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小炒特别读者
点击上方「小炒说」→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小炒注:对于原始人来说,外族人是坏人和敌人的同义词。本民族所做的一切都是好的,外族所做的一切都是不好的。—古斯塔夫·荣格(瑞士)
马嘎尔尼到达杭州后,本来可以去舟山乘坐使船“印度斯坦号离开中国,那是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商船,自从马嘎尔尼登陆天津以来,这艘船一直停留在舟山,等着接待使者返回英国。
当时,在乾隆皇帝的再三催促下,装有64门火炮的旗舰“狮子号”先一步离开舟山,前往广州。
于是,马嘎尔尼借坡下驴,以船上拥挤为由,
拒绝上船,坚持走内河到广州
,在广州乘坐宽敞的“狮子号”回国。

英国人不按套路出牌,乾隆皇帝一开始是拒绝的。
他早就意识到英国海军的军事优势,自己拒绝英国的通商要求后,担心英国报复,所以一直希望英国人赶紧离开中国,省得夜长梦多,打扰自己白天拜佛和晚上睡和珅。

但马嘎尔尼坚持己见,执意走内河。

陪伴(监视)马嘎尔尼的钦差大臣松筠夹在两头,很难做,于是给乾隆皇帝上了个奏折:
英国使者语泪交加,哭着恳求走内河,真情流露,鼻涕都哭出来了
。这当然是编造的情节,但是很有效,乾隆皇帝爱吃这一套,既然英国人如此恭顺,为了彰显大清气度,那就同意吧。

这种假奏折在清朝司空见惯,因为皇帝安排的任务很多是完成不了的,他深居内宫,不了解实情,往往凭借一时喜好下达指示。大臣为了保住乌纱帽,只得编造谎言,安抚(哄骗)皇帝。毕竟,自己辛苦几十年的乌纱帽,抵不过皇帝的一句话。
当然,皇帝未必不知道这是假的,不过是给双方一个台阶下而已。

那么,马嘎尔尼为什么不愿意在舟山上船,坚持走中国的内河到广州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上篇《公开的间谍:名为访华,实为侦探》说过的:英国政府嘱咐过,一旦外交失败,竭尽所能地了解中国,为武力做好情报搜集工作。
马嘎尔尼自然不愿意放过这个深入了解中国的大好机会。这是一段全新旅程,连马可波罗都没走过。

毕竟,他此时的真实身份,已经不是大使,而是间谍。
1
琉球的主动
船队在钱塘江刚行驶没几天,1793年11月18日,夜幕降临,一艘小船追了上来,船队停止航行。马嘎尔尼以为是临时检查之类的,正在疑惑之际,迎面走来两个陌生的年轻面孔。
原来是琉球国的两位使者。
琉球国是清朝的藩属国,每两年要来进贡一次,必须从厦门登陆,那是允许他们上岸的唯一口岸,然后从厦门北上。马嘎尔尼前脚刚离开杭州,琉球使者后脚就到了杭州。

两位琉球使者特意赶来与马嘎尔尼见面,是为了通商
而来。

琉球是一个群岛,没有禁商的传统,欢迎外国前来经商,有优良深港。国家盛产铜矿,还产一种粗茶。

初次见面,就成了琉球使者的贸易推介会。
琉球土地贫瘠,只能靠贸易来生存。琉球不仅通过与中国的朝贡贸易来获取大量的物资,而且成为中国海外走私的主要根据地。琉球的船只不仅往来于福州,还北上日本朝鲜,南下东南亚。转口贸易做得红红火火。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封闭只是苦了本国人,便宜了外国人。
但是,一直没有欧洲船只去琉球。欧洲人忽视了这个离中国较远的群岛。
马嘎尔尼听到琉球使者的介绍,自然十分欣喜。既然没有打开中国的国门,那就可以在琉球搞一个贸易中转站,那里经商氛围浓厚,又不受中国官员的控制。

