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小炒特别读者
点击上方「小炒说」→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小炒注:中国商人很早就开始影响世界了。
1814年,拿破仑退位,拿破仑战争结束的消息传到广州,十三行的潘有度闻讯,兴奋地当即作诗一首:“廿年角胜日论兵,望断遐方结好盟。海水不扬依画日,玉门春到自输平。”
远在天边的广州,为何对欧洲战场这么关注呢?
1
睁眼看世界
18世纪末,经过债务危机和越南骚扰,曾经繁盛的广州十三行,如今只剩下8,以其中四家最为强大。
同文行的潘有度、
广利行的卢观恒、
怡和行的伍秉鉴、义成行的叶上林。

这就是后世有名的“潘卢伍叶
”,广州盛传的四大家族。

其中以同文行的实力最强大、资历最老,另外三家的老板都在同文行打过工,创立行商也得到了同文行的帮助;广利行和义成行是后起之秀,创立于1792年,靠收购破产行商这样的不良资产发展迅速,典型的暴发户;怡和行比较稳重,稳扎稳打,实力持续缓慢地增长。
大清王朝实行广州一口通商,全国外贸集中于广州这一个城市,广州外贸由政府许可的十三行垄断,天时地利人和,广州十三行成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
清王朝日趋没落,但广州呈现一片繁荣,死气沉沉的北京与新鲜活泼的广州,形成鲜明对比。四大家族在这里坐拥庞大家产,风光无两。
但是,四大家族最大的特征,不在于财富,而在于眼界

当时清朝举国上下,都被天朝上国的思维笼罩,自我陶醉,盲目自大,即便是工业革命兴起的欧洲,在他们眼里也是
蛮夷

1793年马嘎尔尼访华的彻底失败,就是明证。
但1793年马嘎尔尼来到广州时,发现这里的商人大多会说英语
广州十三行与欧洲商人做生意,学说外国语言,人手一本英语小册子《鬼话,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在4亿人的天朝里,无论怎么看,他们都是异类。
20多岁的伍秉鉴,就已经会说英语,还在家里教自己的孩子们学英语,连家里的老太太都会蹦出几个英语单词。
十三行不仅学英语,还对欧洲科学文化感兴趣。
潘有度对西方科学知识很感兴趣,曾写过《西洋杂咏》等作品集;

为了让商品更加吸引客户,他们在瓷器上锈欧洲城堡、公主王子、西洋名画;
法国大革命爆发,他们天天讨论欧洲局势;美国独立,他们就立刻与美国人做起了生意。
所谓睁眼看世界,广州十三行才是第一“人”,比林则徐早了100多年,看得比他早,更比他远。
因此,当拿破仑战争爆发后,他们倍加关注。毕竟,欧洲是十三行的最大市场和命根子。甚至很有可能,在当时偌大一个中国,广州是唯一知道世界上有个叫拿破仑的人并谈论他的地方
2
帝星接班
1800年夏,四大家族齐聚在伍秉鉴的家里,并不是来商谈拿破仑,而是伍国萤不行了。
伍国萤年近七旬,在当时平均年龄不到40岁的年代,他属于绝对的高寿。这一天,他睁着双眼,目光涣散,眼看大限将至。伍家子孙和四大家族都围在床前,听他交代后事,送他最后一程。
伍国萤去世的当天,伍家又迎来一个新生命——孙子
伍元华
出生。这是伍秉鉴的第四个儿子,将在以后接替伍秉鉴,成为怡和行的第三代掌门人。

冥冥中自有天意,上天似乎早就安排好了一切。
不过,伍国萤去世时,怡和行的接班人并不是伍秉鉴,而是哥哥伍秉钧
年轻时候的伍秉鉴,低调沉稳,沉默寡言,没有表现出过人的天资,也没有给人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反倒是哥哥伍秉钧,聪明伶俐,活泼热情。
行商选择接班人,没有立长不立幼的老规矩,而是能者居之。哥哥锋芒毕露,伍秉鉴只能当副手。

内敛的伍秉鉴与外向的伍秉钧,颇有点像电影《教父》里的麦克与哥哥桑尼。连命运也相似,哥哥英年早逝,弟弟接手家业。

1801年6月,伍秉钧突然去世,伍秉鉴仓促之间走马上任。

当时,很多人是不看好伍秉鉴的,认为他难当大任,怡和行将会在他的手里没落。尤其在18世纪末,行商的倒闭,已经不是新鲜事。
确切地说,年轻时候的伍秉鉴,就像一只蛰伏的蛹,连同他的父亲伍国萤在内,没有人看好他的能力,谁也不会料到他以后能取得令人瞠目结舌的成就!
所以说,不要小瞧了任何一个人。还有,自己不能小瞧了自己!

