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始前,先给大家带来这周的【免费福利】——由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所撰写的《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这本书是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类专业的推荐读物,会帮助大家全面而深刻地思考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规律,从而建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我从这本书中受益良多,推荐大家有时间可以读读,后台回复“心理”即可获取。
正文开始。
一个问题:教育、学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放在每个人的身上,答案截然不同。
氤氲的布拖
这几天,因为公益助学的契机,我们的摄像团队去了趟大凉山。在布拖和西昌,见到了很多少数民族留守儿童。
他们和我以前在好多地方见到留守儿童有着类似的背景——父母在外打工,与老人相依为命,得到的教育资源非常有限,本身对于读书这件事也并没有执念。他们之后的很多人又会走上父辈的老路,早早辍学、外出打工、周而复始……
随处可见的留守儿童
这篇文章,我不想多谈这一切的深层次成因,因为很多关于“资源”的问题,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问题,本身根本无解。国家所做的、包括我所在的企业所做的,只能是尽量地去改善现状。
回到文章一开始的问题,我想先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
2014年,我在湘西的一所农村希望小学拍摄关于女子篮球队的纪录片。
篮球带给这个地方很多
有一天,我拍摄的男主角——球队的教练情绪非常低落,我便问他发生了什么。
他说,又有一个孩子的家长觉得打篮球没用、学习也没用,要让孩子辍学、带出去打工——这样的事情在他的球队里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老师,你大学毕业,现在一个月能挣多少钱?不是也是来我们这儿当特岗教师了吗?”教练说,学生家长的这句话把他噎得死死的,根本无法反驳。说着说着,一个五大三粗的大老爷们儿在我面前还流泪了。
从那次起,我便对那里人的教育观念有了直观的认知。
世人慌慌张张,只图碎银几两
但只有先填饱肚子才能图发展
在那些留守儿童家长的眼中,“挣不挣钱”是最直接、准确的价值量化标准——读书这件事,短期内并不会带来任何收益,甚至还要花不少钱;即便最后读到本科、研究生,最终可能挣的钱还不如去直接打工来得多。
所以对他们来说,读书这件事是赔本的。
不过,后来我发现不只是他们,从小到大身边很多家长都是这么想的。只是这些家长比较能够“延迟满足”,深谙“放长线钓大鱼”之道。
十一学校小升初的报名家长
上个好的小学的目的是为了上重点中学、上完重点中学要考名牌大学、混个好文凭出来找份好工作——然后,挣更多的钱。
这不正是很多家长对子女的期盼?所以你看,转了一圈还是挣钱的事儿。
诚然,金钱确实是衡量价值最客观、最直观的标尺之一,但教育和学习本身,有着比这更重要的目标。

上大学的时候,我的导师曾在课堂上,让我们讨论了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
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说是为了学习技能,老师说,那去技术学校更容易达到这个目的;
有人的观点就是“拿文凭、找工作、赚钱”,老师说,想要赚钱的话,大学文凭反而是大学能给你的最底线的东西了——最终你能挣多少钱,还是取决于你的“能力”
所以,这个“能力”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思维
抽象吧
通过思维,我们可以探索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发现毫不相干的事物中,那冥冥的联系(这就是整合资源的能力呀)。也正是因为每个人的思维差异,有人独居深山却可洞悉寰宇,有人读书万卷依然不知所云。
所以,我们学习、接受教育的根本目的只有一个,那便是:改造思维(如果把体育也加入到教育的范畴,便是“强健身体、改造思维”)。其他关于学习技能、挣钱等等这些入世或出世的目标,都是在不断“改造思维”的过程中,所做的个人选择。
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学习和教育,不是狭义上的升学、读书、考试。事实上,考试只是一个游戏,需要的是毅力与应试技巧
