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书籍《自愈》 作者:劳拉·利普斯基(Laura Lipsky)知名心理专家,美国精神创伤管理研究院院长。
2023年第72本书
我们被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催促着向前,被身上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我们努力保持微笑去面对惯常的社会机制,任由压力无声无息地磨灭热情和活力。本书展示了如何通过系统性的策略来减轻长期压力造成的心理伤害。
本书的观点跟平时在直播中反复讲的观点有很大的重合度,推荐阅读。我们要学会乐观、积极的视角应对整个世界的不确定性。
直播时间:11月9日周四晚上8点
主题:八点一刻—如何真正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直播地址:视频号 读书方法 ,另一个视频号:生活黑客做为备用。
有效地回应
有时候我们只需不到一秒的时间就能做出有效的回应,而有时候则要花上几年才能给出一个像样的回应。我们还是要回到现实,认识到自己要做选择,不得不或者主动做出选择(根据你自己的情况,可以是自愿的,也可以是不情愿的)。虽然很大程度上社会压力、责任以及生活环境都会对我们造成影响,但是我们最终还是要自己决定每时每刻的想法、谈吐以及行为。
那些无数的瞬间连在一起也就构成了我们的生活,那些我们为自己(有时候也代表家族或民族)做出选择的或大或小的瞬间,久而久之促成了我们的自由与解放。作家琼·狄迪恩(Joan Didion)曾说:“承受个人生命责任的意愿即是自尊自重的源泉。”
一旦我们发现在个人可控范围内出现了压力,我们就要问问自己:
●我就一直这样下去吗,还是说我该做出一些改变?(当然我们要明白,不管选择哪一种处理方式,都要做好对结果负责的准备。)
●这种情况下,我能做点什么来消除或减轻伤害?
●我该做什么才能让情况有所好转?
应对压力:少即是多
压力会伪装成多种模样从我们身体里冒出来。《福布斯》杂志2015年做了一项全球调查,结果显示,在3 000个调查对象中,有14%透露自己长期感受到压力。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全球范围内,抑郁是导致身体疾病和残疾的首要因素。
生活中少不了让你真正感到痛苦的日子,任何人都没办法承受那种痛苦,哪怕只有几分钟,更不用说一辈子了。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感受到的压力——无论个人层面还是集体层面——都能很容易得到一定的缓解,可以尝试转移注意力,或是调整思维重点,没有必要在已经满满当当的日程表上添加更多复杂的内容。出于自我尊重,我们应该提醒自己,通常情况下我们正在经历的痛苦、挣扎、困难都不是不可避免的。当那种真正痛苦的时刻到来时,我们也知道自己可以找到应对的办法。
密宗大师佩玛·丘卓(Pema Chodron)在一次讲座中说过,无论我们在做什么,不管怎样,我们都会把正在做的那件事做得越来越好。我发现每天提醒自己这一点很有帮助,我会问自己:想把手头这件事做得越来越好吗?1
提醒自己少即是多,这也就提醒了我要仔细想想该花时间在哪些事情上(花时间思考也好,花时间行动也好),而什么事情又可以不用做。
如果我们没有主动规避、没有留心压力,那我们就会处于饱和状态,因而会更容易出现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这些:
●注意力不集中;
●脱离现实;
●过度依赖某些事物;
●精力不足。
我们日常状态的饱和程度越高,越容易遇到上述问题。越是陷入上述这些问题,我们的状态就会越加饱和。但是一旦我们意识到这些问题,就有机会解决或者缓解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有益的做法代谢日常经历:
●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可以尝试理清自己的想法和意图。
●脱离现实的时候,可以采取措施让自己注重当下。
●感到自己依赖某些事物、钻牛角尖或固执己见的时候,可以尝试对新事物抱有好奇心。
●精力不足的时候,努力寻找增强毅力的方法。
少即是多的策略很快就会见成效。我们要有意识地少做那些侵蚀我们的事情,多做一些能够支撑帮助自己的事情。你会发现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我们能控制的事情上可以有效缓解压力,可以让自己看得更清楚,保持稳定的状态,也可以让自己更有信心应对将来的事情。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的调整方法,需要不断与自己对话,要做的可能很简单。根据微小收益累积理论,如果你在某些领域实现了1%的进步,那么久而久之最后的收益将是巨大的。
请继续思考:我该怎么做才能一次缓解1%的压力呢?
