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性教育的话题,很多人一直讳莫如深。
今天,米粒妈请来了导演奶爸同学——他最近就自己粉丝群里面的一个宝妈提出的关于性教育的问题,撰写了今天这篇干货满满的文章。
看了这篇文章,米粒妈不仅觉得涨了知识,更是准备把他推荐的那些关于性教育的绘本统统下单!!
他还给大家准备了幼儿英文启蒙的免费福利——包含【Super Simple Song】、【鹅妈妈】、【大猫分级阅读】三件套,戳下面的二维码后台回复【见面礼】就能围观双胞胎妹妹的日常+领取英文早教见面礼啦~
文章末尾导演奶爸还准备了关于性教育的纪录片,看到文章最后,同样不要忘记关注他领取哦~
Hello啊,各位米粒妈的粉丝们,我们又见面啦~
那天在交流群里,有位朋友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佐佑爸爸妈妈可以有空的时候帮忙讲解下,
孩子早期性教育的事情吗?
有朋友说从小不让宝爸给女儿洗澡换尿布。"
真的是很巧了,我最近正在和佐佑妈妈反复聊着、也正在研究关于性教育的话题。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包含着好几个重要的小问题:
  • 人类幼崽的性认知是何时形成的?
  • “亲子共浴”的科学性和所涉及的问题
  • 我们究竟对于性教育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
从这些问题入手,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儿童性教育知识体系,进而指导我们的行为——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做什么、注意什么。
宝宝的性别意识何时形成
为了了解人类幼崽的性认知是何时形成的,我们需要简单了解形成性别认知的原因。
可爱的人类幼崽
人客观的生理区别当然是性别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然而,社会环境(社会、家庭、朋友等等)对孩子性别意识的影响,同样非常非常重要。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是先有行为,然后才有了性别意识。
阿尔伯特·班杜拉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简单说就是,我们是根据别人的行为来确认、强化自己的性别认知的,是被动环境影响的接受者
例如在传统的印象中,男孩子不该穿裙子、留长发,性格应该坚强、不能爱哭等等……
于是,在这种别人评判下的“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使我们形成了自己的性别认知。
然而,认知发展理论和它正相反——这种理论认为,人们是先建立了自我性别认知,然后再通过社会中的种种行为来强化印证,进行性别定向的。
也就是说,当儿童主动地要去理解外部的时候,他们即使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也必然会把自己主动归为一类人,然后意识到周围有许多这类人和另一类人。

实验发现,4个月的婴儿就可以在感知觉测试中将男性与女性的声音照片进行匹配,而快1岁的婴儿就能够区分男性与女性的照片了。
也就是说,人对这种“区别”的认知,并不完全是从后天社会行为中得到的。
然而,尽管认知发展理论影响深远,但它并没有说明儿童为什么会先于种族、信仰等其他潜在的自我分类,建立了性别差异的区分
有人说,是因为性别差异最明显——然而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族群、人群中,有着不亚于性别的明显区别和差异。
性别图式理论结合了上面两种理论——简而言之,性别认知是个社会化的认知过程,既不是必然的,也不是不可矫正的
儿童一方面通过观察别人获得和性别相符的行为,另一方面自身也在建立着对性别的认知。
贝姆性别角色调查表(Bem’s Sex-Role Inventory)
鉴别性别刻板化与两性特征兼备的个体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费这么大篇幅介绍上面这些呢?
因为,它决定了我们该参考什么作为标志,来判断孩子有了性别的认知——究竟是以孩子认识到了男女的客观区别为基准?还是从他们开始社会性地获取性别认同为基准?
