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小炒说plus
小炒注:雷霆雨露,皆是天恩;风花雪月,皆为造化。
在华人世界,首富是一个十分吸睛的名头。一旦成为首富,就会成为所有视线集中的焦点,在镁光灯下,在水银灯下,在漂亮的杂志铜版纸上,其话题性远超第二名。

比如,香港四大家族,李嘉诚长期“霸占”华人首富的头衔,知名度远超另外三大家族。
而在200年前,也就是鸦片战争前夕,天高皇帝远的广州就出现了一位华人首富,更惊奇的是,他不仅是华人首富,还是世界首富

2001年的时候,《亚洲华尔街日报》评选“近千年世界最富有50人”,有6个中国人入选:成吉思汗、忽必烈、和珅、明朝的大太监刘瑾、宋子文,还有一位就是晚清的伍秉鉴
伍秉鉴是六人中唯一的商人。
他掌握着2600万两的资产,而当时清朝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就4000万两。他的业务不仅遍布国内,还在美国投资铁路和股票,是一个庞大的跨国公司。

伍秉鉴活跃于19世纪上半期,于1843年逝世,连同他的资产也风吹雨打去,此时鸦片战争刚刚结束一年。
很难想象,在我们印象中腐朽落后的晚清王朝,居然能走出一个世界首富。

而创造这个神话的,就来自于东方一个古老而神秘的组织——清朝的广州十三行。
1
商业世家
1769年,在广州的一处旧式老宅中,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婴孩来到人世。
在接生婆欢天喜地的叫嚷声中,38岁的伍国萤接过婴孩,满脸欢喜。那个时候人们的平均年龄不到40岁,伍国萤算是老年得子,喜悦自不待言。
这个孩子就是伍秉鉴。
这一天,没有流星划空,没有神龙现世,没有神光照耀,很平常的一天,没有什么天生异象。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孩子会成为留名后世的风云人物。
但是1769年这一年并不普通,不过这个不普通与伍秉鉴无关,与伍秉鉴出生的这个国家也无关。

这一年是乾隆三十四年,大清正在与缅甸交战,其内政和国内秩序延续了自秦朝以来的传统,2000年来未有什么大变化。

但就是这一年,
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英国航海家库克到达了大洋洲,英国医学家詹纳给人接种牛痘消除天花。

哦,对了,还有一个人也在这一年出生了,那就是“科西嘉怪物”拿破仑。

沉睡的大清与变化的欧洲,在这一年就能体现出来。
不过,在伍家的身上,还是能看到大清的一点变化。
伍秉鉴并不是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也不是农民家庭,而是商业世家。
伍秉鉴的爷爷伍灿廷,在广州贩卖海货,经过打拼,小有成就,全家住进了大房子。1731年伍国萤出生,在清朝,重农抑商,商人被轻视,灿廷并不希望儿子继续经商,而是希望他通过科举,光宗耀祖。在那时,这才是受人尊敬的正途。
但是,伍国萤对读书一点兴趣也没有,调皮捣蛋、上课睡觉这种事没少干。

他一门心思想经商,认为经商可以赚大钱,便不顾家人强烈反对,毅然辍学。接下来,他做了一个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去潘振承的同文行打工
伍国萤的这个选择,在那时毫无疑问是离经叛道的,如同现在的小孩辍学去踢足球、说相声。
不过,考虑到他在广州,这个选择又有了合理性。
2

广州十三行
1745年9月,天气晴朗,风轻云淡,在距离瑞典哥德堡大约900米的海面,一艘名为“哥德堡号”的商船缓缓驶来,正要靠岸。经过半年的海上漂泊,终于见到故乡的陆地,船员们欣喜若狂,欢呼如雷,疯狂向岸上的人们招手示意。
然而,船头突然碰到礁石,随着船身一震,随即缓缓沉入海底。
两百年后,人们将船打捞上来,发现了船上大量的陶瓷、丝绸和茶叶。让人惊讶的是,在海底待了200年,但是部分茶叶依然散发着怡人的清香,可以放心饮用。打捞完毕,据统计,船上转载约700吨货物,在当时价值2.5亿瑞典银币。

