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孩子来说,家庭即风水,父母即命运。父母的点滴言行,已悄然写就孩子的命运。
文 | 北方女王
高考早已落下帷幕,今年有1031万名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他们用尽全力,只为不留遗憾。
回望今年高考,最动人的风景莫过于6月8日下午的那一幕。
高考最后一场考试结束,安徽合肥十中考点门外聚集着许多家长,那一双双眼睛望眼欲穿地看着校园内,期盼着自己的孩子可以考试顺利。
一位身穿黄色T恤的男孩走出考场后,扑通一声跪在母亲面前说:“妈,我有话和你讲,妈,谢谢您,这些年您辛苦了。”
母亲看着眼前双膝跪地的儿子,双手抱着孩子哭了起来。后来接受记者的采访,李女士说:“当时整个人都懵了,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既心酸又快乐。”
6月23日,安徽高考放榜,那位考完试下跪的王恒杰考了635分,超出一本线139分。
后来,我们得知18岁的王恒杰是个单亲家庭成长的孩子。为了让孩子能够无忧无虑地学习,李女士像许多其他父母一样加入了“陪读妈妈”团队。
王恒杰说:“这些年父母离婚,妈妈承担起了全部的生活重任。”
李女士却从不觉得为儿子在付出,她认为儿子是陪她前行的朋友。
每个优秀孩子的背后,都有父母孜孜不倦的努力。父母的言行里,藏着孩子的认知。孩子最大的命运,其实是父母。
家庭,即风水。父母,即命运。
这些天,“诗词才女”武亦姝高考613分,将入读清华大学新雅书院”的话题久居微博热搜榜前列,热度持续不减。
武亦姝考入清华大学的消息,既是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
在两年前的第二届《中国诗词大会》上,她灵气逼人的丹凤眼宛如新月,将一身汉服穿得飘逸出彩,可这些都不是武亦姝令人印象深刻的理由。
她拥有2000首的诗词储备量,在小组赛的个人角逐赛里9道题全部答对,战胜了百人团中的308人,罕见高分令董卿都表示惊讶。决赛更是从容淡定地三战三捷,夺得冠军。
有一期节目中,飞花令的主题字是“月”。
战况一度非常激烈,全场气氛紧张到了极点,武亦姝却气定神闲地吟出《诗经》中的名句: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只见台下的评委与观众掌声连连,原擂主陈更落败后也不由地用一句“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表达了自己由衷的赞美。
在她的身上,我们理解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真正含义。
她不仅是诗词才女,对于演讲、文学、音乐等都有广泛的兴趣,如今毕业了,她作词作曲,给母校写了一首歌《红墙边》。
“请千万珍重,你曾笑对我说;
从此行过万里,去看天地阔远;
一到红墙边 就又变回少年。”
字里行间,藏着每个人的高中时光。一个个零碎却动人的场景,令人身临其境,这种文字的灵动来自于对生活的阅历和感悟。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两年多过去了,那个让人赞不绝口的“诗词才女”即将成为一名大学生。一颦一笑,皆显大家闺秀之风范。
谈及将会如何选择,武亦姝告诉记者:
“我希望报考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严谨求实的学风一直以来都吸引着我。无论是追逐人生理想,还是过好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严谨求实、行胜于言,从来都是最重要的品质,也是我希望自己能够一生践行的准则。”
如今的武亦姝,俨然成为了“天之骄子”,有网友称生子当如孙仲谋,生女当如武亦姝。
然而武亦姝的妈妈却说:
“天才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寻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真正的教育,其实就是拼爹妈。”
如此教育语境下的拼爹,不是官二代、富二代式的寄生和遗传,而是比拼父母的人生观念,以及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处世方式。
武亦姝出生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爸爸在科研机构工作,妈妈是美术教师。
作为家中的独生女,武亦姝刚进幼儿园,父母就为她制定了“武氏家教方针”:
增加女儿的知识储备,不能让她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每天放学回家后,武亦姝都会跟爸妈学识字、背古诗、绘画,家里频率出现最高的游戏是“诗词接龙”,谁输了谁就做家务。
武亦姝的书法
数年后,小时候调皮的武亦姝,渐渐蜕变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才女。
她写得一手好字,对各种唐诗宋词烂熟于心,在别的同龄人追星时,她却把陆游、苏轼、李白封为自己的“三大偶像”。
在书香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武亦姝,诗词从未落下,文笔也越来越好。
父母的高度,决定了孩子的起点。
真正好的教育,从来不是点石成金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风化雨、自然无为的过程。
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如何绘画精彩人生,在于父母对基础结构的用心构建。
与武亦姝一起引起大家关注的,是来自广西南宁的高考状元杨晨煜。网友称,这是史上最帅高考状元,长相酷似吴亦凡。
他以730分的总分,勇夺2019年广西理科卷面分、总分双状元,创广西省恢复高考以来理科总分最高分记录。
高考前夕,他给自己的寄语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生活里不存在从天而降的幸运,也没有突如其来的惊喜,有的只是万般辛苦后的苦尽甘来。
这个高颜值学霸的人生,却不仅仅只有学习,杨晨煜从小喜欢看纪录片,对科研、书法与画画也感兴趣,还是羽毛球社的副社长。
网友纷纷感叹:“这是什么样的神仙家庭才能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孩子。”
记者电话采访,杨晨煜的妈妈谈到自己的育儿心经:
“一定要在孩子没有自主思考能力时,帮助他养成好的习惯。家长要自律,不能把孩子丢一边自己玩手机,定型之后,未来的路会很好走。平和,稳定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
杨晨煜的书法
毋庸置疑,杨晨煜的“完美”离不开父母的用心良苦。父母高度的自律与长久的陪伴,是他成功的基础。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他的今天就是父母的昨天。