为了证明孩子在几岁有了性别意识,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Kristina Zosuls博士和研究小组进行过一系列实验。
列举一些实验结论吧: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研读
在18个月~2岁之间,大部分的宝宝已经会使用“男孩”或者“女孩”这样的称呼了;
接近2岁的孩子会受到性别刻板印象(例如男孩一定要喜欢汽车、女孩一定会喜欢娃娃这种固有的搭配)的影响,去选择自己的玩具;
女孩子理解性别类型比男孩子要早不少;
当然,在这个阶段,宝宝对于性别的认知还非常粗浅,一顶假发,小男孩可能就会认为自己是个女孩。
直到5~6岁,孩子们才会认识到性别的恒常性,在这之前,他们会将生活中的很多事物、行为、角色进行标签化,例如飞机大炮是“男性的”,娃娃手工是“女性的”。
说了这么多,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
无论以哪种标准来衡量——2岁左右,便是那个分界线。
在那之前爸爸可以正常给宝宝洗澡换尿布,但在两岁之后,宝宝开始形成性意识,便需要开始注意(是注意哦,不是不行)了。
究竟该不该亲子共浴
2岁以后给宝宝洗澡,跟给小宝宝洗澡完全不同,更多的是“亲子共浴”。
亲子共浴很大程度上受文化习俗的影响,例如日本,一家子一起泡澡并无大碍,还会相互帮忙搓背,增进感情。
日本的亲子共浴网红爸爸
但在中国的很多家庭,这件事会很尴尬。
我曾见到很多公号把“亲子共浴”推荐为一种很好的性教育方式。诚然,它确实是一种不错的性教育途径,但前提是——大家不尴尬
当你自己都觉得尴尬、无法接受的时候,就没必要强行共浴了,我们还有很多方法和机会进行性教育。
譬如,通过视频、绘本等等:
日本人写的性教育书

法国人写的人体书(这个超级推荐)
丹麦人的写的逗趣性教育读本
英国人写的性教育书
最近在看的一本给家长的书
观点都很好没问题
就是里面那种带有译制片感觉的性教育亲子对话太逗了
或者去趟自然博物馆——我小时候我爸就是这么做的,带我去人体标本前讲了个透透彻彻,旁边的家长和孩子都偷偷凑过来听……
这些都是很好的替代方案。
而如果我们选择亲子共浴——那些关于性的问题,孩子不问,我们可以不主动提起;一旦好奇,我们便要以最坦诚的态度和回答,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童言无忌,孩子不可避免地会问出很多令你有些尴尬、难以回答的问题,你可以完全客观、真诚地回答他们吗?
我相信,绝不是每个人都行——“亲子共浴”不光只是一起洗澡而已,对于家长的知识和人文素养要求并不低,如果难以做到的话,真的不必强求自己。
还有一个问题,亲子共浴到何时比较合适?
这是网上检索可以看到的说法:
参考美国717位儿童心理学家、儿童精神病医生以及儿童保护组织社工的意见,父母和孩子停止身体亲密接触(共浴、帮忙洗澡、便后清洁等)的孩子年龄平均值的建议是:
共浴不超过3.3岁,帮忙洗澡不超过4.7岁,便后清洁不超过4.0岁。
然而,美国是一个在儿童保护方面非常非常严谨的国家,所以这个数据或许有过于严格的嫌疑。
除此之外,网上还有建议3岁以前的,也有建议5-6岁的,划分依据基本参考了宝宝性别意识形成性别恒常性认知形成的这两条年龄线。
事实上,强行划一条线太难了——个体、家庭、群体、国情差异太大,很难一概而论。
我个人认为,有两个可供参考的结束“亲子共浴”的时间:
  1. 孩子可以自己洗澡了
  2. 亲子有一方明显抗拒、觉得尴尬了
这两个无论哪个先来,都可以作为“亲子共浴”的休止符。
对于性教育我们该持有怎样的态度
我把“亲子一方抗拒”作为结束共浴的理由,是因为在我理解的人际关系、亲密关系中——人人都有拒绝的权利,即便感到抗拒的是大人也不例外。
它标志着的,是这件事的边界。
无论是通过亲子共浴也好,还是通过看绘本、视频等等方式,我们除了是在帮助孩子理解人体构造的差别、性器官的运作方式,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知道“边界”在哪里。
孩子不懂身体的边界,更不懂人与人相处的边界,需要我们在一点一滴中教会他们,让他们学会去尊重别人,保护自己。
这也是我认为,对性教育应该持有的态度:
任何时候,我们的身体应该由自己做主,拥有说“不”的权利。
性教育这个超大的话题,我们之后慢慢聊吧。
向大家推荐国家地理频道纪录片《子宫日记 In the Womb》——它完整立体解释了“我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是很好的性教育视频教材。
资源搞到不易,辛苦点个【在看】后台回复【日记】即可获取。
老惯例,介绍一下——我和佐佑妈妈成立了一个【微信群】,旨在团结咱们号的广大父母同胞,【互通有无、交流心得、排忧解难】。各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扫下面的二维码添加我的克隆人进群。
更多好文
关于宝宝吃饭
关于宝宝玩具
关于宝宝早教
关于宝宝发育成长
关于人生的思考和意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