真是一个意外收获!
1816年英国派遣第二个使团访华时,就特意去了一趟琉球。只可惜,日本捷足先登,在琉球经营已久,后来在19世纪70年代成为日本国土,叫“冲绳”。
马嘎尔尼还沉浸在琉球的惊喜和河道两岸的美景时,乾隆皇帝给陪伴马嘎尔尼的新任两广总督长麟连发了几封焦躁不安的御旨,因为装有64门火炮的“狮子号”马上就要到达广州虎门了
英国使者的这几艘大船,已经成为乾隆皇帝的心头之患,仿佛几只苍蝇不断在眼前飞来飞去,拍不死赶不走。乾隆皇帝心知肚明,英国舰船火力凶猛,大清水师招架不住啊!
2
农作物帝国
马嘎尔尼乘坐的船只继续西行,浙江西部多山,在这里,英国人看到了令他们两眼放光的植物:甘蔗

欧洲不产甘蔗,缺糖十分严重,中世纪的欧洲人,上千年不知道糖是什么滋味。稀缺性让糖成了欧洲财富与权力的象征,只有贵族才能享用这样的高档食材。
所以,在最初的航海贸易中,甘蔗成为主要驱动力之一。美洲殖民地和黑奴贸易,甘蔗和烟草是最主要的种植物。

中国成片成片的甘蔗地,让马嘎尔尼心生羡慕:
幸运的中国人啊
。脑海里已经在幻想中国农民在甘蔗地里大啃甘蔗的幸福场景。

英国人很快就发现,这里不仅有甘蔗,还有许多果树,当然少不了茶树。这种土地的充分利用和农作物的丰富,令马嘎尔尼感叹这个农业国家的不俗一面。

不过,在看到一些橘子树时,中国官员马上又告诉他,
这里的橘子分为三等,
上品深红色,汁液最多,是达官贵人的特供;中品黄色;下品口味最差,是下层农民吃的。

等级制度真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啊。
11月21日,船只到达衢州的常山县,与江西接壤,由于江水变浅,不得不步行一段路程。
这正中马嘎尔尼的下怀,可以近距离实地考察了。

事实证明,不虚此行,因为他们首次零距离看到了中国人的最主要农作物——水稻
在这一段短途陆地旅途中,
英国人没有看到任何一块闲置的荒地,沿途每寸土地都是精耕细作,连山坡也被修成整齐有序的梯田
。马嘎尔尼惊叹不已,突然有点明白这个国家为什么会有如此庞大的人口了。

应该说,从天津到北京,再南下江南,一路走来,马嘎尔尼看到,
中国人对土地的充分利用,在全国是普遍情况。
直到今天,海外华人总喜欢在窗台或草坪种点菜,条件再差也能让作物健康生长。只要发现这个地方有种菜,一定就有中国人。现代中国人的种菜天赋,根植于中华农业文明几千年来对土地的充分利用。
但马嘎尔尼同时发现,中国人不让土地轮换休息,能够一年两熟,就绝不会一年一熟,水稻收割完,就会种上豆类、红薯等其他农作物。

一句话,没有一块泥土是闲置浪费的,把土壤肥力榨取到极致
不仅如此,这些水稻的肥料很少。中国人的肥料主要是在粪便中掺一些土,制成饼状,在太阳下晒干。这也导致,这些农村总是散发着难闻的臭气。但是,这些肥料主要用在蔬菜、豆类等作物,较少用在田地的水稻。

靠天吃饭之余,中国农民对田地的人工干预,最多的就是灌溉,这是中国农业技术最重要的一件事。所以,到处都有沟渠和灌溉工具。兴修水利,是地方体恤民情的主要政绩之一,清政府每年花在水利的费用是300-400万两,占财政收入的1/10左右。
总体而言,中国农民常年不休,把每一寸土地都利用起来,种上农作物,但是由于技术原始,停滞不前,肥料欠缺,亩产量难以提升
隋唐时期中国的粮食亩产量是130斤,一千年之后的18世纪,亩产量仅为155斤,几乎没有进步。
所以,清朝统治者格外强调垦荒,希望用规模优势来抵消技术劣势。
但人口增加更快,导致人均粮食是下降的。
所以,清朝的人均粮食(780斤),不仅不如明朝(1192斤),还不如两千年前的西汉(1048斤),只有唐宋的一半(1450斤)。

饥饿的盛世
”,可谓一语中的!