这批货物就来自于清朝的广州十三行。
众所周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但它依然于1685年下达一道圣旨:在广东广州、福建漳州、浙江宁波和江苏连云港开设了四个通商口岸。这四个官方口岸相当于清朝的四个经济特区,只允许在这四个地方通商贸易。
受地缘和经商传统的影响,广州是最繁荣的
清政府一直以天朝自居,认为其他国家都是蕞尔小邦的蛮夷,本国物产丰饶,无需贸易也能获得很好,因此,将通商口岸的对外贸易视为一种赏赐,自己打心眼瞧不上贸易。

为了维护这种天朝威仪,它不允许外商与官员进行直接交往。
但是在权力压倒一切的清朝,它必须控制商业活动的进行,于是就诞生了行商制度
朝廷授权行商为对外贸易代理人,外商只能跟行商做生意,由行商负责管理外商的商业行为,违法出事了就由行商承担责任。这就是“以官制商,以商制夷”。

如果从商业的角度讲,行商就成为对外贸易的垄断者
庞大的中国,只有四个通商口岸,可想而知,这四个城市的贸易需求和商业利润有多丰厚,港口常常被商船围了个水泄不通。
广州的贸易最繁荣,广州就出现了十三家行商,即“十三行”,但其实行商的数目不断变化,并不是固定的十三家,只不过作为一种习惯的称谓,叫顺口了而已。
所以,广州人来人往,鱼龙
混杂,商业氛围非常浓厚,十三行也诞生了很多财富神话。

17世纪的清朝诗人屈大均曾在《广州竹枝词》描述当时盛况:

洋船挣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
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伍国萤从小在这种氛围中熏陶长大,难免就对经商充满遐想。他应聘的同文行,就是广州最大的行商,其老板潘振承,就是屌丝逆袭的成功学代言人。
潘振承出生贫苦,十三岁就辍学,到海边给人当船工。由于吃苦能干,很快得到老板赏识,能为商船的舵手,经常远航到东南亚。
但是当时的舵手,是一项高危行业,商船都是木质帆船,海上的大风大浪和暗礁随时都会要了他们的命。好在,富有冒险精神的潘振承每次都平安到达。
很快,摸清了门道的他,决定单干,
在1742年创建了同文行,
就坐落于广州今天的十三行路上。

当时,创建一家行商,通常要向朝廷缴纳20万两的“注册资本”,才能获得颁发的“营业执照”。可见,潘振承在当舵手期间赚了不少钱。
潘振承克服重重困难,打通各路关节,还以小学文凭学会了英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等多国语言,同文行很快脱颖而出,成为行商老大。
伍国萤崇拜潘振承的传奇经历,在应聘过程中,一通彩虹屁拍完,潘振承就给了他一个财务经理的岗位,去库房管账。
潘振承的这个人事安排,也是有长远考虑的。同文行的财务总监是一位老先生,工作多年,经验丰富,但年老难免会出错,现在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潘振承担心老先生的精力跟不上。
财务总监明白老板的用意,便用心教伍国萤,踏实肯学的伍国萤,很快就能够独当一面。这为其日后的发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工作,能进大公司,还能遇到一位好师傅,真的是三生有幸。
3

天赐良机
1757年,眼看着对外贸易规模越来越大,朝廷担心商业蔓延冲击体制,乾隆皇帝下旨关闭福建、浙江和江苏的通商口岸,只保留广州
乾隆的这道圣旨,成为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直接祸根。当时欧洲的启蒙主义正处高峰,伏尔泰、卢梭康德接连发表代表作。当欧洲向封建专制发起冲击时,清朝却走向了历史的倒退。
这一倒行逆施,于国不利,于广州有利。广州成为唯一的黄金口岸,潘振承大为高兴。
这一年,伍国萤26岁,离伍秉鉴出生还有12年。
开行商成为一个风口
,当很多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时,伍国萤很淡定,因为他没有足够的资本,而且在同文行这个大公司干得也挺好,薪水不错,老板对他也不错。

没必要去冒险创业。

而且,他现在也很忙,“一口通商”的政令一出,广州十三行忙得不可开交,负责同文行财务的伍国萤,感同身受,工作任务重了不少。同文行在当年就与英国东印度公司达成一笔20万银元的丝绸大生意,有生丝几千担、布四千匹;然后,又与西班牙人达成了一笔20万银元的生意。
1759年,
伍国萤像
往常一样在库房里打算盘,一个小伙计进来添水,闲聊说:

“伍先生,您猜我之前回家探亲看见了什么?”