伍秉鉴刚刚执掌怡和行时,心里也是有点犯怵的。不仅仅是受拿破仑战争的影响,欧洲局势不明朗,而是国内有人虎视眈眈。
3
集体辞职
1801年,伍秉鉴刚刚接班不久,潘有度就慌慌张张地来到伍家,急得直搓手。与伍秉鉴一样,潘有度也是富二代,1788年就开始执掌十三行最大的同文行,大风大浪见过不少了。因此,见到潘大老板如此有失风度,伍秉鉴就知道肯定出事了,而且是大事。
原来,北京永定河发大水,北京周边遭受洪灾,按照惯例,十三行又得出钱赈灾了。很快,朝廷要十三行摊派了25万两,其中同文行捐献5万两。
对此潘有度并无异议,早就习惯了。但是,粤海关监督佶山认为十三行捐得太少了,责备潘有度没有觉悟:“国难当头,区区25万两怎能救民于水火?你作为总商,要做好示范带头作用。”
潘有度心知肚明,对方的私囊嗷嗷待哺呢。多交点就多交点吧,但是佶山狮子大开口,潘有度差点晕过去。
同文行一家就要捐献50万两!
潘有度怒火中烧,同文行虽然富有,但这钱也不是印的啊。况且现在生意难做,行商接连倒闭,朝廷不给点优惠政策倒也罢了,还来落井下石狠咬一口!

潘有度几经商量,决定只捐献10万两。

佶山于是怒了,威胁说若不照办,就上奏朝廷,抄没家产。
佶山是以嘉庆皇帝的宠臣身份来到广州的。1799年抄没和珅家产,就是佶山直接负责。嘉庆皇帝对佶山的工作十分满意,就把粤海关监督这个肥差给了他,1799年9月到任。
佶山估计是受到了和珅财富的刺激,立志要做嘉庆皇帝的“和珅”,一到广州,就开始史无前例的横征暴敛。
以至于最后嘉庆皇帝都看不下去了,1801年颁发旨意,要求善待行商,不能过度盘剥。
眼看十三行这只肥鹅宰得差不多了,1801 年11 月17 日,嘉庆皇帝将佶山调离粤海关监督,去担任另一个大肥差——曹雪芹家族曾经长期担任的两淮巡盐御史,去新地方继续为皇帝敛财。
送走了瘟神后,十三行迎来新任粤海关监督三义助。三义助一改前任的“鹰派”政策,实行“鸽派”安抚,减税降负,修补紧张的政商关系,还主动退还了潘有度捐给永定河洪灾的10万两白银。
然而,三义助的友好姿态并没有换来十三行的支持,相反,四大家族纷纷递上了辞职信,要求解散行商,享受平静生活。在四大家族的示范效应下,几乎所有的十三行都递交了辞呈。
你以为这是十三行对政府的无声抗议?

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十三行作为当时全球首屈一指的跨国财团和睁眼看世界的商业群体,他们的重大决策,不能仅仅以国内的视角来看待,而是放在世界舞台来考量。
4
拿破仑
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广州十三行的对外贸易中,中英贸易占到70%以上
1763年七年战争,英国战胜法国,法国几乎丧失全部的海外殖民地,英国正式成为不可争议的日不落帝国。英国的外贸需求日益强劲,将十三行的中国商品销往亚非拉殖民地和欧洲大陆;而法国逐渐退出全球贸易,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欧洲国家,1793年还取缔了负责海外贸易的法国东印度公司。

而且,茶叶作为中国商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贸易的“中东石油”,受到英国的欢迎,
但在法国遇冷
。法国人还嘲笑喝茶的英国人,说这是乡巴佬才喝的玩意,我们高贵的法国人才不喝。

因此,中英两国的经济互补性很高,十三行的不少行商就是在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支持下创办的,包括伍秉鉴的怡和行。
这样一来,拿破仑战争,成为十三行极为关心的事。
英国胜,利好;法国胜,利空

1799年拿破仑战争爆发以来,财大气粗的广州四大家族就给予了较大的财政支持。以往中英贸易,十三行只接受现金交易,但现在四大家族破例允许英国东印度公司用
支票
交易,减轻英国的财政压力。

