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有点长,请你耐心读完,读完后,请你把这个催人泪下的故事说给你身边的人,谢谢。
1928年, 艾伟德在伦敦

一,那人就是我

     艾伟德,1902年出生于英国伦敦,她初中辍学走向社会,成为一个家庭女仆,有一天,她听说中国有几亿人没听过福音,顿时,她产生了一个奇怪而执着的愿望,不管怎样一定要把福音传给中国人。她加入伦敦内地会,由于学历太低,又加上从小发育不良,身高一米四五,体重不足40公斤,内地会认为她不适合去遥远的中国传教。但是内地会安排她先去照顾两位从中国返回养老的老传教士,这两位老传教士便是扬何斯本爵士夫妇,在他们那里,艾伟德练就了一口高雅的牛津英语,并学习了很多关于东方的知识。1930年初,在卫理公会的一次聚会中,她偶然听说中国山西有位守寡的老宣教士珍妮•劳森已经73岁了,因无人接替而不能退休,便立即写信给劳森夫人说:“那人就是我!”劳森夫人答应了艾伟德的请求。

     当时,从西欧到中国,最好的路线是选择坐船,经非洲南端好望角,穿过印度洋再经马六甲海峡到达上海,路线安全舒适,但是费用要90英镑。为了省钱,艾伟德选择了铁路,车票费用大约是走海路的一半,但即使走这条廉价的线路,她依然力不从心,羞涩的口袋里只有三英镑。艾伟德做出一个当时看来匪夷所思的决定,她在旅行社釆用零存整取的方式购买车票,她把三个英镑交给了旅行社工作人员,作为首付,并承诺以后每周她都会存入3英镑,直到这些钱够付全部票款。她的计划是沿铁路东行,穿越东欧,经过西伯利亚进入中国的哈尔滨、大连、再转中东铁路南下,由大连乘船到天津,但这并不是一条轻松容易的旅行线路。此时的中国东北张学良与苏联红军正在进行史称“中东路事件”的军事冲突,中国内地蒋介石、阎锡山与冯玉祥的中原大战鏖战方酣,中国风雨如晦,兵荒马乱。

    1930年10月18日,28岁的艾伟德只身从英国出发,旅途注定艰难多舛,其艰难程度远远超越所有人的想象,她曾在西伯利亚的荒山野岭被迫下车,独自在凄厉的风雪中,深一脚浅一脚走了一天一夜的路程去换乘车站。她曾在孤立无援的时候大喊大叫制造骚乱,要求别人逮捕自己,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得到换乘的车票。她还被一个俄国官兵没收了护照,并遭遇到侵犯与非礼,甚至这个官兵为了让她留在荒凉的西伯利亚把她护照上的宣教士职业涂改为机械师,因为战争中的俄国急需要机械师。为了逃离西伯利亚,她在深夜慌不择路,遇见两个好心的日本人帮助她搭上了去日本的船。在日本神户,她也曾声嘶力竭地和旅行社的代表交涉,要求不管转几次车,不管用什么方式,旅行社都应该把她送到目的地中国天津。艾伟德历经千辛万苦,中国总算是到了,这时已经是1930年12月底,在极度疲惫中,她到达山西阳城见到了劳森夫人。

艾伟德与劳森夫人

二,八福客栈


      劳森夫人与丈夫1903年来到山西阳城传教,在县城东关街买了一个大院子,共有33间房,他们建了一间耶稣堂,其余的空着。相传这个大院子曾经闹鬼,村民深感晦气,避之唯恐不及,所以房价非常便宜。但西方传教士才不管什么闹鬼不闹鬼,他们信仰上帝,根本不怕鬼。由于人手不够,劳森夫人一直没有打扫和整理,灰尘蛛网满屋,瓦砾碎片遍地。艾伟德来到这里之后,打扫与整理正是她的强项,年久失修,饱经沧桑的旧院,没多久己是干净整洁井井有条了。这个大院子能做什么用呢?艾伟德在县城转了几圈发现,县城地域有限、交通拥挤、往来客商多,那些路过的骡队,傍晚都会在城门口的小客栈落脚。艾伟德灵光一现,她向劳森夫人建议开个客栈,接待往来的骡夫住宿,向他们传福音,骡夫们走南闯北,还可以作为福音的媒介,把福音传遍各处。他们的厨子老杨,可以负责供应饮食。

