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说好10分钟后要收拾玩具的,怎么现在还在玩”
“看看现在都几点了,再不上床就没时间讲故事了”
“还有20分钟学校就要关门了,快点出门别再磨蹭了好不好”
“你今天看电视已经超过1个小时了,快把电视关了”
……
上面的这些话,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特别是孩子已经上幼儿园的,上床慢、起床慢、刷牙洗脸慢、出门慢、穿鞋慢……孩子的时间好像就是用来浪费似的。
但大家在督促孩子快点或者为孩子拖拉焦躁时,有没有想过孩子其实并不是把我们的话当耳边风,而是确实没听懂呢
因为他们不仅是时间观念,甚至是连时间的概念,都可能真的还没有建立起来。
一般来说,三岁以前,孩子都是活在“当下”的,对时间的流逝没什么感觉,主要依靠自身的“生物钟”来决定做什么,可谓“想吃就吃想睡就睡”。
到了三岁之后,孩子对时间的概念才开始逐步形成,渐渐会使用一些关于时间的词汇,比如“早上”、“晚上”、“白天”、“明天”等等大概的时间点描述,但此时对时间的快慢、长短还没有很多具象的理解,所以当我们不停催着“快点”、“要迟到了”、“来不及了”、“再给你2分钟时间”时,孩子很多时候都是“懵”的。
但面对孩子一系列的拖拉磨蹭的行为,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让孩子更好地建立对时间的概念,改善他们的生活习惯呢?
其实关于时间管理这个问题,真要把方法说全,估计上万字都未必说得清,毕竟时间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不仅包括认识钟表,还包括时间长短、快慢、周期、确切的时间表达等,更深一层的还有作息安排、时间分配、时间次序、时间规划等能力的培养,这些在不同年龄阶段输入的比重也都是不一样的。
而对于当前连时间概念都没太建立起来的孩子,我们可以重点从下面这三个层面入手,给孩子进行初期的时间启蒙,并借此让他们改善当前的生活习惯。
第一层面:帮助孩子具体感知时间
要想让孩子对时间产生紧迫感,提高做事情的效率,减少拖沓、磨蹭的现象,我们首先需要做的便是让孩子对“时间”有一个具象化的认知,让孩子知道时间是会变化的,流逝的。
比如我们可以把时间和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告诉孩子 “心跳1次大概是1秒”、“慢走一步也要用1秒”,并让孩子用手感受心跳、试着走路时计算时间。还可以告诉孩子看一集动画片的时长大概是6分钟,每次洗澡要花20分钟,这样孩子就会有一个对时间长短的印象。
当然,跟孩子一起静静地看钟表的秒针移动,感受1秒钟、1分钟的时长也可以。还有不同时间的沙漏,也可以多给孩子买几个,像1分钟、2分钟、5分钟、10分钟的沙漏,让孩子对比着感受时间的长短和快慢。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用秒表或其他计时器给孩子玩阅读游戏,比如测一下读完一本他们最喜欢的绘本要用多少时间,而如果只读5分钟的话又能读多少内容,又或者要5分钟读完这本绘本的话,又是怎样的方式。通过这些切实的体会,让孩子更好地感知到时间和事情之间的关系。
而这时当孩子对时间的长短有了清晰的感知后,我们再对孩子说“读5分钟书就要睡觉了”、“再有10分钟上学就迟到了”,孩子才会更充分地感受到其具体意义。
第二层面:学看时钟
当孩子对时间有了具体的概念之后,接下来,我们可以适时地给孩子引入对钟表的一些基础认识,毕竟钟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感知时间的最直接的工具。
但这里说的时钟认识并不是要孩子像我们大人那样能精确地读取到几点几分,而是让孩子学会看整点、半点即可。
因为认识钟表是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不仅包含12个数字、指针的认知,还会涉及12小时制、24小时制以及60进制,这些都需要孩子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听得懂,因此还是要遵循孩子的发展水平,不用过急要求。
但即使是这样,要让孩子掌握整点和半点,对不少家长来说都会觉得比较头疼,特别是半点的读取,感觉孩子怎么教都不会。像我之前其实也是这样,好几次给笼包教过当时针没指在数字上的时候该算几点,当下以为他听懂了,但过后再问的时候还是会经常读错时间。
而后来我给他读过一本名叫《时钟的书》之后,发现他一下子就把认读时针的方法给掌握了。在这里其实并不是让大家去入手这本书,因为这本书其实并不属于那种特别有趣的书,个别内容也需要家长加以解释来辅助孩子理解。