“看到什么了?”

“我看见杀人了。”

伍国萤抬头瞟了他一眼,小伙计开始滔滔不绝地说开了。
“就在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好多人围观呢,‘咔嚓’一声,就见血喷出来,地都染红了一片,脑袋滚了几米远,刽子手捡起来,挂在木桩上示众,说什么‘为夷人谋唆’。”
“此人可是刘亚匾?”

“对对,就是这个名字,您也知道?”小伙计有点惊讶。

伍国萤知道这个事并不惊讶,行商吃的是政策饭,自然十分关注官场动态,未雨绸缪。

事情的起因是175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洪仁辉(詹姆斯·弗林特)去
天津告御状,
理由是广州海关贪污腐败,刁难外商
。广州海关的这个恶习由来已久,朝廷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东印度选择在这个时候告御状,无非是因为英国本在期待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结果等来的是乾隆关闭通商口岸。

这么大的一个市场,还没来得及开拓就被关上了,英国自然不甘心。

因此,东印度公司希望以此为由,劝说清政府增设通商口岸。

洪仁辉花大价钱买通直隶总督,乾隆皇帝才得以看到诉状。结果,乾隆皇帝龙颜大怒,认为洪仁辉别有用心,质疑大清国策,有辱大清尊严。将洪仁辉押至澳门关押了一阵子,便驱逐出境。

刘亚匾,就是替洪仁辉写诉状的人。
今天看起来这是小题大做,但在当时是犯了大忌。清朝最担心洋人与汉人勾结,推翻自己统治,因此不愿意洋人与国民有任何交往。即便是洋人来广州贸易,也是待在专门的固定场所,只能在固定时间在专人陪同下进广州城。
刘亚匾,自然就被处以死刑,杀一儆百,令国民自觉远离洋人。

对于伍国萤和行商们而言,这是一个好消息,
因为意味着朝廷对“一口通商”政策的执行十分坚决!
“伍先生,不如您也开班一个行商,保证日进斗金。”小伙计继续与伍国萤聊天。

“乱讲!”伍国萤斥责道。
“上承天子恩泽,下得地缘优势,正所谓‘东西南北中,一起到广州’,大好的形势,怎么是乱讲呢?”
伍国萤从小就有雄心,希望经商致富,否则也不会辍学,但他只是觉得时机不成熟,一个项目,若人人看好,连小孩子都在讨论,那就要慎重对待了。
而且,在行业前景最好的时候离开栽培自己的老板,去创业抢老板生意,伍国萤的心里也过意不去。知遇之恩当涌泉相报,怎么能在这个关键时刻当二五仔呢?

因此,当1769年伍秉鉴出生时,38岁的伍国萤仍然在同文行兢兢业业地做着财务工作。
4


几家欢喜几家愁

一转眼,伍秉鉴慢慢长大成少年。但是小时候的伍秉鉴,表现平平,沉默寡言,没有表现出过人的天资,也没有给人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反倒是哥哥伍秉钧,聪明伶俐,活泼热情。
内敛的伍秉鉴与外向的伍秉钧,颇有点像电影《教父》里的麦克与哥哥桑尼。连命运也相似,哥哥英年早逝,弟弟接手家业。
忽忽数十载,伍秉鉴平平淡淡,但广州十三行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因为“一口通商”的政策始终未变,这是很多行商始料未及的,他们原本以来,这种优惠政策应该只是昙花一现。
一边是欧洲贸易需求的不断增长,一边是“一口通商”的坚持不变,于是滚滚财富涌入广州,广州十三行甚至被称为“天子南库”,是朝廷在南方的藏金库。
有诗描绘当时的盛况:

奇珍大半出西洋,番舶归时亦置装。 
新出牛郎印光缎,花边钱满十三行。
在这种空气中都是金钱味道的城市里,伍秉鉴跟父亲伍国萤一样,从小就没了科举仕途的念头,决心投身商海,小时候就经常跟随父亲去同文行实习、见世面。
父子二人,成就了日后的一段传奇。就如同马斯克说“只有美国才会让自己成功”一样,伍秉鉴父子估计也会说“只有广州才会让自己成功”。
挣脱了体制的束缚,人释放的潜能是无穷的。同文行潘振承、十三行的老板、伍秉鉴父子,都是普通出身,但能够创出一番天地,这就是明证。
而一个国家,只有解放国民的天性,给他们提供展现自我的自由舞台,才会蒸蒸日上。

近代以来,商业就是这样一个解放自我的最佳工具。
当然,清朝的行商制度对商业贸易依然有诸多限制。

行商实际上是一种垄断制度,外商只能跟清政府指定的行商做贸易
。垄断就会滋生出各种腐败,官员会以各种名目进行盘剥,在一份1759年《粤海关征收洋船进出口各项归公规礼清单》中,名目达到100多项。遇到天灾、缴匪、基建、民生工程等事宜,就会向行商摊派。

这只是公开的,还有冰山之下的私相授受。比如,一些官员热衷于办生日宴,一年办两次,等着行商上贺礼;一不高兴就出台一个贸易限制措施,等着行商送银子再解除。
1801年,北京永定河水灾,朝廷要求广州十三行捐献25万两,但粤海关向同文行一家就要50万两,老板潘有度拒不执行,直接被粤海关一纸告上朝廷,最后只得奉上银子,花钱消灾。

所以,从1757年“一口通商”开始,本来有三十家行商,到1801年,只剩下十家。本该大展宏图的广州十三行,沦落于此,未免惨淡。
以至于1801年嘉庆皇帝都看不下去了,颁发旨意,要求善待行商,不能过度盘剥。
外商也不爽。只能跟那么几家行商打交道,没有议价权,也打不进中国市场,而且受到严格的人身限制,只能待在商馆,每月初八、十八、二十八这三天才能进广州城行动,购物和玩耍都是指定地点,还不准洋人老婆上岸,上岸就得缴纳八两的“太太税”。

种种限制,就跟去朝鲜旅游一样。
商人,无论是广州十三行,还是外国商人,在清朝根本就得不到起码的尊重。作为最大行商的同文行老板振承就曾决绝地说:
宁做一只狗,不做行商首”。
后来鸦片战争签订的《南京条约》,其中一个主要条款就是废除行商制度。

这就是18世纪下半期广州十三行的发展现状:政策优势大,但行商发展始终受限,前景不明朗。不过,在同文行工作了二三十年的伍国萤,在1783年终于按耐不住创业的心了。
因为,东印度公司抛来了橄榄枝,支持他创办一家行商。
此时,他已经52岁,儿子伍秉鉴才14岁。

东印度的目的很简单,
它不希望看到略显颓势的广州十三行衰落下去,同时也不希望同文行一家独大
。这就是后来伍秉鉴和东印度公司深度合作的历史渊源。

1783年,这一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元顺行成立,第二年改名为“怡和行”,伍国萤将自己的商名定为“浩官”。
封建社会的商人没有社会地位,他们就在自己的名字上冠一个“官”字,世代沿用,同文行就是用的“正官”,洋人一看到还真以为是个什么官。所以,流传后世的伍浩官并不是单纯指伍秉鉴,伍国萤最初也叫伍浩官,这是伍家的世袭商名。
在伍国萤的稳健经营和东印度公司的鼎力支持下,怡和行的业绩扶摇直上,在1793年就就冲到了行业排名前五位。
就在伍家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1793年6月19日,广州口岸突然停泊着三艘大船
这不是商船,也不是战船,而是英国政府派遣的外交使团,团长就是大名鼎鼎的马嘎尔尼。
他们马上要起锚北上,去拜访乾隆皇帝,重要任务就是终结广州的“一口通商”,增加通商口岸。
包括伍国萤在内的广州十三行的老板们都听闻了此事,预感到政策会有大变。

此时怡和行才成立10年,伍国萤的脸上出现了深深的忧虑。
请务必关注 姊妹号 “英杰读库”
(合作,请联系微信:arscience)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