     劳森夫人觉得这个主意真心不错,既可以把福音传开,又可以赚点钱作为传福音的经费。于是,她们给客栈起名叫“八福客栈”,这八福源自《圣经》里耶稣对门徒的宝训:“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 神。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 神的儿子。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马太福音 5:3-10)


     1931年初,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之中,“八福客栈”诞生了。(注:关于这个客栈的名字历来众说纷纭争议不断,英国广播公司BBC的记者柏格斯为艾伟德写的传记《小妇人》里面称之为八福客栈,阳城当地的老百姓习惯把这个客栈叫车马大店或骡马大店。但是由于好莱坞巨片《六福客栈》的影响力,这个客栈为大家所熟知的,流传最广的名字是六福客栈。)客栈开张了,会不会客源滚滚呢?事与愿违,骡队总是朝着与客栈相反的方向走去,没有一个会进来,哪怕是问问价格。怎么办?劳森夫人、艾伟德和厨师老杨聚在一起商议,讨论结果是由年轻的艾伟德负责在门口吆喝拉客。第一个被艾伟德强拉进客栈的骡夫叫黑林,晋城周村人,当时他的骡队巳经奔波了一百多里,人和骡子都疲惫不堪,急着找家客栈休息,没想到从胡同里突然杀出个“蓝眼女妖怪″(当地人这样称呼),不由分说将他连人带骡子拖进客栈,骡夫们吓得大声尖叫落荒而逃。一个时辰后,黑林和他的同伴在老杨的劝说下回到客栈。骡夫们发现这家客栈还真是与别的客栈不同,整洁的住处、可口的食物,费用也便宜。后来,黑林同很多骡夫成了艾伟德最忠实信任的朋友与客栈常客。

      每天,艾伟德把骡夫们拉进来之后,厨子老杨的饭菜及时喂饱他们的肚子,而劳森夫人则统筹全局,晚饭后站在板凳上一遍又一遍讲一些大家从未听过的圣经故事。六福客栈生意日渐红火,院子里经常会住七八支骡队,楼上楼下几个大坑住满了骡夫。渐渐地,骡夫们变了,再也听不到他们用脏话呵斥骡子前进了,他们哼唱的那些淫秽的地方小调,也被优雅的基督教圣歌所代替。但这样安逸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1931年11月,劳森夫人不小心从楼上摔落,因为伤重不愈身亡。按照当时当地的风俗,劳森夫人的棺木在哀伤的音乐声中下葬了,葬礼对中国人而言,是一个庄严肃穆的典礼,为此,老杨特意请了一位照相师来拍照。

骡夫、普通居民与孩子聚拢在劳森夫人棺木的周围
三,禁足督察

     劳森夫人的离世使人伤感,但艾伟德的传奇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一顶轿子在几名随从的簇拥下来到客栈,这位客人原来是阳城县长,他打算在当地推行“天足运动”,也就是解放妇女的小脚。缠脚是中国延续了千年的陋习,这陋习让女人们忍受终身的痛苦,真是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县长大人亲临客栈就是来寻求艾伟德的帮助,因为艾伟德有一双没有摧残过的天足,走路方便,可以做个好榜样,他邀请艾伟德担任阳城县的禁足督察,下乡巡视,挨家挨户监督女人不再缠脚。县长还答应派遣两个士兵保护她的安全,还有一头骡子作为交通工具,一个月有一个铜板的报酬。艾伟德笑嘻嘻地答应了这份差事。

    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在蜿蜒曲折的乡村小路上,时常能看到艾伟德牵着骡子带着两个士兵走在乡间小路上,周而复始地传达放脚政策以及对妇女脱鞋检查。当然,艾伟德也趁此机会把福音带到各个乡村。在一次巡查途中,一个神情古怪的妇女,带着一个小女孩坐在路口的石头上,她要求艾伟德将孩子领走,要价两元钱。艾伟德翻遍口袋,才找到9毛钱,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把身上仅有的九毛钱给了那妇人。她把小女孩子带回客栈,给她起了个小名“9毛”,学名“恩美”,感恩上帝的美意。一天,9毛从外面带了个小男孩回来,她说宁可自己每天少吃一点,请求艾伟德收留这个失去父母的小男孩。艾伟德一听眼圈红了,立即把小男孩搂在怀里收留了他,给他起名“少少”。陆陆续续,艾伟德又收留了一些孤儿,客栈的孩子愈来愈多了,在县长的资助下,艾伟德给孤儿们聘请了老师,就这样,艾伟德做禁足督察的业余时间,成了阳城最大的兼职慈善家。

