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小炒特别读者
点击上方「小炒说」→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小炒注:强大可以低调,但虚弱是藏不住的。
1793年10月7日,在清朝的驱逐令下,马嘎尔尼以外交彻底失败的结局离开北京,英国使团很不服气:我们进入北京时像乞丐,居住时像囚犯,离开时像小偷
马嘎尔尼离开英国时有多兴奋,此时就有多悲伤。
他当年27岁出使俄国,就能与叶卡捷琳娜大帝达成通商条约,如今的他56岁,成熟老道,却在中国碰了满鼻子灰,白跑一趟。

你能想象张麻子在鹅城一无所获的那种挫败感?
不过,马嘎尔尼很快打起精神,虽然外交使命失败了,但另一项使命自动到来:

英国政府嘱咐过,一旦外交失败,竭尽所能地了解中国,为武力做好情报搜集工作。
毕竟这是一个庞然大物,毕竟中国在欧洲人的眼里是超级大国,英国要想蛇吞象,就必须做好调研。
他打算用脚步丈量中国,用两个月时间纵贯南北,一直到广州。

于是,马嘎尔尼摇身一变,从大使变成间谍

1
饥饿的盛世
马嘎尔尼的中国行,全程由军机大臣松筠陪同,满族人。
乾隆皇帝已经对英国有所警觉,下令沿海处于戒备状态,陪同的官员名为陪同,实为监视,时刻向皇帝汇报实情,一旦发现英国人惹事,还可以动用军队镇压。这么重要的事情,必须是满族人负责。这是清朝的惯例:关键问题,只相信满族人,汉人靠边站
这次陪同马嘎尔尼的,还有另外两人:天津道员乔人杰、通州副将王文雄,是松筠的副手。
最重要的军机处,清朝直到灭亡,一直都是满族人把持,汉人和蒙古人是陪练。
马嘎尔尼先从水路原路返回天津,连住宿都是之前住过的寺庙。再从天津顺着京杭大运河南下山东和江苏,这是一段新旅程。
一路上的风景和围观人群已经不令他们感到新鲜了,就连官员的强势和百姓的顺从与贫穷也令他们习以为常。
这些官员可以随时随地征用纤夫,而且报酬极低,以至于不但有人冒险逃跑;岸边的百姓看到拿着鞭子的官员就会自动让出一条整齐的路;百姓的衣着和住房还是那么寒酸。
看惯了这些无语现象,英国人还是能看到一些别开生面的东西,他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农业的茂盛
河道两岸,几乎看不到荒地,英国人常常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农田,上面生长着茂盛的小麦、棉花和高粱。尽管土地干旱,而且看起来比较贫瘠,但那些农作物长得很好。
中国农民的勤劳,把这些农作物搞得相当肥沃。他们用纯人工和简单的农具,就能达到这种的农业成就,英国人很是佩服。
但是,英国人一边看到了农作物的长势喜人,一边听乔人杰和王文雄说,这些省份经常有人饿死
现在是10月份的收获季节,人们还有吃的,到了冬春之交,粮食该收割的都收割了,没有收成,再加上天气寒冷,死亡人数就会增加许多。

马嘎尔尼觉得改进农业技术,借鉴西方的机器,可以提高粮食产量,减少死亡率,
但松筠和官员随从没有表现出任何兴趣

他们与乾隆皇帝一样,对任何新生事物都是本能地反感,认为当前的一切是做好最合适的。即便他们知道新事物更先进,他们也不会采用。
在他们的眼里,采用新技术,解放人的双手,这些人就会有时间琢磨其他事情,成为稳定秩序的X因素。
始终忙碌,不是为了粮食,而是为了秩序。
始终在温饱与挨饿的边缘,几分天意几分人为?

马嘎尔尼说,“迫使中国人挨饿”。
马嘎尔尼还发现中国人的饮食特点,那就是缺乏肉类。一路走来,很少看到养殖的牛羊鸡。这是一个没有畜牧业的种植园。
这种以素食为主的营养结构和只求温饱的生活节奏,推高了中国人的死亡率。
郑强教授就在一次演讲中说,中国人长期不吃肉,以至于消化系统都跟欧洲人不一样。在那次演讲中,他呼吁中国青少年多吃肉,不要因为一点肥胖问题就作得不要不要的,非要去吃素,中国人还要花几十年时间去进化消化系统。

农作物茂盛之余,他们还见到了运河的船只繁多,穿上装着各种货物,河运的繁忙,说明这个国家的商业繁盛。马嘎尔尼还在山东境内观赏了一场祭祀河神的仪式,肉类菜肴,敲鼓放鞭,场面十分隆重。
无论是村镇的集市,还是运河的活力,马嘎尔尼所见到的,都有力地说明,这虽然是一个禁商轻商的国家,但国内贸易顽强地发展着