与欧洲相比,在中世纪,
中国的这种规模优势和人力优势带来的产量优势比较明显,当欧洲技术发展以后,中国的这种低成本优势就不复存在了,人均粮食产量迅速落后于欧洲

但偏偏清朝对技术漠不关心,当马嘎尔尼主动向他们推荐欧洲农业技术时,几位中国官员毫无兴趣。

因此,马嘎尔尼一路走来,从北方到南方,都没有看到清朝百姓丰衣足食、富饶繁荣的证据,看到的都是破烂粗糙的衣着和茅草盖顶的土房子。
这一切,马嘎尔尼都认真地做着纪录:这个帝国是一个虚弱的胖子,它的体积和外表很显眼,但里面破烂不堪。
马嘎尔尼的“惊喜”不止于此,他还顺手带走了一些茶树苗和种子,打算带到印度去培育。实际上,在江西和广东的这趟南行,马嘎尔尼总共顺走了97种植物。
11月22日,在一座贡院度过一宿后,马嘎尔尼一行坐上船,启程前往江西,11月26日,沿着信江到达鄱阳湖。
3
江西的女人
鄱阳湖烟波浩渺,一望无际,来自于“蕞尔小国”的英国人感觉像是来到了新世界,赞叹不已。
毕竟英国最大的内伊湖,面积不到400平方公里,只有鄱阳湖的1/10。
有湖就会有水,自然土地肥沃,作物繁茂,所以鄱阳湖区域的人口密集很多,也更加繁忙。从山路崎岖的浙西到达平原湖泊,颇有种农村到城市的感觉。

不过,这里的耕作倒是让马嘎尔尼开了眼界。因为在耕田时,居然是女人在前面拉犁,像牲口一样,而男人在后面一手扶着犁,一手播着种。难怪当时有一句口头禅:“娶妻当娶江西女。”
江西女人是干活的好手啊,比男人还能干。

这里的女人要下地干活,自然就不会裹脚了。于是,裹脚倒是成了妇女社会地位的一种象征:裹脚就意味着不用下地干农活。这也导致中国妇女心甘情愿地裹脚。
不过,裹脚太残忍,不裹脚就得干农活。裹不裹脚,对女人而言都是坑。

江西河流众多,出了鄱阳湖,使船沿着赣江一路南下。

赣江里的船只非常多,很多都是木筏,装着各种货物。河流遍布船只,马嘎尔尼对此已经不感到意外,从天津南下的京杭大运河也是如此,这再次表明,这个农业帝国的国内贸易,还是十分繁盛的
但是,马嘎尔尼还是发现赣江船只的一个不同之处:划船的大多是年轻女人而且他们大都穿得很干净。
这种体力活一般都是男人干啊,穿着也应该是简陋和脏兮兮。
赣江河运繁忙,人来人往,有很多外地单身男人往来于此。这些年轻的女面孔自然容易惹人注目。
实际上,这些划船的女人,大都是被父母抛弃不管任其自生自灭的可怜儿,他们划船,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收入,也是增加自己的曝光机会,看能不能“勾搭”上哪个男人。万一对方是个有钱人呢?