摒弃干扰 关照内心
当压力来袭时,我们会失去防御能力,可能会由于外界的各种干扰分散注意力,从而沉溺到多巴胺带来的快感里。
从一方面来看,媒体、广播、电影等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它们又是干扰人们注意力的最强有力武器。”
无论是在跟朋友家人聊天,还是花时间关注政治动向和世界新闻,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自己该把关注点放在哪里,也要知道释放压力的重要性。第一步当然就是认清分散我们注意力的外物是什么。
剑桥大学做了一项调查,超过三分之一的调查对象都表示电子产品给自己带来了压力,他们整体上也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马里兰大学做的另一项调查采访了来自10个国家的近1 000名大学生,他们来自英国、美国、中国等国家,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受访者都做不到一天之内自愿不碰电子设备。受访学生说,如果不能玩手机、不能上网、不能使用社交软件、不能看电视的话,他们会有种强烈的欲望,也会感到焦虑和沮丧。20%的受访者认为那种感觉就像吸毒一样,几乎控制不住,而且会有明显的戒断症状。苏珊·莫勒(Susan Moeller)教授表示学生“知道自己会产生沮丧的情绪。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心理状态也会受到影响——感到孤独、焦虑、不知所措,还会出现心悸的症状”。
新闻和政坛动向也会干扰人们的生活。有些人像被一种拉力牵引一样,一直不停地关注有线新闻和新闻推送,这不等于知晓时事,更不是一种聪明的做法。他们不会有效筛选新闻,更没有做出自己的贡献。其实很多人都有这个问题,因此我们不能专心做我们能做好的事情,也不能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我们会不断查看掌握我们思维的新闻推送(有时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这取决于程序的算法),也会对政坛风云变幻表示强烈不满,因为这都可能会让我们产生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虽然持续时间不长。这种习惯是不利于我们发展的。
过度关注别人的生活也会对自己的生活造成干扰。
我们可以加强认识,提醒自己:现在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帮助,还是对我有干扰?有益还是有害?比如说,如果你因为外界发生的事情分心的话——无论是他人,还是网络——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我这么做有什么好处?一直不停刷手机看谁跟谁关系好对我有一丁点儿帮助吗?值得花时间看某个明星今天做了什么吗?
我们总是纠结过去发生的事情,幻想以后可能发生的事情,这其实也是一种分心的表现。有些人有这样一种倾向——你也可以称之为天赋——每当有什么事要发生,或者要去旅行、开始一段崭新的生活时,他们总是会想到最坏的情况。人们总是受到这样那样的干扰——总是幻想以后会发生的事情,总之没有活在当下。
我们的大脑总是在回忆(过去)与幻想(未来)之间摇摆不定,从而忽略眼前发生的事情。我们因为一些没得到的东西紧抓过去的事情不放,又在不停幻想一些虚无缥缈的事情。
我们还通过不停买东西的做法让自己分心。当下的文化和商业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假象,我们会觉得自己需要更多、更好、更酷的东西。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之后,我们内心深处充斥着忐忑、不满、不安……
重压下我们陷入的另一种模式就是,变得愤世嫉俗,经常苛责他人,这也是一种分心、试图逃避现实的表现。
培养主动意识
如何集中注意力——对我们关注什么事情、什么时候关注、怎么关注做到心中有数——成为我对抗压力道路上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威斯康星大学健康心智中心创始人理查德·戴维森(Richard Davidson)博士在他的研究中发现,有四个独立的大脑回路影响着我们是否能够获得持久的幸福感:
  • 我们保持积极状态或积极情绪的能力、
  • 从消极状态中恢复过来的能力、
  • 集中精力的能力、
  • 慷慨待人的能力。
我会利用这个发现帮助自己重新调整状态,时常停下来问自己:
  • 我现在是积极向上的吗?
  • 我在努力跳出消极情绪吗?
