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的最后几天,朋友圈都在发18岁的照片,这个梗据说是因为90后最后一批也18岁正式成年告别少年时代了。
我的18岁,还没有数码相机呢,而且也没有QQ空间和微博,还好大学同学群贴了一些18-20啷当岁的照片。
哎哟,弹指一挥间。别说18岁,我连出国都16年了!这是什么样的时光?
于是,在2018伊始,在大家回忆18岁的时候,我也回头看了看这异国他乡的16年时光。
1
圣诞节前,公司年会,因为我刚来不久,和大多数同事也不怎么熟,于是大家就聊聊天气交通这类轻松的话题。
大多数同事都住纽约,纽约五个区,大家常常会问你住纽约哪里,就像北京人如果遇到北京老乡,都会问你哪个区的,海淀?西城?东城?朝阳?似乎范围划得再小一些,大家就更亲近一些。
我寒暄说,我以前也在纽约住过,不过不住曼哈顿,我住在布鲁克林。
一个同事立刻很开心的问我:“你住布鲁克林哪里啊?”
虽然是十几年前,我还很清楚记得是86街。
他说:“我家就在那附近,你那会儿住哪个大道?”我恍惚了,我竟然有些记不起来了。“很久以前了吗?”我笑着说是。
十几年前的门牌号在头脑里还是很清晰,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起来,应该是17大道,一个只有一侧有窗的二楼小公寓。
出国的人都很容易有这样一种情感,把自己第一个住过的地方,当作是异乡的家乡。纽约对我,就是这样。因为我们最开始住的地方不是曼哈顿,而是布鲁克林,所以我又更喜欢布鲁克林一些。
布鲁克林远没有曼哈顿那么热闹多彩(至少我住的时候是那样),有人说是破败过时,而在我,是觉得很有时光感,更老成一些,比如布鲁克林高地,布鲁克林大桥。
住纽约的那两年,我们还在读书,一个月就一千多的奖学金,常常为了节约一张地铁月票,我先从离家近的车站上车,老公多走一站,从下一站再上车(同一张地铁月票18分钟内不能在同一个地铁站刷),我们再一起晃荡40多分钟去学校。
租来的小公寓我现在脑子里还能记得很清楚它的样子,一张电脑桌,一个茶几,一张床,一个衣柜。床和衣柜都是在布鲁克林的华人街“八大道”买的,质量堪忧,但也在后来的好多年里,跟着我们搬了好几次家。
房东姓范,广东人,两口子没有孩子,都在唐人街衣厂打工。一套townhouse,他们住楼下,楼上硬生生分成两套,一套租给我们,一套租给另一个小女孩。
地下室是范太太哥哥一家子,据说等了十年办好了亲属移民。小侄女当时快考大学了,听说成绩不错,范太太对侄女感到很骄傲,说她懂事上进,知道我们在读书,就问我们,学什么以后好找工作。

基本上范先生家就是上世纪中国移民最普遍的样子了。
范先生他们那代移民,常常是一个人出国,拼命打工,有点儿钱了就开餐厅或者洗衣店,再买套房子,自住一小部分,其余租出去贴补贷款和地税。混到绿卡身份之后,就开始申请兄弟姐妹的亲属移民,一等十来年,在异乡等到全家团聚,又开始新的一轮“衣厂、买房、餐厅…”
估计现在的小留是理解不了2000年初我们这样为了省张地铁票坚持多走五分钟的,就像我们省张地铁票就觉得自己挺辛苦了,基本上也是想象不到为什么他们把唐人街衣厂叫做“血汗衣厂”。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不容易,看别人的风景都觉得轻松很多。
在想起当时在布鲁克林的地址之后,我很手欠的去查了一下房价,然后我就被我们十几年前住的布鲁克林的那套小房子的房价惊呆了!150万美金!!
