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小炒特别读者
点击上方「小炒说」→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小炒注:幻生还幻灭,大幻莫过身
1793年8月16日,英国使团到达通州,他们要步行至北京休整之后,他们就要北上热河觐见乾隆皇帝。
他们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了,但其实也越来越远了。
1
通州的寺庙
在通州去北京的路上,这是使团第一次在中国走陆路,但他们很快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住宿。

他们发现,一路上没有旅馆。那些所谓的旅馆,其实是破旧的茅草屋,还必须自带被子。

就算英国人想住,中国官员也不会允许,这太有损天朝面子。
正是因为条件简陋至极,所以古代很多鬼故事就发生在这种茅草屋旅馆里。《聊斋志异》就有不少发生在旅馆的鬼故事。

这种状况其实是清政府有意为之,也是禁商的一个策略。

那么英国使团住哪儿呢?还是官员的脑子灵活,想到了
寺庙

明清时期中国人普遍信佛,寺庙遍布全国各地,香火旺盛,作为人群聚集的信仰之地,寺庙一般都建得比较好,有些还是当地富人捐资兴建。
英国使团早就发现这点,那些居民房一般比较破旧,寺庙几乎是唯一能吸引他们的建筑物
正因为寺庙比较拿得出手,所以寺庙不仅是烧香拜佛之地,地方聚会、情人幽会、军队扎营,往往都会选择这里。
陪同的官员,很快就找到了附近的一个大庙,是几百年前一位有钱人为了供应12位高僧,独资捐建的。

中国官员的办事效率十分高。他们很快就将庙里的和尚迁移至其他庙宇,然后征募工人搬卸物资、打扫寺庙、安排安保。这种高效让英国人吃惊,一切人力和物资都能被政府随时调遣,再繁琐的任务也能被安排得井井有条。
饭桌也十分豪华,摆了12桌,每桌12个菜。中国人吃饭的狼吞虎咽,再次令人印象深刻。

正当英国人打算睡个好觉时,结果蜈蚣和蝎子让他们吃尽苦头,正值大热天,蝎子蜈蚣容易繁殖。他们慌忙驱赶,却发现同行的中国人十分淡定,慢悠悠地驱赶或者视而不见。
早就习惯了。
英国人就有点疑惑了,住宿条件这么简单,怎么吃饭会那么铺张呢?难道中国人对吃的要求重于宿?
第二天一大早,英国使团发现蜂拥而至的人群,不过不是来看他们的,而是来拜佛的。
寺庙里供奉的神像比英国教堂要多,但每个神像都是香火旺盛。中国人结婚、出门远行、商业交易、生孩子,都会来庙里求神问卜,由于不同的神保佑不同的领域,因此一个寺庙自然会供奉很多佛神。

英国人很快又发现中国的不同之处,这些跪拜在地
信徒们,求的都是现实之福,很少求来生之福的但佛教主张轮回和解脱,本来的教义是追求来生的转世之福。
所以,中国与印度的佛教,是大不一样的。印度的佛教传到中国,已经中国化了。

吃过丰盛的早饭后,使团继续出发,路上见闻对他们已经没有新意了。
又吸引到大量的围观群众,每次来到陆地,他们已经习惯了被群众围观。通州群众与天津群众、舟山群众一样,大部分人穿的都是打着补丁的破烂衣服。
路上看到的房子,依然是简陋的木制结构,窗户糊上一层半透明的纸,屋顶盖着茅草屋。只有官吏的房子是石头或砖头建造,窗户是丝绸布。
集市依旧热闹,足见民间商业的频繁,不过每个人都是忙忙碌碌,街上看不到闲逛的人。

这些事实,马嘎尔尼早就看到了,一路走来,没有什么变化。

他基本已经断言:这个国家的国民,贫穷而忙碌
欧洲哲学家的那些有关中国的书可以抛诸脑后了。那是他们想象的中国,不是真实的中国。
8月21日,使团到达北京城。

2
北京的囚徒
在欢迎的礼炮声中,使团缓缓进城。
在穿过城门时,马嘎尔尼仔细观察了城墙,的确高大结实,比欧洲城墙气派得多,但他很快发现,
城墙没有配备火炮,只有用于放箭的箭孔和箭楼

马嘎尔尼心中暗喜:徒有其表,在英国火炮面前,京城的城墙不堪一击。

进城后,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人山人海的人群。虽说他们习惯了人群围观,但依然被京城的人山人海震惊了!