马嘎尔尼在详细调查中国的农业问题时,乾隆皇帝的谕旨昼夜不息地下达,核心宗旨就是事无巨细地汇报,严肃活泼地监视
双方面上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汹涌。

马嘎尔尼不是傻子和瞎子,也注意到了朝廷的书信往来频繁,他为这种通信速度感到惊叹。纯靠人力和马力,传送速度可以每天200-300公里。按照这样的速度,从北京到杭州只需要5天,到广州只需要10天。
法国的邮政传递速度在欧洲最快,也只有中国的1/3。

但是呢,北京的传教士跟马嘎尔尼说过,北京和广州的传教士之间的通信需要3个月。而且,他们的信件都被拆封过。
政府与私人的邮件传递速度,天壤之别!
不过,马嘎尔尼的佩服很快就会消失,因为欧洲将在1796年启用光学电报,10年之后蒸汽船问世,20年之后铁路问世。

马嘎尔尼发现越往南走,人口就越稠密,这跟南方气候温暖适合农作物生长有关。但这种人口稠密,无意间引发了一件令马嘎尔尼耿耿于怀的悲剧。

在山东黄河附近,附近村镇跑来几千人观看经过的外国人,由于人太多,突然有几个人掉到了水里,这几个人不会游泳,慌张地大喊救命。
但是,没有任何人去营救!
马嘎尔尼极度失望,突然又看到了一点希望,有人下水游过去了,然而,他不是去救人,而是把拿落水者的帽子。
马嘎尔尼彻底失望了。

马嘎尔尼又想到8月份登陆天津时,有人落水同样无人救援。这与欧洲人心目中的儒家智慧这一中国人形象完全相反。
又一个神话破灭了
2
天真的军演
乾隆皇帝对英国的海军优势,心知肚明,这从他屡次怒斥浙江官员没有尽快催促英国大船从舟山离开就可以看出来。
英国人也很蔑视清朝的海上军事力量,马嘎尔尼在经过山东时,就在日记里直言不讳:
它是否真的不明白只需几艘英国军舰便能消灭帝国的整个海军?只需半个夏天,就能摧毁中国沿海的所有船只
在海军力量对比上,双方都是心照不宣。

因此,乾隆皇帝希望在陆地上向英国使团炫耀清军的作战实力,以此证明我们有陆地优势,找回一点颜面。
这次离开北京,马嘎尔尼早就看到了了这点,因为他发现,与来京时不一样,这次离京的沿途,迎接队伍里增加了很多士兵
他们表情严肃,双目圆睁,衣着整齐,但是,因为佩戴武器都是弓箭和少量的落后火绳枪,这些军事炫耀,不仅没有起到震慑的效果,反而暴露了自身的短板
清朝官员想当然地认为英国陆军很差,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水平。这种天真看法,使得军事炫耀只会是别人眼中的笑话。

但清朝官员并不知道这些,他们还乐此不疲。一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还固执地认为英国海军威武,陆军拉胯
1793年11月6日,就在
镇江
,为英国人准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军事演习。

一共2000人,锣鼓喧天,旌旗招展,接受总兵王炳的检阅。头盔闪闪发光,军装整齐发亮,上演了一场严肃的“制服诱惑”。

但是,军事装备还是弓箭长矛,几支破枪。
看到这种冷兵器为主的军事装备,马嘎尔尼会是什么感觉呢?

就跟拜登在朝鲜欣赏胸口碎大石是一个感觉。
心里一万句“傻逼”,脸上还得挤一挤笑容以示礼貌

马嘎尔尼还特意向身边的王文雄问道,“你们为什么宁肯用这种粗劣的火绳枪,也不愿意用欧洲人普遍使用的精致步枪呢?”王文雄的回答让马嘎尔尼无语,“在西藏,步枪不如火枪有效。”
这完全是不符合事实的偏见。

马嘎尔尼根本不知道,清朝有精致步枪,只不过是紫禁城的御林军专有,作为皇帝的军事机密而存在,其他部队使用是违法的。
其实,马嘎尔尼不知道很正常,因为王文雄也不知道,就连以后主持禁烟和海防的林则徐也不知道。
不仅武器落后,马嘎尔尼还发现,眼前的镇江城墙濒临坍塌,是个危房建筑
在古时候,城墙是国防核心,所谓占领军事要点,就是攻破城墙,城墙一破,战事就是收尾工作了。你连个城墙都是破的,还演习个屁!

