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众号里的《纽约客》
戳蓝字一键关注渡十娘
转发也是一种肯定
文字|苗 子
编辑|渡十娘 
作者简介
苗子:旅居海外及香港多年从事律師职业,即崇尚理性思维也末泯对文学和人文探索的热爱。二个孩子的母親,伴隨他們的成長作持續學習者。
“女子三人行”龙年相聚手记
题记
“女子三人行”是我们三个中学时代的密友--琦,苗,和阳--近年在微信上为联络方便而创建的小群。2024龙年的春节,我们仨在距离中学毕业约四十年后,短暂团圆在北京,再回首,不胜感慨和感恩。在飞回香港的3个小时飞机上,苗在手机上写下一些感想给自己作纪念,后来索性分享到小群里给琦和阳看,以此纪念我们仨在人生上半场的一些共同记忆。
十几岁时的相识
我们仨在八十年代相识于北方一所重点中学的学生干部组织—团委。那时我们都是团委委员,琦是84届,苗是85届,阳是86届。琦并不喜欢追求“政治进步”当“优秀团干部”,她气质和谈吐不凡,在文学和美学上要求极高。琦这种独特的气质很是吸引苗和阳,苗和阳也都有着类似文艺少女的气息。有代表性的事例是,那时我们仨的中学作文都曾入选并发表在全国十三所重点中学的出版物“作文通讯”上,这在当时的全国中学生中代表着写作能力被认可的荣耀。这种气质吸引力将我们仨聚合在了一起,从此结缘。我们仨那时在一起,基本只做一件事情:谈心。
想想看,十几岁的少女,在安全的的环境里,遇到心灵相吸的同龄人,会有多么地想把自己心底里藏着掖着的心思剥出来,呈现给懂得的人儿,那种欢喜和心灵悸动,没经历过的人不会懂。我们什么都谈,从书本上的西方哲学到现世代的人生价值观,从外部世界中的人和事儿,到自己身心灵的感受和认知,往往一谈就是几个小时。琦的发散思绪常常带着我们的话题天马行空,时间总是不够让我们尽兴。因为大家不在同一个年级读书,也没有现实生活的其它交集,所以我们的谈话总是围绕着形而上的话题,无意识中做到了纯粹。
琦在中学是个天赋异秉的女子,无师自通很多知识和技艺,无需靠工作小时累积勤力,她即使翘课躲进图书馆,也可以做到学业和才华优异到让学弟学妹们仰慕。高考时她不负众望以全省第七名的亮眼成绩考入头牌北大,专业历史。这有点浪费了她的数学天份,她有那种不用准备就能在数学竞赛上做题拿奖的直觉,问她怎么做到的,她说靠猜。在北大,琦才华尽显,也结识了很多风云学生人物。回头看,北大和历史专业很适合她后来从事图书和出版行业,琦先是联合创立知名独立书店,后又转战出版行业成为一社之长,发挥她辨识人点拨人的天赋,出了不少好书。琦到了北京读书后,曾用一手娟丽的字写信给还在故乡的苗和阳,说你们也要来北大。但苗和阳最终没和她在北大汇合,这让琦至今谈及仍觉不爽,但她说在北大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不断涌现后,她也不再那么热情地为北大宣传了。
苗在中学是个有些天赋但更靠勤力的女子。她没有浪费天赋,也不吝惜在学业和才艺上的努力。琦每每回忆她看到苗在学校大舞台上用女中音唱英文歌的情境,说那声音响彻千人会堂,她深信苗是潜在的歌唱家,而苗却完全记不得,恨不能从琦那里download下这段记忆给自己备份。苗那时擅长即兴演讲,早早就志向明确,要读国际经济法作涉外律师。可惜北大法律糸当年在那个北方省只给一个法理专业名额。苗自知自己虽成绩优秀但断做不成状元去将它收入囊中,遂选择了京城的政法大学,并也以全省第七名的高考成绩轻松地去到那里读她理想中的高大上专业。她还在入学作文中写要作法大校园的拓荒者,因为那时法大城区的校园刚恢复不久。为这个,她曾回信给琦,羞愧说不能依约。回头看,苗读的专业虽然名称高级,但那是在改革开放之初,教授能讲授的干货很有限,法大的校园文化和能量也不能与北大同日而语。苗后来虽如愿在海外做并购律师并担纲法律总监,但她曾有一段时间质疑自己当年高考时以专业为导向的选择是否正确。这样的问题自然在人生的上半场很难找到确信的荅案。