但是里面教孩子认识时钟的方法,会很值得我们参考。书里给孩子指出了一个判断半点的方法,例如“时针走过了1,但还没有到达2,这个时候,要先说1点”。这个解说其实和我给笼包解释的很相似,相信大家一般也是这么说。
但这本书在介绍完这个方法后,会马上多次重复巩固,设计了多个反问让孩子不断应用刚学的方法,去认识更多的半点。
所以孩子看完一本下来,对整点半点这些运转规律的印象会特别深刻,在之后看到类似情况时,很自然也会调取到绘本学到的方法套用起来。而反观我自己之前教的时候,其实主要就是缺少多次巩固和应用,所以当下孩子好像听懂了,但由于并未深刻理解和牢记,到下次就很容易忘掉。
第三层面:将时间结合到日常作息
当孩子对上午/下午、整点/半点等概念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之后,日常和孩子交流沟通的时,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把时间和具体的事件联系起来,让孩子多积累对时间的感知了。
比如把“睡觉时间到了”换成“现在是晚上8点钟,该睡觉了”;快过周末时,跟孩子讨论周六的安排计划“明天是周六了,上午我们要做XX,下午要做XX”。平时询问孩子过去发生的事情时,也多用时间词汇“你还记得昨天晚上读了什么绘本吗”,这些关于时间的描述,都可以让孩子潜移默化地对时间的描述产生清晰的感知。
后续还可以引导孩子把日常作息与时间点联系起来,跟孩子约定好一天当中一两件事的完成时间节点,协助孩子规划时间
比如可以询问孩子今晚想要几点洗澡?几点睡觉?如果是商量好8点洗澡,9点半睡觉的话,到了7点半时,可以让孩子看看时钟,提醒他们半个小时后就要洗澡了,让孩子对接下来的时间有个心理预期。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在给孩子一起做时间规划时,孩子可以更好地接受,也更愿意遵守,因为孩子不再是“糊里糊涂”地接受安排,而是真正有参会和决定的。相比起依赖爸爸妈妈的提醒,这种“立约定”可以调动起孩子自觉的驱动力,因为这事是我自己要这么做的,不是别人要求我按着来做的,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孩子因为没有时间观念所导致的磨蹭拖拉行为。
.....
以上就是关于初期时间启蒙给大家分享的三个层面的内容。
总的来说,如果你家孩子当前也对你们所约定好的事情拖拖拉拉,或者毫不上心,不妨先评估看看孩子是否其实还没建立好相关的时间概念,以致没法理解和执行。
当然,也并不是说把时间启蒙做好了,孩子的磨蹭拖拉就会瞬间消失,毕竟磨蹭拖拉涉及的客观因素有很多,可能是孩子本身对事情不感兴趣、或者是没有意识到拖延的后果、能力还不足等等,不仅仅是缺乏时间观念造成的。
在这过程中,作为父母的我们也要以平常心看待孩子因为理解和能力不到位所导致的无意识磨蹭拖拉的行为,例如穿衣慢、穿鞋慢,是因为他们的动作协调、肌肉力量和精细动作等未发展到位,像这些情况,不妨耐心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也不用着急代替他们去做,让他们有充分的机会来练习,久而久之就会越做越好、越做越快的了。
另外,要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是一个人生大课题,这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包括大人自己也未必能做到事事都第一时间完成,这需要到孩子有一定的人生阅历,体会过缺乏计划性和条理性带来的后果,才能更好领悟到时间观念的重要性。
但不管怎样,要让孩子有条理地做事,成为自己时间的主人,正确认识时间必然是其中的第一步,所以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给他们建立好对时间的概念,并联系生活做好应用,意义还是非常大的。
好了,上面就是这次文章要给大家分享的内容了,大家如果还有什么疑问或者有心得想要分享的话,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
更多干货
点击上面文章链接可查看更多干货热文,或在我公众号回复“目录”查看所有文章哦~
笼包粑粑作者简介
中立奶粉评测平台「奶粉123」创始人,死理性派理工奶爸,在这里,你能看到商家不会告诉你的内幕和真相,从此不花冤枉钱,选对每一样母婴好物。(公众号名称:笼包粑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