马嘎尔尼后来感叹:像海潮般不断涌来。
不过,使团不能与人群交流,“
只能远观不能亵玩
”,官员还用鞭子抽打来让人群不要离使团太近,不过并不是打在人身上,而是打在地上。

如果把使团换成游街示众的死囚,好像场景也挺合适的。
敏锐的马嘎尔尼很快发现北京人群的一个不同点,在天津几乎看不到一个女人,在北京就看到了,而且肤白貌美,并且没有裹足。

许久不近女色的马嘎尔尼,还有些心动了。
后来他才知道,
这些正常的漂亮女子是满族人,不是汉人
。满族人学习汉族的很多习惯,就是不学习汉人的裹脚。

可见,很多反人性的保守观念,只是束缚了普通人,统治阶级该怎样还是怎样。
使团艰难地开进,马嘎尔尼得以有充足的时间来观察京城。好好珍惜吧,一旦下榻到圆明园,想再出来就难了。

北京的街道与英国刚好相反,这里街道宽,房屋矮,英国是街道窄,房屋高。而且北京的街道都是土路,尘土飞扬,大官经过时需要洒水才能避免灰尘。
马嘎尔尼还看到了一个葬礼队伍,8人一排,一共64人,排场很大。他们感叹:英国人最漂亮的棺材在中国人的棺材面前也会显得寒碜。

在中国,一个人在生前可以省吃俭用,但葬礼一定要尽量隆重。一天的葬礼花费,赶得上一个人好几年的消费。
中午,使团终于出了北京城,来到郊区。走马观花的欣赏,使得英国使团有一个共同感觉:除了皇宫紫禁城,实际看到的一切,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马嘎尔尼断言,无论是财富还是实力还是技术,伦敦都超过北京
出城之后,他们来到了海淀的圆明园,边缘的宏雅园,就是他们的住所。
但是,矫情的马嘎尔尼对住宿很不满意。
一方面是条件简陋,这里很久没人住了,到处都是灰尘、蜈蚣和蝎子。英国人没法睡觉,干脆睡在海上航行用的吊床和行军床。

另一方面这里远离北京城中心,他们还受到严密监视,戒备森严,与外界几乎隔绝了。
这要是藩属国的使者,忍忍也就过去了,但马嘎尔尼自认为大英帝国天下第一,不能忍受这种待遇,而且他还要游览北京打听北京情况。

讲究待客之道的清廷,很快在8月26日就把英国使团迁到北京市中心的一个豪华官邸,这是从广州海关监督穆腾额手里没收来的。
时间有些事就是这么奇妙,大清贸易实行广州一口通商,广州海关监督掌管外贸海关税收,是个肥缺,天天跟广州十三行和外商打交道。马嘎尔尼此次正是为了终结广州的一口通商,却不小心住进了广州海关监督贪污来的豪华别墅。
条件是改善了,也安排了游览北京,但是呢,一切都做好了周密安排,只能按照既定路线观看该看的东西,规定以外的一律不许看。

跟现在的朝鲜旅游一样。
在住宿地,他们连探头往外瞧一瞧都不被允许,一旦发现就会被墙外的巡视人员大喊大叫,“你瞅啥呢”,英国人也不敢回嘴“瞅你咋地”,否则就会有官员立马赶到,进行训斥和威胁。