阳在中学是个灵秀浪漫又懂取舍的女子,她早早晓得顺应自己的天性去读书,看人和看世界,不会太用力纠结于眼前的成绩得失,而是留白给自己,用来欣赏暗恋的男孩子和帅气渊博的老师,不负青春时光。她曾被琦满纸娟丽的字迷得信誓旦旦要去北大,但最终还是在临近高考的各种模拟考试中清醒过来:去得成北大的都是尖子中的尖子,全省考生百万,怎么可能就是自己。她回信给琦说,我真考不上北大。琦不较真,随后信里讲,那你一定一定要来北京!还好,考进北京就容易多了,退一步确实海阔天空。后来她顺利考进京城洋气的国际关系学院读传媒专业,虽说入校时因为得知学校的背景深感意外而去北大找琦去哭了一鼻子,但很快就被国关俊男靓女的小资氛围腐蚀,随遇而安,还用英文的优势去做家教赚钱去旅行。她在校园里见识了很多有鲜明个性的女子,包括苗的两位夏令营朋友萍和冬,这都是缘份。回头看,这个学校也适合阳后来从事媒体行业,虽然遗憾当年最理想的传媒大学并不在那个北方省招生。阳毕业后经历了一些职业上的辗转摸索,甚至在美留学期间还修得工商企业管理学位(MBA),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曾打算转行做商界精英,无奈转行失败,还是老实回归本业,进入央视做节目,再转做独立导演,拍一些有意思还能获奖的纪录片,也算遂了心愿。
大学时代
就这样,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社会理想主义奋斗精神的澎湃高潮中,我们仨背负当年不公平的985大学在各省的招生配额限制,脱颖而出,在京城海淀五道口附近的大学校园立了足。四年读书的同时,也受益于北京的文化思潮先锋影响,收获了长足的精神成长。记得那时我们的大学生活离不开“走向未来”这套启蒙丛书和朦胧诗选集的影响。这期间,我们仨留下了很多在一起的足迹:大学校园的呼朋引伴互访;同挤一个宿舍床铺的彻夜恳谈;偶尔相约的城里画展;通风报信听的名人讲座,专访某个食堂的拿手菜,新交男朋友的面试赏评⋯⋯感谢这些穿插在大学生活中的锦上添花片段,让我们仨收获了温馨难忘的记忆,后来相见时可以拿出来晒晒。
大学时我们仨都谈了男朋友,有意思的是,我们评价其他女友的男朋友时会免不了觉得他配自己的女友不够十全十美:或着不够“正”,或者不够“坏”,或者不够“帅”。这也许是潜意识里有不想他“霸占”了女友的小心思?阳记得她暗恋高中男生时,有次去找琦哭诉,琦嘿嘿一笑说,你喜欢他跟他说去呀,跟我说干嘛。阳真就心一横,站到那男生对面说了,说完手心儿冰凉,那男生后来成了阳的老公。琦那时则被北大一众男生围着,阳记得她找琦的时候,就刚好看到有个好看的男生在宿舍等她,长手长脚靠宿舍门立着,脚边一只足球,故意低头左盘右盘的,琦的男生缘真是好到没得说。苗和阳的男朋友在她们毕业后很快就直接转正成了老公,夫妇俩一起出国读书工作再回归大中华,养育两个孩子,过典型中产家庭的日子,有甘有苦,有高光时刻也有一地鸡毛。琦的思想则一直是先锋派的,她在大学时代已经超越传统恋爱结婚约定俗成的束缚,故她的男朋友们纵使才华出众,想转正难度也不是一般的高。琦后来出国结识的男朋友才华和名望已经超出一般人所能企及,自然他们俩的相识相交和结婚生子远不在我们仨的“共同势力”范内了。琦的围城故事很波折,这是后话。
大学毕业后的三十五年间
大学毕业后的差不多三十五年间,我们仨聚少离多,生活和职业分岔到不同路径,各自在时代精神的感染下奋力前行。但神奇的是,我们仍保持了很多一致性。我们仨都曾先后去美国读书,开阔眼界,寻求更好的职业路径。我们的家庭也都曾在北京,美国和香港生活过或定居,尽管时间上不是完全重合。这期间,我们保持着间或的书信或电话联络,琦和苗在美国时更曾创下一个连续通话十几个小时的纪录。当时她们分别在Ohio和Dallas读书,这通电话烧了很多钱,连跨州电话线缆可能也烧热了。我们还曾俩俩在香港和北京实体匆匆见过面,通报各自的生活和工作,话题自然而然地从读书时的形而上转移到了形而下,毕竟被生活捶打后淬炼出的感悟,戏剧性和难题,厚重及复杂得远超我们学生时代的空想和预期。尤其是人到中年陪伴青春期的孩子渡过跌宕起伏的求学这些年,作为母亲面对孩子的大事小事,总有力所不逮的焦虑和无奈,这让我们仨从年轻时的各个意气风发,折服到“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此起彼落中,悻悻相惜,彼此共情。