  • 我把注意力放在了哪里?
  • 我今天的想法或者行为是否慷慨宽容?
当你有意识地留意自己在关注什么、什么时候关注、怎么关注,能让我们在当下生活中继续前进,而不会在前进中迷失自我。
珍视清晨时光
尽量按照你想要的方式开启每一天。每天早晨,我们都有机会以我们希望在一天中聚焦的事情开始我们的生活。许多文化中都有一个核心信条,那就是重视早晨的时光。千万不要一睁开眼睛就去摸手机,或者不要让手机上的新闻推送吵醒你,这是有好处的。一项研究显示,有两种最易造成日常压力的因素,一是关注政府或政治家在做什么,二是关注各种新闻报道。为什么要这样开始我们的一天?是时候考虑从电子产品和各大社交平台中解放出来了。
即使你所能做的只是在进入外部世界前留一分钟时间给自己,那也要每天起床从调节呼吸开始,告诉自己一个今天要达到的目标——切实可行的目标。
你会遇到、认识或发现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接近它们的方法。
当我们抱有敬意地寻找时,美好的事物决定接近我们。我们真正的生活浮出水面,它的光唤醒事物中隐藏的美。当我们心怀敬意地行走时,美好将信任我们。匆忙、傲慢的人缺乏遇到那些美好事物所需的温柔和耐心。
虽然每天开始的时候都去唤醒自己的主动意识看起来可能会有些刻意,但有意识地努力这样做是有必要的。
管理外在干扰的量和度
一旦确定了一天的目标,那你就要留意干扰你的事物的数量和内容,那些东西会降低你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要给自己定规矩、设限制不仅是自我保护,而且有助于我们的文化发生积极的转变。
学会感恩
留意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什么地方,主动培养感恩的态度,这两者的结合是非常强大的。
科学研究证明了这样一种观点,即感恩对个人健康和集体的健康都有重大影响。当我们产生感激心理时,大脑中感受与人接触、与人交流的那部分被激活,会释放出多巴胺和血清素等神经化学物质。正如神经科学家安东尼奥·达马西奥(Antonio Damasio)博士所说:“感恩回报慷慨,确保健康的社交行为维持循环。”
感激每一件值得感激的事情非常有利于一个人的自我发展。
我们应该尝试一些表达感激的方式,然后使之成为每天的仪式——无论是专注于进展顺利的事情,还是告诉自己一些值得感激的事情。这可以很简单。入睡前、起床时,想想你想要感谢的事。
制定规矩 开阔视野
生活苛求我们太多,周围的诱惑不断,世界上正在发生各种各样极端的事情……要想主动做一些想做的事情,而不是被迫做些什么,确实很难。要给自己制定规矩,但要适度。
一次会议上,历史学家、作家多丽丝·古德温(Doris Goodwin)阐述了给自己定规矩的优点。她列举了一些美国总统的名字,这些总统经常写信,但从来没有打算寄出去,这令人印象深刻。他们写信是为了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代谢自己的经历。
如果我们尽可能发挥主动意识、克制冲动,就能更好地做出有利于长期发展的决策。如果我们能与自己的情感建立亲密关系,就知道该如何有效、有价值地控制这些情感。
不要脱节 活在当下
一份又一份报告记录了——尽管越来越先进的科技旨在让人们的思想和信息联系更紧密——各个年龄段的人们都有越来越明显的脱节现象,无论是社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身体、思想和精神是有一定负荷限度的。当“过载”时,我们可能就会无意识地“断开连接”,因为身体实在无法承受更多,或者仅仅是自我感觉无法承受更多。脱离自我、脱离周围的环境可能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策略,用来帮我们撑过那一天,我们也会在不自知的情况下与自我、与环境脱离。
脱节是什么样的?当我们无意中与现实脱节的时候,我们常常会非常麻木。我们会陷入精神游离中,一边做一些事情,一边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做。如果我们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当下,可能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也会大大影响我们与他人的交流和关系。
