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微信更改了推送规则,推文不再按照时间线显示,如果不点『在看』或者没有『星标』,可能就看不到我们的推送了!如果不想错过“老邓的财经天地”,请点击上方蓝字“老邓的财经天地”,然后在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再次谢谢大家的关注!
7月2日晚,北京西城区教委门口聚集了几百人。
原来,7月2日一早,西城区的家长们就接到了“幼升小”的电话,电话分两种,一种是“731”前的调剂电话,一种是“731”后买房家庭填报志愿的电话。
所谓“731”,是西城区在2020年4月底发布的一个政策,这个政策说,2020年7月31日以后购房的家庭要执行“多校选择,也就是以“多校划片方式在学区或相邻学区内入学。而在这个日子之前买房的家庭,孩子仍可以就近入学。
什么是“多校选择”呢?我用两张图来解释,大家就明白了。
下图是就近入学模式:每个学校附近是该校的学区,大家就近入学。
这听起来很合理,因为中小学生不应该在上下学方面浪费太多时间。
这就引出了“学区房”概念:你的房子属于哪个学校的学区?
但这导致一个问题,就是好学校附近的房子被疯抢,这就是学区房大涨的原因。北京、上海、深圳一些好小学附近的房价,已经被炒到每平米20万以上。
而学区房的大涨,必然会推动周边房价上涨。这是房价上涨的一个重要推手。
于是,为了遏制房价上涨,也为了平衡教育资源,北京推出了“多校划片模式,如下图所示。
在这种模式中,每个学校的片区大幅增加,互有重叠,这样学生(家长)可以选择多个学校。但是,除非之前(比如2020年7月31日前)在好学校附近已经买房并且住得比较近(这样基本上可以以第一“顺位”上学),否则只能选择片区内的其他学校了。
因此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往往要选择五、六个小学,以免前面选择的学校没有录取。
多校划片模式是一个创举。
因此,西城区的这个文件一发布,很多家长就想赶在2020年7月31日前买房,让孩子能稳上好小学。于是,一些好小学附近的房价迎来一波跳涨。5月份到7月份这三个月,西城区的学区房成交量大增,买来卖去不亦乐乎。
2021年7月之前,西城区“幼升小”的填报志愿消息封得很死,秘而不发,7月1日以后才开始行动。目前来看,大概率是要学海淀区的“1911”政策,而海淀区的多校报名系统,已经采用“石景山模式”。
那么,什么是“1911”政策“石景山模式”呢?
2017年,海淀区发布了新的入学政策:自2017年起,根据学校分布、学位供给、户籍、房产、居住年限等因素,逐步推进多校划片入学方式。2018年,海淀区又对2019年1月1日后购置房产的家庭,孩子能在附近哪些学校上学做了详细规定,这就是“1911”政策。
所谓“石景山模式”,是北京石景山区制定的孩子上学的入学政策,考虑了户籍和跨区入学,制定得非常详细严格,以至于后来北京多个区纷纷仿效。
具体政策就不多说了,总之,现在北京各区都已发布了相当细致的入学政策,依多校划片、买房日期、是否户籍、是否跨区而不同,相当详细。
在多校划片模式中,东城区最为严格,因为东城区执行严格的“摇号入校”。比如,某户的孩子可以上A、B、C、D、E五所学校,那就由计算机系统根据各校招生人数,随机选择,也就是“摇号”。
所以东城区的政策最厉害。
东城区模式的优点是对覆盖范围内的学生,教育资源非常公平,每个学生都有可能上附近的好小学(当然也有可能上一般小学对学区房的价格打击最大。
缺点是什么呢?就是学生万一被分到了稍远的学校,通勤时间就会明显增加。因此在上下学时间,东城区的政策会明显增加区内的交通拥堵。
海淀区则是遮遮掩掩,基本上是就近入学和多校划片的结合。而西城区现在的政策到底是什么呢?7月2日才通知,这才让无数揪心的家长聚集在教育局门口,询问并相互打探消息。
8月底、9月初就是新生入学时间,但为了百年大庆,也为了对政策仔细斟酌,西城区教育局也不容易哈!