尽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仨实打实的往来有限,但认真数算起来,也还是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印记,给生活添了不少亮色。琦至今还保留着她搬家到香港后,苗送给她的一个非常实用的宜家单品矮凳。她在北京生儿子时,苗送她奶瓶清洁蒸锅作礼物,琦那善良温婉的老妈妈收到那么便捷的清洗工具曾多么开心。琦也还记得在她有浓得解不开的心事和身体软弱时,苗会拉着她去听布道会,希望信仰可以帮到她。苗则记得她曾在公司纷争中辞工时第一通电话打去给琦倾诉,还在她家中被主人煮的一顿香喷喷的大餐给疗愈。苗家中存着琦探访时带给她的一本叫“友谊”的法国图画书,还贴着琦亲手写的带着苗名字的篆体字贴。苗和阳则曾带着她们各自的一双小儿女在北京会面,去到家中互访,孩子们自然就接续了来自妈妈的友好,不肖热场就能直接晋级到快乐疯玩,直至蹦塌奶奶大床的一根床板条。
阳曾业余执笔,为一位蜚声海内外图书馆界的前辈写传记。期间琦给了她很多的鼓励,她在后记中表白:“还要感谢一位学生时代的老朋友琦⋯⋯她让我重新发现自己内心深处写作的欲望,并享受了写作的美好过程”。琦念叨说,这样的话语非常暖心,给了她莫大的成就感。
还值得记上一笔的是,琦和苗这四十年的友谊长河也曾遇到过干涸季。曾经有一次,琦同苗和其他朋友约下了连环聚会,因在前一个聚会中聊得起劲儿,她又惯常地在下一个同苗的聚会中大迟到,这次她这个自嘲的“迟到大王”终于触碰到了苗的情绪按纽。苗长期置身于西式的专业工作和交往环境中,守时和尊重被视为基本要义。纵使她和琦的渊源深厚,对琦的这次大迟到,也有绷不住的时刻。为此,苗和琦曾好长一段时间保持沉默,互不交集,各自在自己的世界里忙。终于等到苗缓下忙碌的脚步后,她们相约深圳游。这一次,琦提前了许多,到车站等候苗,等车时她在手机上写下给自己的话:见面时我想跟苗说,我改变了很多,我想拥抱她,告诉她当我越懂得生活的水之深,也越懂得她。感谢她给过我那么多我当时理解不到的宽容。这次龙年聚会,谈兴所至,琦将这段文字分享给苗,苗也感慨颇深:那时的自己历练不够深,不仅严于律己,还严于待人,生命的宽度和厚度欠奉啊。她要拥抱琦,一同感謝少年友誼的至深至純之底,托著她們沒有走散,共同譜出了四十年的回首篇章,並期待更具生命力度的續章。
龙年再聚首
这一次龙年聚首,来得突然也来得自然。得知琦和苗都会来北京陪伴家人且有短暂的时间重合,阳立刻发出聚会邀请并安排了在她家的食住,阳一直是那个暖暖的怜人儿的阳。2月16号初七的晚上,三个人围坐在阳家的沙发上喝阳泡的茶抽琦的烟,放松地聊,说到哪儿是哪儿。最兴奋的话题莫过于衣裳。琦脱下自己私人订制的中式黑底绣花小袄,哄着阳和苗试穿。说来奇怪,虽三人高矮胖瘦不一,但穿上这件订制小袄都是既妥贴又有气质,简直不要太美!我们仨很向往琦接下来可以考虑做的事,输出她的生活美学观,一种可普世的中国美学,像她喜欢的日本设计师田中一光为世界贡献了当代化了的日本美学那样。这样的蓝图很是让人欣欣然。
五个小时的热聊转眼过去了,我们仨依依不舍地下楼,在凌晨黑黝黝的街道上送琦搭出租车回家,这才想到,我们只顾不间歇地说话了,没有在阳家美美地拍些照片留念。于是匆匆地selfie了一张。虽然照片中呈现的模糊面庞不似我们平素见人时的端庄常态,却也映射出那个时刻我们内心共享的一种品质——素面朝前的勇气。一切待续,再会。
做更好的公号  做最好的自己
昨日更新:

热文链接:
      2023热文排行榜:
其他:
读完请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图片 I 网络
整理 I 编辑 I 渡十娘
清单内容来自 I 苗子
版权归原作者 I 如有侵权 I 请联系删除
生活中
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十·娘
DES
IGN
发现 I 家庭 I 乐趣
想每天与渡十娘亲密接触吗?
喜欢?粉她!
有话想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