1802年《亚眠条约》签订,法国胜,终结了第二次反法同盟。四大家族便开始有人坐不住了,1804年义成行的叶上林递上辞呈,急流勇退。
1806年拿破仑针对英国实行大陆封锁,四大家族的另外三家开始谋划退出商界,清政府一看形势不对,不愿舍弃这块肥肉,“你们都撒手不干了,皇室开支从哪来呢?”一概没有同意。
没有退路的十三行,只得寄希望于英国取胜。他们不仅是被动等待,而是主动出击。

十三行向粤海关申请减少外商的税收,而且直接向英国东印度公司提供资金支持。
但是,形势越来越糟糕。1807年7月,第四次反法同盟结束,拿破仑在欧洲的势力越来越强悍,对英国的封锁越来越严格。

广州天空的阴影越来越大,十三行迎来一场大地震——同文行要歇业了
。不是倒闭,而是主动关门。

作为最大的行商和广州十三行的“教父”,同文行在1807年底就停止了全部交易。潘有度花费60万两打通官场全部关节,得到了政府批准。1808年2月,潘有度向英国东印度公司支付了最后一笔欠款15.2万两白银,正式关门。
广州十三行最亮的那颗星,就这样迅速熄灭了。

潘有度如此下血本急不可耐地退出,就是为了规避拿破仑战争的负面影响。如果现在不果断决定,万一法国在战场继续获胜,同文行可能就资不抵债了,到时候自己一个铜板也捞不到,还要背负一身债务。
趁同文行现在兜里还有钱,见好就收,还能当个富家翁。

四大家族已去其二,伍秉鉴和卢观恒如坐针毡,多次向政府申请退出行商,但就是不允许。

伍秉鉴与拿破仑是同龄人,都是1769年出生
,但伍秉鉴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刚接班,命运却被掌握在另外一个同龄人手里。

既然无法退出,那就死马当活马医,安下心来认真经营。为了防止卢观恒当“逃兵”,自己独木难支,伍秉鉴想了个办法,就在1808年同文行关门的这一年,他与卢家结成姻亲,将自己的侄女许配给了卢观恒的儿子卢文锦。

尽管市场行情不景气,新开辟的美国市场难以弥补欧洲市场的下滑,但同文行和义成行解散后,它们的市场份额很多就转移到怡和行和广利行。曾经的四大家族,演变成了双龙戏珠。

但伍秉鉴很明白,若英国不能在欧洲战场取胜,广州十三行不会有好下场,眼前利益只是暂时的。再加上怡和行的创办和发展离不开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鼎力支持,于是伍秉鉴对英国东印度公司提供了很大的资金支持。

截止1813年,广州十三行总共向英国东印度公司提供资金75万两,其中伍秉鉴的怡和行55万两,一家就占到73%。怡和行一跃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全球的最大债权人。
当拿破仑的财力逐渐枯竭时,英国依然能拿到中国广州的白银和商品,累计达数百万两之巨!
对于广州十三行而言,这是用真金白银下赌注。稍有不慎,可能战争还能没结束,自己的资金链就崩了,身败名裂。
1812年,心力交瘁的卢观恒去世,享年66岁。这一年,拿破仑正在远征俄国。

很遗憾,卢观恒要是能多撑一段时间,就能看到雨过天晴。说不定心情一好,还能多活几年。
在这段艰苦岁月,伍秉鉴经常思念自己的哥哥伍秉钧,要是哥哥还在,自己现在就不用这般煎熬了。

不过多年以后,伍秉鉴肯定会感谢这段日子,因为四大家族,被拿破仑战争熬走了3个。义成行和同文行解散,广利行的卢观恒去世,但接班的儿子卢文锦缺乏商业头脑。
就像司马懿一样,活得长就是最厉害的武器。等到1813年拿破仑兵败俄国时,伍秉鉴的怡和行就自动成为行业第一。

1814年4月,拿破仑退位,
怡和行一超独大,伍秉鉴独自担任总商

守得云开见天明。商场如战场,战场拼粮草,商场拼资金,谁撑得久,谁就是赢家。
自此,四大家族成为旧名词,伍家成为最靓的仔。
如果没有拿破仑战争,伍秉鉴的怡和行不会这么快取代潘有度的同文行。
从当时看,拿破仑是伍秉鉴的灾星;从后来看,拿破仑是伍秉鉴的幸运星。一个是当时的欧洲战神,一个是后来的中国商神。还有,两人都出生于1769年。

世事就是这么奇妙!
END
版权所有,欢迎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小炒读书会」,目前130人。以书会友,提升认知,每天都有观点碰撞,带你分辨时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