这轮打击学区房、均分教育资源的政策,滥觞于2017年的北京,并在2020、2021年的北京,全面普及。
而北京毕竟是首都,因此北京怎么做,对全国有极为重要的示范作用。
比如,深圳已经有人开始关心了:
别说深圳,估计全国所有好学校附近的家长,都会关心吧。
如果“北京模式在全国普及,人们普遍的预期是学区房会降价,反正买了学区房也不一定能上,那学区房还值什么钱?
但我认为,这种直线思维太简单了。
在仔细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我再说说人们第二个普遍预期,那就是担心好学校教育质量的下降。或者说,各个学校的教育质量,会趋于平均。
道理也很简单:一大堆学生随机地上附近的几所学校,生源质量趋于平均,如果各学校对待老师的政策也差不多,那么老师质量也趋于平均。于是最终,各个学校的教育质量,也趋于平均。
所以本文的题目是:教育均贫富,从北京开始了。
联想到最近两年已经对中考和高考复读生做了越来越严格的规定(比如公办高中不能招复读生),很显然,这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一盘大棋。
笔者为领导们为了压制房价、普惠优质教育资源、为工厂提供职业技术人才、让大家共同富裕而殚思竭虑想出这么多政策,而万分感动。
但是这真的能压制房价,并让各个学校的教育质量趋于平均吗?
房价的决定因素是供需,以及货币量。
而学校的教育质量,则取决于老师和学生的质量。而老师的质量,取决于学校的具体政策(比如高薪聘请优秀教师)。学生质量呢?主要取决于学校附近家长们的受教育程度。

所谓“学校附近家长们的受教育程度”,更直观点地说,就是附近有没有大量优质的大学或高技术公司。如果有,这些从业人员本身都是知识分子,他们普遍重视孩子教育,智商也较高,因此孩子的学习水平也会较高。或者说,“生源不错。”
因此,好大学附近的中小学往往不错。
一个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北京海淀区,云集了清华、北大、人大等名校,所以它附近的中小学也普遍是最好的。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华附中、首师大附中、一零一中学何止在北京有名?中关村三小、一小、二小、人大附小、人大附中实验小学,也都是当地家长们梦寐以求的。
因此,一所“好学校”(应该说是“教育质量高的学校)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好老师,好生源。
很多人不明白的是,好的生源,比好老师,更重要。
也就是说,好生源是成就一所学校的最关键因素。
这是国内外无数研究得出的结论,具体就不展开说了。
因此,海淀区的中小学天然具备的“好生源”条件,是无与伦比的,这就是海淀区的中小学最好的重要原因。
我这么说,绝不是说“好老师”不重要,而是说“好生源”更重要。有了“好生源,大概率会迎来“好老师”,因为一般老师根本带不了这些学生,也无法长期立足的。
如果让我来定义比重的话,我认为一所好学校,“好生源”的重要性占70%,至少60%;“好老师”占30%,顶多40%。
当然,两者是缺一不可的,我绝不是说“好老师”不重要。
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好老师”也会带来“好生源”的集中,相互促进集中,所以“好老师”当然很重要。
举个例子,1983年,郑州外国语学校(中学)成立。本来它不怎么样,附近的人对这个新成立的学校颇有疑虑。但校长很有办法,高薪聘请优秀老师。这是个长期过程,因为学生从入学到参加高考要六年时间,还得看考得怎么样。当时这个学校的校长很有事业心,十年磨一剑,等学生们高考有了一定的成绩,就吸引了更多家长把学生送来读书,进而成绩更好。
再后来,就是郑州外国语学校开始选择学生了。最终在1990年代末,它超过了当地的河南省实验中学、郑州一高、九中等名校,成为郑州乃至河南最好的中学。
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郑州外国语学校的学费比较高,但优秀学生仍然心向往之,因为可以在这里碰到优秀老师和其他更多的优秀同学;另一方面,家长们都挤破头想把孩子送进去。
这让地理位置很偏的郑州外国语学校,成了郑州孩子们求学的圣地。
当然,由于是公立学校,加上最近几年的形势,所以现在郑州外国语学校的学费也是全郑州统一标准哈。是不是有别的“花头我不知道,因为我已经离开郑州很久了。