1948年,艾伟德在上海遇见养女9毛,9毛已结婚生子



四, 暴乱平息者

     艾伟德作为禁足督察和慈善家的兼职还没有算完,一天,监狱发生了暴动,一个囚犯手持锋利的斧子在监狱里乱砍乱杀,囚犯们逃不出去,被砍死砍伤一片。监狱长与县长惊惶失措,不知如何制止,无奈之下,他们请艾伟德出面,以神的力量说服犯人。失去理智的犯人,何事不敢为?正常人都唯恐避之不及,艾伟德却没有惧怕,她镇静自如走进监狱里,对犯人说,“上帝爱你,只要你放下斧子,不追究你一切过错。”同时,她又对站在外面的监狱长说,“从今往后,不得克扣犯人口粮赢利谋私,要改善犯人的伙食,让犯人在农田劳作,要给他们报酬”。奇迹就在这一刻发生了,杀红了眼的的暴徒把斧子递给了艾伟德,全场人都嘘了一口气。众囚犯感念艾伟德的勇敢与正义,一些人从此信了耶稣,县长与监狱长也觉得神的作为真是奇妙,后来他们也信了耶稣。就这样,艾伟德成了当地暴乱平息者。

艾伟德与孤儿

五,率领百名孤儿大迁徙


     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战火延烧到了阳城。艾伟德客栈里的孤儿越来越多,每周总会增加几个孩子,有些是村民、士兵们带来的,有些是孩子们自己走进来的,因为有人告诉他们,艾伟德会照顾他们。当战争一年拖过一年,艾伟德所照顾的孩子数目已经超过一百。一位国军将领建议艾伟德,与宋美龄在陕西开办的孤儿院取得联系,只有这样,这一百多个孤儿才可能保全下来。

     于是,一场惊心动魄震撼世界的百名孤儿大迁徙在这个瘦弱的小妇人带领下拉开了序幕。1940年3月初的一个清晨,艾伟德带着孩子们踏上了去往陕西扶风的征程,孩子们那个兴奋啊,他们喊着叫着,在此起彼伏的吵闹声中,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自东向南蜿蜒前行。(注:关于孩子的数量,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94名,有人说104个,也有的说是80多个,现在这个数据已无法考证,只能笼统地说大约有100名。)刚开始逃亡的孩子们并不知道前面和身后的危险,他们只是感觉趟水的乐趣,有的孩子不小心掉进浅浅的河水中,但他们并不懊恼,毕竟己经初春,水并不太凉,对一次春天远足的好奇使他们忘记了一切不快。大一点的孩子背着铺盖,挑着食物,抬着锅碗瓢盆,个个显得生龙活虎。但对艾伟德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娱乐和享受,最大的危险是来自于没有任何抵御能力的孩子们如果碰到日本士兵,那就全完了。所以,她必须选择一条安全的线路,完全避开和日本士兵的邂逅,哪怕这条线路充满了崎岖不平,甚至可能会有可怕的野兽出现。

     他们有时找不到落脚的村庄,只好露宿山岭,煮一大锅稀饭加一把野菜,好在还有食物,虽然经受晚上山风的侵袭,至少没有饿肚子。这是一条漫长的逃亡之路,从山西穿过河南,路上的碎石咯着孩子们的脚,灌木丛刮着孩子们的衣服。艾伟德和孩子们走过了一山又一山,走过了一水又一水,渐渐地,孩子们满脸灰尘,衣服与鞋子已经又脏又破,更要命的是食物不多了。与刚出发时的生龙活虎相比,孩子们个个疲惫不堪,脚底已经磨出了水泡,当他们把鞋子脱下来,露出一对令人揪心的双脚,艾伟德心里充满了悲伤和无奈,当连绵的大山又一次挡在面前,心力交瘁的艾伟德掩面落泪,她觉得可能走不出去了。连续的行程实在让孩子们的体力达到了极限,他们最大的才十六岁,最小的才三四岁啊!坐在山间的石头上,可以暂时缓解疲惫,但是,食物呢?孩子们的信心都在动摇,他们能走出这绵延不绝的大山么?

