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这样的,上星期我下班回到家,笼包很兴奋地凑过来。
笼包:粑粑,你快看,这是我在科学课做的小恐龙~
我:欸,这么厉害,给粑粑看看。
笼包:给你,这是用黏土做的模具,再用海藻酸盐灌进去…
「啪」(小恐龙的头被我弄断了)
我:……
笼包:……
我:对不起啊…这怎么办?
笼包有点失落嗯…没关系吧,我再做一个~
笼包又想了想,眼睛有点红了,问:粑粑等下你能跟我一起做吗?
我立刻回应:可以啊,当然可以~
1
笼包那下的反应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全程语气温和,没有一丁点抱怨的情绪。
这让我想起了上个月的另一件事,那次学校要体检,老师在班群提醒家长给孩子带个小胸卡,把体检的二维码放进去。
我和笼包妈妈都看到通知了,但转头就忘记得一干二净了,直到笼包那天放学后提起今天体检了,我们才猛然想起来:欸,老师好像说你们体检要带什么…
问笼包没带胸卡怎么办,笼包也是轻描淡写地说:没事呀,大部分同学都没有带,老师后来把二维码给我们贴身上了。
原来不只我们,大部分家长们也都是对老师的通知扭头就忘了,留下一群娃在风中凌乱。
我们大人的疏忽健忘,有时候就说句“哎呀,忘记了!”就过去了,孩子对大人的各种不靠谱也特别包容,小恐龙坏了再做一个就好,胸卡忘带有其他方案代替就好,在他们的眼中都不是大事儿。
相反,如果小朋友出现类似的小失误,比如平时如果笼包不小心把玩具弄坏了,喝汤时把汤洒出来了,上课忘记带书本了,我还是会比较严肃地唠叨他几句,不要毛毛躁躁、丢三落四,要爱惜东西巴拉巴拉的,不知不觉就把标签贴了在他身上。
其实我们对孩子和孩子对我们,用的是两套不同的标准。
我们大人自己在性格上有很多不足,也常有失误和犯错的时候。但孩子往往很快就原谅我们了,他们相信爸爸妈妈即使会偶尔健忘、会粗心大意,但答应的事情都会做到,会承认错误,是可以信任的,因此也不需要紧咬着不放。
在很多时候,孩子比大人更加“拎得清”,孩子看到的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事情的全貌。他们打从心底相信我们,因此不纠结于细节,不会在小事上耗费彼此,孩子才是“人间清醒”啊!
2
作为父母,我们经常有不清醒的时候,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还对改变孩子有种执念。
平时会收到大家的各种各样的留言:
A朋友说:宝宝胆子小、太内向了,不爱说话也不敢尝试新事物,有什么方法变得大胆、外向呀?
B朋友说:宝宝太莽撞了,喜欢冒险,怎么可以变得沉稳一些、谨慎一些呀?
同时收到这样的留言的感觉是很奇妙的,我心想要不两个宝宝匀一匀?
但其实这些都是性格的AB面,任何人的性格都是优点和缺点共存的,有让人抓狂的B面,就有让人欣赏的A面。
外向的宝宝可能莽撞冒失,但他们善于沟通,有冒险精神;内向的宝宝看起来“闷闷的”,但他们更细心、更专注,也更能共情别人。
可惜我们往往只看到孩子让人抓狂的B面,还会不自觉地给孩子贴上负面的标签,这样做的最大问题是让孩子对自己有错误的认知
儿童心理学大咖鲁道夫·德雷克斯有个重要的理论:孩子跟大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孩子的感知能力特别强,但解读能力很弱。
孩子的感知力强,因此他们对很多事情的直觉都很准,有种“模糊的智慧”,但他们往往还不能准确地解读,很容易被“带节奏”,如果父母随意给孩子贴标签,他们也很可能会片面地解读自己,甚至过度地自我贬低。
其实父母给孩子贴的标签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父母的内心的焦虑,类似于“越怕什么越提什么”的心态。
比如说父母觉得自己吃了内向和社恐的亏,于是孩子一旦话说得比别的孩子少,在集体中没有别的孩子融入得快,就给贴上“内向”、“社交能力差”的标签。
还有一些焦虑来源于外部的声音,现在只要打开任何媒体,都会有人告诉你孩子“应该”养成怎样,几岁应该懂得多少个汉字,英语启蒙不能晚过几岁,数学思维不能输在起跑线,体育也不能掉队因为中考占分,还要性格开朗、善于社交...