送出去的信件,也会被中国官员截留拆封,翻译之后再寄走,导致收件人总是很晚才收到。

住得好,吃得好,花园洋房小阁楼,牛奶面包蛋茶肉,每天1500两的公费招待,
就是没有任何的人身自由
。怎么看,都像个高级囚徒,官邸就是高级监狱。

马嘎尔尼子只能通过欧洲传教士的交谈来了解北京。

3
北京的传教士
传教士在中国有几百年历史了。1534年西班牙人罗耀拉在巴黎创建耶稣会,这是一个十分注重传教的天主教流派,不仅在欧洲广泛吸收信徒,还派遣专人去世界各地。
作为欧洲人向往之地的中国,自然不例外。最早的来华传教士有利玛窦、汤若望等人。
不过由于明清对宗教管制很严格,这些传教士来华的身份往往不是教士,而是数学家、天文家、画家等等。利玛窦就带来了很多科技无物件,出现在明末的红夷大炮,也是这些传教士发明的。
清朝皇帝出于四海皆服和好奇的想法,允许一些传教士留在北京,甚至还在宫廷给予他们一些职位,相当于把他们圈养起来了。这些传教士都比较全能,毕竟,皇帝看重的并不是他们的教士身份。
欧洲传教士服从中国礼仪,穿中国衣服,说中文,三跪九叩学得贼6,久而久之,已经中国化了。
8月27日,罗广祥神父前来拜访马嘎尔尼,他是1785年以“数学家”身份来中国的。
原来,紫禁城的人们对欧洲葡萄酒很感兴趣,每年都从广州送过来的精美葡萄酒。这些葡萄酒的价格比较昂贵,普通人一般喝不起。
全中国已经有15万名基督徒,其中北京就有5000名。清政府对传教很敏感,中国人信奉儒家两千年,对基督教也不感兴趣,因此传教比较艰难,主要渠道就是收留弃婴
京城每年有2000名左右的弃婴,政府每天早上派一场马车全程转悠,专门寻找弃婴,送到义冢,任其自生自灭。传教士看到还有活着的,就捡回来抚养。
弃婴长大后就会成为真诚的基督徒,他们的子女自然也会成为真诚的基督徒
所以,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欧洲教堂收留弃婴,还有些弃婴没能活过来,使得总有欧洲人杀婴甚至活取婴儿器官的谣言,引发许多争端。曾国藩就在这种事上栽过大跟头,致使晚节不保,郁郁而终。
马嘎尔尼还从传教士的嘴里知道了很多朝廷之事,他们长居北京,有些还在皇宫内有一官半职,担任钦天监之类的。

乾隆皇帝有20个儿子,但活下来的只有4个,他不允许任何一个儿子插手国家事务,完全由他一个统治国家。皇帝身边有6位大臣,为皇帝出谋划策,这就是帝国权力最高的
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也有排位。一号人物是和珅,二号人物是福长安,他是福康安的弟弟,三号人物是阿桂,
这三位都是满族
。另外还有两名汉人和一名蒙古人,不过影响力小很多。

帝国对汉人维持表面的尊重,但并不格外重用,以确保满人的统治地位。一直到清朝灭亡,军机大臣都是这种重满轻汉的格局,曾国藩和李鸿章居功至伟,终其一生都没有摸到军机大臣的门槛。
和珅比乾隆小35岁,年纪轻轻就能青云直上,主要是因为皇帝的宠幸。乾隆
年轻时迷恋父亲雍正的一位妃子,皇后担心出事,逼迫这位妃子上吊自杀。直到后来乾隆无意间看到皇宫卫队中有一人长得很像这位妃子。