幸运的是,如果我们学会活在当下——也就是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有意识——就可以减轻压力。
当我们觉得有些情况无法忍受的时候,就退缩、妄加评判、操纵别人或逃离现实,但是这样就错过了消化这些逆境的机会,也错过了做出改变的机会。我们应该努力与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保持联系,而不是被内心的动荡所左右。
学会活在当下
好消息是,脱节这种情况通常是可以补救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生态系统,需要我们多多照料。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照顾自己的思想和身体上时,积极参与、活在当下就顺理成章。一旦我们稳定了内部系统,身体和头脑变得更加可靠,就会更容易平静下来,更容易对周围环境有清醒的认识。
排毒
首先,我们需要安排一项专门的、日常的排毒工作。该怎么做呢?其实有无数种选择。你可以戒掉或减少生活中那些可能有毒、有瘾、有害的东西,无论是酒精、药物、精制糖、咖啡因、尼古丁、高度加工食品,还是电子设备。另外,多喝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步一步走,少即是多。
控制你的呼吸:冥想、瑜伽
从效率和效力而言,控制呼吸是最简单的,许多古老的文化都把控制呼吸当作一种常规手段来调节神经系统,帮助我们更好地聆听心灵的声音。
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关键是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案,也要根据外界的情况随时准备改变方案。
有时人们会在冥想期间或之后遇到问题。我们不一定非得静坐,动起来也许更好——不管是练习太极还是散步。
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是很有好处的。任何时间、任何方式都可以,让自己主动起来,包括头脑、身体、精神。
体能水平、财务状况、时间都不是障碍。用心、刻意地呼吸——确保我们的神经系统处于活跃状态,这在生活中的大多数场景都能做到,有无数种选择。除非医生建议你不要剧烈运动,否则应该多多锻炼,科学证明提高心率、多出汗有实实在在的、长期的好处。找到适合你自己的方式,然后每天坚持下去。
运动,即使是快步走,也能增强体力、提高大脑中血清素的含量,这有助于让大脑更加清醒,从而更能让人活在当下。
感到压力是焦虑症的一个常见症状。美国心理协会的研究表明,经常锻炼可能会降低人们对一些负面情绪的敏感度,比如在进行强体力劳动时,在恐慌发作时,又或者是一些常见的焦虑症状,比如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出汗过多。
尽可能地把运动当作首要任务,找到坚持下来的办法,视之为机会,而不是负担。如果你偶尔忘了运动,没关系,随时给自己留下补救的机会。
睡眠
罗切斯特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没有睡眠,大脑就无法清除毒素,无法清除神经元通道中的液体,以至于不能维持高功能的日常活动。排除毒素可以增强我们的免疫系统,让细胞、组织和肌肉能够自我修复。
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花时间亲近大自然也会净化人的心灵,在许多文化中,这被认为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预防性活动。森林环境可以降低皮质醇水平、血压和交感神经系统活动水平。
有证据表明,接触泥土里的微生物可以增强我们的免疫力,还能让人心情变好。
多与动物接触
动物对处于压力下的人能产生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积极影响,这一点让我特别感动。
与动物相处的好处不可低估,科学研究发现这可以刺激某些生理反应——减少压力荷尔蒙,提高β-内啡肽、催产素和多巴胺的水平。无论你是和猫咪一起打盹,主动参与马术治疗,还是选择带着狗狗散步,又或者只是看看窗外的鸟儿,与动物建立某种联系真的会非常治愈。