这样大家不知不觉都有“完美孩子”的执念,都希望孩子都按着我们理想的样子发展,一步都不敢走错,而且还喜欢跟别人比较,一比较焦虑就上来了。
但其实我们的孩子我们是最清楚的,他们不是天才,有很多缺点和不足,但也有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优点。
每个孩子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也不需要整齐划一的发展轨迹,就算某一步走得比别人慢,也完全可以通过努力突破的。
3
之前也给大家分享过笼包学平衡车的经历,笼包跟其他一起学习的小朋友比,力量、柔韧性、协调能力都比较弱,而且还比较“怂”(手动狗头)。
有一节课的内容是走波浪板,要求是全程双脚不着地,上坡的的时候站起来,下坡时候再坐下。
但笼包完全不得要领,双脚还是不自觉地蹬地找平横感,而且怎么都不敢站起来。看到别的小朋友一来就帅气潇洒地完成动作,我们心里不羡慕是假的。
等到下课的时候,我心想“这下该爸爸来了!”,于是拿老师的教练车,很潇洒地冲向波浪板,想说给笼包更细致地演示一下这个动作。
而当我在波浪板上坡的时候,我去,真的是站不起来!还差点摔了一跤,情况比笼包的惨烈多了。
那时我才发现原来这个动作一点都不简单,对核心力量、身体协调和时间点的把控都有要求,不是一下就能做出来的。
于是我继续默默地把老师的教练车放回去,假装什么事情都没发生,然后走去跟笼包说。
“你想不想像其他小朋友那样能在波浪板上站起来?”
“嗯~”
“那些小朋友之前都是练习过很久才能这样站起来的,你才刚学,回去多练习就能跟他们一样站起来的了。”
“好的!那我们回家多练习,我也可以像他们那样厉害!”
那时听到这句我也是很意外的,原来笼包心里也有一团火,真是老怀安慰啊。
其实很多时候不用我们说,别人能娴熟地做出帅气的行车动作,孩子们都是看在眼里的,也都是渴望自己能像他们那样的,只是能力和难度摆在那里,所以他们内心也经历着撕扯。
这个时候可能父母会用“激将法”,想用挑衅的言语刺激孩子的斗志,但大家想想,孩子缺的是斗志吗?往往不是,他们缺的是技巧和能力。
这个时候如果还用激将法,孩子可能会更痛苦矛盾,一方面想在父母面前证明自己,一方面又力不从心。
所以与其去挑衅刺激他们,不如给他们创造条件,帮助他们一点点地提升突破。
在这一步步的提升当中,孩子会感知到自己的能力,越来越自信,久而久之会形成的持续的自驱力。
在走波浪板的时候,我们发现笼包的核心力量是不错的,只是动作不协调,所以我们在后面几次课下课后都陪他加练,让他先尝试全程收腿,再尝试上坡时屁股离开坐垫一丢丢,最后再每次站起来多一点。
就这样,虽然整个训练过程比较长,笼包也时不时进一大步退一小步,但最后还是完成了动作。
所以呀孩子是潜力无限的,我们也不要低估孩子的自驱力,要给他们创造条件去练习和修正,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他们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
写到这里想起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其实这位作家我不认识,这句话是从罗翔老师那里听回来的)。
在这点上孩子比我们做得好多了,他们总是能活在当下,无条件地相信我们。并且很多时候都是乐观主义者,不会因为自己的不足而焦虑沮丧,总是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做得更好。我们真要向孩子学习!
大家也有被家里小朋友“反向教育”而深受启发的经历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哦~
更多干货
点击上面文章链接可查看更多干货热文,或在我公众号回复“目录”查看所有文章哦~
笼包粑粑作者简介
中立奶粉评测平台「奶粉123」创始人,死理性派理工奶爸,在这里,你能看到商家不会告诉你的内幕和真相,从此不花冤枉钱,选对每一样母婴好物。(公众号名称:笼包粑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