     艾伟德为了鼓舞孩子们,她给他们讲圣经故事,教他们唱诗歌赞美神,求神给他们预备食物增加力量。有一天,他们在山中极度饥饿,遇见一支国军侦察排,他们给孩子们提供食物。孩子们又有了力气,他们挣扎着爬上最后一个山峰时,一条波光粼粼的黄色缎带出现在眼前,孩子们沿着山路跑下去,他们站在河边欢呼,他们何曾见过这么大的河流啊!国军侦察排用一艘小船帮助他们渡过黄河搭上火车。1940年4月,艾伟德和她一百个孩子经过27天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安全的彼岸陕西扶风,他们翻山越岭穿过日本军队的封锁线,最终无一人掉队。就在这个令人兴奋的时刻,艾伟德却倒下了。

艾伟德与孤儿们


六.中国孤儿之母


     艾伟德在医院里一躺就是七八个月,因为她营养不良,加上肺炎,过度疲劳,并且还有一颗子弹穿过她的肩头,幸而不深。她一醒来就问 “我的孩子们在哪里?……我有一百个孩子。”医生以为她在胡言乱语,喊护士拿镇定剂来。艾伟德对在医院里的记忆一片空白,她能够活下去是一个奇迹。

     1941年底她出院了,一百个孤儿被安置在宋美龄创办的孤儿院内,无须艾伟德亲力亲为。艾伟德的传奇故事,已经开始广为传颂,在当时的媒体上已经被称为“中国孤儿的母亲”。由于声名远播,西北圣经学院遍传福音团和兰州博德恩医院的贺德医生夫妇,在1943年隆重邀请艾伟德远赴甘肃兰州传教。一年之后,艾伟德从甘肃地区返回陕西,而后去了四川。从1945年到1949年,艾伟德大部分时间待在成都当地的教会里工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的宗教政策开始颁布执行,外国传教士只好纷纷离境归国。可是此时,艾伟德已经是中国国籍,成了中国公民。(注:1936年她在写给父母的信中说:“我感到这里实在是我的国家,这里的百姓也是我的同胞,事实上,我已申请了中国国籍”。)

      再加上她历来全部身心投入慈善救助事业,个人从无积蓄,她甚至连一张回英国的船票都买不起,想回英国也回不了。有一次,在四川的某个难民中心,艾伟德遇见美国人卓伟博士,卓伟为此次偶遇激动不已,他受到这位小妇人故事的强烈震撼。他先抵达上海,向美国设在上海的一个基金会详尽地讲述了艾伟德的故事。最后,在卓伟的游说之下,美国基金会先为艾伟德准备好了从成都至上海的机票。到了上海,还是在卓伟的帮助下,艾伟德于1949年3月离开中国大陆,搭乘希腊轮船,途经法国,而后回到英国伦敦。

艾伟德的中国国籍许可证


七,家喻户晓的英雄

    艾伟德回到英国,伦敦记者瑞德悟闻讯后为艾伟德写了一篇专访,从此艾伟德被国际社会发现;英国广播电台(BBC)的记者柏格斯读后又来访问她,写了一本《小妇人》(The Small Woman),此书出版后,很畅销,伯格斯在书的结尾写道:“我怀着感激的心情撰写艾伟德的故事,别无所求,只是希望我能够真实地记录下她在中国的一切。”电台还将之改编成广播连续剧在BBC播出,后来,艾伟德成了欧美家喻户晓的女英雄。

     1957年,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20th Century Fox)请求同她签约,把她的故事拍成电影。艾伟德心想,竟然有这样的傻子,把好好的钱花在她身上,为她扬名。但又转念一想,只要能把福音传开就好,管他们呢,她同意签约。电影拍好了,艾伟德才知道,电影公司才不是傻子,他们利用她的故事赚了不少钱。他们根本无意于传福音,并且尽力剔除福音元素,把“八福客栈”改成了 “六福客栈”。为了吸人眼球,电影公司把原著《小妇人》改成了一部英雄美人的爱情传奇。事实上,艾伟德既没有任何花前月下的爱情经历,更没有和任何男人接过吻,她终身未婚。这使艾伟德羞愧难当,她再也不愿提及这件事。


