压联盟,2019中国家庭血压监测指南,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 11(5): 21-25.
7. Self-Measured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t Home: A Joint Policy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nd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22 Jun 2020.
8. Ettehad D, et al. Lancet. 2016 Mar 5; 387(10022): 957-967. 
9. 《2020国际高血压学会国际高血压实践指南》介绍. 王仁芳<译>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阅读
审批编码:VV-MEDMAT-21540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