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是当前高频话题,企业不是在做数字化转型就是在往数字化的路上,但现实是大部分企业数字化转型失败率高达90%,为什么?伪数字化是主要原因之一。
    做数字化转型之前,企业应深刻理解“数字化转型”这几个字的深刻含义:
    第一,基于数字技术;
    第二,转型变革是前提;
    第三,数字技术与转型变革需要融合;
    第四,数字技术与转型变革不可孤立存在;
    大部分企业做数字化转型往往存在极大的片面性,一厢情愿性,走入了技术的极端,而这种技术非系统性数字思维,而是单一的软件的极端,即认为做数字化转型就是买软件,一厢情愿的认为买了软件就马上可以实现降本增效,从而导致企业领导从期望的高峰跌入失望的深渊
    有的企业看似大张旗鼓的做数字化,搞的风风火火,结果呢?都是在做伪数字化,那么什么是伪数字化,伪数字化有什么特征呢?
    伪数字化,就是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追概念时髦,赶理念潮流,拼花里胡哨的概念,活在PPT里的数字化。
伪数字化有以下行为特征:
1.为补贴而来,为奖励而去:
    这是最典型的伪数字化,企业做数字化建设的目的不是为了赋能业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而是为了得到政府的奖励补贴;例如做两化融合;按考评要求买几套系统,做一些数据,奖励补贴到手后,软件也就弃之不用,理由很简单“软件不好用啊”,其实目的已达到,软件变成多余的了。
    所以数字化转型初心不对,信息部门再努力,也无法体现数字化的价值。为奖励、补贴而生的软件系统注定没有灵魂,为奖励补贴而做的数字化建设,注定没有生命,称为“僵尸数字化”。
2.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
    这种数字化属于“面子工程数字化”,一些企业领导为了响应号召,赶时髦,追流行,体现政绩,搞所谓的大中台、大数据战略,然后乙方大厂迎合需要方案PPT各种概念吹上天,然后就是各种软件平台开发,搞一堆不切合实际的“大平台”、“大中台”、“大数据”,搞几块大屏幕配以各种花花绿绿的报表美其名曰AI智能驾驶舱”,号称实现了数据智能,其实基层连最基础的数字协同都未实现,各种数据都是残缺不堪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都无法保障,这种所谓的“数字战略产品”成果纯属自欺欺人毫无价值
    企业数字化转型还是要接地气,以实用为目的,系统建设要有可落地性,不能盲从,不能脱离基础而贪大求全,没有基础支撑的数字化注定是“PPT数字化”,注定活在理论方案里,称为“躯壳数字化”。
3.没有融合力的数字化
    众所周知,真正的数字化转型需要的是技术与业务的融合,而当前大部分企业做数字化,都是孤岛式数字化,具体表现为:
3.1.业务部门脱离信息部门,自行引进各种数字化系统;
3.2.信息部门进行数字化建设业务部门不参与或参与度低;
    技术与业务本就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但两者之间各有优势,数字化转型需要的就是两者之间强强联合,用最优的技术融合最优的业务运营,实现企业管理升级,数字化转型的本质也是协同、共生,需要的就是二者之间的融合力,但孤岛数字化建设不仅实现了系统孤岛、数据孤岛,也同时加剧了管理孤岛的产生,没有融合力的数字化是残缺的不完整的数字化,注定不会成功的数字化。
4.没有保障力的数字化
如同打仗一样数字化除了规划更需要保障这种保障包括
共识保障:唯有达成数字化转型全面共识,方可目标一致;
组织保障:一把手、分管领导、CIO所组成的战略、运营、技术所融合“铁三角”组织;
资金保障: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
制度保障:顺利推进的各种制度约束;
技术保障:满足转型需要的各种技术;
人才保障:专业技术、专业业务融合人才团队;
文化保障:全新的数字文化贯穿企业经营、转型全过程;
没有任何保障的数字化转型之路注定走不动,走不远。
  以上都是伪数字化的典型场景对照一下你的企业是否在做伪数字化
    现实是很多企业明知是”,但仍乐此不疲,企业领导喜欢用市面上最牛叉的技术最新的平台与一流互联网大厂接轨以此凸显其行业数字化地位仿佛不创造几个新概念就无法提现其数字化能力,但其公司数字化能力果真如PPT宣讲的如此吗?只有自己知道。
数字化转型需要的是明确的目标,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而做的长期的规划,脚踏实地的实施,而非以短期利益为目的,以自我感觉为起点,没有任何保障措施的打乱仗,需要的是企业的长期主义,技术+业务的融合能力,强有力的措施推动,要杜绝数“花瓶数字化”、“面子工程数据屏”的伪数字化。
往期内容回顾:
关注公众号不定期发布数字化转型干货
本文图片来自于互联网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作者删除!
如有企业数字化转型问题上的交流,请扫码加老杨微信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