我相信,全国每个地区都有类似于郑州外国语学校、苏州市实验小学这样的学校,因为水平都是相对的。
写到这里,好像谈“好老师”和“好生源”太多了,那么回到教育均贫富、房价和教育质量的话题,先说说房价。
可能很多外地人想不到,北京过去两年的学区房价格,是上升的。
也就是说,在北京各区酝酿并出台新的政策时,学区房附近的价格,总体还在上升。
根据房天下的数据,2018年,海淀区的二手房均价是84308元/平米,2021年6月是90048元。

西城区,2018年均价112346元,2021年6月是117992元。
其他地方就多说了。至少从北京总体来看,尤其是从东城、西城、海淀来看,房价下降是个伪命题。
主要原因是供需:北京的新生儿数量,过去几年总体上是明显上升的。
2013年,北京新出生13.6万人;
2014年,17.2万人;
2015年,12.3万人;
2016年,20.5万人;
2017年,18.6万人;
2018年,15.7万人;
2919年,13.3万人。
这就是从2020年开始,北京的小学学位异常紧张的根本原因。至于热点学区,当然就更紧张了。
2016年是个出生高峰,因此在小学扩建明显跟不上速度的情况下,紧张状况有可能延续到2025年。因为不仅2019年出生人口较少,而且2020年仅出生了10.03万人,创过去十年的最低。
所以,北京小学学位的争夺,到2025年会缓解。而2022-23年,竞争最为激烈。
以后呢?
今年出台了三胎政策,还得观察。
全国各地的情况类似,关键是每年的新生儿数量。
但按照正常情况估计,“三胎”是为了促进“二胎”,因此育龄妇女生育更多的孩子是大概率事件。
这里别跟我说“躺平”,因为这些都是网上的牢骚。我周围的人,生二胎的越来越多。很多家庭其实并不富裕,夫妻的收入也不高,但他们就是想生。其实这是一种攀比心理:凭什么你“富人”有钱就生两个?
现在这种心理可能还没有普遍化,一旦起来可不得了。而相对收入不那么高的人,这方面的攀比心理反而更重。很多“富人”并没有生二胎,但只要有一家生了,家境一般的就会盯上他们,就会攀比。而且越是农村来的新城市人,越是保留着“多子多福”的想法,既然国家已经放开三胎,不生干嘛?有条件就要生。
当然,我对此估计也不会很乐观。我只是想说,未来几年中国新生儿增长是大概率事件。
这个不用争论,到时候看吧。
回到北京的新政策,我对房价的看法是:
学区房的尖峰价格会被削平,但更大的一片区域,房价会较高。但这个“高原的均价要低于以前的尖峰。
打个比方,富士山是日本第一高山,海拔3700多米,但富士山的面积并不大,只有1200平方公里,在平原和丘陵上显得很突兀。如果把富士山削平,周围显然会形成一片面积比较大的高原。
而且学区房这个高原,要比之前的平均高度要高一些。
这是因为:孩子们上学毕竟不可能太远,不可能让小学生到五公里之外、中学生到十公里之外的学校去上学吧?所以如果学生只能在附近五、六所学校进行选择,长远来看,这几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将趋于平均。如果这里面有一所以前的顶尖学校,那么这个地区的学校的平均水平不仅会上升,而且会形成一种马太效应,和其他地区拉开差距。
就像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中讲的那样,会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区域。
由此,会不会形成一种更大的规模效应呢?
而随着规模效应的扩大,应该会吸引更多的人来此定居和就业吧。

进而,大城市的教育优势将更突出,大城市中的某些地区,教育优势也将更突出。
当然这是一个长期过程。如果北京的政策推向全国并且长期延续,未来很可能会这样。
这场教育均贫富运动,已经在北京轰轰烈烈地开始了。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时候能在全国普及呢?
如果北京的做法在全国普及,肯定会削平学区房尖峰,形成更大的房价高原。整体上看,我们将在共同富裕、教育均贫富的大路上继续阔步前进。
每一个准备生养孩子的年轻人,每一对孩子还在幼儿园或小学的夫妇,都应该密切关注北京的做法。
关注本号,阅读往期精彩文章:
关注本号,阅读本号精彩文章。在本号菜单下还有个“行业报告”,这是个经常更新的内容宝库,相关小程序是:报告搜一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