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人数达2.45亿,患病率为27.9%,而控制率仅有16.8%[1]。我国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40%以上,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而且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而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约70%的脑卒中死亡和约50%的心肌梗死与高血压密切相关[2]
高血压诊治,倡导以患者为中心的血压全程管理
高血压一旦发生,就需要终生管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管理包括监测、检测和治疗,目的是防止血压水平的进展、延缓及干预与血压相关的靶器官(血管、肾脏、心脏)损害进展,以及减少和降低心脑及肾脏疾病的发生和死亡。在致力于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的临床工作中,患者的依从性对血压的达标具有重要影响,以患者为中心的血压全程管理对于提高患者依从性具有重要意义[3](如图1)。
图1
诊室外血压监测(ABPM、HBPM)临床意义重大
血压测量是了解血压水平、诊断高血压、指导治疗、评估降压疗效及观察病情变化的主要手段。在临床诊疗、人群防治和科学研究中有3种方法测量血压,即诊室血压测量(CBP)、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家庭血压监测(HBPM)。尽管CBP是诊断高血压、观察降压疗效的主要方法,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相比CBP,诊室外血压监测如24h ABPM和HBPM具有更多优势,如检出夜间高血压、发现血压浮动异常、诊断出隐匿性高血压、提高患者依从性等。
使用ABPM,测量次数多,无测量者误差,可避免白大衣效应,可以测量夜间睡眠期间血压。在评估24h血压、诊室血压与5年心血管死亡风险相关性的研究表明,在预测心血管死亡风险方面,24h ABPM优于诊室血压[4];与诊室血压、家庭血压相比,24h ABPM更准确地预测包括心梗、卒中在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5]。2015英国哥伦比亚临床实践指南、2018欧洲高血压指南及中国高血压指南均建议使用动态血压监测对诊室高血压进行确诊[6][7][1];2018改善亚洲高血压患者的管理共识明确提出,24小时严格血压控制很重要,特别是对于亚洲患者[8]。因此,ABPM对于24h血压全程达标具有重要意义在高血压的全程管理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HBPM又称自测血压,China STATUS研究中,全国92家三甲医院入组5086例心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门诊的高血压患者,进行HBPM的患者比例为63.9%[9]。因此,当前HBPM的普及和推荐有助于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同时HBPM由患者自我测量或者由家庭成员协助完成,有助于增强患者健康参与意识,从而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适合患者长期血压监测。在当下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大环境、就医不便的情况下,HBPM将发挥重要作用,进行HBPM有助于及时了解血压控制情况
HBPM需要选择合适的血压测量仪器,并对患者进行血压自我测量知识、技能和方案的指导:①使用经过国际校准方案认证的上臂式家用自动电子血压计,不推荐腕式血压计、手指血压计、水银柱血压计进行家庭血压监测。电子血压计使用期间应定期校准,每年至少1次。②测量方案可遵循图2所示[10]操作规范,在规范的操作指导下记录的血压值方可帮助医生进行高血压的诊治。注意,对于精神高度焦虑的患者,不建议家庭自测血压。
图2
因此,ABPM的精准测量(优势),有助于了解患者血压的真实情况;HBPM以患者为中心更便利的优势,有助于提高治疗依从性。两种诊室外血压监测方法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对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临床应用价值。
高血压的治疗,药物是控制血压的有效措施
临床对于高血压的控制方法主要是改变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等非药物措施和药物治疗两方面。
其中药物治疗是控制血压最有效的措施。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RB/ACEI)均属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降压药物,大量循证医学证据均显示该类药物对于高血压患者具有良好的靶器官保护和心血管终点事件的预防作用。目前大多数心血管疾病临床指南均推荐ARB/ACEI作为控制血压的首选用药,ARB被认为是患者不耐受ACEI的替代疗法。另外,最新综述文献认为,两者降压效果几乎等同,ACEI的不良反应明显多于ARB类药物,且亚洲人群更为明显[11]。2003年发表的对354项RCT进行的荟萃分析显示,ARB强效降压,耐受性好,患者治疗依从性良好,能够满足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血压全程管理模式的需求[12]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阅读。
CN/EDA/2003/0028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8年修订版[M].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8.
[2] 胡盛寿, 高润霖, 刘力生, 等.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概要[J]. 中国循环杂志,2019, 34(3): 209-220.
[3] BerraE, et al. Hypertension. 2016 Aug; 68(2): 297-306.
[4] DolanE, et al. Hypertension. 2005 Jul; 46(1): 156-161.
[5] Hypertension.2014 Aug; 64(2): 281-286.
[6] BCGuidelines.ca:Hypertension –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2015, Revised 2016).
[7] WilliamsB, et al. J Hypertens. 2018 Oct; 36(10): 1953-2041.
[8] KarioK, et al. Hypertension. 2018; 71(3): 375-382.
[9] XUY. P. JAMA, 2013, 310(9): 948-958.
[10] SunghaP, et al. Journal of Human Hypertension. 2018; 32: 249-258.
[11] MesserliFH,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18, 71:1474–1482.
[12] LawMR. BMJ. 2009; 338: b1665.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