这就有点像公开的相亲大会了。

当然,在这种非正式的“相亲”环境里,少不了提起裤子不认人的情形。

但这些走南闯北的男人,本身并不重视所谓的贞操原则。只要他们看上了相中了,还是愿意与之结婚。
划船的人里面还有很多这样的妇女,她们把一个孩子捆在背上,另一个孩子挂在前胸,都是身穿白色衣裙,头戴草帽

实际上,她们不仅划船,
还兼职卖身
。这么多男人来来往往的,出门在外,皮肉市场是有的。

而且,这些年轻妇女做这种不体面的职业,
往往是得到了父母和丈夫的同意,官员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都是生活所迫。

这就是赣江的船夫大多是女人的原因。

有女人露面的地方,总是有很多故事。
从这里也能看出,尽管清朝奉行程朱理学,官方思想保守传统,但民间并非大家以为的那般压抑,他们在性方面,有着开放一面。

尽管清朝法律规定,允许妻子卖淫的丈夫要受到鞭刑和发配充军,女人发生婚外性关系要杖八十,但这些看起来很正义的法律,在实际生活中到底用处有多大呢?

从严立法,选择执法,普遍违法,古时候就这样了。
12月12日,
在看腻了江西的围观人群、百姓破旧的衣着和寒酸的土房茅草房后
,马嘎尔尼终于进入广东,到了韶关。

这一天,江西巡抚陈淮终于送走了“瘟神”,赶紧向北京上奏,详细说明英国人的行程,结尾还不忘来一句:夷人等均知凛畏
。意思是说,英国人全程对中国充满敬畏,十分恭顺。很显然,这也是编造的谎言,是投其所好说给乾隆皇帝听的。

在政治正确的前提下去述说实情,这是清朝地方官的不二法门,结果自然是实情不实。皇帝接收的都是真假参半的信息,再根据这样的信息来下达指示,地方官又是自觉严格按照皇帝旨意来办事,办事目的最重要的不是对错,而是皇帝满意。
这样的行政效率,可想而知了。
50年后用这样的行政机构去应付鸦片战争,其结局非战之罪也,因为前方不断溃败,但紫禁城总能收到捷报!
4
仇外的广东
一进入广东,马嘎尔尼就发现很奇怪的事情,英国人遭人憎恨
很多农民从屋子里跑出来,高喊:鬼子!番鬼!
这是马嘎尔尼头一次遇到这种尴尬的事情。
在中国其他地方,围观人群更多的是好奇,看不出讨厌英国人。而且由于清朝实行广州一口通商的基本国策,广东人与英国人打交道比较多,至少比中国其他地方的人熟悉英国人。
为什么广东人对英国人有这么大意见呢?在广东沿途,越接近广州,英国人遇到的出言不逊的情况越多。
以至于陪同的中国官员王文雄都看不下去了,责备南雄府这些地方官员没有做好工作,这么多人辱骂英国使者,大清的脸面往哪放?
马嘎尔尼很不理解,
他们愿意为英国做杂活赚生活费,但反过来又蔑视和仇恨英国人!
马嘎尔尼后来才知道,这不仅仅是针对英国人,法国人也遇到这种情况。法国人在广州闲逛时,一些小孩子会向他们扔石头,骂他们。
随着中外交流的打开,清朝的一种民族主义情结开始酝酿。
50年后的鸦片战争结束后,广州人抵制英国人入城,在这件无足轻重的事情上坚持了数十年,正是这种民族主义情绪的一种释放。
马嘎尔尼不理解这种情绪很正常,正如同他难以理解清朝官员的天朝思维一样。长期在这种天朝上国思潮的熏陶下,清朝农民虽然贫穷,但面对外族人群依然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而又莫名其妙的骄傲感与优越感。
他们能够心安理得地接受自己在清朝官员面前低人一等,自然就能心平气和地接受自己在外族面前高人一等。当他们为外族打工,外族付给他们工资时,这不仅不能削弱他们的优越感,反而让他们更加敏感,那种骄傲与优越更容易刺激起来。
12月19日,在沿途不友好的氛围中,马嘎尔尼终于到达广州。这一天,拿破仑取得土伦之战的胜利,一个欧洲划时代的人物冉冉升起。
此时,我们的主人公、广州十三行最大的怡和行的老板伍国萤,正在广州别墅等候马嘎尔尼大驾。
END
版权所有,欢迎转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