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清楚,这篇不是戾气很重的情感文,其实是读书笔记。想看咪蒙风格的让你们失望了。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并没有惹怒我。毕竟在我心里衣服也是很重要的,穿一件漂亮衣服能开心很久,特别喜欢的衣服也恨不得天天穿。直到长大了,发现直男不但能把衣服随处乱放,还能买一堆一样的天天换,才知道这句话有多么毒辣。
相比之下,“升官发财死老婆”这句话没得洗。分开就分开,咒人家做什么?大概是可笑的道德安慰。
Woody Allen有部电影叫《双生美莲达》,一个傻乎乎的老公在荷尔蒙的驱使下,爱上了漂亮的女邻居,天天想离婚又不知道怎么开口。在给女邻居买礼物的时候他摸着店里的“神灯”,默默许下愿望:老天啊,能不能让我追求真爱的同时又不伤害老婆呢?回家一看有惊喜,他的老婆和别人搞上了。这男人开心得话都说不出,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离了婚。
谢谢老头子还有人性,没有把那个老婆写死。
有多少脚不沾地的浪漫,就有多少这样的讽刺。小时候通过童话相信美好,长大后又被重塑三观。有时候我就在想,男孩子的童年也会读《灰姑娘》和《小美人鱼》吗?如果没有,缺少了这样的信仰,会有什么不一样吗?
谁知道呢。与其思考这个问题,还不如多关心自己的处境。最近几个月正好看了很多女性相关的书,各有各的意思。有暗黑的有温情的,也有正儿八经讲道理的。今天就来捋一捋。
婚姻是数学
要套用公式才能计算出结果
不是人们认为的加法
《命运与狂怒》
By Lauren Groff
《纽约时报》畅销书,也躺在奥巴马的书单里。历来美国总统的婚姻生活都是个迷,肯尼迪就不说了,布什夫人说自己最爱看的是《绝望主妇》,希拉里和克林顿是真人版的《纸牌屋》,如今奥巴马说爱这本书,实在不能不让我多想。
为什么呢?这本《命运与狂怒》的剧情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即使是最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会有两百次离婚的念头,和五十次掐死对方的想法。
男人永远不知道自己老婆积累的怨气能有多大的能量,就跟《消失的爱人》一样,你能在这本书里看见一个面若桃花,心如死灰的妻子。
最特别的地方是这本书由上下两部分,就叫做“命运”和“狂怒”。前半部分是个浪漫的故事,自信满满的男人娶了心中的女神;后半部分就跟推理小说一样层层揭秘。原来婚姻的真相,是一个从未被了解也不想开口的妻子,她才是真正精彩的那一个。
男主有典型的proud dick综合症——这个短语是我创造出来的,意思是陶醉在自己的男性力量与特权中,极端傲慢且伤害别人,自己却一无所知;IGD升级以后就变成了BDG,big dick energy,开始吃相良好,低调自信,步入人生巅峰。
女主看起来是个怪人。可随着秘密一点点揭开,她的形象也渐渐清晰起来了,所有的不正常都有了答案,很想去怪男主,但人都已经死了。
女主经历的事情虽然戏剧化,大方向上却能让所有女人得到共鸣:谁没有童年的不愉快?谁喜欢另一半对自己缺乏尊重?谁会喜欢指手画脚的婆婆?谁又不想得到所有人的认可,而身为女性就是弱势,可谁又心甘情愿做个影子呢?
现在暗黑婚姻文学流行,从另一个方面却让我也有点疑惑:为什么连同女性作者在内,总是喜欢塑造“隐忍”和“有心机”的女主呢?傻白甜的反面应该是神力女超人,难道女人犯起坏来,也还得姿态优雅,师出有名么。
可能不这样,这本书就在1/4的地方结束了。张雨绮是断然容不下男主这样的老公的,老早一脚踢开了。只是女主的人生爽快了,看客们就怅然若失了。也没有这种后半段一路“我靠”的阅读体验。
而这种反转才是最好看的。我这本书就是一口气读完的。
当你年龄渐长的时候,对未来的展望是什么?