以上这句话来自著名升学鸡血日剧《龙樱》
而真正的学习,来自于生活中(包括工作、学习中)接收到的任何信息、你所遇到的每个人、你所经历的每件事。如何通过这种广义的学习资料改造思维,并从中提炼出重要的信息为己所用,这种能力上的巨大差异,是造成每个体发展差异的决定性因素。
讲个故事。
我有个朋友是个真•富二代,有一次他跟我说,他爸做生意的诀窍是看《新闻联播》——因为在中国,生意是随着政策走的,而新闻联播是了解政策变化最快速、最直接的地方。
1990-1995年的新闻联播
他爸的起点高吗?并不高。
曾经他爸只是个二流糕点师,但却是在那个信息获取难度超高的90年代,能敏感地通过人人都能看到的《新闻联播》领悟到做生意的诀窍、并为此付出行动的人。
当然,有人会说,现在已经不是8、90年代了,资源已经被瓜分殆尽,没有机会了——在我常上的虎扑论坛上,经常能看到这种论调,很多年轻人发帖抱怨自己的起点低、家里没有资源来支撑他们的理想……
诚然,现在已经不是野蛮生长的时代,但在中国,属于普通人的机会还是有的,只是能把握住的人,是少数有心人。
在我朋友圈里,有个叫做粥左罗的人,跟我同龄。他来自山东农村,经过三次高考来的北京,毕业后打过零工、摆过地摊,成了北漂。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进入了新媒体行业。当时的公众号刚刚兴起,据他说说,他那会儿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在研究别人的文章怎么写、标题怎么取等等——于是在短短的六个月内,创作出了好几篇10万+的爆款文章。
他是真的能写
抓住了新媒体浪潮
通过写作改变了人生
后来,他又借助各种新媒体渠道开始了创业,不断写书、开课……这个来自农村,完全没背景、没资源的内向小伙儿,通过对时代风口的把握和自身的努力,赢得了自己的舞台。
你看,这就是思维的力量,有太多人把好牌打得稀烂,但也总是有人能用有限的资源炸出水花儿。
快手著名沙雕精神小伙儿:寒灵子
短视频中他是天天无所事事的街溜子
实际上人家是蹲剪辑房、把握住短视频时代的先驱

那天我老婆问我,你怎么解释清华北大的硕士、博士出来,照样给初中毕业的老板打工这件事?
我说,这正好解释了我的理论。
首先,这种说法是幸存者偏差造成的刻板印象。
数据证明,名校毕业、拥有高学历的人,在创业上才是更容易成功的——因为他们所接触到的信息、知识、资源,以及彼此碰撞形成的思维方式,会更加有助于事业开展;
胡润80后富豪榜
近80%是高学历
其次,单纯用学校、学历去区分人的能力是一件非常粗暴的事儿。
正如前文所说,考试只是一场游戏。有的人哪怕是没有系统地走过升学路(读书升学这条路并不适合每一个人),或是在升学考试这段过程中表现欠佳,依然可以凭借自身的悟性从社会生活的讯息中汲取营养——学校牌子不够、学历低并不代表能力低,反之亦然
说回这次大凉山的助学活动,我想先分享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前些年,人们相信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会缩小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差异,搞过一系列的“送电脑下乡”活动。
但事实上,数据显示,教育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因为更多的普通城市孩子通过互联网和终端设备,接触到了原本难以获得的优质教育资源。而那些得到电脑的农村学校,从校长到老师、从学生到家长,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电脑不只是个机器,而是连接世界、获取知识、改变现状的窗口。
一些农村小学的电教室,平时都是大门紧锁,只有在应付检查的时候,才会被打开。
希望这是常态
而不是为了应付我们的拍摄
所以,当我们把一本本书、一台台电脑送到大凉山的时,我内心期盼着这些冰冷的物件,能够唤起某个孩子心中的希望之火。即便在这个饱受贫穷、毒品、艾滋困扰的地方,依然有人选择抬头仰望星空,不断学习、不断思考,脚踏实地地走好未来的路。
那么,我们这趟就没有白来,这些努力,就没有白费。
对于我家小佐佑来说,我的教育目标也是如此。
我希望她们能从每一次成功、每一次挫折、每一段文字、每一首歌等等世间万物中汲取力量,有朝一日可以真正“活明白”,从而找寻到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
这个目标很大,值得我用接下来的人生努力探索。
喜欢的话
请关注我们
点个【在看】
转发一下
我们会备受鼓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