放下执念 多些好奇
认清对事物的执念程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调整自己。我们展现出来的姿态、音调、步调——我们在陌生人或熟人面前呈现的一切元素——要保证在当时的情境下是合理的。如果我们不注意这点,就可能会做出不合时宜的事情,而且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要想解决压力的问题,首先就要仔细想想我们在生活中有多少执念。经历本身往往不是最大的问题,问题在于对待这些经历的态度,也就是执念。
执念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我们可能把自己的身份看得太重。当人们执着于自己的身份时,往往就会束缚自己。
执念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可能是死板的行为模式和教条主义的思维。对某些人来说,这意味着陷入一种不是好就是坏、不是对就是错、不是支持我就是反对我的怪圈。这种态势可能出现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或者出现在夫妻、朋友、团体关系中。
当我们过于重视自己所做的事情、人们期望我们所做的事情以及别人对我们所做的事情的看法时,我们就会对自己成功与否过分在意,因此也会偏离正轨。
另一种会导致广泛伤害的执念表现形式是贪婪。无论是生活中看到的小小的贪欲涟漪,还是在更大层面上盛行的、毁灭性的、固步自封的价值观和权力滥用,时常就贪欲与自己进行真诚的对话至关重要。
保持好奇心
思考如何处理执念这个问题时,我想起佛教的一种思想,佛教强调人要一直像初学者一样,或者说要永远保持一种开放和渴望的态度,不要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要多体验新鲜事物,保持好奇心、学会包容,不要假装万事都处于自己的掌控之中。
培养谦逊之心
谦虚是一种美德。当我们觉得自己很擅长某件事时,学会谦虚就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培养谦逊这种品质,要试着在不同领域以轻松的心态学点新东西,学会自我同情,然后把这种“不用装作什么都懂,随时都可以寻求他人的帮助”的状态转移到生活中的其他场景。
明确意图
如果我们在工作中保持好奇心,就可以努力减少对结果的关注,继而将注意力转移到我们所从事的工作目标上。当我们反复重新审视自己在做什么和为什么要做时,对结果的焦虑就会得到缓解:我们做得还不够,就应该做更多。
尤其当我们处理重大问题时,成功的彼岸看起来很遥远,成功的标准也很难衡量,这时候我们就会一直关注手头事情的进展及做事的方式,而不是专注于我们为什么要做、目的是什么。
对目标是什么以及“成功”意味着什么充满好奇是有价值的。生活中处处有风险,必须确定哪些风险在个人掌控之内,哪些在个人掌控之外。要有效利用自己能掌控的因素,并要对自己所做选择的后果负责。
学会自重,辨别是非
我们寻求平衡,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尊重我们所知道的(以及我们各自的能力范围),同时努力与他人共情,并认识到“我所不知道的事情很重要”。
我们的目标是在拥有初学者的心态和不受他人影响之间取得平衡——既保持谦逊,又不把自己的想法和头脑拱手交给他人。
当我们坚持下来并且验证真相时,我们不会再以为自己知道的比实际知道的多,同时也不会再假装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这种做法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解毒剂,以消除“解释深度的错觉”。
避免过度劳累 学会持久作战
我们越是过度劳累,就越不可能集中力量去克服它。
深度疲劳有无数种表现形式,包括不注意细节、拖延、错过最后期限,以及不会关心他人。
培养毅力、持久力至关重要,那样我们就可以更轻松、更自信地生活,可以去尝试任何想做的事情。此外,当意外发生,需要我们展现出不确定自己是否具备的能力时,如果我们有准备、有一个不会崩溃的底线、有一些耐力,就可以有效应对突然的变化、缓解过大的压力。记住,少即是多。我们不必一次做好所有的事情,我不建议这样做,这是不可持续的。但一定要做好一件事,坚持一段时间,然后再循序渐进,轻轻松松地应付。正如我的举重教练所说:“这些动作很小,但很有效。”