自由,变老,带点坏脾气。
《单身女性的时代》
By Rebecca Traister
首先我必须要夸一下,这本书的翻译很好!无论严肃或活泼,非小说类的书一旦没有捋清逻辑关系,或是文字太无趣就很容易读不下去。然而这本《单身女性的时代》的翻译完全没有拖后腿,读起来无比顺利。
Rebecca Traister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Vogue、ELLE等媒体供稿,主要就是分析当代女性现状。这本书的内容看标题就能感受到,不管是不是说到你心坎,和过去相比,单身女性的比率上升都已经是大趋势了。
这本书最大的一个好处,是告诉那些单身的女性,她们不是一个人。有钱或没钱,身边的闺蜜进入婚姻后成为了另一个人,单身的欲望需求,到底是不婚还是晚婚……几乎所有的困扰在里面都有提及。
我已经习惯并喜欢按自己的方式做事。而这些男人只会把一切都搞乱。我知道这话听起来挑剔、琐碎、自恋,连我自己都是这么想。我担心自己变成了一个自私的怪物。
唯一的遗憾是没有答案。毕竟Rebecca Traister不是社会学家,她只负责观察和记录。也许这件事就是没有答案。像天海佑希那样大声宣称“多一个会把我生活搞乱”的女王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可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在个人生活的层面里,这个词语完全不是贬义的。
两性之间有重合和马赛克
并非截然不同
《荷尔蒙战争》
By Cordelia Fine
跟前面的一比,这本书翻译实在一言难尽。
然而也有可能是因为在速配的大环境下,有必要推动人们关注个人尤为显著的个人特质。研究员分析速配的数据后发现,外貌魅力和年轻活力不论是对男性还是女性来说,都用于预测会不会有下次约会。
我实在难以接受一个分句里“个人”这个词语出现了两次,最后一句也感觉不是很通顺。整本书几乎都是这样的,看起来好累啊……
可能功力在翻译标题的时候用光了。这本拿了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的书,原名《Testosterone Rex》,意思是睾酮,这个词语直接放上书架简直太刺激了。现在的《荷尔蒙战争》瞬间就好太多了,还能激发两性冲突的想象。
核心观点就是不要以睾酮区分男女(掌握权力的女人睾酮就会明显偏高),拒绝一切后天定义的性格刻板印象。
这倒是和美国这几年的趋势很像,自认性别大于生理性别。LGBT现在又多了Q,question,我不知道我到底是男是女。这已经算定义清晰了,Facebook的56个非传统性别才更晕头转向。
只是人家都这样了,我们还在反娘炮,也是蛮悲哀的。
以上都是今年新书,看书有时候和享受美食一样,新鲜的总有些特别的好处。
至于其他的“没男人文学”,我非常推荐日本作家的书。作为一个有着骨子里孤独气质的民族,他们的文字总是特别细碎且具有生活化,耐心读下去,能慢慢感受很久很久。
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们》,林少华翻译,质量有保障。以及我非常喜欢的青山七惠的《一个人的好天气》,絮絮叨叨,却能让很多单身小姑娘(尤其是一个人去大城市)的深有共鸣。
扩展阅读:读书 | 青山七惠

除了单身保平安,也有别的选择。那天和朋友逛书店看见高木直子的这本书,简直惊呆:一直在画“一个人系列”的她居然结婚生子了!她都40岁了,真是时光荏苒啊……
2018年还剩两个多月,祝大家可以抓紧时间再多看几本书。
来送书了!在下面留言的抽两个,各送一本《命运与狂怒》,隔一周抽。
这本书的封面和美国版是一模一样的,看起来就很有暗流汹涌的味道。一开始读可能有点怀疑:这不就是正常结婚过日子吗?但一定要耐心等到后1/2,这才是这本书的精华之处。跟侦探小说最后复盘一样,前面的事情全部都有了不一样的色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