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与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个词“多多益善”,但多真的是有益改善吗?多适用于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吗?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的各个阶段,我们总是会听到这样的话:
  关于是否引进某系统要多征求一下各级领导意见;
  业务部门提出的需求越多越好;
  一个系统解决不了问题,那就多引进几套;
  .........
多 果真好吗?
 非也!
  老杨认为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过程中要抓住核心,解决关键矛盾,简单的往往是最好的。
    为什么CIO都说数字化转型立项难、实施难、应用难,为什么数字化转型成功率不足20%?很多时候我们在工作中总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为免责、为分担风险人为制造出很多的堵点、难点,如果把这种工作机制向数字化渗透,强制要系统实现,数字化转型失败是必然的。
    很多传统企业在数字化建设一开始就奉行“多”的原则,多征求意见,乍看没毛病,必须要广泛征求领导、群众意见。但这样做的困惑就在于一把手接受的信息量太大,干扰杂音太多,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就是转,转即改变,大部分的人最不喜欢的就是改变,会出于自身需要提出各种反对意见,这样反对的声音多了,数字化转型战略自然无法形成,很多传统企业一把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对数字化犹豫不决,踌躇不定,怕失败、怕投入、担心内部是否接受........结果一纠结几年过去了,行业内数字化突飞猛进,同行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各种效能提升,而自己数字化建设还处于0-1的阶段,差距就是这样拉开滴。所以在数字化战略上,企业一把手应该有自己的战略决策,多征求意见本身并没有错,但大量的杂音影响到战略判断的时候,一把手应该简单点,看清核心问题,抓住主要矛盾,用转型逐步去改善。
    CIO在进行数字化建设的时候,总希望业务部门需求多点,这样可以尽可能的降低风险。从实施理论上讲,没毛病!但这里的关键点就在于如何把控、提炼、引导业务部门需求。需求并不是越多越好,在需求调研中如不加以引导、控制,任由业务部门天马行空提出,不说标准软件能否满足,就连订制开发估计也难以实现。业务部门总想一次性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是不可能的,因为软件功能是标准的,系统代码是固化,而业务场景总是灵活的,需求也是变动的,所以数字化建设也是分步走阶段性来实现的。如果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信息部门不加以引导,那么造成的后果就是业务部门的需求系统永远无法实现,信息部门的技术能力与专业度会遭受质疑。所以在需求方面,多不一定是好事,信息部门要学会在众多的需求中抓关键要点,提炼核心需求,分步来实现,这样做数字化建设实施是不是简单了?
    在信息系统选型过程中,我们总是会遇到这样的场景:系统功能越多越好!果真如此吗?这就是典型的一分钱一分货的心理在作祟,很多企业领导认为功能越多软件的性价比越高,但从未考虑企业当前的管理能力是否与之匹配,所以造成了大量的系统功能浪费,现实情况是在系统功能应用方面大部分传统企业能应用到40%左右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而剩余60%的功能处于未启用状态,那么接下来企业又会怎么做呢?继续开发利用剩余的60%功能吗?错!大部分企业又会采购其他应用系统来满足需求,结果呢?重复的系统采购,又新增功能冗余,同时又产生新的问题,那就是系统孤岛、数据孤岛应运而生。功能太多,操作复杂性又多一层,企业做数字化为了什么?第一就是效率提升,复杂的操作何谈效率?结果系统被吐槽,嫌弃,最后烂尾。所以系统功能太多,并不是多多益善,有可能是负担!因此,软件系统在选型时一定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技术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来匹配,有时候功能简单的、符合当前数字化能力的系统才是企业真正所需要的。
   业务流程是企业数字化转型成败的关键要素,流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前期的文章中老杨已经做过相关阐述,这里不再过多描述,在流程执行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流程种类、数量过多;
    流程审批节点过长;
    流程流转节点过多;
    流程审批时间过长;
    流程种类、数量过多,又缺乏流程说明、流程发起定义,造成的结果就是员工发起流程时易犯选择困难症,不知道发起何种流程,易错误发起流程;审批意味着责任,但大部分传统企业管理者往往选择逃避、规避责任,在审批节点加入或者拉入过多的审批人,或者看似为了责任将流程审批节点搞的很多很多,结果呢?流程审批时效大打折扣,甚至还不如纸质审批,而太多人参与流程审批,也意味着模棱两可的审批意见又多了一分,失去审批价值的同时,也让流程执行端对审批结果无法判断。所以流程需要优化、简化,审批节点多并不是为企业负责,而恰恰是避责!不要让数字化背负管理无能的锅!
    在数字化实施过程中,无论是信息部门还是软件企业遇到最鸡肋的事情是什么?那就是软件功能操作说明书!打开后少则几十页,多则几百页,但用户会认真读吗?不会!但没有说明书可以吗?不可以?因为企业需求提供。软件企业可能花大量的时间来编写发给客户,而客户可能看都不看,即使里面有各种问题处理技巧,但有了问题没有几个去翻看说明书的还是找厂家询问,因此说明书内容太多太过详细也不是一件好事,因为用户没耐心去看,也并没有因为说明书详尽而降低售后数量,就如老杨写关于数字化转型的公众号文章,如果长篇大论洋洋洒洒写几千字,真正能认真坚持读完、读透的估计没几个,所以老杨每次写文章都会控制在两千字左右,让粉丝几分钟能够读完,因此老杨建议软件企业改善功能说明书,抓重点,讲重点、划重点。
    在数字化转型建设过程中我们除了面对需求多、功能多、系统多、流程多、资料多带来的各种问题与不便,还要面对各种“多多益善”带来的苦果:例如在IT基础建设方面,公司大楼内网络运营商多,未进行合理规划,网络结构复杂,造成的结果是网络故障频繁,影响日常工作;物联设备种类过多,带来的是大量的各种数据接口对接,影响物联项目建设进度的同时又增加了建设成本、运维难度;还比如,软件公司的服务时间过多,未能快速解决企业问题,最后的结果就是企业对软件公司的印象、能力、品牌认知大打折扣............
   因此,不难看出,在数字化转型建设过程中多并不是好事,关键还是如何抓核心、抓重点,解决用户痛点,而简单并不代表着应付,能解决问题的就是最好的。
内容回顾:
关注公众号不定期发布数字化转型干货
如有企业数字化转型问题上的交流,请扫码加老杨微信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