我看了看,范先生当时17万买下来的,2012年70多万卖掉了。想起他之前就常说,以后还是要回广东,不想过得那么辛苦。高涨的房价给了他们不错的回馈,不过当时谁又知道这时候国内的房子也早就是天价了呢。
2
我刚来纽约的时候,就遇到了911,与双子塔最后的缘分也就止于在布鲁克林桥上的遥遥相望。
所以十来年后,新的世贸大厦终于重建完成,在一片曾经伤心破碎的废墟之上,新的双子塔更漂亮更现代。
我赶快带爸妈和孩子都上去看看,无论是911还是家乡512地震,都告诉我们,不要错过才觉得遗憾
2000年,据说到处是传说中的那些泡沫时代的故事,比如谁谁谁每天坐着直升机上下班;出个差老板一高兴给多少期权,立刻就百万富翁了;烧不掉的经费在年底全部买成设备,新的一年又到年底才发现去年的都没打开…
我们刚来美国的时候,这个传奇的时代就已经结束了,经济泡沫崩溃,911之后更是一片愁云惨雾,股市瀑布式崩盘。
我师兄对我们说:这应该是最艰难的时候了,你们放心,过两年等你们毕业的时候,经济肯定就好了,找工作也就不愁了。
2004年,我老公硕士毕业了,经济没看出哪里好转了,基本上是最难找工作的时候。那时候学生实习期OPT只有一年,如果找不到工作,拿不到工作签证,就只能回国了。
个中煎熬,如今回忆早就云淡风轻,我们运气还不算坏,在工作签证新财年开始前一两天,老公搞定了工作。
“你们真幸运!”大家说。
是的,我们不用两地离愁,比学生时代经济宽裕多了,买了一辆二手的98年Toyota Camry,不再被公共交通限制活动范围。
因为老公工作地点,我们搬离了纽约,住在了费城郊区,租了一套一室一厅加一个书房的公寓,一切都比原来舒适多了。
同时来的好些找不到工作的同学遗憾的说,唉,没办法,找不到工作啊,然后回国了,然后就在帝都、魔都、杭州、深圳…等祖国各地买房安家了。
十几年后再看,果然祸兮福兮,每一个房价都有不一样的故事。
我们与中国的黄金十年擦肩而过,又没等到美国新的黄金十年。
没见过2000年传奇的我们,十几年后又在听说新一轮的传奇,美国股市连续上涨五六年,听说了25万美金年薪的华人贫困线,听说了半米(五十万美金)起跳的包裹,听说了几十万往上加抢房子的风潮…
所不同的是,这个传奇不再有地域的限制,比如帝都五环内突破十万人民币一平米的房子,比如动辄几亿的投资,比如人人创业人人财务自由人人检讨月薪五万过得像五千的生活。
与时代大潮相比,个人的位置和选择往往不由自己决定。
3
老公毕业之后上班,我继续读书,导师很通情达理,博士期间不用天天去学校,我一周只去两三天。这两三天,老公先送我去坐到纽约的火车,然后坐到曼哈顿再转地铁去布鲁克林。
某年大年三十我还是得去学校,老公也要上班,我中午和三个同学一起到中国城吃饭,中国人的仪式感很多时候都是体现在切实的美食中。午饭在鹿鸣春,大家以茶代酒,互祝新春快乐。
老公在车站接到我的时候,我们都在看到对方的第一眼说“新春快乐!”
这天对于身边匆匆来去的人们来说只是一个很平常的日子,但是对我们,这是最重要的大年三十!虽然亲人们已经是大年初一了,我们还在大年三十隔着太平洋的白昼和夜晚,我们都在过新年。
大年初一早上的汤圆不得不放在中午,只要吃了汤圆,团团圆圆,圆圆满满,新的一年就开始了。
多年之后,中国新年已经是纽约、新泽西不少地区的公众假期,孩子们不用上学,我们也可以“任性”的请假一天,不少学校会请华裔父母去学校给大家讲讲中国新年。
我们最初来美国那几年,签证是件不容易的事,没有十年签证,拒签也常常发生。
当我师兄对刚来美国不久的我们说:“我六年没回国了”,我们的脸上是那么的惊讶和不解,六年是多长的时间啊。
6年后,我们对我师弟说:“我六年没回国了”,我们的脸上是那么的平静和释然。六年是多短的时间啊。
我有没有用笑容掩饰好我躲闪不及的泪?
你似乎也没能完全藏好那攸忽而过的伤?
递交了绿卡申请,拿到了回美证,我们马上安排了行程,咬牙买下在圣诞期间硕贵无比的机票,虽然匆匆,但总是一趟归途?
是夜,我们竟然都有些怅惘。人到近乡情更怯?错把他乡当故乡?错把故乡当他乡?