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最好的名校,不是孩子独自前行,是在陪伴中共同成就。
今年有媒体采访了全国68个高考状元,发现状元多集中在家教极好,有修养的家庭。
父母的高度是孩子的起点。只有你自己更强大变成巨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孩子才能看到更远的风景。
两年前,一个名叫熊轩昂的北京高考文科状元火了,他在接受采访时,说过的一段话在网上引起巨大反响。
他说:
“像我这种衣食无忧,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的孩子,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了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知识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
当熊轩昂说完这段话的时候,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惊叹。一个十八岁的孩子,深入浅出几句话,就将很多高深的道理讲明白了。
这段话不完全贵在他的视野或者格局有多高,而是他本身的观点足够客观,不失偏颇。
熊轩昂的父母都是外交官,从小便给他营造了一种很好的家庭氛围,学习习惯、性格的培养都是潜移默化的。
他的每一步基础都打得非常牢靠,所以最后的成功,自然就水到渠成。
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有些人出生就在罗马。
父母的思想高度,提供的资源,眼界格局,培养方式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这不免让人想起英国一部跟拍49年的纪录片《人生七年》。导演通过跟拍14个来自不同家庭孩子的人生走向,来反映父母与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重要性。
每七年导演会记录一次这14个孩子的现状,从7岁开始,14岁、21岁......一直到前年的56岁。
其实从14个孩子7岁开始,导演就已经知晓电影的结局。
富人家的孩子在七岁那年,读的是《观察家报》和《泰晤士报》,他们早已想好自己要上哪一所高级中学,以后考剑桥或是牛津;穷人家的孩子却满脸疑惑:“大学是什么意思?”
后来,穷人家的孩子,多数因没有家庭的教育氛围,加之自己早早放弃了求学的路,成人后,也多成为了低收入者。
人到中年为生活所迫,延长退休,依靠政府救济金生存下去。
富人家的孩子在父母的培养下,他们更早明白了知识的重要性,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
长大后有的成了律师,有的成为电视制作人,过着优渥出丰富的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
富家三兄弟之一的安德鲁,在镜头前说:“人无法确定能留给下一代什么财富,但是至少可以确定,一旦父母给了他们好的教育,他们终生都可以受用”。
其实子女教育最大的差距不是金钱地位,而是家长自身全方位的人生积累。
父母为孩子攒下的财富,从不仅限于金钱地位,还有学识、涵养、心态与处世方式。
一方屋舍,一生深情。“文学大家”也同样在用最温暖的家风故事,带观众感悟传承的力量。
茅盾被誉为“中国一代文学巨匠”,临终前,他将25万稿费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这样一位文学家,对后代的教育更是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
虽平日里写作,看书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可茅盾依旧不忘对后代加以陪伴与教导。当子女有了人生的志向和规划的时候,他几乎是全力支持。
在孙子沈韦宁记忆中,沉默温柔的祖父不仅鼓励他们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还曾不厌其烦地学鸭子走路逗他们孩子开心。
在祖父的宠爱和家庭教育影响下,沈韦宁也成了一个鼓励女儿自由追梦不忘根的好父亲,有人力赞:“太羡慕了!多亏了茅盾有爱的教育方式,才让后人活出了自己想要的人生。” 
和茅盾的宠爱教育有所不同,博学多才的南怀瑾给予了子女一份特殊的陪伴。
南怀瑾的儿子南一鹏表示与父亲相处的25年间,印象最深的当属父亲无微不至的陪伴与教诲。直到今天,那句“功勋富贵原余事,济世利他重实行”依旧令他记忆犹新。
南怀瑾曾在古稀之年为金温铁路四处奔走筹集资金,之后又将自己投资铁路的股份全部捐献给国家,身体力行地教育子女要“济世利他”。
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人行走于世,精神财富远远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
2015年,南一鹏出版了50万字的传记《父亲 南怀瑾》。他在自序中写到:
“想要了解自己,必须先了解自己的父母,无论有无,接受自己与父母的缘分,然后才能从根源上奋起。”
面对父亲的谆谆教诲,南一鹏始终铭记于心。
南怀瑾的儿子南一鹏
南怀瑾的陪伴教育影响子女的一生,也获得了网友的盛赞,有观众表示:“不是一味地溺爱,南怀瑾老先生的关爱很有原则。”
父母的情分不是子女出生就完成的,是需要经过传授与承接才能够体会的。
那些金光闪闪的别人家孩子背后,都站着沉默铺路的别人家父母。
家让伟大的人变得平凡,让平凡的人变得伟大。
好的家风家教世代相传,这就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传承结果。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写道: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会给你快乐。
许多父母可能在孩子十八岁那年,就像水波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龙应台做了不同的尝试。
在她的36封家书中,所传递的平等对话、多元思考等观念,让儿子深思,也令许多人驻足停留。
父母的思想深深影响孩子的格局,决定他们的成长起点。
很多父母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孩子最大的起跑线,就是父母。
你多一分努力,孩子便知道去打拼;你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孩子便深知读书有用。
部分资料参考来源:
央视专访:《谢谢了,我的家》
 图片来源:网络、视频截图
—The End—
往期文章精选
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关注
最人物
 父母的高度
决定孩子的起点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