过度劳累
越来越多年轻的孩子在喝能量饮料。咖啡因是一种被广泛摄入的成瘾性物质,我让那些找我咨询的人在一天的时间里摆脱一种让他们上瘾的东西,即使是平常很喜欢开玩笑的人,当说到摆脱咖啡因时,他们也觉得没那么好笑了。
人们的睡眠越来越不足,因此对咖啡因越来越依赖。
另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决策疲劳,也就是我们在长时间做决策之后,决策的质量逐渐下降。
就像疲劳的肌肉一样,我们做决定越多,自控力和意志力就越弱,防御力就越弱,我们的大脑也会寻找捷径来保持我们的选择余地或避免风险。当我们虚弱的时候,就会变得鲁莽(倾向于短期收益),倾向于听从他人的决定,或者保存自己的精力(什么决定都不做)。
当我们的决策能力耗尽,而面临的决策风险很高时,会发生什么呢?永远优先考虑基本需求、做出艰难权衡的代价——如果一个人资源有限,他会经常面临这种情况——可能意味着人们在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中举步维艰,达不到自己心中的预期,更无法关注自身健康。
研究表明,大多数人平均每天会主动避开某种欲望(食物、睡眠、看手机、上网)三到四个小时。无论你要决定上什么课、做什么事、吃什么,这些都会导致决策疲劳。我们很难知道自己何时精力耗尽。正如作家约翰·蒂尔尼(John Tierney)解释的那样:“自我耗竭并不表现为一种感觉,而是一种更强烈地体验事物的倾向。当大脑的调节能力减弱时,挫折似乎比平时更令人恼火。吃、喝、消费和说蠢话的冲动会更强烈。”
锻炼耐力
要想长期维持良好的心态,就要打造一口储量丰富的“深井”。在安排生活中的步调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个人可控制范围内尤其有用。
学会简化
想要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状态,方法之一就是努力减少每天需要做决定的次数。提前订餐,和朋友一起安排锻炼,提前准备好一个星期的服装搭配……这样既可以节省大量时间,还能最小化我们每天必须做的选择次数。当我们精简并提前计划时,就能减轻日常决策的负担,提高健全决策的能力,并为真正需要的时候储备一些意志力。
从小事做起,少即是多。把第二天要用的背包收拾好,每天早上起来先把水杯装满,诸如此类,从你能想到的小事做起,然后把时间安排在你一直回避的一两件事上。
为了寻求自己的方向,你必须简化日常生活的机制。
——柏拉图(Plato),哲学家
身心合一
我接受过拳击训练,一直着迷于这项运动潜藏的微妙艺术。拳击需要你主动回应,而不是被动反应,要有所预判,却也不用用力过猛,需要你灵活、敏捷、有坚定不移的专注力。反应和回应理论也是我们研究的与大脑有关的理论。反应这种生理现象是动物大脑的本能,是一种战斗或逃跑的行为,而回应往往是更广泛、更深思熟虑的活动。一般来说,我们要慢慢练习对周围的环境做出回应,而不是防御性的反应。
如果你是一个坐在家里自怨自艾的50岁中年男人,那就经常出来活动活动,看看对你的生活、你的思想、你的幸福和你的体力有什么影响。
体力感知
作家马特·菲茨杰拉德(Matt Fitzgerald)所说:“耐力项目运动员首先必须改善的不是自己实际的体力水平,而是对体力水平的感知。耐力项目运动员只有改变对自己体力水平的看法,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耐力。”对体力的感知程度可能会导致环法自行车运动员在最后一次爬坡时减速,也能促使马拉松运动员在最后一公里冲刺前进。
如何将体力感知程度这个概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帮助我们保持状态?
●对拥有健康的身体和精神心怀感激,感谢它们给你提供的机会。通过工作、休息、合理膳食来表示感谢。
●在可能的情况下,花时间做那些你最感兴趣、最不神经过敏的事情。
●使用冥想、积极的自我对话、目标设定和意象等方式练习正念。就算失败了,也要保持幽默感和笑容。
谈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体力的感知程度来保持状态?