是夜,心里响起郑愁予的诗,泪夺眶而出: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多年之后,我们早就习惯了重逢和告别,从24岁首都机场的痛哭失声,到后来分别时默默湿润很快就掩饰完好的眼眶,没有时间教不会的题目
每年暑假我都尽量带孩子回国。
每次回国都是一种全面更新自己眼界的过程:
  • 零现金可以全靠手机电子支付;
  • 打车专车手机一键服务;
  • 高铁快捷出行,周末就可以南北贯通玩,包括我的家乡蜀道都不再艰难;
  • 快递超发达,高铁出发去旅游,上车发现东西忘记带了,让家里人十块钱快递寄出,你和快递基本上同时到达;
  • 外卖链彻底征服所有角落,中西餐火锅水果零食,随时随地全部可以手机拿下;
……
罗胖2017新年演讲中说:
“我们的中国跟亚马孙热带雨林一样,它有足够的规模,有足够的内部多样性。”
“思考今天的中国,已经不能局限在中国本身。”
“2017年还进一步提醒了我们一件事:中国正在启动一次全新的全球化。”
“中国是兼具效率和弹性的供应链网络,所以,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不是全球制造业转移的其中一站,而是最后一站。”
必须说,我们应该骄傲。
4
时隔多年,我还是很清晰记得我完成博士毕业答辩的那天,老公高兴的笑容,以我为骄傲的神情,还有那个紧紧的拥抱。
还有毕业典礼那天,我向拥挤的观众席张望,我看不到老公在哪,但是我知道他一定在某个地方为我记录这一刻,所以我很开心的笑。
是的,没有人,没有任何别人,即使是深爱我们的亲人们,他们都体会不了我们的心情,那种相互扶持相互鼓励的心情,那种一点一点走到我们那些看上去很渺小的目标而我们为之雀跃的心情。
他们当然也是爱我们的,他们当然也是为我们高兴和骄傲的,但是只有我,知道在参加你的毕业典礼时脸上泪水的温度,但是只有你,知道在我淡淡的说“对呀,还不错”的时候眼中闪烁的光芒折射出的是什么样的心情。
切身体会这个词,注定了那些喜泪中不能被言语所表达的内容,只有我们才能体会。
16岁读高中离开家,我妈担心我没有汤怎么吃得下饭,食堂里的菜万一不好吃怎么办,我留着过腰的长发,不会自己梳头怎么办…
24岁出国前,我自己去成都领事馆签证,买好了大家说的两只158箱子和打包带,打印出BBS总结好的清单,爸妈专门给我带了最暖和柔软的丝棉被和既可以切菜又可以砍骨头的菜刀,在首都机场情难自禁的恸哭,因为那距离远得我们再难想见就见
我没有专门学习怎么做饭,生活就是最好的老师,我甚至还给老公剪过一次头发,为了省个十来块钱,然后老公一个月都只敢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
在我生完孩子之后,爸妈不辞辛苦,照顾我和宝宝,我从16岁后的独立又回到了30岁后的依赖。
有人问孩子多大你就不操心了,有人说满月就能睡整觉了,一岁可以自己走了你就轻松了,三岁上幼儿园了你就有自己的时间了,六岁上小学你就可以放手一些了,18岁读大学你就完全自由了…
其实我们都知道,孩子就是一辈子的牵挂,就像我爸妈对我,就像我对我的孩子。
这离家的十几年,我们在重逢,也在离别。
老公的外公去世了,快百岁的老人虽是喜丧但总有遗憾;
我80岁的外公在等待子女们回家过春节时,哮喘突发去世,我妈妈正在美国照顾生了妹妹不久的我,只能在头七才匆匆赶回老家;
很疼爱我的小姨夫肺癌去世,而距离我上一次回国时间并不长,我很遗憾居然没有和小姨夫见一面,虽然他请小姨专门带给我他亲手做的我最爱吃的糖醋排骨…
人生很多时候是不能有机会好好说再见的,
所以每一段旅程每一个人都弥足珍贵。
带孩子回国的夏天,在父母家楼下,我买了一小束栀子花,我的小女儿问我:“妈妈,你很喜欢这种花吗?”我说是啊,因为这是妈妈家乡的味道。
在新泽西天寒地冻的冬天,我问我快九岁的儿子:“如果需要的话,你想不想去别的地方读书和生活?也许也很有意思。”
小男孩说:“No!I love New Jersey because I was born here and is growing up here. It is my home and it is my hometown!”(不要,我就喜欢新泽西,因为我在这里出生和长大,这是我家,这是我家乡!)
那一瞬间我有些泪目,宝贝,你还不知道,人很多时候就是要离开家离开家乡的,但是家还是家,家乡也还是家乡。
5
去年年底前,我换工作,新公司在纽约,十年之后,我又每天走进这座城市。
第一天上班,在火车站、地铁站和纽约街头交接穿梭和怕误车而奔跑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好像16年又回到了一个原点。
行色匆匆,风驰电掣,那个24岁带着两口箱子来到纽约的我,好像就在今天的我的面前。时空自然不会有交错,原点也不再是同样的原点。
罗胖在2017年跨年演讲中说:《爱丽丝漫游奇境》中红桃皇后说过一句让人很费解的话:“在我们这里,你必须不停的奔跑,才能留在原地。
我曾有着无数种选择来到了过去的未来,我却没有任何可能回到现在的过去,这是原地,这也是不一样的原地。
遇到很多,错过很多的我,在2018年初的碎念,没有具体的新年计划,没有后悔的过去,因为一切往前。
每个人都在时代的潮流中有着自己的故事,而每个人的故事和时代相比,似乎都没有什么重量。
然而就像梁启超先生说的那样:
“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哪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样呢?不做连这一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是失败了。”
那我们就不停的奔跑吧,我们就一寸寸往前挪吧,希望我们都会更好。
小灯塔生活感悟类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参加团购、报名英语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