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微信更改了推送规则,推文不再按照时间线显示,如果不点『在看』或者没有『星标』,可能就看不到我们的推送了!如果不想错过“老邓的财经天地”,请点击上方蓝字“老邓的财经天地”,然后在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再次谢谢大家的关注!
7月20日郑州遇到“千年不遇”的暴雨引发洪水,河南各地都是洪水,引爆了网络。各种惨状和吐槽以及建议,很多人已经写了很多了,我这里从略。老邓是郑州人,父母亲戚仍在郑州,先说说最新消息,再给出两个具体的学习对象,这两个对象都是今天中国的,很有趣。
老邓我,生在郑州,长在郑州,只是后来离开了郑州。7月19、20日两天大暴雨,郑州一片泽国。其实过去郑州只要下大雨都是汪洋一片,但这次的雨太大了,以前只淹脚面,顶多小腿,现在是淹大腿甚至全淹,大灌地铁(地铁入口实际上有二三十厘米高,一般的水进不去),这就厉害了。
随着雨量的减少,7月21日,郑州少数地方已经开始露出地面。当然绝大部分地区仍然是一片泽国,停水停电。我和我父母亲戚打电话,他们的手机都快没电了,也没地方充电,出也很难出去,但幸亏一切都好,冰箱里还有吃的,支撑几天没问题。其他亲戚也着急,电话打不通就问我情况,我就报平安。现在我也回不去,回去也是添乱,只能希望洪水赶紧过去。
洪水应该会很快过去,因为随着雨量减少,加上抗洪救灾现在已经提高到“一级战备”状态,所以我估计顶多到7月23日,绝大部分地区都将恢复正常。
从天气预报可以看出,7月21日是“暴雨转大雨”,22日以后就好多了,所以这个灾害马上就会过去。
虽然不久就会过去,但已经造成了惨重损失。不仅有大约几十个人遇难,而且几乎所有的一楼店面和住户,都遭到了巨大损失。

所以这种灾害,哪怕几十年一次,也必须预防。现在全球变暖,降雨量增加,城市建设必须考虑快速排水,这已经是绝对不可缺的选项了。
对于一楼商铺,现在国家能做的就是最好取消一定时期的税费,比如未来一年的税费都取消。想想商铺遭到的巨大损失,这是国家能立刻做到的补救措施,笔者非常希望河南各地政府以及国家,能立即出台这些措施。否则现在实体经济本来就不好,很多商铺估计立刻就会倒闭了。
一下雨就内涝,大家都知道是城市排水系统出了问题,一说就是学习青岛(德国人建的排水系统)(其实江西赣州南宋的下水道系统就很好,我们的老祖宗充满智慧,但是后来我们学的是苏联,而苏联绝大部分地区的降雨量没那么大),或者把大片由水泥、沥青铺设的地面露出土地,让雨水可以渗透下去。

这些建议当然很好,但恐怕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做到的。正巧,老邓亲身经历了两个很不错的排水案例,给大家说说。

第一个案例是苏州工业园区。
这是老邓目前生活工作的地方。
苏州东部以前的地势有些低,一下雨就形成大片泥泞,因为四周的水都会向这里流,所以经济一直不发达,只能搞农业和渔业。清代还是“元和县”,后来并到了苏州。1993年以后,苏州在这个地方建设工业园区时,做了一个极为大胆的举措。
这个举措就是:
把70平方公里的园区,平均垫高了95厘米。
大约6650万土方,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工程!
现在想想,都会为二十多年前苏州市政府的魄力和远见,感到惊讶和自豪。

当然,这是新加坡人提出来的,因为园区是和新加坡合作建立的。
1994年,新加坡人在勘察完成后,提出了一个当时苏州人想都不敢想的方案:把园区整体垫高70厘米。
当时新加坡的规划师说:
“如果有一天苏南发了千年一遇的洪水,只有园区没被淹,那么这就是投资者投资这里的意义。”
     ----《都市时报》,2012年3月10日,《学习新加坡经验 苏州工业园成为“理想城”》
最后,园区平均垫高了95厘米,可以抵挡200年一遇的洪水。
老邓记得大概是2018还是2019年?六、七月份的梅雨季节,苏州大雨滂沱,时而淫雨霏霏,反正是我过去十几年没见过的降雨量,换洗的衣服很难干,那一个月难受坏了。苏州西边,太湖旁边某个大酒店一层都被淹没,园区金鸡湖里的水也都快漫出来了,但仍然没有漫出来,当时我就想到了苏州园区的垫高。
当时整个苏州也都不错,因为苏州市政府在建设时,是把所有路面都垫高的。
举个例子,市内的某条街(葑门路),马路铺石子和沥青,已经比旁边的店铺高了50厘米。因为我曾经生活在这里,所以印象很深刻。
这样,下大雨,路面始终不会积水。