尽量把发生的每件事都看成是积极的,看成某种课程。我们应该在生活中寻找美好的事物。即使什么事让我害怕,我也把它看作一种挑战,对我来说,这样的生活更有趣。要有一个非常坚定的信念,并且相信这些挑战是有某种意义的。我努力将精力集中在我认为能最大限度帮助别人的地方。
欣赏大自然
置身于大自然是另一种选择,众所周知,这可以帮助我们提升精力和长期承受压力的能力。
不必非得远足好几公里、不必非得在开阔的湖面玩皮划艇才能享受到户外的好处。只需几分钟的时间,可以是课间休息或工作时的放松,出门走走,就能有效地增强我们的耐力。
自然可以使人理智。
欣赏艺术
艺术的伟大之处在于,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得到点什么。涂鸦艺术、歌剧、雕塑、说唱、摄影、诗歌、建筑、景观,无论是欣赏艺术还是创造艺术,都有渡人的力量。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中提到,作家写作的意义是“帮助人们振奋精神,来熬过这一生”。
几个世纪以来,音乐已被证明是帮助人们找到出路的良方。
多笑
没什么东西比幽默更能治愈和扭转局面了。当然,能帮助我的是合适的幽默,而不是以牺牲他人为代价的幽默,也不是愤世嫉俗的幽默。幽默感可以帮你渡过困难时期、创造奇迹,你越幽默——最好带一点谦逊——你的生活会越好过。
融入到团体中
找到并融入适合的群体、避免孤身一人,也可以帮助我们增强忍耐力。主动去寻求帮助,就会避免那些本可能会被孤立的时刻或看似永无止境的艰难时期。
学会抽身而退
一旦我们加深了对当前生活方式的理解和认识,了解我们当前的状态是好还是坏,我们便掌握了生活中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保持自我状态的一个核心原则就是能够辨别何时该进取、何时该隐忍。
做出知情选择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做无数的小决定,偶尔也需要做出重大抉择。想要改变朋友圈子,寻找实习机会,是否关怀某人,是否献身于某事业,要不要说一些已到嘴边的话……我们每走一步都要做出知情选择。有无数时刻和关头都需要我们做出选择,可能有很多选项,也可能只有个别选项。当选项较少时,我们更要清楚在自己掌控之中的东西是什么,要不要与之建立联系并参与其中,参与的程度多深。
如果你需要休息一段时间才能继续,那么给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什么都别做,全身而退一段时间。
作家蒂姆·克莱德(Tim Kreider)批评了当下盛行的“忙碌等于有价值”这种理念,他主张我们要退后一步:“无所事事不仅仅是度假、放纵或恶习,它对大脑的意义就像维生素D对身体的意义一样。无所事事带来的空间和宁静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它可以使人们远离生活,看到生活的整体,建立意料之外的联系,得到夏季闪电般的灵感——其实,这对完成任何工作都是非常必要的。”要学会对某些事说“不”。清理一下你盘子里的东西,然后仔细研究将来要在哪方面分配时间。或者,也许你需要从那些让你痛苦的事情中真正抽出身来。
明确是否以及该如何坚持
勇敢地质疑我们是否应该坚持,以及我们该如何坚持,才能对自己的幸福有所帮助,才能帮助那些我们想要帮助的人。通常我们只有在危机过后或是经历巨大挫折后才会再一次明确目标。
大家可能都经历过这样的艰难时刻:我们做出了或大或小的改变,但是改变前和改变后之间的过渡阶段很难熬。有时做出改变可以得到支持和理解,但通常人们还是忘不了以前的那个你,因为以前的你正好可以满足他们对你的需要。
学会糟糕的情况下努力找出解决办法。我们总是有选择的。
直播时间:11月9日周四晚上8点
主题:八点一刻—如何真正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直播地址:视频号 读书方法 ,另一个视频号:生活黑客做为备用。
下面是200多期的直播目录,用来查询以前的直播内容,可以关注视频号:生活黑客、读书方法,后在 直播回放 中找到最近半年的直播内容
近期直播过程中,发现大家还是有不少在100天行动践行的问题,在注意力、时间管理上的困惑,因此想收集下大家在这方面的问题。本身在践行100天行动的同学,也可以加上来,聊聊你的感悟或者困惑。
如果感兴趣,可以加我的企业微信,和大家沟通。
  关于warfalcon公众号  
①目前有3000+篇自我成长相关实用类文章
4年进入有道云笔记最有价值公号top10
6年占据印象笔记收藏服务总榜top1
④知乎同名,回答被100万+人收藏
5分享了超过1300本读书笔记
文章搜索传送门
↓↓↓
加入一百天行动
↓↓↓
有很多小伙伴说找不到我们了,微信改版,公众号发布顺序被打乱,如果你没有星标,也很少点在看,那么你将不能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文章,或者是在两三天后才能收到。
如果你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内容,将我们「设为星标」吧,在阅读文章时,也别忘了随手点「在看」,星标+在看,就可以增加你成为warfalcon常读用户的几率了:)
点击公众号「warfalcon」,按照以下操作就可以设置为「星标」啦~
喜欢记得点在看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