就好比,美国在航空母舰上炫耀武力,结果船舱漏水严重,船身都有点倾斜了,你的F35再牛逼,别人也只会认为美国虚有其表。更何况你的战机还是70年代米格-23!
看完整个演习后,马嘎尔尼在日记里写道:
他们没有一点尚武气派,士兵还有点女性色彩,像是登上舞台表演而不是军事演习
毫无疑问,军演闹成了笑话。

最后,清朝官员还不放心,为了加强震慑效果,向马嘎尔尼透露:“
我们有100万步兵和80万骑兵
。”

这个数据有夸大嫌疑,但当时清朝确实有80-100万军队,只不过,绝大部分与其说是军人,还不如说是民兵

清朝没有警察,没有城管,因此,清朝的大部分士兵担负着行政和司法的任务。清朝作为专制的镇压型政权,它必须在全国各地维持武力的存在,随时随地镇压不法分子。

因此,这些军队分散在全国各地,有时叫狱卒,有时叫哨兵,有时叫粮仓守卫。
马嘎尔尼一路走来,就发现沿途每隔五六公里,就有驻守的士兵。
他们存在的意义,早就不是征战,而是维持秩序。
这样的军队上战场是没有战斗力的。
鸦片战争时期,道光皇帝从全国征调了25万这样的士兵上战场,几乎都是凑数的乌合之众,除了吃军饷没有什么卵用。
十分巧合的是,乾隆皇帝在镇江为英国使团准备了浩大军演,50年后的鸦
片战争,就是在镇江结束的。

历史就是这么神奇,可以说是巧合,可以说是讽刺。
不过,英国使团没有去南京,因为京杭大运河不经过南京,他们没能见到那座城市。
在镇江,马嘎尔尼也了解到,30万八旗兵是清朝政府的核心精锐,全部是满人,他不禁陷入思考:30万满人就能控制3亿汉人,1:1000,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如此悬殊的比例,真是闻所未闻!
他突然明白,欧洲迷恋中国是有一定道理的:有哪个国家能比中国治理得更为精明呢?
3
苏杭的丝绸
自古以来,判断一个地方繁荣与否,最简单的标志就是女人姿色。
英国人一到苏州,就被这个地方的女人吸引了。

不仅仅是因为长途跋涉早就让他们憋坏了,而是这个地方的女人太漂亮了。

这里的女人大多穿时髦的丝质衣服,脸上显得愉快轻松,还很会打扮,带耳环和黒缎软帽。她们明显与中国其他地方的女人不一样。

看来,苏州女人为当时的中国争了光。

但是,英国人不能下船,他们被禁止与国民接触,处于严密监视状态,只能眼巴巴看着美色随波消逝,在yy中恋恋不舍地离开苏州。
对于马嘎尔尼而言,不能下船的最大遗憾,不是女色,而是丝绸。

他这次调研的一个目的就是了解丝绸技术,以便引进到印度。

但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对此高度警惕,作为核心竞争力,丝绸技术一直是国家秘密,谁敢泄密就会被杀头
英国使团既得不到什么情报,也带不走桑树苗和蚕样品。

从这里就可以看到,出使失败后,英国人已经有了寻找替代中国市场的计划。
无论是女人还是丝绸,英国使团只能在河船上“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在充满饥渴的眼神中,驶离苏州,在11月9日到达杭州。
杭州也是著名的丝绸制造中心,马嘎尔尼将在这里继续自己的使命。

机会来了,因为英国使团中一部分人要去舟山乘英国船沿着海岸线去广州,马嘎尔尼要从内河去广州,
人员分手和行李安置,使团要在杭州逗留几天
但他很快是迎来失望,使团的行程被安排得无微不至,他们根本没有自由行时间。游西湖、看雷峰塔……但无法脱离安排去打探情况。
他们处于严密的监视之下,一举一动都在中国官员的眼睛里。这是乾隆皇帝三番五次下达的旨意。
有两名英国人想偷偷溜开,被中国士兵发现后,直接逮回,还挨了揍。
按照我的意思来,票子面子都有;不守规矩,立马就翻脸不认人。客人到囚犯的距离,只在一线间。

马嘎尔尼只能像船夫和车夫才能打听一点桑树和养蚕的知识,很零碎,没什么用。

虽然没有取得预期成果,但马嘎尔尼还是弄到了一点蚕卵。

在宋朝时,就有欧洲人把蚕茧藏在妻子的内衣里,带回意大利,但没有改变什么。
马嘎尔尼与那位欧洲人一样,刚开始如获至宝,后来发现在欧洲没有实质作用。
茶叶和丝绸是当时中国的外贸大宗,除了丝绸,英国人还要在印度引进中国的茶叶技术,马嘎尔尼让这个计划成功了。他带走了几颗优质茶树,印度茶叶发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中国茶叶的影响。这个以后再表。
11月13日,马嘎尔尼乘船离开杭州,计划经江西去广州。

陪同人员从松筠变成了长麟。松筠要陪使团去舟山,长麟本是浙江巡抚,现在刚刚调任两广总督,负责陪同马嘎尔尼一起远赴广州,以顺路的名义来监视。
陪同人员变了,不变的是,长麟也是满族人
乔人杰和王文雄一直陪着马嘎尔尼,这两个汉人,之前是松筠的副手,现在是长麟的副手。
汉人打酱油的满人负责制,始终不变。
END
版权所有,欢迎转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