那么马路旁边的店铺呢?
也没事,因为苏州的河流湖泊多,都排到水里了。
当然,苏州能做到这一点,是招商引资,后来又搞房地产(随全国大流),有钱,园区70平方公里也不是一步垫成的,是分步建设。市内的道路也是一步步垫高的。
新加坡人很有远见,苏州市政府从善如流,魄力巨大。由此,造就了今天繁荣的园区。
可能有人说苏州有钱,别的城市想学也暂时学不来。但我不这么认为,至少,像郑州这种省会也比较有钱,在五年内陆续花几百亿垫高马路,是可以做到的。
那么下一步呢?难道眼睁睁看着雨水灌进马路旁边的店铺、所有一楼的住户吗?
当然不是,第二个案例来了。
第二个案例,恰恰是郑州的某民办高校。
这个民办高校在郑州市南部大约十几公里,仍然属于大郑州,是1993年某个台湾人在郑州建的。
这事儿说起来很有意思。这个台湾人,“王老爷子”,实际上是河南开封人,是1949年被打到我国台湾的国民党兵,当时20多岁。王老爷子在台湾吃了很多苦,1960年代台湾经济开始腾飞,他就在台湾办教育,从培训班办起,越做越大,挣了不少钱,成了台湾的“著名教育家”。1992年以后我国鼓励民办教育,这时他已经70岁,思乡心切,就趁着这股东风回郑州办高校了。
当时他回来受到河南省书记、省长的接见,王老爷子要建的学校也被当成重点工程。1997年以后高校大扩招,他又充分享受到了扩招的红利,赚得盆满钵满。
想想这事儿也够令人唏嘘的:一个打了败仗的国民党兵,说得不好听算是“丧家之犬,但是几十年后风风光光地回来了,被待为上宾,开民办高校,带着一帮河南人兴办教育。
如果他当时没跑,在大陆的命运……
算了不说了,回到他要办的学校。
当时他在郑州南部的农村搞了块大约一平方公里的地,他首先做的就是测量各点的高度,设计排水系统。
表面上看,这个学院的下水系统和我国所有城市都差不多:很多带缝的窨井盖,下雨时,雨水流到窨井盖下面的下水管道里……
但是无论多大的雨,尤其是夏天那种让人透不过气的雷阵雨,顶多一个小时,马路上排得干干净净。
他是怎么做到的?

其实很简单。这个学院里面挖了个大约3000平米、深20米的大坑,当时把这个坑里的土挖出来,平整其他地面,学校内所有的下水管道最终都连到这个深坑,下大雨时甚至形成几个瀑布,成了学校的一个小景观。
我们简单计算一下这个坑可以容纳多少雨水。

深坑平时的水很少,假如下了一场大雨把深坑填满,坑里的水增加:
3000(平米)×20(米) = 6万(立方米)
粗略估计学校面积是1平方公里,算是100万平方米,那么可以容纳:

6万 ÷ 100万 =0.06(米)=6(厘米

的降雨量。
一般的暴雨,降雨量也就几厘米,所以这个深坑应付一般的暴雨毫无问题,这就是学校在一小时内可以排干所有积水的原因。

那么,如果雨再大呢?
也没事,因为这个大深坑旁边,还有一个广场。晚上学生们可以在这里办舞会,举办几千人的文娱活动没问题。如果降雨量太大,可以把这个广场淹了,考虑到面积的扩大,基本上再扩大四倍容量没什么问题。
那么,如果雨再大呢?
还是没事,因为这个深坑,又连着外面的一个小湖。
光说没用,还是给大家看看这个大坑吧:
上图中的前面是广场,两面有十几级台阶可以坐人,供学生们活动,完全可以容纳三四千人。
广场的后面,就是我说的那个大深坑。
但我很奇怪水怎么是绿的?像是漂了一层水藻。可能被人修过图了,我是在网上找的图,平时也没那么多水。
怎么样,还算漂亮吧?
粗略估算,这个大坑加上广场,容纳学校30厘米的巨大降雨量,毫无问题。
这个大坑外面连的是人工河,河又连着外面的小湖。
怎么样,漂亮吧?
那么,如果真的像这次郑州两天降雨60多厘米“千年不遇”的降水,怎么办?
那也没办法了。毕竟,台湾人和新加坡人一样,应付的是200年一遇的降水,从实用角度来看已经够了。
但是深坑加广场可以容纳30厘米的降水,另外30多厘米是不是就好办多了呢?
如果,我们所有的城市,都像这个大学那样搞几十、上百个这样的深坑,挖出的土用于垫高路面,所有下水道都通向深坑,深坑旁边再弄个市民活动的广场。为了遮阳,广场上还可以种几十颗耐涝的树,亭台楼阁这么一弄,景观有了,市民活动的空间有了,还能轻松应付30厘米的降雨量,应付200年一遇的大暴雨,难吗?
所以我很奇怪,怎么新加坡人,我国台湾人,哦不,应该说是跑过去的老开封人,在设计城市或学校时,都非常重视排涝,而且把这个作为城市设计的第一步工作,并且都能做得那么好呢?
差距, 太大了。
顺便说一句,王老爷子已经在2015年仙逝,享年93岁。
学校内部,已经给他立了纪念像。
王老爷子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见证台湾和大陆经济和教育飞速发展的一生,是见证两岸关系越来越和睦的一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感慨万千,感慨万千。

回到我国大陆的城市排涝,我认为: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真的,我们不一定非得学习欧美和日本,搞三米宽、两米多高的大下水道。那个工程量太大了,而且可能很多马路的旁边已经不适合,因为旁边的楼离马路太近,方方面面拆迁和重建的工程量太大。但是,只要像苏州工业园区和郑州的这所学校这么做,成本并不太高。
当年来苏州的新加坡人也都是华人,我国台湾人更是中国人,所以我们中国人,完全可以做好这件事。
关注本号,阅读往期精彩文章:
关注本号,阅读本号精彩文章。在本号菜单下还有个“行业报告”,这是个经常更新的内容宝库,相关小程序是:报告搜一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