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别离》看得塔妈心情激动而又沉重,说起来不过是部演技和制作大大升华的老套育儿片,加上了出国留学这样的时代感话题,可是塔妈一边揉着睡眼勤奋追剧一边又情难自禁:尽管塔妈自己和小灯塔不会面临出国留学这样的选择,但是茫茫人世间,无论怎么样的不舍与牵挂,父母与子女,始终都在上演一出出小别离。

尽管时光像是赶时间的公交车一样把过去远远抛开,总有些东西就像公交站一样艮久不变。对于中国孩子们来说,有一个公交站叫做高考,这站在美国叫college application。二十年前,这一站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它似乎集中了塔妈的整个人生,以至于塔妈曾经严重的睡眠不足又营养过剩,以至于塔妈至今还记得面对无尽考试时的颤栗和麻木,以至于塔妈暗地里对塔妈的妈充满了敌意和斗志。二十年后,孩子们还是一样的疲惫,焦虑和逆反,一样要在老师父母尽心开拓的单行道上为了他们并不理解也不想理解的未来努力前行,一样要为了那不代表情商不代表智商甚至远小于统计误差的一两分或得意或懊恼或离家出走或找个好爸爸藏一藏。只不过,如今的塔妈更加能够明白为人父母后的种种期待、焦灼、无奈,甚或是不可理喻
塔妈曾经将少年时受到的学业高压归结为所谓的理想转嫁,总觉得父母为了要我去达成他们未曾实现的人生高度恨不得剥夺走我除了学业以外的一切快乐。于是塔妈曾信誓旦旦的告诫自己和老公:等有了孩子千万记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可是等到真的有了孩子,即使当一个还在玩泥巴一个还找不到手指头的时候,塔妈就已经开始研究公立私立,向过来人取经,担心将来上不了好大学,认真做好了俩宝未来十八年的学业及课外活动规划,内心同时盼望着能够早日加入类似West Windsor之类的高大上学区和一众华人宝妈们互通有无,切切不可因为住在乡下就失去了对大山外美好世界的向往。
那个要做开明母亲的人似乎要将她所不屑的历史重演一遍?
塔妈有个朋友叫白贵,花街金领,现实版的安迪。她家大喵刚满四岁,某一天幼儿园拿回一张老师写的联络表,含蓄指出孩子需要在数学方面多花些时间。白贵说,在那个瞬间,她突然理解到多年前那个星夜,自己父亲的沮丧。少女白贵鸿鹄之志想要报考少年班,兴冲冲的父女俩找到班级物理老师,物理老师客气的指出:虽然梦想还是要有,但是见了鬼的毕竟是少数。离开老师家,少女白贵和爸爸默默的走,她没有办法拍拍身旁那个高大的肩膀,胸有成竹的说:“我来搞定!”而若干年后,花街金领安迪白贵可以搞定很多事的时候,这个肩膀却找不到了。“隔着时间空间,我和我爸心意相通了。这可不就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白贵说。
是啊,这是早就刻在我们基因中的传承,就像母燕将雏燕推下悬崖一般。现在的塔妈特别能够理解《小别离》里面的几位妈妈,她们的焦虑和担忧并不是年少时的自己所认为的,父母都在上演转嫁自己的理想。妈妈们的心简单又恳切:我的孩子未必要出人头地,可我希望他们至少自立,过得富足既然这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既然青春期的孩子们还不明白前路的艰辛,那就让我来帮他们把握好一切。为了他们的将来,我不在意会收获不解和敌意,即使那来自于我最亲近在乎的人。“只要你过得比我好”,这世间唯有父母对子女的爱如此,反过来都不成立。这难道不是伟大的母性吗?

可是这伟大的背后并非总是雷厉风行的从容,反而每每伴随着不舍迷茫委屈甚至惊惶。是的,不仅是孩子,其实妈妈也很脆弱和委屈。当看到朵朵第一次跟父母发火,手撕自己的小说,爸爸暗自流泪,感叹孩子长大太快,半夜又悄悄粘好小说;当朵朵向爸爸承认自己改了卷子上的成绩,不配获得iphone 5的奖励,妈妈童文洁在被窝里悄悄流泪时;当朵朵对父母大喊希望自己是个孤儿时,父母的爱显得那么沉重而悲凉。就像《文艺女青年这种病,生个孩子就好了》里面说的一样:
生一个孩子在世上,就是把自己最疼的地方拱手交出去,这个世界有无数种手段来利用他伤害你。
这只外星小怪物会慢慢长大,学会各种新技能来挑战你的极限。你的人生开始了一个漫长的主题,就是和这个小东西相爱相杀。”

小灯塔两岁的时候我送他上幼儿园,他哭了好几天,撕心裂肺的拽着我的衣角:“妈妈,你不要走!”我抱抱他:“宝贝,妈妈会来接你!”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开。我看见了他的眼泪,他没看见我的。小灯塔六岁的时候上小学,开学第一天,他不愿意坐校车,我送他去学校。我们是第一个到新学校的,他紧紧抓住我的手:“妈妈,我不想读新学校。”我坦然淡定的说:“你长大了,新学校可以学到更多。”我看见他的紧张,他没看见我的。小学二年级,我说“妈妈送你去校车站?”,小灯塔说:“不用!妈妈再见!”我看见他的神采飞扬,他没看见我的不舍。
奇葩说》里马东回忆父亲马季,梦里他听见父亲说:“很高兴与你做一世父子,有缘再聚!”有什么比不后悔更让人释怀的?有什么比有缘再聚更洒脱的?或许,龙应台的《目送》最好地描述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成人的世界教会我以成败论英雄,而孩子的世界却充满了新奇诱惑。他们慌张焦虑渴望肯定,有时候他们可爱地不计后果,有时候他们又认真地钻着牛角尖。或许有一天,他们后悔没有去走父母的既定路线,但是难道不是尝试了才知道哪条路最适合自己吗?就像高晓松说的:“他们想要我活得有意义,而我想活得有意思。”既然如此,就让那些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走走他们的弯路吧,那是他们的权利,更是他们成长的代价。塔妈不觉的想起大宝蹒跚学步时的样子,当时摔倒的每一次难道不都是为了如今能够上窜下跳搞得全家鸡飞狗跳吗?当他十几岁的时候,那必然来临的种种冲动幼稚与荒唐,和学步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吗?那每一次的跌倒,是他成长的代价,也是我这个妈妈成长的代价。我们想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们也怕这一场场悄无声息的小别离,然而意恐迟迟归,终将小别离,这就是我们的相爱相聚。

最后塔妈找到了剧中引用纪伯伦《论孩子》的原文,与大家一起欣赏: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相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我们是专业领域的医生、律师、教授、金融高管、教育培训、程序媛,更是平凡而又神圣“家庭造梦师”。“小灯塔的三十六计”既是主妇生活修炼手册,也是妈妈成长指南,更是职场女性酸甜苦辣的名利场,让我们一起分享微小的幸福生活,深邃的人生体验,淬炼的心灵感悟。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