      艾伟德远远避开那些外在的荣誉,她回到英国期间,仍然通过多种方式帮助中国人,尽力救济在英国基层打工的中国人,想方设法为中国留学生在当地介绍就业。在她布道演讲之后,经常收到四面八方给中国人的捐款和物品。有一段时期,艾伟德和教友们将他们在伦敦的车库变成了贮藏室,而后不定期将这些钱物寄到香港、澳门等处的难民收容处。


八,我是中国人

      艾伟德在返回英国八年之间,日夜想念她救助过的孩子们,她决定回中国。她的理由简单而直接:我是中国人,我必须回到属于自己的国家去。1957年4月,艾伟德从英国乘船抵达中国香港。她要求入境中国大陆,渴望能够回到她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山西阳城。艾伟德一边在香港难民营参与救助活动,一边等候中国政府的批复。迁延数月,入境申请未获批准。由于她在香港的居留签证到期,艾伟德只好选择去台湾。1957年9月2日,艾伟德在台湾基隆港登陆上岸,她的两个养子田庄和朱复礼,在港口恭迎。当时,田庄在空军服役,朱复礼从医学院毕业后担任精神科医生,两人紧紧拥抱着他们共同的母亲。

     艾伟德在台湾生活了十三年,这期间,年过半百的艾伟德,依然将绝大部分时间与精力投身于救助和养育孤儿难童。她先后创办过艾伟德儿童育幼院、艾伟德儿童之家等慈善机构,收养救助过数百名被遗弃的孩子和流浪儿。没有姓名的孤儿,一律跟随艾伟德以“艾”为姓。1963年年底,在松山机场,她面对欢迎的朋友与新闻记者说:“我曾有过许多孤儿,我爱他们像爱我自己。我把一个一个孤儿抚养长大,他们进入空军、陆军和海军服役,或者服务社会。我像每一个母亲一样,很高兴能把孩子们养大,教育成人,然后送进社会、服务社会。无论他们能否回到我的身边,我都永远爱他们。”

艾伟德晚年在台湾

九,弘道遗爱


     1969年12月,艾伟德不幸感染了A2型流感,引发了肺炎并发症。经抢救无效,于1970年1月2日夜晚在台湾的居所病逝,享年六十八岁。1970年1月24日下午两点,艾伟德遗体告别仪式在台北市立殡仪馆景行厅举行。宋美龄赠送了一个大大的十字架花圈,蒋介石的挽联是:“弘道遗爱。”

      当时,台湾的许多友人,都愿意为艾伟德捐献墓地。治丧委员会尊重艾伟德养子们的意见,最终将她的安息地选在关渡基督书院内的礼拜堂西侧。这里环境幽雅,面对淡水河出海口,能够远眺中国大陆。艾伟德心系山西阳城,心系中国大陆。然而自她1940年带领孤儿们离开阳城,再也没有回过阳城;自她1949年离开大陆,再也没能踏上大陆一步。艾伟德重归中国大陆的心愿,想回到她的第二故乡阳城的心愿未能实现,故而她的墓地朝向中国大陆,她的头朝向山西阳城。

     台湾“艾伟德儿童之家”院长史可梅在艾伟德遗体告别仪式悼词中说:“仅仅悼念她是不够的,我们今后最大的罪恶,是对她的遗忘。”1930年,艾伟德只身来到中国山西阳城,在这里创造了世界为之惊叹的传奇,她开了一个客栈,却是一个震撼世界的客栈,她自己生活清贫,却收养了众多无家可归的孤儿,她以瘦小的身躯竟徒手制服了监狱中手持利斧的囚犯,她自己几乎在日军的轰炸中丧生,却无私无畏地救助战争伤员,帮助流离失所的难民,她护送一百多个孤儿历尽艰辛翻越杳无人迹的大山,从日本军队的占领区成功抵达抗战后方安全区。遗憾的是,在她创造奇迹的中国大陆,却很少有人知道。


艾伟德墓地

资料来源:《中外文摘》、记录片《重回六福客栈》、网络收集整理,若有侵权,请留言删除,谢谢。


赞赏随意,长按二维码,谢谢支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