这个人就是和珅。
连秀才都没考上的和珅从此飞黄腾达,白天处理公务,晚上去伺寝。
马嘎尔尼就知道,要想完成使命,就得先过和珅这一关。

只不过,不学有术的和大人,哪懂得外贸这些事?一直是装糊涂糊弄马嘎尔尼。

马嘎尔尼在接待那些欧洲传教士时,使团的其他人员在忙着做礼品展览。
4


礼品
从马嘎尔尼抵达澳门,到现在的北京,两个多月的时间,朝廷最关注两件事:三跪九叩和礼品。
三跪九叩将在热河觐见皇帝时达到高潮,我们先来看礼品。

朝廷并不是看重礼品本身,而是看重礼品代表的诚意。英国使团在6月份刚到达广东,两广总督在第一时间就索要礼品清单。

后来在停靠舟山、蓬莱和天津,礼品清单都是那些官员的重中之重,谁提前要到,就是大功一件。

到达圆明园后,中国工人立马将礼品拆箱,一一摆放好,该安装就安装,整理好后要带到热河给皇帝看。

上一篇《这个帝国有书上说得那么好吗?》已列过礼品,一共590多件,集齐了英国的精华,可谓诚意十足。礼品主要分为三类:
1、科技物件。天体运动仪、望远镜、地球仪、秒表、四轮马车……
2、武器装备。英国最强大的“君主号”战舰模型、榴弹炮、迫击炮、卡兵枪、连发手枪……(清朝只有落后一个时代的火绳枪)
3、土特产。羊毛、纺织品、画像、照明灯具……
礼品在圆明园展览期间,前来参观的官员络绎不绝,几乎所有没有在热河而待在北京的官员都来看了。
皇帝的三个孙子,每天都来看展览。
他们对眼前的新鲜事物,感到十分好奇。这是人的本能。
英国人耐心给参观者做讲演。
一场文明的冲突,在细节中不断出现。
英国人满心欢喜地给人介绍地球仪,告诉他们英国和欧洲在哪,但他们一看到地球仪上的中国那么小,就抬头走开了。在参观者眼里,中国应该在地球的正中心,而且占据最广大的区域。
介绍贝德福德公爵的画像时,英国人说,英国贵族院议员(议会的上议员)可以世袭。一些官员就哈哈大笑,你们的国家太不公平了,我们必须通过苦读书和真才实学才能当官,不以出生判断一切。
中国人认为世袭公职很荒谬,破坏了社会公平,英国人认为世袭公职是抵御国家公权力的有效屏障。皇权可以世袭,但任何公职都不能世袭,那拿什么抵御皇权呢?
介绍四轮弹簧马车,当时中国只有双轮马车,但参观者的注意力不在轮子和弹簧上,而在车夫的座位上。车夫背对乘客,位置还比乘客高,意思是车夫的地位比乘客高?置官员的尊严于何地?
如果乘客是皇帝,谁敢当车夫?嫌脑袋不够多吗?

英国人颇感无奈。

礼品展览在京城引起不小的轰动之时,乾隆皇帝在8月28日突然大发雷霆。礼品这么贵重,足可见外国使者的诚意,皇帝怎么还大动肝火呢?
原来停靠在舟山的英国使船“狮子号”和“印度斯坦号”还没有离开。
为什么要如此急切地催促英国使船折返英国呢?毕竟皇帝还没见到使者。

因为英国的礼品展览里有战舰、火炮、卡宾枪等先进武器;

因为“狮子号”有64门火炮,“印度斯坦号”也有几十门火炮。
怀璧有罪,你看着不心慌吗?

因此,乾隆皇帝在8月27日用非常严厉的措辞责问了和珅和负责接待的钦差大臣徵瑞。“糊涂已极”、“此等卑鄙之见”、“实属内务府下贱习气”,整个接待团队都受到辱骂。
朕看着心烦,你们还不让它速速离开?

但就是不说学习和购买英国武器,只要离开不在我眼皮子底下就行。

鸵鸟态度可见一斑!

眼看着英国的礼品更胜一筹,似乎在证明自身文明的优越性,反复强调“我们应该使英国人敬福”的乾隆皇帝,为了找回天朝尊严,决定:

不是用天朝的武器和物件来把英国人比下去,而是用磕头打压英国人的锐气

马嘎尔尼自然不同意,说我可以磕头,但你们也应该派级别对等的中国官员在英王乔治三世的画像前磕头。

钦差大臣徵瑞看了脸一沉,这也太荒谬了,居然把小国与天朝对等起来,世上只有一个皇帝,那就是中国皇帝。
乾隆皇帝是这种观念的铁粉,永远不会允许自己的官员在别国国王面前磕头。
按照旨意,英国使团将在9月2日离京,前往热河觐见正在避暑的皇帝,礼品也要全部运过去,
除了火炮

礼仪之争断断续续拉开帷幕,即将达到高潮。
END
版权所有,欢迎转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